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襄汾丁村人,20萬年前的人類祖先

 

丁村人頭骨


 

 

水?;?/font>


 

幼象牙齒化石


 

之一 采砂場上驚現“龍骨” 鑒定過程曲折難斷


 

大家知道,曾經,我國舊石器時代分為早期—中期—晚期,這“三部曲”又分別以北京猿人、河套人、山頂洞人為代表??墒?,北京猿人距今約70萬年至23萬年,河套人距今5萬年至3.7萬年,山頂洞人距今1.3萬年,其間從23萬年到5萬年,有近20萬年的時間空白,在如此漫長的時光中,我國竟然沒有關于人類的考古發現。


 

山西省襄汾縣丁村,這里地處汾河之陽,良田沃野,氣候溫和,草木蔥郁,糧茂棉豐。古代汾河的杰作——一層層平展的階地,裹蓋著碩厚的優質砂層,分列在河的兩岸。它距臨汾市35公里,北起史村,南至柴莊,就在這長約11公里的一片片斷崖溝壑中的砂礫地中,丁村人出土面世了,丁村遺址出現了??脊抛C明,丁村文化要早于河套文化,因此,丁村遺址真正成為我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典型代表而聞名于世。


 

在這個村子里,一幢幢明代和清代的宏敞房舍或樓閣,顯示了整個村莊外貌的壯麗。黃昏時分,晚霞照在汾河上,映出鮮紅色的水面,襯上綠茵茵的樹林,村子也就更加美麗。到過丁村的人,都不會忘記它的景色。正是在這片肥沃的土地上,遠在舊石器時代,就有人類長久居住了,以后這里一直沒有斷過人煙。丁村到底有著怎樣的魅力呢?


 

1953年,我國國民經濟正處于轟轟烈烈的恢復時期,基本建設工程如火如荼。當時,臨汾市機場建設工程開工,襄汾縣和曲沃縣被確定為采砂場(當時采砂的地點丁村、柴莊還屬于汾城縣,后與襄陵縣合并為襄汾縣)。在丁村采砂場挖砂的過程中,接二連三地發現各種動物骨骼、牙齒等大塊碎片龍骨,以及黑色、有棱有角有刃的石片和石塊。這是怎么回事?


 

當年,挖砂隊的很多農民工覺得,這些白花花的骨頭應當是“龍骨”,一定很值錢,于是拿到藥鋪去賣。一位叫劉三剛的挖砂工人,一次就賣了30多元錢。這事很快就讓總指揮鄭懷禮知道了,他意識到這些骨頭一定很重要,就和縣文教科科長程玉樹一起到丁村,召集挖砂工地負責人和丁村的干部召開會議,宣講文物政策,說明這些龍骨的重要性。會后又把幾天來發現的龍骨逐一登記、封存保護。


 

1953年6月,鄭懷禮和丁村小學教師丁階三將一份發現古化石的報告送到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省文物局前身)。6月13日晚,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王擇義一行到達丁村,幾天工夫,便收集了一對長達1.1公尺的原始牛角以及象的下頷骨,并且采集了若干犀牛和馬的牙齒,還發現砂中含有一些破碎的石片和帶有棱角的石球,石片不像是天然力所破碎的,石球也不像是受到河水沖磨而成,和其他的石頭有著明顯的區別。


 

于是,王擇義小心地把它們帶回太原。王擇義當時只是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并不搞古生物研究。面對這批骨化石和石塊,他并不能斷定這到底是些什么東西,但他憑直覺斷定,這是一批古生物化石,那些怪異的石塊很可能就是舊石器。


 

6月25日,一份由王擇義起草的《汾城縣丁村、曲里一帶古化石勘察報告》送到省文物管理委員會,他寫道:“舊石器時代,人類和猛獸作斗爭的石球,發現于丁村附近的砂礫層中。”但令人遺憾的是,王擇義的這一判斷,被當時的權威專家否定,“舊石器在周口店,不可能出現在別處”。


 

機會緣于偶然。1953年10月,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研究室的周明鎮(已故著名古生物學家、原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賈蘭坡(已故著名考古學家、原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邱中郎(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和呂遵諤(現北京大學考古學院教授)等到山西省垣曲縣進行古脊椎動物化石的調查。


