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學習作評價要改變傳統(tǒng)的師對生單一模式,采取多元化的評價方式,以引導為主,運用科學的評價機制,采用諸如“自評”、“互評”等評價策略,把習作評價貫穿于作文教學始終,提高小學作文教學效率。
關鍵詞:自評、互評、教學效率
著名作家王旭鋒說得好:“兒童們寫的東西,就是天使說的話。孩子們說得不太好是正常的……”如果老師來進行修改的話,整篇習作一定是“千瘡百孔”,紅得讓人觸目驚心,學生的寫作積極性會受到打擊,不免患“習作焦慮癥”,而老師也累得夠嗆,還吃力不討好。習作教學步入泥潭,評價就成了改革的瓶頸。依據(jù)“生本教育”理念,因此,在作文評價中我們要嘗試遵循立體參與的原則,應堅持以人為本,要把教師的評價與學生的自我評價和學生間互相評價相結(jié)合,構成一個立體的評價體系。
有人說,大作文、小作文是擺在語文老師面前的兩座大山。愚公移山,感動了上帝,派神仙搬走了兩座山。我們的上帝就是學生!能不能讓學生也參與批改作文呢?答案是肯定的。因為習作主體本身也是習作評價的一個重要資源。《語文新課程標準》第二、三學段習作要求中有“學習修改習作中有明顯錯誤的詞句”和“修改自己的習作,并主動與他人交換修改,做到語句通順,行款正確……”這樣的目標要求。著名的語文教育改革家、特級教師魏書生曾倡導的作文互改法也很值得我們借鑒,現(xiàn)結(jié)合小學作文教學的實際情況就習作評價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一、當前學生習作評價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我們的語文老師在評改作文方面做得怎樣呢?幾乎千篇一律地寫幾句高高在上式的評語,由老師圈出幾個在瀏覽學生作文時發(fā)現(xiàn)的錯別字、修改病句而已,必要時,偶爾進行一“面批”。差不多是老師獨霸評價的權利,學生只是一個旁觀者,是一個被告,還沒有申訴權。對于新課標評價建議提倡的“要引導通過學生自己改和互改,取長補短,促進相互了解合作,共同提高寫作水平”這一要求,則僅僅是停留在偶爾為之的層面上,并未真正大面積推廣、研究和使用??偟膩碚f,主體參與少──缺少主體性。
葉圣陶先生曾說過:“語文教師的全部工作一大半花在作文批改上,而學生拿到作文后動至多看一下分數(shù),往抽屜里一塞拉倒。這種現(xiàn)象必須改變,要讓學生拿到作文本后有事可做。”這種現(xiàn)狀,忽視了學生習作方法習得的自我建構過程。尤其是將“老師批改”作為收尾性工作,沒有突出批語應有的指導作用,它割裂了作文教學過程中寫與改、導與學的互動性。長期以來,小學作文教學往往按照“作前指導──學生習作──老師批改”三步曲進行,這樣的教學,學生難以體驗到作文成功的樂趣,也束縛了學生的頭腦,使之寫人、敘事缺少新意。我認為應從“評”中悟出新意,使評價成為學生寫作文的動力。評價不能僅僅局限于作文文本本身,更要關注文本背后的人──學生,怎樣讓孩子做自己的習作醫(yī)生。那么,到時寫作水平的提高也就是水到渠成的了。
二、多些學生自改自評,讓老師少些越俎代庖
王安石字斟句酌,成就了“春風又綠江南岸”這樣的名句,賈島再三“推敲”,留下了遣詞用語的千古佳話。確實,“好的文章是改出來的。”這里的“改”不是老師的“批改”,而是學生自主的“修改”。老師們應該積極引導學生在主體互動式的習作評改中培養(yǎng)自改的習慣和能力。
教師要引導學生用這種習作態(tài)度去“自評”,自改自評不是放任自流,教師要做好“教練”工作,教給學生自我評價的標準,然后給學生一定的時間,讓他們認真讀改自己的作文。自己覺得不錯的好詞佳句,在自我欣賞中感受快樂;修改重新發(fā)現(xiàn)存在的問題,在自我反省中做到“語不達意誓不休”。而后,教師多創(chuàng)造讓學生自我展示風采的機會和空間,如請同學先在小組里讀讀自己文章中最滿意的片段,再推薦出一個最優(yōu)秀的片段,讓全班同學互相欣賞一下。這樣,學生不僅得到了自評自改的快樂,而且還品賞到了成功的喜悅。
