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文化】楊偉清:國家正當性與國家正義
廣告

未擇之路

主演:王學兵 / 馬伊琍 / 朱耕佑

貓眼電影演出

   內容提要:國家正義是國家正當性的必要條件。與此同時,一個國家若要是正義的,就必須至少滿足兩點要求,即尊重人們的基本自由和權利,并且要平等尊重人們的基本自由和權利。考慮到國家正當性與國家正義之間的邏輯關系,這兩點當然也構成國家正當性的前提條件。

     

   正當性與正義是兩個非常重要的規(guī)范性概念,它們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進行道德評價時經常會使用的概念,同時也是倫理學家和政治哲學家極為關注和充分討論的概念。它們當然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一些學者重點關注的是與正當性有關的問題,而另一些研究者卻把重心放在與正義有關的問題上。這里需要考慮的是,這兩個概念之間是何種關系?換言之,從正當性角度給出的道德評判和從正義角度給出的評判是什么關系?是全然無關嗎?還是存在某種邏輯關系?假如對同一個對象既可以作正義與否的評價,也可以作正當與否的評價,那么正義是否構成正當性的充分條件、必要條件抑或其他條件?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說,正當性理論與正義理論是否是相關的?正當性理論是否必然要包含某種正義理論?

   這些當然是極為困難的問題,不可能在這里給予充分的探討。在本文中,筆者的目的不在于對正當性與正義之間的關系給出一個一般性的討論,而是著重于考察國家正當性與國家正義之間的關系。筆者想要辯護的一個觀點是,一個國家若是不正義的,就不可能是正當?shù)摹Q句話說,國家正義構成國家正當性的必要條件。同時,筆者還試圖給出某種事關國家正義的門檻理論。這種理論由兩部分內容構成:第一,國家必須尊重人們的一些基本自由和權利;第二,國家必須平等地尊重人們的基本自由和權利。若一個國家未能邁過這一門檻,它就很難是正義的,也因此很難是正當?shù)摹?/span>

   在進入具體的討論之前,先對國家正當性這一概念作一個簡單的說明。當說到一個國家是正當?shù)臅r候,這里指的是它具有統(tǒng)治的權利。國家正當性被等同于國家的統(tǒng)治權。這里采用的是一個被諸多學者廣泛認同的說法。[1](P44)筆者將假定這一說法是合理的,并從此開始討論。我們面對的問題是,什么樣的國家是正當?shù)模蚨邆浣y(tǒng)治的權利?筆者的回答是,它必須先要是正義的,才有可能是正當?shù)摹_@主要是基于兩方面的理由:其一是正義這種美德或正義規(guī)則在人類社會合作中的獨特地位,其二是國家在人類社會合作中的深遠影響。

   我們先從第一點談起。正義通常被視作一種重要的美德。但它是一種什么樣的美德呢?我們不妨從實際生活中對正義這一語詞的實際使用來做一番考察。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會把那些侵犯人們的法定或道德權利的人或行為看作是不正義的。例如,一個搶劫他人財物的人是不正義的,一個非法限制他人行動自由的人也是不正義的。這時,正義意味著尊重人們的法律或道德權利。很多時候,當人們有正當理由期待的東西被壓制或剝奪時,我們也會承認有不正義行為的存在。例如,一個各方面表現(xiàn)都很好的學生若最終沒有獲得一個相配的好成績,其當然就遭遇了不正義的對待;一個忘恩負義或以德報怨的人不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們沒有得到應得的東西,而正義恰恰就是給予每個人應得之物。我們也把一些不守信用的行為看作是不正義的。例如,當一些人根據(jù)彼此的約定或契約從事一項共同的合作性事業(yè)時,在其他人都按照約定行事的情況下,若有人背棄了相關的約定,其他人就被認為遭遇了不正義的行為。在公共領域中,正義有時也意味著以不偏不倚的方式對待他人。例如,若一個法官在斷案時有意以偏私的方式對待爭執(zhí)雙方中的一方,那其行為顯然是不正義的。正義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也被理解為以平等的方式對待他人。例如,性別或種族歧視之所以被認為是不正義的,就是因為不同的性別或種族沒有受到同等的對待。①