 

在即將回北京的時候,王擇義談到6月份在丁村發現的化石,東西像化石,請周明鎮鑒定。因而當調查結束,周先生便和他同返太原,去觀察他所采集的標本。王擇義等周先生考察完丁村化石之后,隨即又從床下取出已沉睡了5個月的丁村化石和石器標本請他辨識。


 

11月9日,周先生將其帶回北京,請我國舊石器考古的權威裴文中(已故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中國舊石器文化研究奠基人之一、北京猿人第一頭蓋骨發現者、中科院院士)教授、賈蘭坡教授鑒定。


 

裴先生一看見這些標本,就連聲叫好,立即問是從哪里來的。賈先生更是愛不釋手,撫之又撫,激動地拍著大腿喊道:“好東西啊!”他恨不得立刻插翅飛到丁村。


 

這個意外的發現,使大家都非常興奮。


 

他們認定,這些化石和石器絕對不同尋常,丁村發現的石器不是自然形成的,是“人打的”。


 

消息傳到太原,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十分重視,立即做出決定,派王擇義和王建先生進京跟隨裴文中、賈蘭坡先生學習動物化石和舊石器。

 

 

丁村南汾河邊沿上54∶100地點的發掘情形


 

丁村南門外54∶99地點的發掘情形


 

丁村人的三枚牙齒

 
 

之二 考古專家齊聚丁村  三枚牙齒震驚世界


 

1954年9月22日,丁村聚集了我國許多大名鼎鼎的古生物、舊石器方面的考古專家,組成發掘隊。


 

發掘隊由我國著名的考古學家裴文中、賈蘭坡、吳汝康、邱中郎、呂遵諤、王建等20多人組成,賈蘭坡任隊長。這是新中國成立后舊石器考古學界在周口店以外地區進行的第一次大規模發掘。


 

到達丁村的當天下午,發掘隊就開始到野外調查,首先發現了一具牛的下頜骨和幾件人工打制的石片。第二天,他們以丁村為中心開始了地質觀察,并選擇發掘地點。前后一共發現了14個地點,將它們編成54:90至54:103地點(其中有11處發現化石)。


 

9月25日,隊員們開始對54:90和54:94兩個地點進行試掘,很快,從黃土覆蓋下的沙礫層中找到了動物化石和石器,并證明了這里就是動物化石和石器的原生層位。隨后,他們將全隊分為4個小組,分地點進行正式發掘,同時又組成了一支小分隊,繼續在汾河沿線進行更加深入細致的調查。


 

當地農民則在專業人員的指導下,細致地驗看沙礫,小心翼翼地用篩子過濾沙子,以防微小文物的可能流失。


 

轉眼到了1954年10月,挖掘所得,依然是重復著以前的發現,隊員們的心有些躁動。


 

王建先生向隊長賈蘭坡提出,帶幾個人去離丁村更遠的地方新開一個發掘點。這就是后來發現丁村人化石的54:100地點。


 

54:100地點,是一個被汾河水侵蝕成一個高達22公尺的峭壁,造成一個極清楚的天然剖面,從峭壁的沙礫層中就可以找到許許多多的動物化石,在交錯砂層之間的礫石層中尤其豐富,時常可以找到鹿角、馬骨和犀牛的牙齒。


 

10月15日,54:100地點,一枚門齒悄然出現在考古人員面前,“這會不會就是古人類的呢?如果是,它應該屬于右上側的門齒。”


 

三日后,在距這枚門齒1米遠的地方,又出現了一枚右下第二臼齒。11月5日,傅子安又發現了一枚右上側門齒。


 

全隊上下沸騰了,大家的情緒被這接二連三的發現所鼓舞。為了慶賀這些發現,隊里不僅改善了伙食,還開了文娛晚會。晚會熱鬧極了,裴文中先生出了個謎面:有一物,坐著比站起來高。當有人猜出是狗時,引得大家哄堂大笑。王擇義先生是垣曲人,會彈三弦,他用那土腔土調,邊彈邊唱的晉南小曲,博得了大家陣陣掌聲。艱苦的野外工作,陡然變得輕松、活躍。


