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的研究”
課題研究方案
一、課題名稱
《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
二、課題提出的背景
1、本次課程改革重點之一,就是讓學生的學習產生實質性變化,即轉變過去單一、被動為主的學習方式,提倡和發展多樣化的學習方式,特別是要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然而在新課程實施過程中,由于受到教師的觀念、施教水平以及教育教學資源等因素的影響,課改中出現了“不穿鞋難走路,穿錯鞋走錯路,穿舊鞋走小路,穿新鞋走彎路。”的現象,用舊方法教新教材,課堂教學不能促進學生進行有效的學習,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三維目標得不到真正落實。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得不到培養。
2、隨著新課程實施的不斷深入,課程改革對學校、教師的要求越來越高,社會呼喚學習型社會、學習型人才的聲音也越來越強。課堂教學是引導學生進行有效學習的重要途徑之一,然而作為一所農村初中,近年來學校不少骨干教師相繼調出,從一定程度上影響了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為使學生的各項素質和能力得到提高,鑒于以上幾點此,我們提出了“農村初中語文課堂有效教學策略研究”這一課題,希望通過課題研究的方式引領教師教學方式的變革,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提升學校的辦學質量。
三、課題研究的意義
1、理論意義在于:
(1)探索教學結構、教學方法、學習方式的優化,提高課堂有效學習的策略。
(2)構建優質高效的語文課堂教學形式。
(3)建立提高課堂教學效益的“新課程課堂教學優化體系”。
2、實踐意義在于:
(1)組織、實施有效學習優化策略的實踐研究,有利于新課程改革在農村初中的順利實施。有效學習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展。有效學習所說的“有效”,是指通過教師一段時間的教學后,學生所獲得的具體的進步和發展,也就是說,學生有無進步和發展是課堂教學有沒有效益的首要指標。新課程的核心理念是“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與有效學習有先天的聯系。
(2)組織、實施有效學習優化策略的實踐研究,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把學習變成人的主體性、能動性不斷生成、發展、提升的過程,有利于轉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提高教學質量,使學生適應未來社會發展的需要。
(3)組織、實施有效學習優化策略的實踐研究,幫助教師更新教育理念,并通過教學實踐的總結反思和自我調適,優化教學行為,提高教學能力,有利于教師的專業化發展。
四、課題研究內容
1.確立語文教師的學科管理思想,從“有效”且“高效”的角度思考語文教學的系列行為,包括課前的準備:有效地計劃制定、教材的研究、學情的分析、教案的設計等,課堂教學的實施:教學策略的落實、教學目標的達成等,課堂教學的后續性:課后練習的布置、及時到位的輔導、準確的評價與補救等。將每一個環節的工作放到語文“教學”的系統中統籌管理,有效落實。
2.研究語文教學系統中每個環節的“度”,即相關教學活動達到怎樣的程度才是最有效的,采取什么樣的方法才是最高效的,優化環節結構。
3.細化語文教學系統各環節的教學行為,以系列教學行為的有效組合達到高效教學的目的。
五、課題研究方法
本課題屬于應用研究范疇,要以教育調查研究法和經驗總結法為主,輔之以文獻法和實驗研究法。
1、文獻研究法。通過文獻研究,(1)了解國內外有關本課題研究的現狀,確定本課題研究的切入點和側重點;(2)掌握學科管理的基本方法。
2、觀察法。深入教學實踐,跟蹤觀察了解語文教學三個階段的現狀,摸清語文教學效率不高的原因。
3、問卷調查和訪談。編制語文教學三個階段的教與學的方法與效果調查表,為語文教學系統性管理把脈,以便對癥下藥;同時通過個別訪談,了解師生對教與學的過程、方法及結果的心理需求。
六、課題研究步驟:
(一)研究思路:
首先進行廣泛的文獻資料研究,了解國內外當前對于有效(高效)教學研究的進展以及語文教學研究的動態,從中確定本課題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重點。在此基礎上,對農村的初中語文教學效率作全面的調查研究。根據現狀,又確立幾個子課題研究小組,以系統結構優化為中心,從不同角度研究語文教學的“高效”問題,最終實現本課題的研究目標。
(二)研究過程:
1、準備階段:
(1)學習課程改革的理論,尤其是關于有效、高效教學的理論,掌握國內外相關的研究動態。
(2)查閱文獻資料,了解有關本課題研究的經驗和成果,確定本課題研究的內容和重點。
(3)制定研究方案,確定研究的方法。
2.準備實施階段
(1)對農村初中語文教學的現狀進行調查研究,重點研究教學效率。
(2)組織課題組成員學習學科管理的相關理論,掌握一定的管理方法。
(3)對本課題作初步的文獻研究。
3.全面實施階段
(1)采用訪談、觀察等方法,了解教師的語文教學理念,分析教師的教學行為與教學效率、教學質量的關系。
(2)從管理的角度確立教學三階段(準備、施教、鞏固與評價)的地位,研究其有效(高效)性所要達到的度。
(3)從實踐層面上進行語文學科管理研究,把各階段的教學行為放到系統中全盤統一管理。重點采用行動研究法,邊實踐邊總結改進。
(4)將教學準備行為分解為教師教的準備行為和學生學的準備行為,研究其高效性策略。
(5)研究課堂教學的后續行為,包括學生的作業練習、教師的輔導補救、學習效果的診斷評價等,應該達到一個怎樣的度才是高效的。
4.總結階段
(1)總結研究成果,寫出相應的研究報告、論文或論著。
(2)總結出語文高效教學的一般規律。
(3)探索出培養高效性語文教師的途徑和方法。
七、成果形式
1、論文
2、研究報告(實驗報告,經驗總結報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