   綜合起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五種常見的使用正義這一詞匯的語境,它們各自指向對正義的一些理解:正義就是尊重人們的法律或道德權利;正義就是給予人們應得的東西;正義就是守信;正義就是做到不偏不倚;正義就是要平等待人。這些用法或理解之間也許存在著非常密切的關聯(lián)。例如,或許可以把其中的一些理解還原為其他理解,甚至可能以某種理解來解釋所有其他用法。這些當然是值得討論的問題,但并非我們的關注點。我們想知道的是,在給定正義的這五種用法或理解的前提下,關于正義的本性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一些什么。

   關于這個問題,至少有兩點很值得關注。第一,根據(jù)正義的這五種用法,我們很容易發(fā)現(xiàn),那些不正義的行為會給他人帶來嚴重的傷害。[2](P19)例如,如果你沒有給予他人應得之物,這是一種不正義的行為,這種行為會使得他人正當?shù)钠诖淇眨@種落空通常會帶給人巨大的挫折和失望。如果你惡意中傷他人,偷盜或搶劫他人的財物,毆打或欺凌他人,這顯然是侵犯了他人的法律或道德權利,因而是不正義的,且這些不正義的行動有很嚴重的惡果。同樣的,假如你作為法官未能以不偏不倚的方式對待參與訴訟的雙方,你的行為是不正義的,它顯然會給其中的一方帶來深重的傷害,這些傷害既可以是精神上的,也可以是物質上的。若你未能以平等的方式對待他人,而是基于性別、種族、年齡、出身等因素歧視某些群體的人,這也是一種不正義,且這種歧視顯然會傷害人們的尊嚴,深深地影響人們的生命期待和社會命運。不守信這種不正義的行為帶給人的重大傷害更是不需多言。

   第二,正義的這些用法中所體現(xiàn)出來的是一些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幾乎接近于道德底線。要知道,正義并沒有要求人們要先人后己,更沒有要求人們追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它所要求的只是要尊重人們的法律和道德權利,給予人們應得之物,講信用,在不該偏私的時候要不偏不倚,不該區(qū)別待人的時候要平等相待。這些并非過分的要求,而是每個人都必須做到的事情。如果有人違背了正義的要求,通常意味著某個確定的個體或群體受到了傷害。在這個意義上,遵循正義的要求可能只是做到了避免傷害他人而已。考慮到不傷害他人是一個最低限度的道德要求,依照正義規(guī)范而行動也可以被理解為一種底線式的要求。[3](P97-98)

   把正義和仁慈作比較也許會更有助于說明正義的底線式特征。我們當然希望每個人都具備仁慈的美德,都能在他人處于困境時釋放自己的善意,給予盡可能的幫助。一個人人互助互愛的社會的確是一個很值得追求的社會。但假如人們不具備仁慈的美德,這又會帶來什么?它可能意味著,在我身處危難,亟須幫助時,沒有人會站出來,我必須適應他人的冷漠,獨自面對這個世界。這的確是一種很糟糕的處境。但這真的是最糟糕的狀況嗎?再來想象一下,如果人們缺乏正義的美德,又會出現(xiàn)怎樣的局面?它會意味著,有人會侵犯我的道德和法律權利,有人會剝奪我應得之物,有人會歧視我,有人會對我不講信用。這種局面顯然更為糟糕,因為它不只是善意的匱乏,而是惡意的彰顯。在一個沒有善意的世界中,我也許仍能存活下去,但在一個惡意橫行的社會中,我可能隨時會遭到惡行的危害,難以生存。就此來說,相比較于仁慈,人們更需要正義的美德。正義關乎的是生存的底線,仁慈關乎的是能否活得更好。

   仁慈作為一種美德或義務也許是人們應該呈現(xiàn)的,但向誰呈現(xiàn),以什么樣的方式去呈現(xiàn),什么時候或在什么地方去呈現(xiàn),卻并沒有強制性的要求。這些問題取決于行動者的自由裁量。在仁慈這里之所以允許自由裁量的存在,一個最好的解釋是,待人以仁慈并非一種底線要求。正義則全然不同。當人們負有正義的義務時,這些義務通常都指向某個確定的個人,需要在確定的時間內以確定的方式去完成。例如,欠債還錢作為一個正義的義務就指向明確的債主,明確的歸還時間和方式。正義的義務很少為自由裁量保留空間。這是因為,它作為底線式要求很難與自由裁量相容。[4](P558-575)

