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衛青霍去病都做不到,他如何一戰斬首匈奴十幾萬?-今日頭條

風長眼量保證,發表在文章中的所有地圖和圖片均為自制,絕對原創!

趙孝成王即位伊始,便封李牧為北方五郡將軍,李牧開始按照自己的戰略行事:先麻痹匈奴,然后伏擊!

當然,匈奴人不是傻子,他們可是夏朝宗室后裔,智商可不低,要麻痹匈奴,引他們進入包圍圈,不下血本做到以假亂真是不行的。

李牧對付匈奴,用了這么幾個戰術:

一、匈奴來襲時,所有將士立即退守各地要塞,點燃烽火,堅壁清野不出戰,有敢出戰者斬。

二、匈奴不來時,將士每天騎射,并宰幾頭牛犒賞將士,還從稅收中拿出重金賞賜將士。

三、派出大量間諜,探知匈奴動向。

圖-趙國北方五郡(一)

圖-趙國北方五郡(二)

然而事情進展一直不順,匈奴人聰明的很。公元前245年,趙孝成王病重,他最器重的將軍李牧,此時在北方鎮守了快二十年,還是顆粒無收。

趙孝成王躺在龍榻之上,時常思索著:李牧空耗國力,卻不能戰勝敵人。難道寡人眼光如此遲鈍,竟把狗熊當英雄?

想著想著,趙孝成王就入睡了,身體一天不如一天,他多么渴望李牧能大破匈奴一次啊。

也許是趙孝成王的信任和李牧的執著,感動了上蒼,在趙孝成王去世前夕,李牧還真是狠狠大破匈奴一次!

此前的一年,北國奇寒,一連幾個月漫天雪花,無處可避風雪嚴寒。匈奴人的帳篷不知被壓垮多少,羊圈里不知凍死多少綿羊。一開春冰雪卻未融化,幸存的牛羊無草料可食,北方大漠盡是苦寒之地景象。

匈奴單于派人到各部落,準備集中軍力南下搶掠一番。可是近二十年李牧在長城一帶嚴防死守,即使匈奴人從長城缺口處突入,各地要塞也是堅壁不戰。村落牧民各自修筑土城,不善于攻城的匈奴人往往只能無功而返。

趙國邊塞以內百里,一個牧童,騎一匹小馬,正看護著一群綿羊,他的父母兄弟則在遠處放馬。

突然間前面傳來隱隱的轟隆之聲,初時牧童以為是自家馬群,但轟隆聲中夾著陣陣人喧馬嘶,牧童很快意識到來者不善,心中害怕。但他畢竟是牧民的兒子,這般時刻仍騎著小馬趕著羊群往村子里走。

大隊人馬并不近身追趕,只派斥候遠遠跟著,一直尾隨牧童進入村莊。

人馬抵達村中,首領一聲長嘯,立時人喊馬嘶,數百騎兵進入村莊,放火燒房舍,將百姓逼出屋來。見有年輕女子,一律用繩索綁上馬背,其余不問老幼,見人便砍。

這是匈奴的一部,因上個冬季天氣劇寒,便早早南下搶掠,因在趙國邊塞一無所獲,遂突入趙國境內上百里,終于遇到一個不設防的村莊,搶足了女人、牛羊和糧食。

隨后多批小股匈奴人南下,有的戰果頗豐,有的運氣不好四處碰壁,這時有匈奴人發現,離趙國長城兩百多里開外,在洪壽山和夏屋山之間,有一個南北百余里,東西十幾里的巨大山谷。這個山谷里面,有牧民上萬,牛羊則有數十萬頭。這里的牧民自己少量耕種,又從中原交換來糧食布匹,因此存糧也不少。

這個山谷只有幾個趙軍崗亭,駐守趙軍只有幾百人,充當的是當地的管理角色。牧民有自己組建的隊伍,人數約為兩三千人。

匈奴單于聞之此事,令右賢王試探性地越過趙國長城,去這個山谷進行查探。右賢王則派一個小王,統領三千騎,南下探知虛實。

三千快騎滾滾南下,剛進入洪壽山和夏屋山兩山之間,便見牛羊漫山遍野。牧民很快組織了一支軍隊,手持弓弩隨時準備與匈奴人開戰。

匈奴小王一聲令下,隊伍忽然散開,十幾個人到幾十個人一組,在對方射程之外來回穿插,看看對方的反應如何。如果對方趕著牛羊撤退,那匈奴人正好截走牛羊。

不料牧民毫不畏懼,用強弓對射,幾千支箭矢落在匈奴人面前,表示了牧民的態度。

匈奴小王已經達到目的,下令撤兵。人馬出了大山谷,剛抵達雁門山南麓,又碰到了一隊放羊的牧民,牛羊上千口,牧民只有幾十個。這次匈奴人毫不客氣,殺盡牧民,趕著牛羊大搖大擺回大漠報信。

