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的美國人都不同程度患有關節疼痛,是導致癱瘓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心臟病學和關節痛專家James Rippe博士,與腿、頸和背部疼痛相比,膝蓋疼痛居首。幸運的是,生活中好好保護膝蓋,30歲時就開始注意保護,就可以增強關節性能,避免日后數年的疼痛和不適。
作者:Erin Kelly
編譯:全民跑步李娟
來源:全民跑步(微信號:quanminpaobu)
膝蓋力量薄弱,也只有在約會之后,對你來說是一件好事……但如果關節疼痛的話,就是完全不同的情形了——而且絕對沒什么魔法可以消除。
1/5的美國人都不同程度患有關節疼痛,是導致癱瘓的主要原因之一。根據心臟病學和關節痛專家James Rippe博士,與腿、頸和背部疼痛相比,膝蓋疼痛居首。而且,情況變得越來越糟:根據2013年發布的研究報告,過去20年,65歲及以上的人群中,膝關節置換手術上升了162%。
所以,如何知道你是否有遭受膝蓋痛的風險呢?Rippe博士稱,原因包括不活動、體重過大、姿勢不對、傷病處理不當以及營養不充足,都會引起膝蓋疼痛。幸運的是,生活中好好保護膝蓋,30歲時就開始注意保護,就可以增強關節性能,避免日后數年的疼痛和不適。
現在可以做些什么?
最重要的一點是,保持積極的生活方式。“關節會隨著運動的增加而強壯,”Rippe說,“時刻記住,做一些運動總比不運動要好。”Rippe推薦一些影響較小的運動,如游泳、健步走,或騎自行車,吃一些能夠補充身體葡萄糖胺和軟骨素的營養素,來加強和潤滑膝蓋。
另一方面,運動過多會讓關節壓力過大。所以如果你是從事高強度間歇訓練或長跑的人,可以做一些簡單的動作和拉伸,幫助緩解疼痛。
許多肌肉群在膝關節處重疊,包括小腿、大腿、股后肌群、四頭肌、腓腸肌以及比目魚肌,這些肌群共同收縮、伸長、穩固膝關節,所以我們一般無法確定疼痛的準確來源。“這意味著你要考慮做圍繞膝蓋所有組織的拉伸了,”勞倫·威廉姆斯說,他是一位私人教練,同時任紐約運動員訓練工作室Tone House首席教練。
在此,威廉姆斯分享了6組動作,主要是鍛煉所有這些肌肉群。每次運動過后做這些拉伸,可以使膝蓋長期健康。
1. 靠墻壁小腿拉伸
拉伸中,小腿肌肉通常是被忽略的。然而,對于跑步者、從事高強度運動或者用腳比較多的人,小腿拉伸是非常必要的,威廉姆斯如是說。運動后小腿會極其緊繃,需要通過拉伸來緩解,因為這種不適感有可能導致膝蓋處受傷。
找一堵可以靠在上面的墻。面對墻壁,右腳彎曲,腳跟置于與墻壁垂直的地板上。腳趾抬起,腳跟仍然留在地面上,腿繃得不能再直,身體往前腿方向傾,盡最大可能、最大的角度保持這個姿勢,保持5秒鐘,然后放松,再加深這個拉伸。左腿重復相同的拉伸五次。目標是每條腿拉伸10-15次——或者更多,前提是如果你還感覺緊繃。
2.曲棍球小腿滾壓
威廉姆斯稱,這個動作可以緩解小腿和股后肌群的緊繃感。
坐在地板上,右腿蜷至臀部,膝蓋繃直。把曲棍球(或者瑜伽/按摩球)放在右膝蓋下,像夾三明治一樣,夾在小腿和股后肌群中間。把脛骨拉向自己,制造“壓力”,然后旋轉腳做兩個方向的圓周運動,這樣可以在膝關節處形成空間。繼續堅持,直到你感覺這些部位的緊繃感緩解,然后換腿。
3.半屈膝蹲坐以及股四頭肌拉伸
威廉姆斯解釋道,這種拉伸不僅讓你感覺神奇,而且作用有雙重——臀部和股四頭肌。
一只膝蓋跪下(底下墊一條毛巾或墊子),另一只腳平放在身前,保持90度。身體往前腿傾,拉伸前臀。然后,握住前腿腳踝,使勁往臀部拉至臀部,用以拉伸前腿的股四頭肌和臀部。前后拉伸10-15次或者更多,這取決于你的緊繃程度。
4.泡沫軸股四頭肌拉伸
股四頭肌拉伸非常重要,因為這種拉伸時間短,久坐的人股四頭肌常常是緊繃的。為了讓這一大組肌肉群恢復最初的功能,威廉姆斯建議用泡沫軸。
面朝下躺著,泡沫軸置于左腿股四頭肌下。把身體大部分的重量放在腿上,慢慢滾動泡沫軸。不要只是簡單地滾上滾下,也要從腿的一側滾至另一側,尤其是那些緊繃的肌肉。換腿。繼續滾動泡沫軸,直至不再感覺到疼痛。如果還感覺疼(因為有些跑步者確實如此),那就做至少5分鐘。
5.靠墻壁腿后腱拉伸
我們的腿后腱肌肉對膝蓋影響更大,可能是膝蓋不適的原因。
面朝上平躺,左腿平放在地板上,腳彎曲。右腿靠墻或者桌子支撐起來,或者用一條阻力帶。這種拉伸自膝蓋處,輻射至腿的后部。一旦找到拉伸的極點,五秒后換腿,同時收縮和放松右腳踝。如果你靈活性更好,使勁把右腳踝拉向自己。每次5秒鐘,做10-15次,如果還緊繃的話,那就繼續。左腿重復此拉伸。
6.直腿抬高
難度小的拉伸練習,比如直腿抬高,對膝蓋壓力較小,但能刺激并拉伸四頭肌。
面朝上平躺,一膝蓋彎曲,另一條腿放在身前。直腿抬高一尺左右,向外旋轉腳(整條腿旋轉,所以腳趾指向天花板的對角線,而不是正對著)。10-15次,做3組,換腿。隨著你變得越來越強壯,在腳踝處負重10磅(4.5公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