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平
“賞識,賞識,這孩子得有讓人賞識的地方?。?#8221;面對一個五歲幼兒的家長,老師指著身旁的小男孩以不可救藥的口吻無奈地說。接著,便是怒其不爭地歷數這孩子身上諸多的“錯誤”,例如上課不好好聽講,不按時寫作業,下課與周圍小朋友逗鬧等等。此時,家長只是啞然地呆立一旁。對于當時情形下,家長的心有多涼、失望有多深,我無從知曉。但事后聽人描述這件事時,我只感覺心里隱隱作痛。難以想象,一個還沒能邁進小學校園的孩子,讓老師直面以“沒有讓人賞識的地方”的說法剝蝕做人的“自尊”,不知他今后還能否愉快、自信地面對學習和生活!
其實不必諱言,當前之所以強化“賞識教育”,首先因為我們慣常的賞識遠沒有達到理性的高度和人性的廣度。說到理性的高度,大家不難發現,教師對學生,家長對孩子的“賞識”往往停留于一事、一時的褒獎與激勵,孩子身上的“閃光點”很少被提及到促進終生發展的高度去強化和發揚,孩子們也很少有這方面的自我反思與獨立思考。談到人性的廣度,似乎教育者知曉的往往是對優秀孩子及孩子的優異之處進行“賞識”,對于所謂“另類”、“后進”乃至“不良”孩子及個別孩子身上所謂的“缺點”,缺少積極的認識,從而漠視一些孩子,漠視他們的心理及生命過程!這樣缺少“生命關愛”的賞識教育哪有人性的廣度可言?
前些日子外出開會,我聽人講到了魏書生,講到他的“賞識觀”,頗為感慨。對于即將畢業的初三學生來說,其學習的緊張程度可想而知。可無論哪所學校,總有坐在班里最后一兩排的學生讓老師頭疼得不行。由于不學習,他們多次受到老師的批評甚至諷刺、挖苦。魏書生認為,這些學生面對自己不感興趣的學習內容,尤其在自己聽不懂也聽不進去的情況下,還能堅持每天背著書包上學并肯于坐在教室八小時甚至更長的時間,這本身就很了不起,說明他們身上有著堅韌不拔的毅力!而當他們面對老師的批評、挖苦甚至于情急之下的“拳腳”,過后還能真誠地問候“老師好”時,表現出的又是一種豁達寬廣的胸懷!也正是由于魏書生善于從缺失處尋找學生的閃光點,因而使不同特點的學生都很喜歡并敬重他,進而愿意接受他的教導,做到了“人人有事干,事事有人干”。
對比魏書生來審視我們慣常的賞識教育,是不是在理念上缺失什么?拋開“理性的高度”不說,優秀的孩子及孩子優秀的表現固然值得賞識,然而,對于后進孩子及孩子后進的表現,尤需我們去挖掘“賞識”因素。由此說來,要真正進行賞識教育該從“學會欣賞”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