匈奴單于終于下了決心,要將這個大山谷中的所有財富,帶回大漠。

這一年初夏,匈奴河套王從河南地起兵,攻打趙國云中郡。而云中郡的原陽,是趙國騎兵大本營,趙國要么堅守云中郡,要么以原陽的騎兵對抗河套王,絕無可能將軍隊派往其他地方。

單于在開動大軍前,先用河套王的兵力,牽制趙軍長城一線的軍力,單于兵法素養并不差。

漠北,大雪已融化,無邊無際的大草原之上,營帳一座連著一座,人影綽綽,成千成萬的戰馬奔躍嘶叫。匈奴單于、左賢王、右賢王、東胡王等大小幾十個王的兵力集結完畢,人數二十多萬,兵威赫赫,足矣與中原任何一個諸侯正面硬捍。

這日天高氣爽,長空萬里,一碧如洗。單于領著大小王祭過天地,誓師出征。二十多個萬人隊披甲上馬,先后出發。各隊保持數里的距離,一列列的排在大漠之上。大漠中風沙如刀,匈奴大軍絲毫不以為意。行了數日,地上草木漸多,接近趙國長城。

大軍過趙國長城邊塞,留下一個萬人隊做策應和牽制,其余人馬繼續南下,目標直指大山谷。

幾天之后,匈奴前軍一百余快騎并不順利,在雁門山南麓,也就是上次匈奴人打劫的地方,遭遇牧民伏擊,數十人在此喪命。看來牧民有了上次的教訓,加強了防范,將防御線移到大山谷之外。

當匈奴一支千人隊靠近大山谷,發現牛羊布滿山野,從山谷外一直延伸到山谷里,但是牛羊的主人,兩千余牧民,正將牛羊往山谷里趕。

由于單于有令,不得冒進大山谷,這個千人隊就地駐扎,等待單于的軍令。一天之內,二十多萬人馬陸續抵達大山谷以北。

玩貓捉老鼠這種捕獵游戲,匈奴人比中原人更在行,匈奴單于并沒有沉醉于可能得到的,數不清的牛羊戰利品中,而是提高了警惕,隨時準備撤兵。

單于不慌不忙,派出斥候四處探視,一連三天不動兵。匈奴斥候探知山谷入口八十里之內,并無任何趙國軍隊。單于才下令留一個萬人隊在山谷口,前軍三萬挺進山谷,后面大隊徐徐跟進。

牧民誓死保衛大山谷,兩千多號人在大山谷北入口整裝迎戰,無奈怎是匈奴主力對手,兩千多人用鮮血染紅了草原。

隨后單于大軍挺進大山谷,不斷射殺放牧的牧民,將牛羊聚集在一起。幸存的牧民則奮力將牛羊趕往南邊趙國要塞新城,以求趙軍的保護。

現在要問,匈奴肆無忌憚,李牧在哪兒?

李牧等這一天,等了近二十年,他不但向匈奴人示弱,而且廣散間諜探知匈奴動向。匈奴單于南下,李牧怎能不知,他早已布好口袋,就等單于來鉆。

李牧所在的北方五郡,兵力不下三十萬,但是李牧只選其中的精兵,余下的還要堅守各地要塞和長城。李牧用兵車三百乘、騎兵一萬三千人,勇士五萬,弩兵十萬,總計約十七萬人,采用伏擊的方式,準備一戰定乾坤。

孫子兵法說:“十則圍之,五則攻之,倍則戰之。”意思是十倍于敵人可以包圍,五倍于敵人可以攻打,兩倍于敵人可以出戰。

李牧軍的數量,還不及匈奴軍,可李牧就是要圍殲匈奴!李牧用兵,一直是神鬼莫測,對付不同的敵人,他總是運用不同的戰術,不論是對付匈奴還是秦軍都是如此。

十七萬包圍對方二十幾萬,并非孫子兵法寫的要十倍于敵人才可以圍,如果合理利用地形,人數比對手少,照樣可以包圍對手。

李牧設計的包圍圈,就是這個大山谷,山谷南面是要塞新城,守軍雖只有兩千余人,但城池頗大,李牧在這里囤積了戰車三百乘,軍器糧草無數。

在匈奴南下之前,李牧就已經秘密調兵遣將,從山谷外圍繞道新城進行集結,大軍屯在新城以南的山中,因此連山谷中的牧民都不知道李牧大軍已經就位。

現在李牧的口袋很清晰了,兩座南北的山脈洪壽山和夏屋山是口袋的主體,口袋底部是新城,袋口是雁門山南麓。

為了讓單于放心大膽入袋口,李牧并沒與在袋口安置任何伏兵,一直到戰爭打響,才有兩路步騎各六千人,繞過兩座山脈悄悄前往袋口設伏。

山谷之內塵土蔽天,無數軍馬奔馳而至,單于拔劍指向南方。大軍往新城進發,若新城守軍敢于出城迎戰,便連新城一起拿下。若新城趙軍堅守不出,則在他們的眼皮底下擄走巨大財富,以此羞辱趙人,打擊趙軍士氣。