   正義作為一種底線要求有助于解釋一些重要的現(xiàn)象。例如,它可以很好地說明,為何當有不正義的行為發(fā)生時,人們會對此感到強烈的憤恨,并產生要求懲罰不義者的熱切渴望;為何當不義的行為沒有得到應有的懲罰時,或完全逃脫懲罰時,人們所感受到的不是遺憾或失落,而是深深的憤怒、挫折或恐懼。正義所要求的行為并非人們可以做也可以不做,或者我們只是希望或喜歡有人去做,不喜歡或遺憾人們沒有做。換言之,有一些行為我們特別愿意看到人們去做,且愿意給予真的去做的人以高度的贊揚;我們可能會對那些沒有這樣做的人深感遺憾,但卻不會認為應該譴責或懲罰這些人。一個億萬富翁把自己的絕大部分財富捐獻給慈善機構就屬于這些行為。他極其高尚,應得美名,但若沒有這樣做,人們也不會嚴厲譴責。正義與這些行為根本不同,它并沒有對人提出非分的要求。一個遵循正義規(guī)范的人只是在履行基本的責任,并不值得高度頌揚,但一個背棄正義規(guī)則的人卻等同于觸犯了道德的底線。正因如此,當有不義行為出現(xiàn)時,人們才會覺得很難接受,會產生以上提及的種種心理現(xiàn)象。

廣告

自由國家的社會正義

作者:(美)阿克曼 著,董玉榮 譯

當當


   從正義作為一種底線要求出發(fā),我們就可以很好地理解密爾關于正義的一些重要論斷:“我把建基于功利之上的正義看作是整個道德中最主要的部分,是無與倫比的最神圣、最有約束力的部分。正義是某類道德規(guī)則的名稱,這類規(guī)則相比于任何其他指導生活的規(guī)則,要更切近于人類的根本福祉,因而具有更絕對的約束力”;“一個人正是通過對這些規(guī)則的遵循,他適合作為人類的一員而存在才得到了檢驗和確立”。[5](P88-90)

   以上我們從正義的日常用法中闡發(fā)了關于正義本性的兩點內容:其一是不正義的行為總是與對他人的嚴重傷害有關聯(lián);其二是正義要求的底線式特征。顯然,這兩點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lián)。正是因為正義是一種底線的要求,是人們有正當理由可以期待的東西,不正義的行徑才會傷人至深。這樣一來,我們就可以把這兩點歸結為一點:正義的規(guī)范確立的是底線,正義關聯(lián)的是一種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我們現(xiàn)在需要考慮的問題是,關于正義本性的這一闡述與國家的正當性問題有何關聯(lián)?要知道,我們的目的是想證成國家正義構成國家正當性的必要條件。那么,關于正義本性的這一討論如何會有助于實現(xiàn)我們的目的呢?這其中的邏輯是這樣的:既然正義關系的是道德底線,那么令人們遵循正義的規(guī)則,做出正義的行為,成為有正義美德的人就成為一件相當緊迫和重要的事情。這對于實現(xiàn)和維系正義而言毋庸置疑。可人們的品格和行為并非正義關注的全部,我們還可以對其他對象給出正義與否的評價。若這些對象不具備正義的美德,不合乎正義的原則,那就仍很難推進正義的事業(yè)。國家就是一個可以進行正義評價的合適對象。國家為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的人們確立一套規(guī)則體系,執(zhí)行這套規(guī)則體系,并裁決圍繞這套體系的爭執(zhí)。我們可以從這三個維度來對其給出正義與否的評價。國家會確定社會合作產生的利益和負擔的分配方式,這種分配可能是正義的,也可能是不正義的。如果國家是正義評判的適用對象,且正義是一種底線的要求,那么當一個國家具備正義之德,滿足正義原則的要求時,它也只是達成了基本的要求,滿足了基準而已。從這里出發(fā),我們就很自然地可以得出為何國家的正當性要以國家正義為前提條件。國家的正當性關乎的是統(tǒng)治的權利問題。無論我們如何構想國家的統(tǒng)治權,我們都會認為,只有當國家滿足一些最基本的條件時,它才可能是正當?shù)摹;蛘哒f,如果國家連最基本的要求都未能達到,它很難被認為是正當?shù)摹6x恰恰就是國家需要滿足的最基本的要求和條件。在此意義上,國家的正義構成國家正當性的前提。

