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人都被職場挫折、冷漠、暗箭、刺刀傷害過,帶給受害者心靈創傷的,永遠是那職場人逃避不了而又純粹的、脫離人性的、不戴任何面具的利益角逐。因此,前期我刊發《喜歡罵員工的領導究竟是什么樣的心態?》一文中,提到了職場中同事與領導間還是應當存有“職場不僅是利益場,也是社交場,與社會同樣具備情感、友誼、人性、尊嚴、公平等因子,如果領導過于片面追求職場的純粹化,而忽視職場的人性化,顯然這是脫離職場發展規律的,最終必然遭遇淘汰”的觀點,受到眾多網友抨擊與反對。面對這些聲音,我從心底理解TA們,也許TA們也曾是職場利益受害者。
職場是追名逐利的利益場,是智慧碰撞的競技場,是品性道德的比拼場,但很少有職場人會承認,職場還是一個情感交際場。
為什么大家都不愿意承認職場是一個情感交流場呢?
第一種觀點:上下級之間是領導關系,相互是領導與被領導的關系;同事間是競爭關系,大家遵循“叢林法則”,相互是對手敵我關系。因此,無論從領導還是同事角度來講,講感情就是不講原則,講感情就會丟陣地,所以大家因私心而避之不及。
第二種觀點:職場人情就是處理同事間工作的枷鎖,為正常工作關系與處事程序平添麻煩和障礙。
第三種觀點:職場就是江湖,見人三分真話七分假話,相互本就因利益競爭缺乏信任,哪有什么真感情?
職場真如網友所言,“人情”在已無立錐之地了?恐怕事實不會如此......
一、“人情”架起了職場人之間心靈的“橋梁”
誰能家中沒有點麻煩,誰能沒有個求人的私事,比如,家中小孩生病,請同事幫忙掩護,偷偷早退;生病上不了班,請同事幫忙處理急需事務;家中臨時有急事,請同事幫忙值會兒班;出差在外忘帶資料,請同事幫忙郵寄,等等。這些瑣事在工作中時常出現,不免會打擾同事休息,耽擱同事時間。但是,就是在這樣一件件你幫我、我幫你的小事中,增進相互情感交流,建立起深厚情感,走進彼此心靈。
單位老李學歷最低,年齡最大,但心地最善良最熱情,總是在他人困難時搭把手,送上暖心的問候與關懷,無論見到領導還是同事,他會主動示好打招呼。逢年過節,他都會多包一些餃子、棕子,給大家帶上一些,誰有個頭痛腦熱,找他保準有藥。去年流感爆發,他每天都給大家帶姜絲大棗茶,整個單位無一人患流感,大家出于尊重,都稱他“李哥”。
今年初,單位要裁減一批員工,高層決定尊重民意,采取民主測評員工的方式,將測評結果作為裁員重要參考。結果什么都不占優勢的老李以民主測評第一的好成績予以保留,而有些年輕員工卻進入了裁員名單。
有人可能會說,老李能逃過初一,逃不過十五,這僅僅是運氣。老李留下有一定運氣成份,職場僅靠運氣生存下去的機率卻不大。更何況,老李民主測評第一,領導層真會因為民主測評第一,而放棄單位利益不管不顧嗎?這樣的推理明顯講不通。最好的解釋應當是,領導層對老李的存在價值是認同的,特別是對他在公司以良好感情基礎為前提的群眾凝聚力是認同的,并以此達成共識,留下老李比解雇老李更有益處,否則,老李依托什么能擺脫裁員的命運?
