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要縣最高學府新橋中學
---哺育我成長的第二故鄉
李 統 塘
新橋中學的師生把我迎進了學校
1959年8月31日我在肇慶乘上開往南岸的最后的一班輪渡。在輪渡上,我正在欣賞這新奇、寛闊、美好的河面,突然有一位漂亮的小姐,很有禮貌地問我:“請問,你是華南師范學院數學系來的新老師嗎?”,由于我是剛離開母校的學生,不習慣“老師”的稱號,一時反應不過來,有些尷尬,不知如何答好。還是這個學生為我解難,她說:“我叫梁玉清,是新橋中學的高二學生,校長說這幾天有新老師到來,我剛才看到你行李上的標簽,才知道你是華南師范學院數學系來的新老師!”,學生為我買了票并把行禮搬上開往新橋的最后班車,還到郵電所,請她的大姐打電話通知新橋中學派人到車站接車。謝冠明(高一學生)、蘇以權(初三學生)兩位同學在新橋車站把我迎進了學校校長辦公室,區煜輝校長、黃超校長、文玉培主任點起煤油燈接見了我。廚房四婆給我端來一碗飯、一碟菜,外加手指大的一塊魚。吃飯時,校長見我好奇地看著那碟菜,指著菜給我解釋:“這是學校師生自已種的通心菜收成后,最后再把通心菜頭用鹽腌制而成,你在廣州是吃不到這種菜的!”我乘機問:“為什么有電燈頭,不點電燈而用煤油燈呢?”校長說:“去年用過幾天,現在沒電”。當晚,我被安排住到最后一排課室轉彎處的“三角房”。一住就是18年,1977年雖然調到高要縣教研室,但由于新橋中學是縣重點學校,所以我常住新橋中學,一直到1983年調往肇慶地區教研室,這樣足足有四分之一世紀的光陰在新橋中學渡過,我19歲離開自已的家鄉去讀書,所以說,新橋中學是哺育我成長的第二故鄉。
學校的領導為我提供教學實踐的機會與條件,這是哺育我成長的舞臺。
起初學校安排我負責高二級(全校最高班)的班主任、代數、平面三角、立體幾何三科及高一兩個班“平面幾何”的教學工作,1961年送走第一屆高中畢業班后,學校一直安排我擔任高中畢業班班主任及數學科的教學工作。兼任數學科組長,被教工團支部選為支部書記、并被選為教育工會主席。
新橋中學的領導,他們是哺育我成長的領導力量。
在25年中,有如下的校長、主任領導過我:區煜輝校長、黃超校長、黎明校長、聶錦光校長、梁寶光校長、廖肇明校長、黃炎君校長、梁國興校長;文玉培主任、呂家驅主任。他們每個人都為新橋中學的教育、教學立下功勞。他們對我的教育和幫助,將永遠銘刻于心。現只把其中一、兩位的個別事例加以勉懷:
區煜輝校長是我永遠懷念的一位好校長。雖然不辛受多次政治運動的沖擊,但他愛國之心、全心全意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美德永不變;他關心每個教師、工友視若兄弟姐妹;他把每個學生都當作自已的子女甚至超過自已的子女對待。他治學、治教的嚴謹態度是我們師生學習的楷模。他對我的教育、關懷超過兄弟姐妹,使我終生難忘。剛到學校我沒有表,他把珍貴的懷表借給我上課用;他不但要求我要做個好老師,還教導我具體如何做一個好老師;親自為我修改文章;我不負他的重望、努力奮斗,當他看到我取得的每個成績時,總是皆大歡喜。
聶錦光校長在文化大革命運動中,他兼任工作組長,保護了大批的老師免受、或減少受運動的沖擊,我就是其中受保護的一個。我終生感激你--聶錦光校長,祝愿你健康長壽!
