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在正式做心理療愈工作之前,因為自小有敏銳的洞察力與同理心,也常常會觀察與分析一種很特殊的人群。
這類人在人群中是祥林嫂式的倒苦水的人,每次只要她出現,就會引起很多人義憤填膺,人人都想成為拯救她的那個英雄。
都會覺得她被公婆欺負的沒有天理,在家庭中承擔的不公平,身世苦的像黃連,每次她的傾訴都會讓大家眼淚婆娑,比看苦情戲還動心。
可是漸漸的你會發現,下次聚會,所有的人給予的建議與實際性的幫助好像對她都沒起作用,再見時候她傾訴的焦點竟然如上次一樣,如出一轍。
漸漸的,大家都明白了,她只是想傾訴,并不想得到大家的幫助,更關鍵的是,她也根本沒想讓自己境況好起來。
2
細看周圍,這種人真不少,她們會有很多對他人對自己的攻擊,但是卻沒有改變的動機,一邊叫苦連天,一邊繼續惡性循環。
我們甚至會看到,很多人一生都不曾走出這個怪圈,人生即將結束的時候依然牢騷滿天,手指與心一直指向這個世界與他人,臨終前都沒有明白自己為何活的如此苦。
一般的自虐型人格特質源于原生家庭的養育與環境的造就,例如媽媽不愛我我也不愛自己,父母不認同我也不認同自己等心理模式。
自我攻擊是自虐的前傾,一般先是內疚,例如我怎么做我媽媽都不認可,愧疚難過;然后就會自責,一定是我不好,我做的不對,才會讓父母如此的否定與評判我;最后就會進入一種行為模式,那就是進入自虐的模式,內在深深的不配感,不值得的能量開始占據生命能量,并且會慢慢的呈現行為與結果。
我們會看到,成年人都是帶著深深的童年模式生活,如果我們既不能看到根源,也不能內觀到當下障礙的原因,更不愿意解決那個直接關聯,那么我們也會成為那個活到八十歲依然不曾改變的老太太。
3
自虐型人格一般會在生活中呈現三種表現,來進行自我攻擊。
第一種比較直接,我不好,我就應該受到懲罰,我要討好這個世界,我忍辱負重,我犧牲自我成全大家,絕對不允許流露任何自我的需求。
第二種就是間接式的,這種人會在生活中表面上看起來是有攻擊性的,容易挑釁攻擊評判他人,實際上也求別人的攻擊與傷害。
惡劣的婆媳關系,水火不容的同事關系,戰火連天的夫妻關系,實際上都隱藏著一種我不夠好,我不配擁有美好的一股能量作祟。
第三種隱秘性自虐,也就是這種自我攻擊與自虐是無知無覺的,最擅長的就是把自己總是整到一種無能為力的地步,并且在外表看起來特別想好,還會做出很多積極的努力,例如忙碌的學習,不斷的相親,口口聲聲要愛與有陽光的生活,因為其隱秘性,自己不能發現,連身邊的人都無知無覺。
可是這種人體現的就是在愛情里霉運不斷,或者不斷重復被拋棄的模式,或者重復不斷遇渣男的凄慘。
如果自我攻擊的根源在財富,那么我們也會發現會有人怎么努力也賺不到錢,或者賺很多錢總會出現很多花錢的開支,到年底顆粒無收。
其實我們不能知道的是,這些表象下面有一股潛意識在暗流涌動。
所以如果你發現自己活的很low,那是因為在內心你根本不想自己好。
你活在了自虐的最高境界里。
4
在日常生活中跟自己互動、跟周圍的人事物進行深刻的互動和交流,并通過這種交流和互動我們慢慢的進一步理解自己,認識自己,并且能夠看到自己當下障礙的起心動念,以及造成的根源,這才是解決障礙的唯一途徑。
只有通過這種內在觀照,我們才能真的獲得心性人格上面的蛻變,從而打破這種自虐的模式。
在日常生活中,不斷進行這種自我揭露、自我了解,這里面真的有很多的挑戰。
例如,愛情里我們口口聲聲愛著對方卻指責對方不夠愛自己的時候,去看一下真相,你是真的愛對方嗎?這份愛里面有多少無條件的付出與無期待,還是更多的是證明與索取。
例如,我們與孩子的互動過程中,我們真的有我們說的那么愛孩子嗎,到底是孩子離不開我們,還是我們通過控制孩子而獲取存在感與安全感。
例如,我們那些總是重復的倒霉事件,真的是我們努力了卻被上天辜負了嗎,還是我們的不配感,不值得,與父母賭氣的那個內在小孩故意制造的這些不幸呢?
當我們走上這樣一條被稱作“難道行”的成長之路的時候,我們才能夠從幼稚、自戀、自我中心、被無形過往模式操縱的狀態走出來,并且不斷的超越自我中心,能夠從自我跨出來,進入到更多的用客觀的態度互動,以更高的維度去看人生,從而進入一個新的意識狀態發展。
走出自虐模式,也就是順帶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