   以上我們從正義這種美德之本性的角度闡明了國家正義與國家正當性的內在關聯(lián)。下面我們將通過解釋國家在人類社會合作中的深遠影響來進一步說明這種關聯(lián)。人們需要合作起來才能過一種更好的生活,這幾乎是一個自明之理。但廣泛的社會合作如何成為可能?要知道,廣泛的社會合作要求人們共同參與到一項互利的事業(yè)之中。但問題在于,即便我很想推動這項事業(yè),我怎么確信他人也會投入同樣的熱情和精力加入其中?如何確保我的投入不被白白浪費或被他人所利用?另外一個問題是,即便社會合作得以開啟,但可能會有一些享受社會合作的收益但卻沒有任何付出的搭便車者,或者出現(xiàn)諸如強盜和偷竊者等破壞社會合作的人,這些人若得不到應有的懲戒,已有的社會合作就很容易終止。為了解決這些問題,就需要國家的介入。國家通過向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的人們頒布眾所周知的規(guī)則體系,通過強大的執(zhí)行機構來推行它,也通過權威的裁決機構來解決圍繞它的爭執(zhí),來保障社會合作的順利進行。

   這里需要注意的是,國家的作用遠不只是確保社會合作可以開啟和保持,國家通過其頒布的公開規(guī)則體系還確立了社會合作的模式,社會合作展開的方式。根據(jù)不同的規(guī)則體系,就會出現(xiàn)全然不同的社會合作局面。在不同的社會合作局面下,人們的命運也會截然不同。[6](P7)想象存在這樣兩個國家:一個國家實行的是市場經濟制度,另一個國家推行的是計劃經濟模式。這兩種經濟模式塑造出來的社會合作全然不同,生活在他們之中的人們的社會命運也相當不同。可以說,人們的生活境況和對生命的期待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國家確立的規(guī)則體系所規(guī)定的。考慮到國家對社會合作和人的境況的深遠影響,國家是否正義就變成了一件至關重要的事情。在一個正義的國家中,會出現(xiàn)合理的社會合作,人的生命可以得到很好的安頓;在一個不正義的國家中,則會出現(xiàn)不合理的合作局面,人的生命無處安放。

   既然國家對社會合作和人們的命運有如此巨大的影響,既然國家正義與否關系到社會合作的局面和人的生命走向,那么我們就很難認為國家的正當性與國家的正義是無關的。若否認這一點,就意味著,無論國家以什么樣的方式確立社會合作,也無論人的命運受到怎樣的影響,國家都是正當?shù)模季邆浣y(tǒng)治的權利。但這一結論似乎荒謬至極。若承認一個不正義的國家也是正當?shù)模覀兯坪鹾苡欣碛蓱岩烧斝赃@一概念的規(guī)范性意義何在。若不正義的國家也能獲得統(tǒng)治的權利,談論統(tǒng)治權似乎就失去了意義。我們需要明白,一個不正義的人會給他人造成重大的傷害,而一個不正義的國家通過強大的國家機器會給一群人帶來更大的危害,而且這種危害更難抗拒。若認可這樣一個不正義的國家的正當性,我們是不是對那些深受國家不正義之害的人缺乏最基本的尊重和同情呢?若一個不正義的人沒有資格作為社會成員存在,那一個不正義的國家也沒有資格作為國家的一員存在,更不要說具備統(tǒng)治的權利了。

   基于正義的本性和國家在社會合作中的深遠影響這兩點考慮,我們似乎有理由認為,國家正義是國家正當性的必要條件,任何一個國家正當性理論都需要包含一個國家正義理論。既然如此,要想知道什么樣的國家是正當?shù)模托枰朗裁礃拥膰沂钦x的。若不能確立起明確的事關國家正義與否的評價標準,關于國家正當性問題的探討就只能停滯不前。

