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MedSci
新學年開始了,美國25000名醫學生、全世界上百萬醫學生都在思考著怎樣可以在課堂上、醫師資格考試和臨床上取得好成績。幸運的是,數年來神經科學的研究告訴了我們很多技巧,很多你可能都沒聽說過,而這些技巧會助你一臂之力。
一、在考試中進步
從MCAT到SAT,再到ACT,你經歷的那么多大考可能都在告訴你,考試是一段學習經歷的終點,而不是學習的過程。幸運的是,過去的數十年間,研究者們努力打破這一固有教條,從而使形成性測驗成為學習的一部分。結果顯示測驗比反復讀書、聽講座等互動性不強的的方式更有利于學習進步。因此,找機會用記憶卡或問題測試你自己,來督促你的學習,最好是每日或每周一測。
二、間隔重復
此觀點在1880年由德國心理學家Hermann Ebbinghaus提出。如今已廣泛被師生接受。核心觀點就是要不斷重復學習和自測,來加強記憶,而不是一下子往頭腦里塞太多知識。后者在短期內很有效,比如今天刷夜準備明天的考試,但一個月后肯定忘得一干二凈。間隔重復不僅對知識的學習有效,對技能的提升也一樣,比如學習外科手術。
三、交叉練習
例如你想學習ABC,傳統的方法就是先學好A、再學好B再學好C,再把它們合在一起,即AAABBBCCC;交叉練習就是把他們放在一起學,即ABCABCABC。和間隔重復很像,交叉練習短期內可能不會很有效,但長期一定更有效。因為傳統方法會使你的大腦進入被動學習模式,而交叉練習強迫你去思考ABC之間的異同,從而加深理解。因此,比如當你學習不同利尿藥時,不要把每個噻嗪類藥都接著作用機理背,而是可以交叉著記。
上述三條技巧是UCLA心理學研究員Robert Bjork和他的同事們所說的“渴望困難”。這三條技巧看起來不會使你短期進步很大,但長遠來看都是非常有益的。
四、聯想記憶
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歷?即使記起跟某人有關的事情也想不起ta的名字?這可以用Baker-baker奇論來解釋。它闡釋了為什么想起某人做什么(baker)比想起ta的名字(Baker)更容易。名字只是一串字母,而職業與很多東西有關聯,比如你最喜歡的烘培食物或者離你最近的面包房。如果與你現在學的東西有關的事物越多,你就越有可能記牢他們。聯系的事物可以多種多樣,但我們建議用多種方法和工具建立聯系,這樣你才能從漫漫學醫路上浩瀚的知識中準確地找到你想要的那個。
五、Fogg 行為模型
現在你已經知道了一些學習技巧,但如何養成使用這些技巧的習慣呢?這時Fogg行為模型就該出場了(此模型也同樣適用于你未來的病人)。斯坦福行為學家BJ Fogg認為行為由三個變量組成:動機,能力和觸發。任何行為都需要與其對應的動機、能力,在有合適的觸發時機時完成。例如你想每天學習一點新知識并復習舊知識,你的動機就是想在課堂和醫師資格考試以及臨床中取得好成績,你可以把學習這個行為當成游戲或一種責任,從而提高自己的動機(比如參加學習小組)。你可以通過手機app等工具使學習變得更加方便,從而可以提高能力。最后,你可以通過提醒郵件、短信和推送來督促自己完成這個任務。如果學習的內容與你現在實踐的內容相關的話,相信你會更容易堅持下去。
原文出處:
Shiv M. Gaglani; M. Ryan Haynes, PhD.5 Study Techniques Every Clinical Student Should Know.MedScape.Aug 27,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