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到吳哥窟(Angkorwat),也就是大家所稱的“小吳哥”,我前后總共進入了吳哥窟3次,時間加在一起超過了一整天。吳哥是一座廟宇,是蘇利耶跋摩二世的陵寢,是柬埔寨的驕傲,是高棉人給世界的一座奇跡。當初我在日落時分賄賂了守衛,私自爬上了封鎖維修的第三層基臺頂的塔樓上,遙望一望無際的大平原,仿佛像吳哥王朝的歷代君王一樣把一切掌控在手中。
清凈吳哥窟
吳哥窟的意譯說法是“毗濕奴神殿”,自然其供奉的就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毗濕奴”,其不少事跡被雕琢在吳哥窟浩大的淺浮雕回廊上。吳哥窟是世界上最大的廟宇,是高棉古典建筑藝術的高峰,同時也是神秘主義的極致,對稱之美的頂端,總之無數的褒獎之詞說一天也說不完。
游覽之后給我個人的感覺是,吳哥窟是我到過的氣場最強大的寺廟,置身其中極為容易沉浸到平靜的狀態之中,因為一切的事物都透露出其至高無上的宗教氛圍,大家甚至都舍不得 在其中大聲說話。所以,我認為在這里想想心事兒,看看書絕對是個圣地啊,如果時間寬裕,我倒樂意在回廊看盡每一面淺浮雕,在石窗前聽一整天音樂, 或發呆幾個小時。
神秘吳哥窟
12世紀中葉,這座吳哥王朝國廟的建設歷經30年,做為整個吳哥建筑群中比較年輕的建筑,吳哥窟肩負了集吳哥建筑風格大成的作用,不管是寺廟的造型,對稱設計,還是淺浮雕規模與整體規劃的復雜程度,都達到了頂峰。而說到宗教,吳哥窟的命運也隨著政權更迭產生著微妙變化,吳哥窟是絕對的印度教建筑,但是之后先后成為了大乘佛教寺、上座部佛寺。我沒考證過這種寺廟如一,崇拜改變的例子是不是非常多,但是似乎在柬埔寨這是個常見的事情。我記得印度伊斯蘭教對佛教圣地的毀滅和洗劫,而相比之下柬埔寨這種溫和而大度的轉變只能說明大家默認佛教和印度教的同一性,能夠看到兩種宗教之間必然的淵源和包容性。
高棉人的信仰世界
吳哥窟一天的任何時刻都滲透出一種極致的神秘于美麗,吳哥的黃金觀景地點在正面的水塘邊,如果天氣夠好,可以拍出吳哥倒影,當然還要在水里沒有本地孩子玩耍的情況下。同時這個位置也時觀賞吳哥窟日出的最佳位置,不過我兩次來到柬埔寨都在雨季,導致一直沒能實現這個愿望,看著明信片上的日出照片,我也只能自己幻想一番了。
這里的修繕工作非常緩慢,一年前來的時候搭的腳手架時隔一年一點變化都沒有,不知道是維修難度過大,還是工程隊受了本地慢節奏生活熏陶沒有全力投入。其實,整個吳哥窟都一點變化也沒有,這奇跡般的建筑就這么豎立了幾百年,而我遇見它的這一兩年又算得了什么呢?