   那么,究竟什么樣的國家是正義的?這當然是一個非常困難的問題。不同的政治思想家給出了很多不同的答案。這些不同的答案所確立的當然就是不同的事關國家正當性的理論。這里不可能對各種不同的答案給出完備的評論,更不可能建立一種完善的國家正義理論。但我們可以嘗試給出某種事關國家正義的門檻。換句話說,如果邁過了這一門檻,一個國家仍可能是不正義的,或不完全正義的,但若連這一門檻都無法滿足,國家就絕不可能是正義的。筆者將要提出的關系國家正義的門檻由兩部分內容構成:第一,國家必須尊重人們的一些基本自由和權利;第二,國家必須平等地尊重人們的基本自由和權利。事實上,盡管不同的政治哲學家給出的正義理解不盡相同,但這二點卻為很多人所公認。下面我們需要解釋為何這兩點構成國家正義與否的基準。

   先來看第一點。一個國家若要是正義的,就必須尊重人們的一些基本自由和權利。為何可以這樣說?這當然是基于基本自由與權利的重要性。但基本自由和權利究竟重要在哪里?我們需要為此提供一個有說服力的論證。我們不妨從這樣一個尋常的前提出發(fā):每個人都想過一種好的和有價值的生活,這是人們的根本利益所在。②這一點似乎是無可爭議的。如此來看,我們的論證是建立在可靠的前提之上的。但什么是好的和有價值的生活呢?這個問題當然很難回答。一個頗為常見的答案是,至少對于那些精神健全和理智成熟的人而言,他們想要的生活就是好的生活,他們不想要的生活就是沒有價值的生活。顯然,這種回答完全從內在的視角來看待生活的好壞。一種好的生活就是人們意欲的生活。但內在的視角并非唯一的評價尺度。我們還有一種外在的視角。根據(jù)這種視角,人們生活的好壞要看是否去追求那些真正應該追求的生活,是否擁有美好生活的一些基本要素。例如,在一些人看來,如果一個學者把主要的精力都放在申請課題經費,參與各種評獎,而非精心地教書育人,努力地思考問題上,那這就并非一種真正有意義的生活。或者說,若人們在生活中不竭力追求卓越,而是甘于平庸,不思進取,這也會被認為是在浪費生命的價值。

   這是兩種非常不同的評價視角。按照內在視角,一種好的生活就是人們主觀認定的生活。可依照外在視角,似乎存在相對客觀的關于好生活的界定,一些生活觀念要比另一些更好,以某種方式去展開生活要比其他方式更可取。這兩種視角有時候當然會重合,也就是說,從內在視角選定的好生活可能恰好也為外在視角所肯定。但很多時候它們是沖突的。內在視角所以為的好生活可能為外在視角所不齒。這時就會出現(xiàn)麻煩。如果好生活就是人們所認可的生活,那么要過一種好的生活當然就得允許人們按照自己認可的生活去生活,可如果好生活不取決于內在視角,而是取決于外在視角,那么要過好生活就意味著要過一種為外在視角所認肯的生活。由外在視角所認肯的生活若正好為內在視角認同,這當然不會引發(fā)問題。可是,若外在視角推崇的生活恰好是內在視角所拒斥和厭惡的,那該怎么辦?可否強迫人們過一種并不認同的生活?這樣做能讓人們真正過一種好的生活嗎?可以想象,強制一個人接受某種他反感的生活觀念并照此生活會給人帶來巨大的痛苦,會讓人備感折磨。我們似乎很難把這樣一種痛楚的生活稱作是好的生活。也許有人會說,它的確會給你帶來苦痛,但它能令你更完善,因而仍然是一種好的生活。但這里的問題是,完善的生活似乎并不能等同于好的生活。一個每日練琴多時但卻備感痛苦的孩子也許能夠認識到,這樣做可以提升琴藝,完善自己的技能,但卻很可能認為自己過的是一種糟糕的生活。這也就意味著,我們無法強迫人們過一種好的生活,一種好的生活需要以認同為前提條件。[7](P485-486)換言之,過一種好的生活就是要讓人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而不是強求人們去過自己不想要的生活。這似乎是過一種好的生活的前提條件。

廣告

正義論

作者:約翰.羅爾斯(美)