 

這三枚牙齒的發現,讓所有考古隊員如獲至寶,但它們究竟是不是人類的,還需進一步檢測。


 

隨即,三枚牙齒被考古學家帶到了北京的實驗室。緊張的測試研究很快有了結論:


 

一、由三枚牙齒的大小、形狀、顏色,石化情形的相似以及發現地點之近,可以確定這是同一個人的牙齒;


 

二、三枚牙齒有不同程度的磨蝕,齒冠的近中面和遠中面上都沒有接觸區的痕跡,牙根尚未形成,所以,具有該牙齒的人是個少年,年齡只有十二三歲;


 

三、臼齒咬合面為橢圓形,紋理比北京猿人簡單,比現代人復雜。牙齒的間溝為十字形,而這種十字形結構的牙齒中國人最多,占此類牙齒比例的81%。至于那兩枚牙齒,則被定為鏟型門齒。它既有北京猿人的特征,也有現代黃種人的特征,而與外國白種人的門齒特征差別卻極大。


 

顯然,這三枚牙齒是中國人的牙齒。這是新中國成立后在北京地區以外第一次發現的古人類化石。


 

三枚牙齒的發現驚動了全世界!研究在進一步深入,結論在進一步明確,各種特點表明生活在汾河岸邊的丁村人距今10萬年左右。也就是說:丁村人介于北京猿人和山頂洞人之間,正好彌補了23萬年到1.3萬年間的中國古人類斷代的疑惑,這一結論向世界宣告:中華大地,歷史悠久,我們的祖先一脈相承,代代傳續,直至今日。


 

與此同時,54:100地點的發掘仍在一段長11公尺、寬7尺的面積內進行著。


 

更令人驚喜的是,10月27日,在礫石層以上約1公尺的地方,由省文物管理委員會的王建發現了一具完整的披毛犀骨架。它是背向汾河側趴著,除一條后腿脫離身體比較遠以外,其他部分幾乎互相連接著。根據觀察,應當屬于梅氏犀。11月1日,它被裝箱運至北京。


 

后來,這具幼年披毛犀的復原骨架,成了北京自然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1954年9月至11月,考古隊在北起史村(今襄汾縣城)南至柴莊火車站,南北長11公里、寬5公里的范圍內進行了52天的調查發掘,在汾河東岸Ⅲ級階地底部沙礫層中發現含有舊石器和動物化石的地點14處,發現了3枚丁村人的牙齒化石,2005件丁村人打制的石器,以及同丁村人同時生存的28種哺乳動物、5種魚類和30種軟體動物化石。


 

賈蘭坡先生在《悠長的歲月》一書中滿含深情地寫道:“對于丁村遺址的發現,我要提出三位有重要貢獻的人,一位是襄汾縣人民政府的程玉樹先生,第二位是王擇義先生,第三位就是王建先生……”王建先生也曾說過:“對于丁村遺址的發現,鄭懷禮、程玉樹和丁階三都是有功之臣,我們切不可淡忘。”


 

1958年,由裴文中、賈蘭坡等編著的《山西襄汾縣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發掘報告》對1954年發現的石制品、人類化石、動物化石以及丁村一帶的地質地貌作了全面總結和系統研究,丁村的地質時代屬于晚更新世早期,把丁村發現的人牙化石命名為“丁村人”,出土文化稱為“丁村文化”。至此,丁村遺址作為我國舊石器時代中期的典型代表著稱于世。


 

國務院1961年3月公布的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中,有兩處為舊石器時代遺址,一處是大名鼎鼎的北京周口店中國猿人遺址,另一處就是山西襄汾丁村遺址。


 

可是,大家只是發現了幾顆人牙化石,此處會不會發掘出一個像北京猿人那樣的頭蓋骨呢?這仍然是個謎。

 

 

之三  幼兒頂骨重見天日  中華民族一脈相承

1975年夏季,特大洪水漫溢了汾河河道,急流像一條失控的兇龍,吞噬著丁村人化石發現地54:100地點,險情當頭,必須迅速行動。


為避免洪水沖刷造成文物流失,經呈請國家文物局批準,1976年8月,由山西省文物管理委員會、臨汾地區文化部門派張德光、武文杰、白玉珍、解希恭、陶富海,并邀請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吳新智參加指導,組成考古發掘隊,對54:100地點進行了搶險發掘。這次發掘會有什么新的發現嗎?