第二日中午,陽光白云下,匈奴前軍抵達新城附近,終于遇到他們十分想遇到的趙軍。意外的是,匈奴前軍三萬不敢貿然進攻,因為這次趙軍顯然有備而來,十多個萬人隊扎得結結實實。

從遠處土山上望去,十幾萬趙軍形成一個魚麗之陣,大陣之內又有小陣,小陣中的戰車非常顯眼,這個陣勢讓人不寒而栗,匈奴前軍即使有三萬人也不敢貿然進攻。

這日夜晚,匈奴主力陸續抵達。單于頭戴銅盔,下頦生了一叢褐色胡子,雙目一轉,精光四射。他下令殺羊犒軍,準備次日的大戰。趙軍則原地待命,用絆馬索、斷木等障礙護住大陣,騎兵則在周圍巡視,他們也在等待即將到來的大戰。

第二天早晨,朝陽升離夏屋山,趙匈雙方的兵器甲盔閃爍生輝,點點精芒,漫布山谷,彌漫著大戰一觸即發的氣氛。

單于將自己的大帳設在西面一座土山上,只見一面狼皮制作的旗幟,懸掛在土山之上,表示匈奴的頭狼單于。

單于又用了一個多時辰讓匈奴重新集結,擺開沖鋒的陣勢。近二十年李牧總是不出戰,匈奴只要靠近趙國要塞,趙軍便用強弩將匈奴迫退。匈奴人普遍認為,趙軍野戰能力很差,若匈奴與趙軍在野外開戰,就像餓狼撲食綿羊一般。

如果匈奴二十多萬,遇到十幾萬趙軍,換做任何一任單于,都不會放棄屠殺綿羊的機會。

很快匈奴號角聲響,幾排兵馬向趙軍方陣沖將過去,山呼海嘯,人人信心滿滿。

忽聞趙軍方陣南面一座隱約可見旗幟的土山上傳來鼓聲,趙軍方陣各自用鼓聲回應。隨后漫天箭雨從天而降,最初只有靠近匈奴的幾個方陣用強弩激射,隨著匈奴軍靠近趙軍,十幾萬弩箭毫不留情地傾瀉下來。

五千打頭陣的匈奴騎兵,一分鐘前還氣宇軒昂,現在只剩下草地上扭曲打滾的人和馬。匈奴人人大驚失色,他們從未遇到過這么一邊倒的戰爭,即使他們自己人內戰,也不可能五千人連靠近敵人的機會都沒有。

單于心中震驚,仍然面不改色,在觀察了地形之后,單于決定用一個戰術,來擊敗趙軍。隨即他向斥候下達了詳細的軍令,包括幾種可能發生的情況,再由多位斥候傳達到大小王那兒,各路英雄則只等單于吹響號角。

很快號角聲又起,匈奴人發起潮水般的攻勢,他們前排騎兵用木盾和皮盾護住隊伍,二十萬騎兵全面開動,向趙軍方陣殺將過去。

一時黃沙蔽天,喊殺聲震耳欲聾,匈奴騎兵雖損失過萬,但也沖到了方陣的空隙之中,與方陣外圍的趙國騎兵短兵相接,也對方陣內的趙軍進行施射。

趙軍弩兵則怕射擊不準而傷及不遠處其他方陣的友軍,因此發出弩箭的數量大大減少。但是趙軍方陣的盾牌兵和長戈兵,也將匈奴騎兵擋在方陣之外,趙軍騎兵則靠近方陣與對手作戰。

雙方廝殺起來,形成一個難解難分的局面,匈奴騎兵偶爾能重開趙軍方陣缺口,里面的趙軍又迅速補上缺口。雙方戰士不斷倒下,當然匈奴的傷亡更為嚴重一些,趙軍則準備充分,個個都盔甲在身,將領披銅甲,士兵配置木甲或竹甲。

單于騎在馬上凝望山下的戰局,身旁有千余騎勇士護衛。過了一會,一位斥候縱馬上山,叫道:“大單于,敵人強弩太狠,右賢王請撤軍!”