極致神秘與美麗
當我再一次走進這座巨大的寺廟時,我一如既往的感受到和上次完全相同的震撼。用手輕撫石壁上精美絕倫的淺浮雕,繼續閱讀上次沒有看清楚的刻在墻壁上的神話故事,感受“毗濕奴”這一神祗的強大與世人當時對它的敬畏。據資料記載,很多學者認為吳哥窟內雕刻的眾多毗濕奴形象和締造它的蘇利耶跋摩二世面貌相似,因此我猜想蘇利耶跋摩二世有可能宣稱自己時“毗濕奴”的化身把自己神化,同“巴戎寺”的高棉微笑中把自己和神仙畫等號異曲同工,看來世界上哪里的君主都差不多,例如中國皇帝稱自己為真龍天子,又比如歐洲的皇帝需要代表上帝的教皇加冕等等。
柬埔寨吳哥窟
我自己最喜歡清晨的吳哥窟,因為柬埔寨濕氣大氣溫高,使得早晨的時候天空中多霧,自然讓吳哥窟平添了朦朧和神秘感,而且地理位置也保證早晨陽光的穿透性十足,一縷金黃慢慢越過吳哥窟的佛塔頂部,灑滿每一個角落,這個時候細看那些灑滿金黃的佛像,感覺充滿了溫暖與慈愛的感覺。
吳哥窟外側的護城河非常寬廣,并且由于吳哥整體精妙的水利規劃,在護城河內留有30米寬的空地來適應水位。空地后面便是長邊達達1000米,短邊800米,高4.5米的巨大城墻。從任何一道門進入倒圍墻內部,視野馬上就豁然開朗起來,寺廟廣場達到82公頃,一眼忘去視野會定格在吳哥窟主體建筑上,實際這圍墻內的區域基本是一望無際的大草坪。從大門口一直通向吳哥窟主體建筑的是十通向十字王臺的寬闊石板路,寬達9.5米,長350多米其實吳哥窟原先并不是今天看到這樣空空如也一片雜草,因為原先的吳哥皇宮古城就在十字王臺兩側,后來荒廢倒今天這個樣子,給人感覺吳哥窟好像只有一座孤廟。
十字王臺盡頭就是吳哥窟的廟宇建筑,整個中心建筑分三層,第一層蘊藏有吳哥王朝最瑰麗的遺跡,也就是巨大的寺廟最瑰麗的成就是講述《羅摩衍那》、《摩訶婆羅多》等印度傳說中有關毗濕奴的章節以及一些過去王國歷史,長達700多米的淺浮雕。這一層是吳哥窟最值得觀看和感受的地方,走在漫長的回廊中,涼風陣陣,加上開闊的視野與伸手既得的淺浮雕,在這里漫步實在是讓人難忘的經歷。在印度教寺廟里,第一層建筑往往代表著人間,或者更多包含人與神交匯的情景,因此這里設有4座容量很大的蓄水池,當時被用作國王在祭祀神靈之前沐浴凈心的場所。
虔誠的僧人
第二層臺基并沒有太多看點,但這里游客并不是很多,你可以漫步在藏經閣附近的草皮上找找感覺,或者坐在幾百年前被切鑿成型的磚墻上休息休息,看著進進出出的橙衣僧人。不過這里的僧人可不是來念經參佛,因為這根本就不時一座佛寺而是印度教寺廟,所以其實這些成群結隊的僧侶也大多是游客或者過路人,不過這些淳樸憨厚的和尚也確實給這座古剎平添了一抹亮色,甚至于成為了眾多攝影師表現吳哥窟的經典題材。在這么好的環境里,如果能正巧像我上次來的時候一樣帶兩罐啤酒進來,那就更有感覺了。
第三層臺基建有十三世紀中葉建造的三重臺基和五座中央寶塔,這是印度神話中須彌山的象征。須彌山有五座山峰。吳哥的另一個景點巴肯山寺雖有多重臺基,但畢竟只有一座中心寶塔,還未能完全代表須彌山。吳哥窟頂層有五座寶塔,則完全地象征須彌山的五峰。吳哥窟的臺基,也從早期平整的簡單臺基,演化為富有藝術性的須彌座形式,上下寬,中間略窄,構成束腰;束腰有水平棱裝飾,雄健而簡潔。而其低三層臺基則在我們到來時被完全封閉,似乎吳哥窟的維修和修繕一直就沒有停止過。
清晨中的吳哥窟
吳哥窟的魅力就在于起體現了人類對宗教崇拜的極致之力,同時也無限的放大了神這一存在可以對人造成的影響。回廊在吳哥窟發展到顛峰,三層臺基各有回廊,如同樂曲旋律的重復,步步高,步步增強,最終歸結到主體中心寶塔。在這里漫步,隨時隨地都可以看到人們對神祗無微不至的崇拜,任何角落都充斥著精美的浮雕和具有象征性的設計,所有一切都讓人聯想到建造它的艱苦卓絕與一絲不茍。而這些物件同時影響著參觀者的心情,細心的參觀者將很容易被打動,被藏在石板間的故事和執著氣質所吸引。而這些觀眾又會反過來影響到別人,這樣一層層傳播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