當時,武文杰負責工地的發掘工作,每天帶領“考古短訓班”的學員去工地發掘。9月14日,天空下著毛毛細雨。由于之前有塌方,清理人員清早6時多就來到了現場,全體發掘隊員依然小心謹慎,每個人心中都繃著一根弦。7時40分左右,武文杰突然聽到有人喊“鱉蓋!”他立即走到跟前了解情況。


原來,“考古短訓班”的一位女學員——劉艷轉,當時是襄汾縣醫院護工,她挖出來一個像鱉蓋的破骨片,就隨手掰了幾下扔了,隊友說不要亂扔,讓武文杰看一下再說。武文杰判斷這是一塊化石,并且馬上封鎖了現場,各自在自己的地方不動,就地尋找被掰下來的部分,用篩網仔細過濾,很快,五塊骨片全對在一起了,一塊長約6.5、寬約5.5、厚約0.2厘米基本完整的頭骨,擺在了人們面前。


9月15日,武文杰便帶著這塊頭骨化石回京。不久,從北京傳來消息,這確確實實是一塊古人類化石——一個周歲左右的幼兒個體的右頂骨。


據專家介紹,這個幼兒的頭骨上有“頂枕間骨”(位于頂骨與枕骨之間)。它的骨壁較薄,后緣和上緣骨縫的鋸齒保存完好。顱內矢狀竇溝和腦動脈溝都很明顯。后上角有一天然缺刻,可能意味著此個體生前有印加骨。這種特殊的骨頭,在白種人中很少,而在黃種人中卻占很高的比例。


這個特征,證明了他在形態上介于北京猿人和現代黃種人之間,與河套人較接近,而和白種人相差較遠,說明正是現代黃種人的祖先。


10月23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向全世界發布了這一消息,隨后《人民畫報》做了全面報道,北京科教片廠又將發掘丁村人的過程拍成電影。


為了更好地保護和研究丁村文化,山西省臨汾地區文化局于1978年正式成立了“臨汾地區丁村文化工作站”,從此,丁村遺址的保護工作以新的面貌又向前邁進了一大步。


自1977年至1980年,丁村文化工作站和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密切配合,連續數年對丁村遺址范圍內的地質、文化點作了進一步的調查和發掘,又陸續發現10個新地點,并發現一批新材料,從而使丁村遺址由單一的舊石器時代中期文化13個地點擴展為包括舊石器時代初期、中期、晚期的27個地點,地域由汾河東岸沿寬至汾河兩岸、范圍長達11公里寬3公里的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群。


因此,“丁村舊石器時代中期遺址”就改為了“山西襄汾縣丁村舊石器時代遺址群”,簡稱丁村遺址。


除了足以驚天的人類化石,在這偌大的遺址群中,還埋藏著怎樣的秘密?丁村人又是如何生活的呢?


 

石球


之四  丁村發現特殊石器  石球竟是打獵武器


丁村人用什么樣的原料打制石器呢?專家發現,這些石制品絕大部分是以角頁巖為原料的。


據統計,1954年調查發掘所獲的2000多件石制品中角頁巖占了94.7%,而燧石、石灰巖、綠色頁巖、砂巖、石英所占比例甚小。角頁巖是一種灰黑色變質巖,質地均勻,產于丁村以東7公里的低山基巖上。角頁巖礫石在汾河東岸的各條沖溝中都可見到,在地層中也較常見,這為丁村人打制石器提供了優質豐富的原料。


丁村的石制品一般都較大,可分為石核、石片和石器三大類。這些石制品雖然都埋藏于汾河的砂礫層中,有一部分石器有被水沖磨的痕跡,但大部分還保留著較為鋒利的棱角。證明丁村人就在附近就地取材制作石器。即使有的石器被河水搬運過,距離也不會太遠。