此時匈奴陣亡約兩萬,其中一萬五千在沖進魚麗大陣前就被強弩所傷,另五千是在大陣中被趙軍幾大兵種配合所傷。

而趙軍方面,總損失大致在四千上下,是匈奴人沖進大陣后造成的,若是雙方一直這么戰斗下去,趙匈的傷亡比例可能也會穩定在四比五左右,都是傷亡慘重的局面。

如果戰爭繼續這樣發展,最后的結局可能是匈奴慘敗,趙軍慘勝,匈奴的確需要變招。

單于早已看清楚雙方形勢,低沉嗓子道:“通知各路人馬,左賢王往西,右賢王往東,東胡王和其他人馬往北退卻,我這里按兵不動,待趙軍來攻我,各路人馬一齊回頭沖殺!”

單于還是有兩下子的,假逃跑可暫時避免困局,真戰斗可一舉反敗為勝。

眾斥候齊聲答應,各自下山去向首領們傳令。片刻之間,匈奴騎兵四下退散。混亂不清的戰場中,趙軍怕誤傷友軍,弩兵不敢亂射,只有外圍幾個方陣的趙軍,射殺了幾百逃跑的匈奴人。

趙軍齊聲歡呼,但也不知是否該追擊。東西兩路是山脈,趙軍騎兵不如對手多,追進山優勢將變劣勢。北路追擊路線非常長,且李牧已派兩支步騎兵去堵住袋口。

此時趙軍南山傳來戰鼓聲,接著各個萬人方陣先后以戰鼓回應。趙軍主將迅速做出反應,步騎車配合攻打西山狼旗所在!

趙軍士氣大震,十幾萬人齊聲大呼:“活捉單于,活捉單于!”

趙軍三支萬人隊以戰車開道掩護,步兵組成方陣,少量騎兵位居方陣側翼,密密麻麻地向單于所在土山涌來,其余方陣也迅速原地結營,慢慢向單于所在靠攏,都不去追趕四下退開的蒙古騎兵。李牧不愧是李牧,一下就識破了單于的計謀。

單于護衛軍,由兩萬多精銳組成,尚未開戰,萬馬踐沙揚塵,土山四周涌起了一團團黃霧。因中原軍騎兵少,習慣于據城堅守,不習慣野戰中的漫天黃沙。匈奴人因此先造一個對他們有利的戰場,再與趙軍鏖戰。

果然,趙軍三路軍陣指揮者視力大受影響,強弩失去了攻擊方向,趙軍一面推進,一面強弩施射。匈奴人佯裝對攻,卻不真正發起沖鋒,讓趙軍浪費大量箭矢。

單于精銳本要等趙軍箭矢用盡,強弩的威力無法發揮,再利用騎兵的沖擊力,一舉扭轉戰局。但是趙軍的箭矢似乎無窮無盡,原來戰車不但可當做掩體,還裝載大量箭矢。

不一會,刀光戈影,殺聲震天,雙方終于短兵相接。匈奴騎兵輪番沖擊,趙軍各兵種配合,層層推進。

此時佯裝敗退的其他各路匈奴軍馬,又返身殺回戰場,趙軍亦用強弓勁弩回答。

這個時候,雙方三十多萬人展開全面大鏖戰。滿空中沙石彌漫,吹得將士睜不開眼,霎時間天昏地暗,漆黑如夜。趙軍以強有力的軍陣保證了隊伍不亂,匈奴人則習慣于風沙里奔襲,因此雙方竟然都不亂陣腳。

單于所部,由于趙軍攻擊目標明確,兩萬多精銳沒法逃脫,只能死守單于所在的土山周圍,半個時辰過去,已經傷亡三四千號人。但這支鐵軍仍然箭射刀砍,死守不退。

單于站在土山高處,凜然不動,千余勁騎護衛,除健馬偶爾發出呼嘯外,上千人不作一聲,也沒有人露出不耐煩或緊張神色,也可見人馬訓練精良,不愧大漠雄師。

單于身旁一部將道:“大單于,可以吹號角了嗎?”

單于雙眼如鷹,似可以穿透重重黑霧,看到整個戰場。他冷冷道:“敵兵還沒有疲!”

又一會,眼見土山下東北角趙軍攻得尤猛,守軍漸漸抵擋不住。忽然幾名胡刀勇士狂嘯而來,沖入趙軍軍陣,一連砍翻十多人。趙軍迅速合圍,將這幾名匈奴勇士團團圍住,長戈弩箭,一會就殺死這幾人。但是匈奴人也贏得了時間,重新在東北方向布置重兵。

趙軍仍然掌握主動,許多鞍上無人的馬匹奔回單于所在的土山,一位部將焦急地道:“大單于,可以進攻了!”

單于見逃回來的駿馬,有的被羽箭所傷,有的一半箭矢沒入馬股之內,可見勁道之大。他毫無表情地道:“敵軍還未疲。”

此時整個單于軍皆限于力戰之中,匈奴人本有打不贏就撤的傳統,可是單于不退,誰敢走!

