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出生就開始的教育補貼
芬蘭的孩子一出生,父母就能領到兒童福利金等津貼,其中一部分被專門限定用于孩子的文化教育,這部分津貼存在每個兒童的特定賬戶里,只能在與政府簽約的書店、美術館等教育文化機構消費。
同時,每個新生兒還能收到政府贈送的大禮包。從睡袋、床單、嬰兒服,到指甲剪、體溫計、洗護用品,一應俱全。
這份禮盒可以追溯到1937年,那時只有低收入家庭能領到這份禮盒,現(xiàn)在每個新生兒都會在出生前收到這份禮包。這份福利已經(jīng)持續(xù)了超過70年。
兒童三歲前父母可以休假在家照顧孩子,由政府提供津貼;三歲以后,政府依然有很多幫助父母的政策,比如:提供托育補助,孩子放學后安排他們在學校閱讀、玩耍,免去父母的后顧之憂,等等。與此同時,學生的課本、交通和午餐費用,全由政府負擔。
2
全球最嚴格的師資標準
在芬蘭,只有最優(yōu)秀的人才能進入教師隊伍,師范大學是唯一途徑。中小學教師要求擁有教育相關專業(yè)的碩士學位,而全國只有8所精英大學開設了教育學碩士點,一般只有全校前 10% 的優(yōu)秀學生夠格報讀師范課程。
而且,每年要經(jīng)過層層選拔,只有那些擁有教學熱情、終身學習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的人才,才能榮任教師的職業(yè)。即使在他們成為教師之后,仍然會有很多的教師培訓機會。
芬蘭于韋斯屈萊大學的帕西教授說,2014年于韋斯屈萊大學的師范本科教育專業(yè)接收到了2387份申請,最終只有86人被錄取。
3
芬蘭幼兒園不教知識
美國《赫芬頓郵報》在名為“幼兒園不教讀寫,芬蘭娃照樣很棒”的文章中也對芬蘭幼教進行了深入剖析。文中提到,芬蘭幼兒教育強調“快樂”。
芬蘭教育工作者普遍認為,“如果學習過程不快樂,那么學習的內容也很容易被孩子忘掉。”對于兒童的學習來說,游戲是最自然、也是最關鍵的一種方式。
赫爾辛基一所私立日托中心一日活動
幼兒園里沒有教材和練習本,除了玩還是玩,沒有結構性的課程規(guī)劃,強調幼兒在游戲中學習基本能力,例如生活自理、語言表達、社會互動、尊重、分享、自尊與自信、動作技能和認識世界。 而在學前班,一日流程相對我國來說也是以玩為主的,在這個階段,教育目的除了促進孩子的成長之外,還要為孩子做好入小學的準備。
4
每天至少90分鐘的戶外游戲時間
在芬蘭的早期教育中,創(chuàng)造力游戲和體育鍛煉占據(jù)了孩子們大部分的時間。芬蘭幼兒園每天至少有90分鐘的戶外游戲時間。新鮮的空氣,親近自然和定期體育活動被認為是學習的引擎。而且大多數(shù)孩子步行或騎自行車上學,即使是年齡最小的孩子。
“沒有惡劣的天氣,只有不足的衣服。”從這句芬蘭諺語中,我們可以看出這個北歐國家對課外活動的重視。
一位在東芬蘭大學任職一學期的美國人,通過兒子在芬蘭5個月學習中,感受到一個無壓力、令人驚嘆的學校制度。“有一天晚上,我問兒子他那天在體育館做了什么。兒子說老師把他們帶的樹林里,讓孩子們通過地圖和指南針找到回去的路。”
引用芬蘭一位教育中心負責人馬瓊涅米的話,"七歲以前的孩子應該是多參加體育活動還有多玩,要在玩耍中釋放孩童獨特的創(chuàng)造力才好。”
5
不放棄“慢”孩子
芬蘭老師上課總是花最多時間在把慢的人教會。 提升學習遲緩者的學習能力,是芬蘭專注策略的另一個重點。
芬蘭反對對學生進行任何形式的“分類”或“排名”,說“資優(yōu)”和“精英”是犯大忌,更沒有能力分班這回事。當學生出現(xiàn)短暫學習困難時,老師會立即提出矯正計劃,在課堂上或是放學后進行個別輔導,費用由政府負擔。
學得快的人要怎么辦?會不會是另外一種不公平?芬蘭人自有他們的邏輯:‘‘學得快的人可以自己學,學得慢的人更需要幫忙。’’
6
全世界最愛閱讀的國家
芬蘭人是全世界最愛閱讀的,也是全世界最愛跟圖書館借書的,在芬蘭,平均每250人就有一個圖書館,平均每人每年借17本。
孩子的第一本書是芬蘭政府送的,那是每個芬蘭寶寶都會擁有的詩歌繪本,是芬蘭語瑞典語雙語的硬板書,它是隨著“嬰兒盒”一起來到孩子身邊。政府希望幼兒從小就在父母的吟詠中,吸收語言的韻律節(jié)奏。 原來芬蘭人愛看書的習慣,真的是從零歲開始。
在人煙稀少的地方,芬蘭有專門的流動圖書館巴士。這樣的流動圖書館大約有200個,在12324個站點停靠,每年的借閱量在740萬冊。
芬蘭家庭非常注重培養(yǎng)兒童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和書寫習慣。從孩子出生起,父母就會在家讀故事、念報、講童話給孩子聽,讓孩子在家庭教育里種下喜歡閱讀的種子。而且,閱讀已經(jīng)成為芬蘭家庭的休閑方式之一。
7
教育核心是平等
芬蘭前教育部長克里斯塔·吉魯接受采訪時曾說過這么一段話:“我們對教育有信心,因為我們相信所有學校都是平等的。我們從不挑學校,因為我們不需要考慮住在哪里才能上到一個好學校。”
芬蘭各地存在貧富差異,哪里條件差,政府的教育投入就越多。比如芬蘭的北部地區(qū)是經(jīng)濟不發(fā)達地區(qū),因此教育部的投資就向北部傾斜。平等,是芬蘭教育的核心精神。
和大部分國家奉行精英教育相反,芬蘭教育從制度設計到資源分配,都以平等為出發(fā)點。芬蘭前教育部長古斯塔夫松說:“要讓移民的孩子受到平等的教育,雖然移民僅占芬蘭人口的3%,只要這個孩子來到芬蘭,不管其膚色、母語和種族是什么,都必須享有和所有芬蘭孩子一樣的教育。”
在2015年的PISA(國際學生評估項目)測驗中,芬蘭在科學與閱讀中名列前茅,參與測試的學生從首都赫爾辛基到北極圈里的中學都有,且測驗成績相差不大。
芬蘭老師們從來不會用“好學生”和“差學生”來區(qū)別對待學生,只有需要特殊幫助和普通幫助的不同。比如上數(shù)學課,當發(fā)現(xiàn)有幾名學生感到吃力時,就分配該班兩個老師,一位正常教學,另一位專門陪伴學習吃力的學生分析、解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