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想把語文這棟樓搭得又高又穩,牢固基礎是必不可少的,字詞就是學習語文的基礎。就我們日常教學而言,最常用的筑基方法就是聽默寫。昨天,丁丁老師在公眾號里推送了一篇關于聽默寫的文章,對于里面的觀點我深表認同。關于聽默寫,其實我也一直在探索更高效的方式,在實踐的同時也在不斷反思、完善自己的操作。趁期末復習即將到來,簡單聊一聊吧!
1. 內容的選擇
既然是筑基,字詞的聽寫當然是重中之重。可是,字詞內容的選擇也是需要思考的。
以前,我基本上都是將要求會寫的字與已經學過的字組成詞語,我念一個,學生寫一個,基本每天聽寫10個。可是,在幾次檢測中我都發現:即使是已經聽寫過的詞語,檢測時他們還是會錯。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情況呢?原來,我聽寫的是單個的詞語,而檢測都是將詞語放在句子中,如果不理解詞語的意思,自然會錯。而且,我們班部分孩子到現在還不太會用逗號和句號,這個也需要時間練習。
于是,念詞語的時候我會再念一個句子,讓學生在寫的同時再次強化這個詞語的意思。有的時候,我會盡量把當天書寫的內容湊成幾句話,讓學生自己加標點。比如聽寫二下八單元的字詞時,我念了這樣一句話:家里很吵,因為弟弟一直在哭。這句話中,“哭”和“吵”是本單元的生字,“弟”與本單元的“第”相區分。又如:小豬吃了很多食物,神氣活現呢!這個句子包含了《狐假虎威》一課的五個生字,還檢測了學生對于感嘆號的使用。
經過這樣的訓練,我發現孩子們的字詞基礎和標點使用的確比之前進步不少。
2. 時間的選擇
聽默寫的內容不會太多,自然也不會花太多時間。中高年級可以用課前幾分鐘的時間聽寫,低年級可以利用早讀或者午管的時間聽寫。
以我為例子,我比較習慣于利用早讀的時間聽寫,上完課之后批改,中午孩子們就可以自行訂正了。但是,因為我班現在將早讀時間作為固定的課外閱讀時間,所以就把聽寫的時間挪到了午管時候。孩子們寫了之后立刻交上來,我快速批閱,錯了的孩子們再拿回去訂正。在一個時間段連續完成一件事情,對于孩子們的記憶糾錯是快速的。
3. 方式的選擇
不知道大家聽寫的時候會給孩子們念幾遍呢?會給孩子多長時間寫一個詞語或者句子呢?經過實踐,我發現聽寫不僅僅可以訓練孩子們的字詞基礎,還可以承載其他的使命呢!
一年級時,孩子們書寫速度慢,我常常都是一個詞語念兩遍甚至三遍,留給他們的時間也比較充裕。慢慢地,我發現孩子們產生了依賴:反正老師會念幾遍,我可以走走神;反正時間長,我就慢慢寫吧……于是,小拖拉、小游神便多了起來。要想解決這個問題,還得從根上解決。
于是,我留給孩子們寫一個詞的時間漸漸變少,大部分孩子舉手了我就開始念下一個了。針對注意力不集中的情況,我索性就只給孩子們念一遍,如果因為走神沒聽到,那不好意思了。
現在,不管是孩子們寫字的速度還是專注力,都有明顯的改善。因為一個簡簡單單的舉動帶來這樣的改變,著實讓人欣喜。
4. 訂正方式的選擇
按照我們班從來沒有一次全班全對的情況,訂正方式的選擇也是我需要考慮的問題。心理學研究表明,過量的機械式重復抄寫對于學生的記憶是百害而無一利的,3-5個是比較適度的量。所以,不管是生字詞抄寫還是聽寫的訂正,我基本都控制在這個數量。
可是,我逐漸發現,雖然不斷強調讓孩子們對照訂正,可是有些“小糊涂”的聽寫是怎么錯的,交上來還是怎么錯的,要不然就是只發現了詞語一處錯誤而沒有發現其他錯誤。另外,我之前都是把全對的放在展臺讓錯了的孩子對照訂正,讓孩子們養成了依賴,完全不動腦筋思考。這樣的訂正顯然是沒有達到效果的。所以,我開始思考如何激發他們訂正的積極性與專注度。
經過一番思考,既然寫3遍沒有效果,那就減少數量吧,但前提是訂正正確。說干就干,我們班現在的訂正要求就是:將錯了的對照語文書訂正即可,如果交上來還是錯的,不好意思,訂正之后再抄三遍。
這樣實施之后,我發現愿意翻語文書訂正的更多了,一次性訂正正確的數量也比之前多多了。事實證明,這樣的方法是有效果的。
聽默寫不過是日常教學中的一個小細節,但把這些細節做好了,你會發現省心不少。在細節中發現問題并嘗試解決,一個個細節都在展現教育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