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家長們是否會為孩子有偏食習慣而發愁?偏食會引起兒童營養攝人失衡,對生長發育不利,但就是找不到糾偏的好辦法。即使求助于醫生,似乎也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其實,糾正兒童偏食,關鍵要找出自己孩子偏食的原因,只有消除了導致偏食的因素,偏食才可能得到有效的糾正。那么,引起兒童偏食的原因主要有哪些呢?
1、想吃啥就給啥
對孩子的飲食要求總是有求必應,從而使孩子的口味越來越高,專挑自己喜歡吃的東西。
2、零食不離口
五花八門的零食對孩子極具誘惑力,如果養成常吃零食的毛病,會致胃腸道消化液不停的分泌,胃腸缺乏必要的休息,最終可引起消化功能減弱,食欲下降。
3、父母“包辦”喂食
孩子1歲左右就應培養他們自己動手吃飯的習慣。但有的孩子4~5歲了,大人還堅持喂他,以至影響孩子對吃飯的興趣。
4、邊看電視邊吃飯
這是許多小孩的“通病”,電視中精采的畫面分散了孩子的食欲,正餐未吃飽,孩子易靠零食來補充。
5、未把握飲食時間
孩子剛睡下,或剛玩完,就讓孩子吃飯,準備工作不充分,消化液分泌不足,會影響孩子消化功能,容易造成偏食。
6、食物單調
有的父母習慣常做一種飯菜,或者孩子愛吃什么,就總做什么,吃膩了,偏食也就形成了。
7、父母偏食
有的父母本身有偏食習慣,在飲食上挑三揀四,在孩子面前常說這不好吃,那也難吃,有可能影響孩子學大人的樣。
8、烹調不合口
盡管買了許多好東西,如烹飪技術太差,做得沒有滋味或缺乏變化,孩子不愛吃,不感興趣。
9、餐桌上爭吵不斷
父母關系失和,常在餐桌爭吵,甚至動手,孩子吃飯時會精神緊張,沒有食欲,也會誘發偏食。
針對兒童偏食,具體怎么辦呢?
父母的職責
按照以上偏食原因,在日常生活中,父母不應過分溺愛,由著孩子自己的意愿,應養成良好的飲食時間觀念,讓孩子養成獨立進食習慣,同時,也可以適當給寶寶補充益生菌,調節腸道菌群平衡,促進寶寶腸胃消化,激發寶寶食欲。
醫務、保教人員的職責
針對兒童的好奇心特別強,醫務、保教人員根據兒童心理特點,實施心理治療,做到以下幾點。
①主動接近體弱兒童,和他們真心交朋友。
②引導兒童增強上進心,爭當“乖娃娃”,樹立榮譽感。
③以鼓勵方式讓兒童自覺改變偏食、厭食不良習慣,并給予語言表揚。
④通過編、寫、畫、講形式,讓兒童明白偏食、厭食的壞處,自覺與正常兒童比賽,健康進餐。
⑤飲食精心安排,色、香、味適當,激發進食興趣,引導刺激食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