當當


   當然,有人可能會說,有些生活的觀念和方式可能在開始時不被人認同,但也許當人們被強制進入這種生活后,他們的觀念或許會改變,能逐漸體認這種生活的價值,并最終完全擁抱當前的生活。也就是說,強制人們過某種生活并不總是意味著無法過一種好的生活。例如,那些被包辦婚姻的人也許在開始時感到憤怒和壓抑,可隨著生活的行進,也可能感受到這種婚姻生活的美好。這的確是一種可能的情形。被強制的生活也可以變成一種好的生活。但同樣不能忘記的是,被強制的生活在很多情形下的確摧毀了不少人的生活。這里需要考慮的是,我們能不能因為被強制的生活有一種好的可能性而接受被強制呢?顯然這是一個與概率有關的問題。如果被強制的生活有很高的概率可以導向一種好的生活,我們就很難輕易否決這種強制。同樣的,即使強制的生活只有很低的幾率會實現(xiàn)好的生活,但如果我們知道強制在什么時候和條件下一定會導致好的生活,我們也很難完全排斥強制。可問題在于,似乎很難有證據(jù)表明,對任何理智成熟的人來說,被強制的生活非常有可能通向一種好的生活,而且,即便有時會出現(xiàn)這樣的結果,它也是高度不確定的,很難被人把握。另一方面,被強制的生活總是很清楚地與痛苦、撕裂或憤怒相關,與生活意義的流失相關。如果不允許強制的生活,每個人都可以追求自己想過的生活;但若允許強制的生活,每個人都有可能被強迫過自己不想要的生活,雖然有時候不想要的生活可能會轉變?yōu)橄胍纳睢,F(xiàn)在考慮一下,哪一種生活要更好?筆者會認為,一種沒有強制的生活要更好,不能因為強制生活的某種極不確定的好的可能性而放棄這種生活。

   基于以上的論述,我們的結論是,過一種好的生活就是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我們前面提到,每個人都想過一種好的生活。這是一個非常正當?shù)脑竿鸵蟆N覀儜斪鹬厮说倪@種愿望。這里的“我們”顯然包括每個個人,包括各種組織和機構,也包括國家。我們這里主要談國家應該做些什么。國家應當尊重每個人過好生活的意愿。國家沒有任何理由去阻止人們過一種好的生活。尊重每個人過好生活的意愿就是要讓人去自主選擇和追求想要的生活。簡言之,就是要尊重人們自我設定的生活。而要做到這一點,國家就必須尊重人們的一些基本自由和權利,如不被任意逮捕、囚禁或限制的人身自由,擇業(yè)自由,遷徙自由,結社自由,財產自由,包含選舉和被選舉權利在內的政治自由,信仰自由等。有時候,為了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人們必須能夠抗議或抵制一些潛在的或現(xiàn)實的威脅,這就要求賦予人們自由表達的權利,游行的權利,示威的權利,集會的權利等。若缺乏這些自由和權利,人們就無法真正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

   不被強制地去追求自己鐘愛的生活是實現(xiàn)好生活的基本條件,但并非全部內容。對于過一種好的生活來說,同樣重要的是,指引生活的價值觀念必須是合理的,值得追求的。或者說,必須要發(fā)現(xiàn)和形成適合自己的生活觀念。若按照某種未經充分檢視的生活觀念去生活,人們也許后來會發(fā)現(xiàn),自己在過一種并不值得過的生活,因而浪費了大好生命。從這個角度看,發(fā)現(xiàn)或形成一種有價值的生活觀念同樣是過一種好的生活的重要條件。但如何才能發(fā)現(xiàn)或形成一種好的生活觀念呢?顯然,這需要一些基本的認知條件得到滿足。[8]就認知的主體而言,需要有基本的思考和判斷能力。這就需要保障每個人受教育的權利,保障人們的思想自由、信仰自由、信息自由、討論自由等。就認知的對象而言,如果一個社會上可供考察的生活觀念或方式越豐富,越多樣,人們則越有可能發(fā)現(xiàn)或形成適合于自己的好的價值觀念。而要確保價值觀念的多樣性,就需要人們可以自由地表達自己對于好的生活的想象和理解,并自由地踐行某種價值觀念。這就意味著要保障人們的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表達自由、出版自由、學術自由、結社自由等。當然,這些自由的重要性不只體現(xiàn)在保護價值觀念的多樣性,它們同樣有助于我們從他人處獲得關于不同價值觀念的評論和比較,因而最終有利于我們形成或發(fā)現(xiàn)一種比較好的生活觀念。