還好趙軍推進到土山內之后,由于山體有一個傾斜度,趙軍的強弩仰攻勁道減弱,戰車推進也大大減慢,體能的消耗則巨幅增加,趙軍攻勢頓緩。

單于忽然狠狠劈下左手,大喊道:“抓住李牧,賞女百個,牛千匹,羊萬頭!”單于已知對方主將必是李牧,能夠調動十幾萬人馬的趙軍將領,除了北方五郡的將軍李牧,絕不會再有第二人。

數十名匈奴健兒立即領命,大聲吹號,一時號角聲穿透整個戰場,匈奴人終于露出他們的獠牙!

匈奴各部大小王和首領聽到號角聲,指揮各部一齊向南部一座土山殺去,那里樹立多面“李”字大旗,是李牧的指揮所在。

擒賊先擒王,李牧知道集中兵力攻擊單于,單于怎會不懂這個道理。趁趙軍軍陣移動速度慢,又有漫天黃沙掩護,匈奴只留三分之一人馬牽制趙軍,十幾萬飛騎一起進攻李牧中軍,這回看李牧如何應付了。

單于跨上戰馬,率領一萬多精銳,也從土山南部殺開缺口,向東南方向的李牧土山奔襲過去。

天上獵鷹在飛,地上獵犬在跑,匈奴人識路的本領遠遠高于趙軍,十幾里的范圍之內,對他們來說,猶在眼前。

這時候雙方的損失加大,單于部損失約八千人,可謂損失慘重,攻擊單于的趙軍也傷亡超過五千。在山谷的主戰場中,雖然趙軍在匈奴撤離的時候撿了一個便宜,但是整體上仍然是保持四比五的傷亡比例,此時趙軍損失過萬,匈奴超過一萬人陣亡。

算總的損失,匈奴傷亡三萬五千左右,趙軍傷亡近兩萬。

但是現在,戰局急轉直下,不一會就有匈奴先鋒數千騎兵抵達南山,見山上豎了很多絳紅色旗幟,顯然有大將在那里督戰,于是策馬狂鞭,往南山進攻。

這座山不高,方圓只有兩里,若沒有阻擋,匈奴騎兵一分鐘就能橫穿戰場。趙軍在這里部署的是一個大型兩萬人方陣,人數是各方陣最多的,這也印證李牧定在此軍中。

數千匈奴騎兵呼嘯而進,還未接近趙軍,兩萬支弩箭像黑雨一樣傾瀉下來,立刻有數百人翻下馬背,再也站不起來,匈奴首領立即止住進攻,等待大軍到來,一同進擊。

半柱香的功夫,十余萬匈奴騎兵,已經團團圍住趙軍土山。

單于沒有立刻下令攻山,而是讓所有人馬都先喘一口氣,令沒有受傷的勇士和駿馬排到前列,并更換受損的兵器,做著一戰定乾坤的準備。單于讓幾萬人去牽制趙軍主力十幾萬,那幾萬匈奴騎兵無論人數、兵器、陣型都處于劣勢,又不得不纏住趙軍,自是兇多吉少,因此眼前這一戰必須一戰定勝負。

單于再次劈下粗糙的左手,號角嗚嗚吹動,十余萬匈奴騎兵,勢若奔雷般沖將過去,天地震撼,土山搖晃像要崩塌。

趙軍將士毫不慌亂,兩萬將士,三輪強弩,六萬支箭矢射出去,令近萬匈奴騎兵滾下戰馬,運氣好的中箭即重傷而死,運氣不好的受輕傷落馬卻被后方自己人的馬隊踐踏。這次匈奴沖鋒的損失特別大,因為匈奴人馬密集,趙軍的箭矢幾乎是箭無虛發。

在趙軍第四輪強弩發射前,匈奴騎兵已經殺到車陣之前,趙軍前排立即手持長戈,刺向如飛而來的騎兵,又有數百匈奴騎兵跌下戰馬。但是匈奴飛騎已經沖入趙軍軍陣,四下里殺聲震天。短兵相接,趙軍的強弩優勢蕩然無存,反而是匈奴騎兵沖擊力巨大。

趙軍立即放棄戰車,組成一百到三百人的小方陣,外圍是木盾兵,第二排長戈兵從木盾的縫隙處刺擊敵軍,方陣里面的強弩兵則伺機施射,方陣外的騎兵則利用方陣掩護與匈奴騎兵鏖戰。

