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taizhou.com.cn 2010年03月26日 13:28:19 星期五 來源:臺州市政協
新河閘橋群
位于溫嶺市新河鎮南鑒、中閘、北閘、城北四村,宋—清水利建筑。
新河閘橋群包括位于南鑒村的麻糍閘,中閘村的中閘,北閘村的北閘,城北村的下盧閘,始建于宋代,以后各朝屢有修建。宋時,新河地區因地勢低洼,蓄泄不均,興修了許多水閘,潦則泄之,旱則蓄之,潮則捍之,使水利有較大的改善,以后各朝承其余緒,屢有修建,遂成規模,形成了有機的水利網絡。新河閘橋是閘與橋的結合,上可通道,下以通水。橋墩及橋臺上分別鑿有兩條閘槽。閘橋為二孔或三孔,橋墩為石伸臂梁式結構,用仿拱形的條石或一級或二級疊澀懸挑而出以承橋梁。橋墩在水流的上、下方各設分水尖。橋臺為石壁墩式。
二00六年五月,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金清大橋
位于溫嶺市新河鎮金清港上,清代橋梁建筑。
橋北披云山,山南原有凈應寺,橋在寺前,故俗稱“寺前橋”。始建于明,重建于清嘉慶初年。五孔石拱橋,高12米,長64米,寬4.6米。橋面鋪作別具匠心,每個拱頂是平臺,平臺之間有石階成斜面相聯。橋兩旁有石欄,欄板上飾有花卉圖案浮雕,欄間石柱共56根。柱頭圓雕石獅、荷花、蓮蓬,神態生動。橋南北兩端有橋亭,四角攢尖。建橋至今已有180多年,雕飾宛然,堅固如初,在橋梁建筑上,具有相當的藝術和科技參考價值。
一九九七年八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五洞橋
位于黃巖區西城辦事處五洞橋經聯社。橋始建于北宋元祐年間,南宋慶元二年(1196)重建,清雍正十三年(1735)重修。五孔石拱橋,東西走向,橫跨西江河,長63.5米,寬4.3米。
一九八九年十二月,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花橋
位于三門縣花橋鎮花橋村。據《曹氏宗譜》載,建于宋,清乾隆四十三年(1718)、民國二十九年(1940)重修。為三孔條石拱橋,全長21米,寬2.6米,高0.29米。石板橋面微拱,橋上兩旁望柱各十支,欄板各九塊,上刻雙龍戲珠、雙獅槍球、麒麟送子等圖案,雕刻精細。其中欄板中的“花橋”二字,系清乾隆四十三年(1718)重修所刻。1997年重修橋底基石、一孔橋面。
一九八六年五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下浦橋
位于黃巖區高橋鄉杏林村,宋《嘉定赤城志》、明《萬歷黃巖縣志》均記載此橋,具體建造年代不詳。橋三洞臨水,面成三折,拱用條石砌成,長25米,闊2.5米,橋面兩側設望柱、欄板,望柱上端雕仰覆蓮,欄板上刻八仙與花朵,雕刻工藝精湛。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小澧橋
位于黃巖區北洋鎮小澧橋街西端,橋跨小澧溪,溪水經橋孔注入永寧江。橋為單拱,用條石砌成??缍却?,拱高7.7米,正橋長13.2米,加引橋長共24米,橋東石級13級,西石極15級,面闊3.1米。
一九八五年十一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下各東橋
位于仙居縣下各鎮下各村,建于明萬歷戌子年(1588),單孔石拱橋,造型優美,風格古樸。
一九九九年四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五洞橋
位于臨海市大洋街道新橋頭村與曹家、山下村之間。橋始建于明景泰年間,為一游方僧人籌資修造。橋為臨海僅存的五孔型石拱橋,長方形塊石砌置,拱券作分節并列結構。橋的跨度南四孔基本一致,而北一孔則相對較小。橋全長75米,寬 4.1米,高4.8米。橋面隨拱券略呈波浪形,兩側設望柱與護欄,望柱共36對。
二00一年二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永豐橋
位于臨海市汛橋鎮汛橋村的西面村口,東接汛橋街。永豐橋舊名“長石橋”,俗稱汛橋,始建年代不詳。橋以長方形條石砌建而成,為分節并列式單孔石拱橋。長19.80米,寬3.88米。橋面為長條石組成的多級石階,橋兩側各按八根石望柱,七塊石欄板和一對抱鼓石。
一九八六年十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臨川橋
位于天臺縣城區西門中心西路,橫跨赭溪,是天臺城區通向西鄉的交通干道。橋始建于南宋隆興二年(1164),歷代屢有興廢,現存為清康熙六年(1667)重修。為三洞拱券式,長30米,寬4米,拱矢高5.8米,用條石橫列錯縫砌券。