   以上我們談到了過一種好的生活的兩個條件:其一是不受強制地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其二是形成或發(fā)現(xiàn)一種好的生活觀念。要想滿足這兩個條件,人們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的自由和權利。第一個條件要求國家尊重人們的一些基本自由和權利,第二條件也要求國家確立一些基本的自由和權利。這兩個條件要求的基本自由和權利有重合的地方,但也有很大的不同。

   現(xiàn)在需要進一步思考的是,這兩個條件是否足夠?我們似乎必須考慮這樣的可能性:即使人們以非常嚴肅的態(tài)度去選擇和鑒別有待追求的價值觀念,以理性的態(tài)度認真審視了各種人生理想的優(yōu)劣,最終形成或發(fā)現(xiàn)了自己的人生方向,并且深信自己的未來道路已經完全確立,但任何一個有理性的人都必須意識到,無論當前對要追求的人生有多么強烈的信念,你都需要知道,之前形成或發(fā)現(xiàn)的人生信念是建立在一系列條件之上的,當這些條件改變時,你的人生設想可能就需要修正,甚至被完全拋棄。例如,你在當時之所以會形成那樣一種人生計劃可能是因為有限的判斷力所致,也有可能是被當時的社會境況所左右。當你的認知能力得到提升后,或者當你所處的社會條件發(fā)生重大變化后,你或許會發(fā)現(xiàn),當時確立的人生理想是不值得追求的。這也就意味著,我們必須把自己的人生設想看作是可以修正的,必須對其他不同的價值觀念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這是理性的要求。若否認這一點,就意味著必須要假定你先前做出的判斷是絕不可能錯誤的,你的認知能力不可能被進一步完善,或者你所處的社會條件不會發(fā)生巨變。從理性的角度來,這些假定很難成立。因此我們需要接受這樣一條理性原則:“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人們應當對自己的價值觀念或人生計劃持有一種批判的可修正性態(tài)度,對其他不同的價值觀念保持一種開放的心態(tài)。”③

廣告

反貪風暴3

主演:古天樂 / 張智霖 / 鄭嘉穎

貓眼電影演出


   既然我們的價值觀念可能是錯誤的,需要被修正,那么十分清楚的是,如果要想過一種好的生活,那些錯誤的價值觀念最好能及時被發(fā)現(xiàn)并得到修正。依據(jù)錯誤信念而塑造的生活不可能是一種好的生活。但錯誤的信念如何能夠很快被發(fā)現(xiàn)和改正呢?很顯然,只有當基本的認知條件得到滿足時,人們才能做到這一點。例如,人們需要發(fā)展出基本的判斷力和批判性反思的能力,需要能自由地檢討并表達對各種不同價值觀念的意見,需要能及時傾聽和注意到一些不同的人生信念。如何滿足這些認知條件呢?這當然需要以人們的一些基本自由和權利為前提。例如,需要思想自由、信仰自由、討論自由、信息自由、出版自由、學術自由,以及受教育的權利等。

   到目前為止,可以對以上的討論稍作總結:我們討論的出發(fā)點是,每個人都想過一種好的生活,而過一種好的生活至少需要三方面的條件,即可以不被強制地去過自己想要的生活,形成或發(fā)現(xiàn)一種有價值的生活觀念,及時修正或拋棄那些錯誤的人生信念。要滿足這三個條件,人們必須具備一些基本的權利和自由。每一個條件都指向一些基本的權利和自由。第一個條件與第二、三個條件指向的基本權利和自由雖有重疊之處,但也有明顯的不同。第二和第三個條件確立的基本權利和自由大致相似。通過將這三個條件確定的基本自由和權利匯總起來,我們就可以獲得一個基本自由和權利的清單。考慮到過一種好的生活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愿望,那么國家沒有理由不尊重這一正當?shù)脑竿胰粢哉嬲\的態(tài)度對待人們的這一愿望,它就必須要尊重使得這一愿望得以實現(xiàn)的條件,也即尊重人們的基本自由和權利的清單。這也就解釋了事關國家正義的第一點內容,即國家必須要尊重人們的基本自由和權利。