葉圣陶先生早就指出:“教是為了不教”。老師一方面要培養(yǎng)學生評價習作的興趣,讓他們有這個方面的需求;一方面也要培養(yǎng)他們評價的方法,養(yǎng)成評價的習慣;另一方面還要鍛煉評價技能,熟練地進行自我評價,并能給同伴的習作作出恰當?shù)脑u價,還可以對老師和他人的評價作出再評價。這樣,逐漸形成一個評價鏈,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達到葉老先生的“學是為了不用學”的境界。讓受教育者從評價中獲得對自己學習方法、技能、成績的自我認識,進行自我反思,學會自我評價,以更好地修正自我學習計劃,改變學習方法,提高后續(xù)學習的效率──可持續(xù)發(fā)展。
三、增加學生互相評改,使孩子思維得以碰撞
葉圣陶先生說過:“教師修改不如學生自己修改。學生個人修改不如共同修改。”學生的個人水平畢竟有限,而且看自己的習作始終沒有看人家的習作來得有趣,針對孩子“愿意看別人的作文,更愿意給人家挑毛病”的心理。于是,通過學生初步自評后,就開展同桌互評、小組互評的活動。我們知道“當局者迷,旁觀者清。”“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學生們在讀文、評文的過程中,學會了欣賞別人文章的優(yōu)點,有的針對別人的文章結(jié)構提出寶貴的意見,有的能發(fā)現(xiàn)文章中的好詞佳句,有的也能針對別人的不足提出不同的看法……
為進一步發(fā)揮集體合作的優(yōu)勢,從而啟迪學生思辯的靈感。教師必須給學生創(chuàng)造更多的交流作文的機會。老師們何不有計劃地組織學生把作文展示出來,并有步驟地指導學生進行評改示范呢?因此,作文評改不應是教師的“一手遮天”,而應讓學生“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互評時,教師可以把重點評改好的兩篇作文出示在投影儀上,讓學生作參考,其它的作文發(fā)給學生互相評改。把學生分為每四人或兩人一組,并且每一組指定一名組長。在編組時一般要考慮到男女生的搭配和差生的協(xié)調(diào)問題。讓每一篇作文在同一組的四人(或兩人)中輪流批改:可以把不通的句子改通順,可以把不當之處劃出來并予以提示,也可以給他改出正確的,甚至可以隨手寫下自己對某一句、一段的感想,經(jīng)過同學們“橫看成嶺側(cè)成峰”的評改,一篇佳作就出來了。最后,再寫上評語,簽上名字。這一過程中,教師要隨時抽查學生的評改情況,進行督促落實,或個別輔導。對那些作文能力太差的學生則不僅僅要指導他去如何修改文章,更要指導其如何觀察生活、如何搜集素材、如何掌握寫作技巧,務必不放棄任何一個學生。
蘇格拉底主張,“教育不是知者隨便帶動無知者,而是使師生共同尋求真理。這樣,師生可以互相幫助互相促進。”分組互評,加以老師適時的點撥,最大限度地調(diào)動了學生的積極性,讓他們不僅輸出知識信息,還輸出情感信息,形成了師生、生生互動,使師生情感更加融洽,同學關系更加和諧。在相互表揚中,獲得作文的自信;在取長補短中,促進競爭,從而激活學生積累的語言和積淀的語感,實現(xiàn)共識共享共進。
正因如此,傳統(tǒng)的單向地指導,一廂情愿地修改,學生根本就不領你的情!我倒覺得,作文訓練之關鍵在于讓“孩子當好自己的習作醫(yī)生”,他們應該能為自己的、同齡人的習作把脈,應該有自己的“聽診器”(評價標準,學生在頭腦中有一定的文章圖式,知道什么樣的文章算是好文章),能夠及時診斷出“病癥”。進而,面對癥狀,對癥下藥,將問題化解,只有這樣才能擺脫“單靠教師的指導較難使學生取得長足進步”的現(xiàn)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