一九八四年四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靈水橋
位于天臺縣三合鎮靈溪村口,俗稱下水門橋,亦名靈溪橋。橋始建于宋淳化三年(992),現存之橋為清代重修的單孔石拱橋。橋用條石橫列錯縫砌券,跨26.8米,拱矢高13米,寬5.6米。
一九八四年四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寶福橋
位于天臺縣坦頭鎮。橋系單孔石拱橋,以條石橫列錯縫砌券。從溪底直接起券,拱跨15米,矢高7米,寬4米。橫跨石井坑,溝通東橫上宅、下宅兩村,為古代是連接天臺與臨海的交通要道。
一九八四年四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永福橋
位于天臺縣石梁鎮慈圣村,建于清代。橋系單孔石拱橋。拱跨18米,寬5.4米,拱頂距溪底高15米,造型雄偉壯麗,保存完好。
一九八四年四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假山橋
位于溫嶺市澤國鎮下街,始建于宋代,明清及民國重修。
假山橋為單孔石拱橋,橋長12米,寬2.42米,橋面中心為一平臺,兩側設臺階。橋面兩側立有望柱、欄板,望柱頭多雕仰覆蓮紋,欄板雕刻蝴蝶紋、蝙蝠紋、荷塘紋、牡丹鳳凰紋、幾何紋等。橋欄、券石上有題記。
二00二月八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章安橋
位于椒江區章安街道。東西橫跨于回浦,接連章安古街,始建于西漢,原為木橋,橋欄紅漆,故又稱赤欄橋?!杜R海縣志》載,橋初建時“其上有樓,東西有亭”。今橋為清乾隆四十五年(1780)建,三孔石拱橋,長30.6米、寬4.9米、高10米。左右各望柱10,柱頭雕飾獅、猴及蓮花,欄板浮雕各種花卉,兩端踏跺各8級。
一九八三年四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蔡橋
又名弘濟橋。位于椒江區章安街道蔡橋村。橋東西橫跨于回浦東支,南宋端平年間(1234—1236)蔡興龍始建。今橋為清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建,一孔石拱橋,長24.8米、寬4.5米,左右各望柱12,柱頭雕飾獅子、蓮花,欄板浮雕花鳥蟲魚等;兩端石踏跺,東25級,西24級。橋東建有橋亭,亭北側尚存《弘濟橋碑記》一通。
一九八七年六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卷洞橋
位于路橋區金清鎮卷橋村卷橋街,俗稱卷洞橋。橋為三孔弧形石拱橋,題額為“下梁大橋”,重建于清嘉慶十三年(1808)。東西走向,橫跨金清港三才涇口,全長31.7米,寬4.57米,凈跨22米,矢高5.8米。拱券用條石縱橫結合分節并列砌筑。橋面兩端各設踏跺19級。兩側設望柱和欄板,柱頭雕刻仰覆蓮或獅頭,欄板雕花卉。
一九九八年一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福星橋
位于路橋區路橋街道郵亭居,始建于明洪武元年(1368),清雍正十年(1732)蔡氏重修。單孔弧形石拱橋,東西走向,橫跨月河。全長14米,寬3米,凈跨8米,矢高3.85米。兩端引橋石各3米。橋面由三塊條石排成,兩端各設踏跺10級。
一九九八年一月,公布為市、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泮池狀元橋
位于玉環縣珠港鎮城關辦事處。泮池狀元橋建于清嘉慶八年(1803),原為玉環廳學館組成部分,在現公安局大院內。為梁式石橋,略成弧形,全長7.24米,寬1.98米,底部有4支正方形石柱承托橋面,橫跨泮池中間。橋兩側與四周均置石欄,欄板大部素石,欄間石柱柱頭雕獅(文革時遭破壞)或仰覆蓮花,整個結構堅實,造型別致。
一九八六年三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
瑯岙橋
位于溫嶺市城北街道六份村,始建于清,民國改建。
該橋原為瑯岙閘,民國十八年(1929)因此閘有礙排澇,改閘為三孔石拱橋。橋由平橋與拱橋連接而成,平橋為現代所加,長31.5米,寬3.1米。拱橋長35.6米,寬4.27米,橋面中心為一平臺,平臺中間雕荷花圖。橋面兩側立有望柱、欄板。望柱頭刻仰覆蓮紋等,橋身由塊石疊砌而成,嵌有對聯。
二00二年八月,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