新橋中學的教師,他們是哺育我成長的導師。
雖然我不可能把與我共事的老師的名字一一列出,但他們都有共同的美德,就是:都是一些忠誠黨的教育事業的能人志士,七十年代以前,沒有一個教師申請調出新橋中學,他們都以艱苦為榮,競競業業地干好各自的工作,如廣州的楊翠霞、尹家治、林彥秀、黃維賢、關克敏、陳立德、梁鏡雅、黎少蓮、呂作華、湛錦嵩;梅縣的謝新夀、黃炳森、余世京、郭集展;三水的陸樹培;高要的鐘寶雄、黃少芳、沈秀蓮;南海的湯玉卿;東莞的歐國華;中山的何慕囡、陳思力;寶安的黃玉磷;羅定的藍緒明;香港的佘秀勤;僑生黎銀蘭等老師。
我剛到學校,原來的數學科組長葉永文老師,就把開展科組的教研活動經驗,手把手指導我,帶了一段時間后,才把科組工作交給我,還給我介紹在教學中如何培養骨干力量,輔助教師教學;何慕囡老師教我如何開展班主任工作,為我上示范課,介紹輔導學生的經驗;陳勁才老師(很有才華的高中語文老師)給我傳授課堂上如何進行組織教學及課堂提問學生的秘訣;彭輔昌老師給我的文張“一次數學考試”提供材料、歐國華老師為該文章潤色、區煜輝校長為該文章把關;陳立德(地理科)老師為我介紹講課生動的經驗。等等。
我從這些老師的身上學到了教育、教學的基本功、秘訣、絕技,為我在教學、以及在其后的教學研究上奠定了扎實的基礎。他們都是哺育我成長的導師
新橋中學的學生,他們是哺育我成長的主力軍。
我從1959--1977年執教18年,雖然主要是教高中畢業班的數學科,但也接觸到很多初中的學生,通過同他們一起到新興江河洗澡,到白諸、天子崗等農場勞動,摸清了他們的愛好、希望,為他們解決力所能及的問題,很多學生也都是我的朋友,他們也把我當成老師,如麥佐良同學(現任新橋鎮教育辦公室主任)到現在仍是我的好朋友。因此,我的學生很多,不可能將他們的名字一一列出,然而有些事情我到現在還經常在腦中重現。不過諸君或許你會懷疑“學生怎樣能成為哺育老師成長的主力軍呢?”不錯!這是千真萬確的事!你看下去就明白了。
記得我剛上講臺時,每周要準備四個單元、12個不同的教案。上大學時所學的高等數學知識一時用不上,初等數學中的中學教材又不熟悉,只憑讀中學時的數學基礎很難對付當前的需要。但學生幫忙我解決了這些難題。例如高中一年級的“平面幾何”證明題就特別難對付。學生自習時,我下到課室輔導,學生問“李老師,這道幾何題如何解?”,當時我的確不懂,我習慣于先問學生“你先講一講,你是怎么樣想的?”他說:“我就會連這條輔助線,下面的就不會做了!”,說真的我就是想不出這條輔助線,學生幫想出來了。這時我很有把握地對學生說:“下面的部分,我們一起解答!”于是我得到學生的贊許。讀者:請問,學生能哺育老師嗎!這就是“教學相長”。在教學中,由于我受資料的束縛,對一些題目的解答總是公式化、刻板化,既不靈活、又無創意,但學生的思維往往就是超過老師,他們的解答,就是出奇制勝,這就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在十八年的教學里,我抄錄了學生的題目妙解有十幾本,每道解答都附有學生的班級、姓名、按語。可惜,文化大革命時怕被當作“黑材料”而燒掉了。但這些財富仍給我的教學及其后的教學研究奠定了扎實的基楚。
我就是這樣在新橋中學領導、師生的哺育下,經過個人的努力學習、艱苦奮斗,在數學教學與教學研究中闖出一條路,取得一些成績,被評聘為中學數學高級教師、廣東省中學特級教師的。
僅以此文慶祝新橋中學六十大慶紀念日。
附錄:
李統塘簡介
選自《學習科學大辭典》(p715)
李統塘 男,廣東省普寧人,1935年12月生,1959年華南師范大學數學系本科畢業后從事中學數學教學18年,后到高要縣教育局、肇慶市(地區)教育局教研室任副主任、中數教研員共18年,是中科院心理所自學輔導研究組成員、中學高級教師、特級教師。在30多年的教學、教研實踐中,悉心研究教學法及如何發揮非智力因素在教與學中的積極作用,堅持中學數學自學輔導教學、從事沿海版教材及考試心理、應考技巧試驗與研究。已發表論著有:《寓教法和學法于其中的教材,授人以漁終生受益的教學》(收入《中國“八五”科技成果選》)、《從1985年廣東省中考數學試題特點談初中數學教學》、《注意發揮非智力因素在數學教學中的積極作用,提高教學質量》、《數學教學要加強溝通知識與方法的思維訓練》等70余篇,合著書籍10多種,其范圍涉及數學教學理論、數學教改試驗、教材分析、教法改革、教育測量與評估等方面,尤其是“如何發揮非智力因素在畢業復習和考試中的積極作用”、“考試心理訓練”、“家長如何配合,確保子女考出好成績”等專題報告,由于能促進考生作好復習,考出應有水平,很受市屬學校師生、家長歡迎,曾應聘為《人民教育》、《廣東教育》、《中學數學研究》等多家雜志的客座編輯、特約通訊員。其傳略已被收進《中國特級教師辭典》、《中國學習科學人物綜覽》、《中國當代知名學者辭典》等辭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