由此可以說明,“人情”在職場并非一無是處,毫無立錐之地,相反,處理好與同事和領導間的人際關系,架起職場人與人之間的心靈“橋梁”,對促進職場進步,改變職場人生,都是具有積極促進作用的。
二、“人情”是調和職場人之間矛盾的“潤滑劑”
職場至始至終都遵循著適者生存的“叢林法則”,職場人之間更多的是利益與權利的交鋒,相互間明爭暗斗、勾心斗角、虛與委蛇,相互戒備,相互警惕,致使各自心懷鬼胎,缺乏真誠,心存芥蒂,矛盾重重。
矛盾既能成為激勵職場人前行的動力,相應也能成為職場人前行的阻力。單位一名領導,性格耿直,做事雷厲風行,標準要求高,眼睛揉不得沙子,并且自恃清高,特立獨行,攬權專權,我行我素,說話做事鋒芒畢露,與下屬和同級間矛盾重重,相互關系處理得很僵,去年年底后備干部考察中,在群眾中口碑極差,最終取消后備干部資格。
相反,與他同級的另一位領導,平日注重與同事和下屬間各種關系處理,特別在涉及他人切身利益問題上,只要原則上能靠邊的,就會想辦法為他人謀福利。并且待人和善,與民同樂,不官僚不做作,不以權壓人,不以權謀私,群眾基礎好,也深受上級認可喜歡。在年度后備干部考察中,因其平日與員工交流頻繁,相互間關愛關懷,感情真摯深厚,支持率達到100%,順利列入后備干部行列。
不過話說回來,真正比業績,比工作,比清廉,比作風,后一位領導明顯落后于競爭者,最后卻跌破眾人眼鏡,成為職場“奪冠王”。大家可能認為他只是打得一手好的感情牌而已,最終讓別人中了“吃人嘴軟,拿人手短”的圈套。他成功的秘訣真的這么low嗎?這里有三種不同的看法,供大家共同討論:
第一,換位思考是關鍵。后一位領導之所以成功,是因為這位領導是一位心理學者,他心中十分清楚員工心中渴求什么,需要什么,因此在尊重員工主體地位、發揮員工主觀能動性、竭盡全力為員工服務等方面,用心揣摩用力,盡力滿足員工愿望,為他們成長成才提供制度便捷,極大俘獲了員工感情。
第二,拉攏感情是手段。手段是為目的服務的。拉攏員工感情,是懷柔政策,走的是曲線救國路線,但最終的目的,還是掃清阻礙,為自己職場鋪路。
第三,凝聚人心是目的。一個人能力再強,最多只是“光桿司令”,沒有軍心統一步調一致的員工在一線為自己沖鋒陷陣,將軍所有的理想都將是“南柯一夢”。因此換位思考、拉攏感情、凝聚人心,所以的方法手段都是為筑夢追夢打基礎做準備。
三、“人情”是職場人夯基蓄力求作為的“基石”
有的領導說“我能有今天,全靠自己當年多么多么努力......'。不可否認,每一位成功者,都曾有一段刻骨銘心地奮斗史,但每一位成功者好像都比較健忘,容易忘記身邊朋友、同事、領導對自己真摯而又溫暖的支持與情感。
小吳18歲高中畢業就到南方某城市工地打工,平日里小吳就對工地長輩們敬愛有加,小伙子人也勤快,經常為大家做飯改善伙食,沒事為大家唱首歌解解悶,甚至還為照顧工友而曠工,小吳的熱心熱情得到各位叔叔的肯定支持。
小吳不僅熱心勤勞,而且心思活泛,腦中有思路,眼中有商機。在工地干了5年后,慢慢承包起一些裝修小活,但因為資金與工人常常短缺,一直在糊口邊沿掙扎。曾與他一起工作過的工人們聽到消息后,都跑過來幫他,并許諾半年結一次帳就行,甚至有些工人還自己掏錢借給小吳。在充足人力資源支持下,小吳帶領的團隊越做越大,名聲也越做越響,生意開始盈利做大。7年后,自己和工友一起成立了一個資產近千萬的裝修公司,原來資助小吳的工友們都成為了公司股東。
小吳經常說一句話:“只要有人真心實意支持,我干什么都不怕!”小吳的成功來自于眾多民工的真誠支持,自信來源于與民工之間深厚的感情,更重要的是他始終不曾忘記工友們曾經對他真心的支持和真摯的感情,也正因為這一點,為他事業的不斷前行注入了不竭的動力。
小吳雖然文化水平不高,但他悟出一條道理,那就是職場是人的集合體,有人參與的工作,就是一份帶來情感色彩的工作,誰脫離感情純粹地談工作,必然將本末倒置,痛失先機,最終后悔莫及,行之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