如何才能讓孩子覺得學習是自己的事?其實就是學習內驅力的問題,在這里以實在的案例,拋磚引玉!
1、平時有沒有催促孩子寫作業?
催促是扼殺主動性最厲害的殺手锏。孩子不好好吃飯,催促快點吃,著急了喂著吃,結果孩子吃飯越慢悠悠,越不專心吃,甚至還會等著喂著吃。
催促孩子寫作業也是一樣的道理,催著催著學習主動性沒了,孩子心理上會認為學習是為大人學!
這是最常見也最容易犯的錯誤!
2、父母平時有沒有學習習慣?
龍應臺說過:“對于教育孩子,除了言傳身教和陪伴,沒有任何捷徑可走”。父母好習慣的身教才是孩子的模板。
父母有學習習慣,孩子就會有這樣的習慣。行為上的習慣,長久的堅持會內化為不自覺的主動性。
3、你有沒有覺得知識蠻好玩?
學習是痛苦的還是快樂的,主要在于你覺得知識好玩不好玩。好奇、好玩的知識才能引起興趣,興趣決定了做一件事情的專注力和主動性。
陪伴孩子過程中,一起在知識的海洋里探索。“1+1=2”,說說大數學家陳景潤的故事;《再別康橋》,你知道徐志摩為啥寫這首詩,是寫給誰的……把枯燥的知識引向孩子興趣領域,每個孩子會有不同,這就要求家長用心發現、陪伴孩子了。
總之,日常的點點滴滴中別破壞孩子心中“學習是我的事”的觀念,比如:別催促;身教學習好習慣,內化不自覺的主動性;用你的智慧讓孩子來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