石核石器有砍斫器、手斧和石球3類??稠狡魇怯媒换ゴ驌舴庸さ模c北京人的砍斫器不同,后者單面打擊的多,交互打擊的少。而手斧只有一件采集品。


石片石器有砍斫器、厚尖狀器、小尖狀器和刮削器。石片砍斫器與石核砍斫器不同,絕大部分是一面打擊的,并且刃部較薄。


厚尖狀器用大石片制成,又分成較厚的三棱大尖狀器和較薄的鶴嘴形尖狀器兩種。“三棱大尖狀器”是丁村文化中最富有特色的器物,由于是在丁村首次發現的,所以又稱為“丁村尖狀器”。


小尖狀器都是用較薄的石片制成,有的刃緣打制得相當平齊,反映了較高的工藝水平??梢韵胂?,丁村人首先從大石核上打下石片,然后再把大石片加工成各種各樣的石器。這些石器有的適用于砍伐樹木,有的可做挖掘的工具。


另一種較為特殊的石器是石球,也是最先在丁村遺址中發現,如今在華北地區的許多遺址中都能見到,說明它在舊石器時代是一種不可或缺的工具。丁村的石球一般在300至500克之間,最大的重1500克左右,最小的200克上下。與丁村遺址中的其他制品的原料不同,這些石球大多數不用角頁巖打制,而是用質地較軟的石灰巖、閃長巖制成。


那么,丁村人為什么要打制這樣的石器呢?到底有何用途?


原來,砍斫器、手斧適用于砍伐樹木,石片則可以做挖掘的工具,而石球呢,并非用來砸擊硬東西的,據研究,它是一種打獵的武器,或是兩兩成對地用皮條鏈起來當作“飛石索”纏繞動物四肢,或是單個投擲打擊獵物。


從丁村石器的類型來看,丁村人的生活相當豐富多彩,表明了他們擁有較高的制器水平。


隨著考古發掘工作的進展,這里出土的器物越來越多,構成了一套先祖親手打制成的舊石器,其中既有生產類的,也有生活類的,它們進一步拓寬了考古學家的視野。


被冠之“丁村文化”的這些器物分為三段,即早段、中段和晚段。這三段文化范圍所涵蓋的年代,比那三枚牙齒又寬廣了好多。


丁村文化早段,屬于舊石器時代的初期,但稍微靠后一些,主要石器有三棱大尖狀器、斧狀器和石球等,距今約20多萬年(屬于早期智人——通常指距今20多萬年開始生活在中更新世晚期的形態上介于直立人和晚期智人之間的人類);丁村文化中段,屬于舊石器中期,主要器物和早段完全一致,只是精細了一些,距今為10萬年左右;而丁村文化晚期,既有先前的石器,又有了以燧石為原料的細石器,如錐形石棱、琢背小刀等,說明這一時期還有新的文化融合了進來,經測定距今約2.6萬年。


丁村文化擴充了丁村人生活的時間,我們稍加留意就會明白,丁村人上承北京猿人,下啟山頂洞人,將這漫長的時間填充得滴水不漏。


那丁村人為什么要在這里生存下來呢?


 

鹿角化石


原始牛化石


之五  動物化石映照當年  生活環境溫暖濕潤


二十多萬年前,在丁村人生存的時候,這里的河湖沼澤里長滿了香蒲、黑三棱、澤瀉等水生植物,水邊大片的草地上有蒿、藜、野菊等旱生草本植物,在較高的東山坡上長著許多落葉闊葉樹木,比如櫟、榆、樺、臭椿、木犀、鵝耳櫪等。


丁村人時期,這一帶的氣候相當溫暖,汾河的水勢相當大,寬闊平靜,河水清澈可鑒,河床也比現在高很多。水里生活著大大小小的河蚌,有體長70厘米的鯉魚,有體長1米以上的青魚、鯇魚和體長1.5米的鯰魚暢游其中。人們還從砂礫層中采集到鲿、鲇等魚類化石,這些皆屬于在能經常保持一定大流量的水中生活的物種。


在砂礫層中,大家還發現大量軟體動物介殼化石,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一種大型麗蚌殼,這種動物現在只分布在氣候溫暖濕潤的長江以南地區和漢水流域。


兩岸連綿不斷的山崗和砂地上,松樹、杉樹遮天蔽日,岸邊蒿草、野菊叢生,各種動物成群地出沒于森林、草地和河邊。


丁村人生活在汾河兩岸,在河灘上就地取材制作石器,在樹林里采集可供食用的植物,利用石球等工具進行狩獵。


可見,當時的丁村擁有一個多么原生態、氣候宜人的生活環境!


