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谷豐
(2018-08-13發在網易博客)
7月24日8:30時,我們上車繼續向奧斯陸行進。大約10點多一點兒(時差晚6小時)進入挪威境內。挪威多山,森林覆蓋率30%多,盛產石油,是全球最發達的福利國家之一,2013年人均GDP過10萬美元。但公務員只配自行車,并不可開車送小孩上學。9月底開始下雪,到第二年的6月,冬季是挪威的旅游旺季,人們會去那里滑雪。
挪威第一個景點是維格蘭雕塑公園,公園位于挪威首都奧斯陸的西北角,占地50畝,是雕塑大師維格蘭創建的。
維格蘭嘔心瀝血,用晚年20多個春秋,精心創作了192座雕塑650個人物雕像,集中突顯了一個主題生與死。他用雕塑藝術詮釋人生,用心血演繹生命。為什么大師用裸體語言來表現這個永恒的主題,我想也許他認為人生的真諦不需要粉飾、遮掩和裝潢。
園內溪流淙淙,綠樹成蔭,芳草萋萋,繁花似錦。在850米的中軸線上,生命之橋、生命之源、生命之柱和生命之環四組雕塑依次分布期間,分別以銅鐵石材料制成,多而不亂,錯落有致,勻稱和諧,渾然一體。
第一組生命之橋,橋兩側對稱矗立著29座58個人體青銅雕塑,塑造了栩栩如生的青年男女和兒童。大師用現實主義手法表達了男人對家庭責任的理念。
這是著名的雕塑“憤怒的小孩”,他張著大嘴,跺著雙腳,揮動胳膊,憤怒之極,無以復加。他為什么憤怒?也許是被人欺負,也許沒得到滿足,更多的是認為父母只顧自己恩愛,忽略了他的存在。他提醒年輕的父母多抽出時間陪陪自己的寶寶,關注他們的心靈感受。
游人爭先恐后與他合影,小手和小雞被人摸得溜光嶄亮。
第二組生命之源,6個男人托起一個碩大的銅盤,噴泉沿周邊撒下給雕像罩上一層薄薄的面紗。噴泉四周二十多棵樹下是造型各異的塑像,表現嬉戲的童年、熱戀的青年、沉思的中年、孤獨的老年四個“人生樂章”構成的生命交響曲。
噴泉四壁的浮雕,從嬰兒出生到逝世,反映人生的全過程。
第三組生命之柱,這是公園雕塑的高潮,畫卷的點睛,大劇的戲眼。17米高的石柱雕刻了121個人體,組成了一個陡峭上升的旋律。茫茫塵海,蕓蕓眾生,似乎一剎那都凝聚在生命之柱上。沉迷的,警醒的,掙扎的,絕望的,傾軋的,扶掖的,情態不同、首尾相接,似乎在講述多姿多彩艱難曲折的人生。是人生之路太坎坷,還是急于叩開天堂的門?沒有人回答。站在生命之柱前注目凝望,你會浮想聯翩,思緒萬千。
這根石柱是維克蘭花費14年的心血雕成的。
生命之柱周圍錯落有致地排列著18對36座花崗巖石雕,情態不同的男女雕像表現人生的喜怒哀樂、千姿百態。
第四組生命之環,由4個成人和3個孩子組成一個圓環,強調了人類之間相互依存的關系,象征人生的完美與永恒。
雕塑大師維格蘭
維格蘭用雕塑藝術詮釋人生,我們該如何解讀人生的價值和意義,解讀生命的偉大與尊嚴,解讀命運的無奈及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