戰場轟轟烈烈,匈奴人絕不是怕死的民族,眼見趙軍防的滴水不漏,紛紛采用魚死網破的戰法。匈奴戰馬比較矮小,不像歐洲良馬可以越過不及人高的木盾。匈奴騎兵紛紛連人帶馬,撞向趙軍的木盾,雖然撞擊的瞬間被趙軍刺中的概率很大,但是死馬和死人壓在木盾上,立即就能沖開一個缺口,后面的匈奴騎兵殺入方陣,就有了巨大的優勢。

趙軍一面補缺,一面縮小方陣,堅守陣地。無奈匈奴兵力更足,沖擊力又強,趙軍各支方陣都缺口大開,戰場對匈奴大為有利。

一個匈奴騎兵將一面趙軍旗幟砍倒,一位趙軍將領奮勇殺過去,扯住匈奴駿馬的后退,連人帶馬掀翻,又將半截桿子的旗幟插入黃土中。幾個匈奴騎兵見他來勢兇猛,勒馬退開。

戰況異常激烈,最慘烈的自然是趙軍主將這三百人的方陣。一百個女人,一百匹健牛,一千頭肥羊,對匈奴人來說無異于受封萬戶侯。

弓弦連響,匈奴騎兵連續中箭落馬,不愧是趙軍中的精銳。匈奴人前赴后繼,終于殺入三百人方陣,雙方又是一場肉搏。

趙軍主將橫跨馬背,周圍十余名勁卒手持木盾和長戈,在他四周擋去射來的箭矢。將軍率領這十余騎在方陣里橫沖直撞,將進入方陣的匈奴騎兵砍的人仰馬翻,當者落馬。匈奴人見這隊人馬如此悍勇,盡皆駭然。

此時位于南山以北的各支趙軍,正向南山馳援,可是被匈奴各路騎兵纏住,雖然趙軍武器精良,方陣嚴實,人數眾多,但匈奴軍毫不畏懼地阻擋趙軍向南山馳援。為了牽制趙軍,匈奴付出三萬多人的慘痛代價,只殺死五千趙軍,但離南山最近的一支趙軍萬人方陣,也還有兩三里路。

南山又戰良久,趙軍與匈奴各自倒下兩萬人,趙軍終因寡不敵眾,主將被砍死。匈奴人很快將趙軍主將的人頭帶到單于面前,四周匈奴騎兵歡呼狂叫,一場損耗巨大的戰斗后,總的勝利離他們不遠了。

單于卻瞧也不瞧趙軍主將首級,馳馬奔到那主將的尸身處,大呼道:“這不是李牧,李牧右手是斷臂!給我搜,把李牧搜出來!”

一盞茶功夫過去,匈奴人將戰場翻了個遍,順便把許多趙軍受傷的士兵送上路,卻沒有找到一個右手是斷臂的趙人。匈奴人人色變,用三萬多人的慘痛代價,攻克一座土山,殺了兩萬趙軍和一個不知名的趙軍將領,而主戰場上拖住趙軍的匈奴人也必然損失巨大,這代價實在是慘痛。

這時趙軍損失約四萬五千,匈奴損失高達九萬五千。

現在又要問,李牧在哪里?

別人不知道,單于瞬間明白了,可是悔之晚矣。

整個戰場趙軍兩次擊鼓指揮,第一次是兩軍剛開始對壘,由南山擊鼓,各支方陣依次擊鼓回應。為了確定南山是趙軍的指揮所,單于故意變陣,讓各部落四散而逃。果然此舉引來趙軍第二次擊鼓,也是由南山首先擊鼓號令,各方陣依次擊鼓響應。

圖-李牧大破匈奴

這個詭計一般的名將都不可能看出來異樣,單于也是此時才想通,南山如果是指揮所。那么南山擊鼓號令之后,各支趙軍方陣回應應該是前后層次不齊的,但是趙軍第一支回應的方陣擊鼓時,其他方陣并沒有一同時間回應南山,等第一支方陣回應完畢,其他方陣才層次不齊地回應南山。

也就是說,李牧正隱藏在一支趙軍萬人方陣中,第一個回應南山鼓聲的方陣,就是李牧所在方陣,各路人馬實際是聽從第二次鼓聲的軍令。最危險的地方就是最安全的地方,李牧躋身戰國四大名將之列,果然名不虛傳。

單于越眾而出,對斥候下達一個令他痛苦的軍令:全線撤退。單于比他二十多萬勇士都要聰明,這也救了他一命。

匈奴數萬人最后逃離戰場的路線,并不是原路向北返回,也沒有從兩側的洪壽山和夏屋山撤退,而是從西南方向登山大山,再徐徐往北,繞過整個戰場,半個多月后才返回大漠。

趙國北境長城外,單于望著巍峨的趙國長城,表情冷峻道:“若李牧不死,大漠勇士不得再深入趙境!”

