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楊氏書屋”,將獲得更多風濕免疫病的科普和專業文章。
如果您感覺這篇文章對你的朋友有幫助,就“分享到朋友圈”去。
《珠海特區報》2012年10月11日第18版
關節炎:防范是關鍵
——訪著名風濕免疫專家楊岫巖
本報記者 趙鳳梅
10月12日是世界關節炎日,目前全世界關節炎患者有3.55億人。在亞洲地區,每六個人中就有一人在一生的某個階段患上關節炎。我國目前關節炎患者估計有1億以上,且人數還在不斷增加。僅美國,每年由于關節炎就造成650億美元的損失。由于氣候、飲食等原因,廣東省成為關節炎的高發地區,關節炎患者數以百萬計。那么,對關節疾病應該如何預防和治療呢?在世界關節炎日來臨之際,記者采訪了我省著名風濕免疫專家、中山大學附屬第一院風濕免疫科教授、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楊岫巖。
關節疾病:最常見的慢性病
“世界關節炎日”的目的就是要提醒人們,對關節炎要早預防、早診斷、早治療,防止致殘。2001年 4月,我國成立了衛生部關節炎防治教育計劃基金,從衛生行政部門開始重視此疾病。在其他各國,世界關節炎日也是在同樣的背景下逐漸得到重視、普及和推廣。
對此,楊教授說,關節疾病是最常見的慢性病之一,被世界衛生組織(WHO)定義為“第一致殘疾病”,應該高度重視,它可能累及人體某個關節或全身關節,引起疼痛、炎癥、行動不便、臥床不起乃至于殘疾。具體包括退行性關節炎、風濕與類風濕性關節炎、腰椎間盤突出、半月板損傷、頸椎病、股骨頭壞死等等。其中,最常見的是骨關節炎和類風濕關節炎兩種,另據統計,我國50歲以上人群中半數患骨關節炎;65歲以上人群中90%的女性和80%的男性患骨關節炎。類風濕關節炎在我國的患病率為0.34%~0.36%,據介紹,類風濕關節炎病情嚴重者壽命約縮短10~15年。
楊教授介紹說,關節炎的種類超過 100種,其中許多種會影響不同年齡的人,即使兒童也不能幸免。目前發病率高的類風濕關節炎、骨關節炎、痛風性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柱炎等骨科疾病,盡管目前診斷和治療水平不斷提高,但仍然存在誤區和不盡人意的現象,影響了疾病的預后,危害患者的身心健康。
楊教授認為, 同是關節炎,用藥不一樣。許多人將關節炎錯誤地分為“風濕性關節炎”和“類風濕性關節炎”兩大類。認為“風濕”比較簡單,是用阿司匹林和長效青霉素;“類風濕”就嚴重了,必須用激素。其實,這些概念都是錯的。實際上,關節炎是一大類疾病,各自有不同的治療方法。針對不同的關節疾病,楊教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骨關節炎,減輕負荷最重要
“在中老年人最常見的關節炎是骨關節炎,主要是由于長期的負重,導致的勞損,就像機器一樣,由于長年累月地勞動、活動和承受身體的重量,到了中老年,關節難免受到磨損,這就是骨關節炎。” 楊教授說,“骨關節炎的特點是負重的關節疼痛,多是膝關節最明顯,活動加重,休息減輕。這種關節炎要避免跑、跳、登山等負重性的活動,增加游泳、騎單車等關節伸屈為主的活動。肥胖者需要減肥,以降低骨關節的負重。可長期口服促進軟骨代謝的保健藥物(含有氨基葡萄糖和軟骨素),多喝牛奶,補充鈣質,防治骨質疏松,也可以減輕骨關節炎的進展。”
他還強調,關節疼痛時需要休息,減少負重活動。各種家庭式的理療以自我感覺舒服為度。可外用一些消炎鎮痛藥,如扶他林乳膠、芬必得凝膠、優邁霜等。嚴重者可以口服一些鎮痛或消炎鎮痛藥,如安康信、西樂葆、莫比可、扶他林等。關節內注射透明質酸鈉,也可以起到潤滑和保護關節的主要。如果關節出現腫痛,提示繼發滑膜炎,除消炎鎮痛藥外,還可以加用一些抑制滑膜的炎癥的藥物,如雷公藤片等。除非專科醫生認為有必要,否則骨關節炎應避免使用激素類藥物治療。可見,骨關節炎的治療,七分靠自己,三分靠醫生。
強直性脊柱炎,七分靠自己,三分靠醫生
強直性脊柱炎是好發于青少年一種脊柱關節病,有明顯的“重男輕女”現象。楊教授認為該病的治療仍是七分靠自己,三分靠醫生。
七分靠自己,主要是鼓勵多活動,活動可以減輕疼痛和僵硬的癥狀。脊柱疼痛著,多做各個方向的彎曲和旋鈕動作;髖關節疼痛者,多做下蹲站起的動作;踝關節或足跟疼痛者,坐位或臥床是懸空活動踝關節,通過踝關節的伸屈活動,牽拉跟腱,可以緩解足跟疼痛。可以到網上下載強直性脊柱炎鍛煉的體操,自己鍛煉,并在體操的基礎上,增加自己病患部位的活動。另外,還需要注意避免長時間固定一個姿勢或一個動作,保持良好的坐姿、睡姿,避免太軟的床墊和高枕,以免脊柱側彎或駝背。
三分靠醫生,強直性脊柱炎有輕有重。輕者不需用藥物治療,疼痛時吃點消炎止痛藥就可以了。如果通過體操、活動和鍛煉不能解決問題,需要持續吃止痛藥,夜間疼痛明顯,晨起時疼痛僵硬,影響到生活和休息,則需要尋找風濕免疫科治療。
防止痛風發作,重在目標管理
血尿酸增高引起的關節炎俗稱“痛風”。對此,楊教授認為,痛風不是“風”引起的痛,而是吃出來的痛。半個世紀以前,痛風在歐洲、北美是常見病,在亞洲是罕見病。五、六十年代,日本經濟復蘇,痛風的發病率迅速增高,并超過歐洲。近三十年來,經濟高速發展,國人的食物結構發生了變化,肉食替代了五谷,痛風成為我國的常見病。
痛風不只是吃出來的,也跟遺傳素質對嘌呤的代謝能力有關。楊教授認為,現代的人飲食再怎么控制,也不可能回到七十年代以前那種“饑寒交迫”的日子。在保證營養的時候,就已經超過了其代謝能力。更何況為了防止痛風而強忍著“食欲”的誘惑,確實不是好辦法。
他說,近十年來,國際上對痛風的治療提出了目標管理的理念,是痛風患者的福音。痛風患者要求控制血尿酸值,保持在360umol/L以下,有痛風石或反復發作的痛風患者,則要求保持在300umol/L以下,這樣就可以防止痛風的復發。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在醫生指導下長期使用控制尿酸的藥物,以保持血尿酸維持在“目標管理值”是安全的。因此,控制血尿酸不是強求嚴格控制飲食,只需避免過量的高嘌呤飲食,如動物內臟等高嘌呤食物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