在丁村各地點共發現哺乳動物化石28種,大部分為生活在森林和山林之中的種類,代表著溫暖濕潤的氣候。從出土的動物化石種類來看,有慣于在森林中活動的獾、狐、貉、野豬和熊,有喜歡在森林和草原過渡地帶活動的赤鹿、斑鹿、河套大角鹿、野牛、原始牛和現在北方少見的長鼻目動物象類,也有奔馳在草原上的野馬、野驢和舉步安詳的披毛犀。


這些動物化石,拓寬了考古學家的思維世界,使他們由此遙想當年,仿佛看到丁村人生存的自然環境,最終才形成了丁村人研究的完整體系和豐富成果。


科學發現告訴人們,丁村人生活時期,當地氣溫比現在高得多。事實表明,地球形成以來,氣候變化從來沒有間斷過。地質學家認為我們現在處于一個小冰期階段,未來的氣溫可能很熱,也可能很冷。人類對氣候變化的影響幾乎是微不足道的?,F在對于氣候變化的炒作,應該屬于西方政治家的良苦用心。(本篇完)


后記:


自丁村遺址發現后,山西境內又發現了西侯度、匼河、許家窯、峙峪、下川等一系列為代表的舊石器時代遺址,為建立華北地區舊石器時代文化序列提供了豐富資料。


遺址發掘這么多年來,到丁村考察、參觀的中外學者專家以及各界人士、群眾為數不少,外國友人涉及數十個國家和地區。德國《明鏡》周刊記者鄧天諾等參觀后,揮毫寫了“天上有上帝,地上有丁村”,日本朋友秋夫題詞說“丁村文化,輝向日本”,表示了他們的崇敬心情。


這個村子不但因丁村人及其文化遺址蜚聲中外,而且其古色古香獨具特色的明清民居建筑群亦早已聞名遐邇,1988年國務院將其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5年11月,臨汾地區在這里以丁村民居為陣地,建立了反映晉南地區漢民族風情習俗的丁村民俗博物館;為了紀念丁村人發現35周年,臨汾市又在這里籌建了“丁村文化陳列館”。


丁村遺址是我國既有人類化石和大量石制品,又有近30種哺乳動物化石的大型舊石器時代文化遺址群。它不僅在考古學領域中占有極重要的學術地位,而且在第四紀地質以及晚更新世動物、生態、氣候等研究方面,也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地點之一。


當年的發掘隊長、我國著名古人類學家賈蘭坡先生曾這樣評價丁村遺址的價值:“丁村之前的那些遺址,不管哪一個,都跟外國人有關系,不是外國人搞的研究,就是花了外國人的錢。而惟有丁村,發現是中國人,搞的是中國人,花的是中國經費,一切都是中國人搞的,丁村是個很值得紀念的地方。”


但是,目前,挖砂等工程建設對丁村的破壞極大,曠野型遺址的保護仍然是個問題,僅僅修建館室是遠遠不夠的。


石器不是冷冰冰的石頭,它是我們人類失傳的記憶,它承載了人類祖祖輩輩勞作的信息,是我們人類智慧的結晶。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社旗县| 四会市| 贵港市| 东乌珠穆沁旗| 内丘县| 信阳市| 三台县| 远安县| 营山县| 永清县| 忻城县| 绿春县| 外汇| 民权县| 离岛区| 宁南县| 泽普县| 新晃| 临城县| 石楼县| 龙江县| 浦城县| 闽侯县| 邹平县| 柳江县| 武宣县| 安阳市| 绍兴县| 浙江省| 漠河县| 绥棱县| 额尔古纳市| 山东省| 邵武市| 敦化市| 台州市| 集安市| 准格尔旗| 嘉荫县| 轮台县| 岐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