說罷,單于勒馬掉頭,在那一瞬間,誰也沒注意到,一滴悲傷、無奈、羞愧、畏懼的眼淚拋灑而出。此后趙國北方形勢大好,匈奴幾十年不敢犯邊。

單于雖逃脫,但整個戰場中仍然有三萬余人,沒有跟上單于的步伐。

其中一個匈奴萬人隊,駐守在大山谷的北入口。李牧在單于主力進入大山谷后,才令兩支步騎結合的軍隊各六千人,從洪壽山和夏屋山外圍去到谷口。

兩支軍隊抵達戰場,立即結陣,向谷口的匈奴軍隊推進。

匈奴人數略少,武器和陣型更是無法與趙軍相提并論。匈奴小王在幾次沖突后,丟下數百陣亡的同伴,向北撤離幾十里,遠遠盯著趙軍。匈奴人的盤算是,等山谷里的匈奴主力獲勝,回身攻擊趙軍的時候,他們正好以逸待勞,從后方包圍趙軍。

幾天之后這支匈奴萬人隊得知單于戰敗的消息,再無心戀戰,灰心喪氣地撤回大漠。

除了這個萬人隊,另外山谷中還有兩萬多匈奴人沒有及時跟進單于大隊,不得已從其他三個方向突圍。

其中一萬多人陸續沿原路返回,在雁門山附近,也就是趙軍口袋的袋口,遭到趙軍伏擊。

李牧這兩支軍隊各六千人,在兩處設伏。這些騎兵各帶強弩,每人配置一百支箭矢,結成方陣等待匈奴的殘部到來。

若匈奴人將一萬多人組合在一起沖鋒,有可能力戰伏擊的趙軍,一部分人突圍而去。但這些殘兵來自不同部族,或幾十人,或幾百人,先后到來,不成體系,且士氣低迷,成了袋口趙軍的靶子。

另有七八千匈奴人,從左右側的洪壽山和夏屋山撤退。單于不走這里,因為山上本沒有路,幾萬人撤退要開山砍樹,速度必然緩慢。這幾千匈奴人從兩側山脈逃離,人數倒是少了很多,不會擁擠。

可是李牧怎會讓兩側匈奴人撤退,他早就下令,有上千軍士在幾十個必經路口上砍樹阻擋,并且放火點燃路口的斷木,不要說人馬不可能過去,就是鳥兒也飛不過去。

后來趙軍搜山,這些饑腸轆轆的匈奴人要么被俘,要么力戰而亡。

整個戰爭,趙軍損失約四萬五千人,匈奴則超過十一萬人陣亡。中原文明與北方大漠文明交戰史上,就單場戰爭而言,這個戰績可謂前無古人,后無來者。

后世中原對匈奴,沒有任何一戰斬殺的匈奴數量,能夠超過十萬!

秦朝的蒙恬,領最為精銳的三十萬秦軍,將匈奴趕出河南地,但蒙恬并沒有給匈奴軍隊造成多大的傷亡。可是十年之后,匈奴冒頓單于率領四十萬大軍,將劉邦軍圍困在白登山。

漢武帝時期對匈奴的終極大戰,漠北之戰,衛青和霍去病各領兵五萬,深入大漠兩千里,尋找匈奴主力決戰。

這一戰,漢朝除了精選的十萬大軍,還配備了三十到四十萬匹駿馬,并準備了無法計數的糧草輜重。此戰是漢武帝時期對匈奴最大的一次勝利,然而,即便是中國最偉大的朝代之一漢朝,其最強盛的時期漢武帝時期,動用全國后勤去打這一仗,最后也只是斬首匈奴九萬而已。

戰后,山谷內外遺尸遍地,到處是受傷的馬匹。高懸天際的日頭,仿佛不忍心看這山谷人間地獄一般的場景,慢慢地滑落下洪壽山。黃昏時刻,血色的夕陽映照著血色更濃的山谷,處處皆是不堪入目的狼藉。

此戰趙軍繳獲了許多匈奴戰馬,李牧再用三萬余騎兵,迅速北進,越過趙國長城,突擊匈奴襜襤部,進一步擴大戰果。

“靜如處子,動如脫兔。”這一經典名言,或許是李牧用近二十年時間才大破匈奴的最好表述。

一百年后,漢武帝依樣畫葫蘆,模仿李牧在馬邑伏擊匈奴,準備雖充分,最終功虧一簣。后來漢朝不得不空耗國力,用衛青霍去病等大將連年與匈奴作戰。

伏擊戰并不好打,李牧以趙國邊軍為主,如此大規模伏擊戰的成功,就更加顯得難能可貴。

在李牧大破匈奴之前,中原文明從來沒有大勝過匈奴軍隊,匈奴人的騎射,讓中原人找不到北,匈奴人那種來無影去無蹤的打法,更讓中原人無法近身搏擊。

李牧對付匈奴的戰術,就像教科書一樣,明白無誤地告訴后世中原人:對付匈奴,弩兵大有可為。

匈奴人的騎射,其弓箭適合中遠距離進攻,這讓中原人無法肉搏。而中原的弩兵,其十二石強弩是用腿拉開的,這比用手拉開的弓射程更遠。弩兵,正是匈奴人的克星!