   需要指出的是,以上在證成人們的一些基本自由和權利時,筆者是通過把它們與過好生活需要的基本條件直接關聯(lián)起來而實現(xiàn)的。但這并非唯一的證成進路。也許基本自由和權利之間存在某種清晰的邏輯關系,一旦通過以上的途徑證成了某種基本自由和權利,那么從這種基本自由和權利出發(fā),我們就可以證成其他的基本自由和權利。一些基本自由和權利可能是實現(xiàn)其他基本自由和權利的前提條件,或者說,基本自由和權利之間也許存在某種捆綁關系。例如,對包含選舉和被選舉權利在內的政治自由進行證成時,最好的辯護也許是,如果缺乏這些自由,人們的人身自由、思想自由、信仰自由或出版自由可能會遭遇重大的威脅,無法得到切實的保障。羅爾斯就認為,人們的信仰自由和結社自由之間存在密切的關聯(lián),除非我們可以自由地和那些具有相同志向的人結合起來,否則人們的信仰自由就并沒有得到落實。[9](P313)這樣來看,一旦確立了信仰自由,通過兩者之間的邏輯關聯(lián),我們就可以確立結社自由。如果把這種辯護途徑和以上的證成思路結合起來,我們也許可以更好地確立一個基本自由和權利的清單。

   國家必須尊重人們的基本自由和權利,這是國家正義與否的基本條件。與此同時,國家還必須平等地尊重人們的基本自由和權利。只有當這兩個條件同時滿足后,國家才邁過了正義的門檻。以上我們詳細解釋了國家為何要尊重人們的基本自由和權利,現(xiàn)在需要解釋平等這回事。一個國家可以尊重人們的基本自由和權利,但不一定會以平等的方式去尊重。例如,它可能會尊重一些人的基本自由和權利,但卻無視或剝奪另一些人或群體的基本自由和權利。人類歷史上曾經或仍舊存在的性別歧視、種族歧視或身份歧視就是明顯的不平等的例子。為何這類基本自由和權利方面的不平等是不正義的?答案其實很簡單。既然這些基本自由和權利是過一種好的生活的前提條件,而每個人都想要過一種好的生活,且這種愿望是無比正當?shù)模菄耶斎灰_保每個人都享有這些基本自由和權利。國家沒有任何理由在基本自由和權利的分配方面在人與人之間做任意的區(qū)分。換言之,從我們的論證前提出發(fā),一旦確立基本自由和權利的重要性,那么把它們給予平等的分配就是自然而然的事情。

   以上我們論證了關乎國家正義的某種門檻理論。這里需要強調的是,這一理論很可能只相關于國家正義與否的必要條件。一個國家若要是正義的,也許還應該滿足其他一些重要條件。至于是否存在其他條件,以及這些條件可能是什么,這些并非我們關注的話題。考慮到國家正義是國家正當性的必要條件,這就意味著,一個國家若想是正當?shù)模捅仨氉鹬厝藗兊幕咀杂珊蜋嗬冶仨氁降鹊刈鹬厝藗兊幕咀杂珊蜋嗬?/span>

轉自:愛思想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3.2自由市場哲學
對各等級社會的延伸
必背法律格言197條
我看“法律人治國”
八年級道德與法治知識點下
契約精神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xù)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lián)系客服!

聯(lián)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城县| 鲜城| 久治县| 兴隆县| 确山县| 益阳市| 林州市| 崇礼县| 徐汇区| 洪雅县| 宁国市| 仁寿县| 民乐县| 台安县| 安乡县| 钦州市| 泾阳县| 义乌市| 华容县| 商洛市| 怀来县| 靖江市| 驻马店市| 柳江县| 合作市| 尼玛县| 彰化市| 固阳县| 台东市| 密山市| 广德县| 呼和浩特市| 城口县| 惠州市| 宜宾市| 九江市| 青田县| 肇源县| 阿勒泰市| 恭城| 青海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