弩兵有多牛,我們來看看漢武帝時期的一場經典戰役。

公元前99年,漢武帝的將軍李陵,統領一支五千人的漢軍偏師,深入大漠。

李陵的這支軍隊,本來是作為大將李廣利的支援,可是匈奴人進兵從不循規蹈矩,將軍李陵意外遭遇了匈奴的主力。且鞮侯單于統領的這支匈奴大軍,軍力足有十余萬。

李陵的戰術是,邊打邊向漢朝邊境撤退。李陵以輜重車為陣,布陣于營外。前列士兵持戟盾防止匈奴戰馬沖擊,后列士兵持強弩遠距離射擊匈奴軍。

匈奴人當然知道李陵想逃,于是收緊包圍圈,起大軍攻打李陵軍。

不過匈奴人這次碰了大釘子,他們付出幾千人的代價,卻根本沒有對漢軍造成多大傷害,主要原因就是漢軍的弩射程比他們的弓箭遠,威力比弓箭大。

匈奴且鞮侯單于也是急紅了眼,他親自統領軍隊圍攻漢軍,結果自己差點被弩箭奪取性命。

且鞮侯單于曾一度動搖差點撤兵,不過匈奴人也是好面子的,且鞮侯單于十幾萬人在自己的地盤上拿不下漢軍五千人,以后匈奴人還如何自命天之驕子!

就這樣,漢軍一路撤,匈奴軍一路圍,雙方對抗了十多天。

在二十倍以上敵人包圍之下,李陵軍竟然井然有序地撤退,雖然行軍速度緩慢,但是一步步正靠近漢朝邊塞。

眼看漢軍離漢朝邊塞越來越近,匈奴人再次發起了猛攻。這一天,漢軍發出的箭矢有五十萬枚,斬殺匈奴數千。

不過,漢軍也將所有箭矢耗盡,此時他們仍然有三千多人,而他們斬殺的匈奴人超過一萬!

歷史有太多的可惜,這支勇猛的漢軍,其悲劇之處就在于箭矢用盡。近身肉搏,漢軍本就沒有優勢,何況兵力處于絕對劣勢,最終這支漢軍,只有四百多人突圍,返回漢朝邊塞。

從此戰不難看出,弩兵對付匈奴騎射的巨大優勢。李牧開創的這一戰術,成了后世中原文明對付匈奴人的教科書。

得到李牧大破匈奴的戰報,趙孝成王終于放下心中那塊石頭。

作者簡介

風長眼量(王昱祺),美籍華裔。不照本宣科翻譯史書,主張歷史地理不分家,以歷史為經地圖為緯,制作地圖還原當時歷史大勢,美式思維新穎解構春秋戰國史。歷經十多年,制作500余幅春秋戰國地形圖、路線圖、形勢圖、疆域圖,遂成《地圖里的興亡》系列圖書。

作品簡介

《地圖里的興亡》以歷史與地理相結合的方式,通過制作500副精美地圖來重寫中國春秋戰國史,打破讀史無圖的遺憾,回歸左圖右史的傳統。國家認證,中圖社權威發布。

地形圖,展現山川河流地貌。

路線圖,復盤真實歷史事件。

形勢圖,解說兵戈鐵馬烽煙。

疆域圖,呈現合縱連橫進程。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中華智謀(戰國)—李牧袋怯迷匈奴
戰國時代北擊匈奴第一名將,戰略影響兩千年!
一戰殺匈奴十幾萬,蒙恬,衛青,霍去病都只能仰望此人
生不逢時!他才是戰國智謀最高、最能打仗的杰出將領!
流血的祭壇?將軍無葬禮?李牧之死(上)
李牧:有他在,要什么長城(武廟七十二將系列)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榆树市| 密云县| 砚山县| 苍溪县| 玉溪市| 隆安县| 临颍县| 霍邱县| 平潭县| 岑巩县| 巨鹿县| 内江市| 司法| 富蕴县| 云林县| 罗山县| 垣曲县| 梧州市| 寿阳县| 普格县| 澄迈县| 左云县| 凤庆县| 辽宁省| 台前县| 武威市| 孝义市| 灵寿县| 昌邑市| 荣昌县| 拜城县| 文水县| 尉犁县| 麻栗坡县| 长子县| 额敏县| 大姚县| 博乐市| 博白县| 周至县| 孝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