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內蒙古與周邊各省之間區劃變遷的故事,例如內蒙古與河北省、內蒙古與山西省之間的區劃變遷。今天,我們聊聊內蒙古與東北、西北各省之間的區劃變遷。1979年,合計39個縣、旗,劃入了內蒙古自治區管理,進一步形成了內蒙古的區劃框架。那么,39個縣為何會劃入內蒙古管理呢?今天,我們就聊聊這個問題。
首先,我們聊聊內蒙古自治區的基本情況。內蒙古自治區是我國34個省級區劃之一、5個自治區之一,2021年,內蒙古自治區有2400余萬人口,與甘肅省、吉林省的人口基本相當。2022年,內蒙古的GDP總量達到了2.31萬億,處于非常不錯的水平。目前,內蒙古自治區下轄了9個地級市、3個盟,合計有12個地級區劃。
分別是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海市、赤峰市、通遼市、鄂爾多斯市、呼倫貝爾市、巴彥淖爾市、烏蘭察布市、興安盟、錫林郭勒盟、阿拉善盟。內蒙古的盟旗制度,非常有意思。在內蒙古的部分地級市或者盟中,盟對標了內陸各省的地級市,旗對標了內陸各省的縣、縣級市和區,蘇木對標了內陸各省的鄉鎮和街道,嘎查對標了內陸各省的村莊。
內蒙古是我國東西跨度最大的省級區劃,內蒙古的東部,與東北三省相鄰,從口音、風俗等各個方面,都非常接近東北三省。內蒙古的西部,與甘肅、寧夏等地相鄰,由于距離首府呼和浩特市比較遠。人們上學、辦事、工作,基本上都會選擇蘭州、銀川等幾個城市。
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內蒙古各地組建區劃的時間,明顯晚于中原各省。在我國古代歷史上,中原王朝與北方游牧政權,一直屬于反復較量的局面。在中原王朝強盛的階段,肯定會通過大規模的北伐,打擊北方的游牧政權,例如漢朝、唐朝、明朝,都曾經進行大規模北伐。不過,一旦中原王朝進入戰略收縮階段或者內部混戰,北方的游牧政權就會卷土重來,進攻中原王朝北部的各個州府。
在內蒙古各地出土的一系列文化古跡來看,既有農耕文明的印記,也有游牧文化的影子。眾所周知,我國行省制度出現于元朝,歷經元明清三朝幾百年時間的細化,逐步形成了內陸各省的基本框架。在清朝統治的中期,清朝組建了18個省份,簡稱為內陸18行省。
不過,在東北、內蒙古等地,清朝并沒有組建行省制度,僅僅設立了幾個鎮守將軍,例如黑龍江將軍、綏遠將軍等等。由于沒有各級區劃和地方官員,清朝對上述各地的控制力很有限,例如人口、耕地、資源等情況。在清朝統治的前期,依靠強盛國力支撐,這些問題并不明顯。進入清朝統治的后期,西方列強滾滾而來,對清朝發動了一系列的戰爭。
清朝一敗再敗,不得不簽署大量的不平等條約,開放了大量的通商口岸。同時,英國、日本、沙俄等列強,開始窺視清朝的內蒙古、東北各地,北方一線告急。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采取了各方面的措施。清朝開始鼓勵中原各省百姓,向東北、內蒙古各地遷移。例如闖關東、走西口等等,就是這一階段的人口遷徙。隨后,清朝開始組建各級區劃格局。
1908年,出于加強對東北地區管理的需要,清朝撤銷了三大將軍轄地,組建了東北三省,組建了奉天省、吉林省、黑龍江省。至于內蒙古各地,由于條件并不成熟,清朝沒有組建省份。1912年,統治了200多年的清朝滅亡以后,我國進入了軍閥混戰的復雜時期。由于軍閥之間的相互進攻,對各地經濟造成了極大的破壞。
為了加強對內蒙古各地的管理,北洋軍閥政權在內蒙古各地,組建了熱河特別區、綏遠特別區、察哈爾特別區等幾個特別區。特別區并不屬于省份,但兼顧了管理部分地方區劃的職能,屬于臨時性的區劃。1928年,為了加強對塞北各省的管理,同時,起到戰略緩沖作用。當時的政權組建了察哈爾省、綏遠省、熱河省等4個省份。因此,出現了塞北四省的說法。
1947年,內蒙古自治區建立。40年代末期,隨著大規模戰爭的基本結束,我國進入了戰后重建、恢復生產、發展建設的階段。此時,我國的外部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塞北四省的戰略緩沖作用大大降低,同時,塞北四省都存在人口偏少、經濟薄弱等問題。從1952年開始,察哈爾省、綏遠省、熱河省等幾個省份,被陸續撤銷。
截至50年代中期,塞北四省被陸續撤銷,原本下轄的大部分區域,都劃入了內蒙古自治區管理。截至50年代中期,內蒙古的區劃框架已經形成,與當代的內蒙古區劃相比,并沒有太大的差別。一轉眼到了60年代末期,我國的外部環境發生了非常明顯的變化,我國北部一線的防御壓力大大增加。內蒙古的東西跨度太大,非常難防御。
從實際防御的角度考慮,1969年7月,內蒙古自治區的區劃,出現了大規模調整。內蒙古的昭烏達盟,劃入了遼寧省管理。昭烏達盟下轄了1個縣級市、3個縣、7個旗,分別是:赤峰縣級市、阿魯科爾沁旗、巴林左旗、巴林右旗、克什克騰旗、翁牛特旗、喀喇沁旗、敖漢旗、林西縣、寧城縣、赤峰縣,11個縣級區劃,全部劃入了遼寧省管理。
1969年9月,內蒙古的哲里木盟的開魯縣、科爾沁左翼中旗、科爾沁左翼后旗、奈曼旗、庫倫旗、扎魯特旗等8個縣,劃入了吉林省管理。同時,呼倫貝爾盟的科爾沁右翼前旗、突泉縣、科爾沁右翼中旗,也劃入了吉林省管理。兩個區域合計,內蒙古的11個縣、旗,劃入了吉林省管理。
同時,1969年9月,內蒙古呼倫貝爾盟的海拉爾縣級市、滿洲里縣級市、阿榮旗、新巴爾虎左旗、新巴爾虎右旗、陳巴爾虎旗、莫力達瓦達斡爾族旗、鄂倫春旗、鄂溫克族旗、布特哈旗、扎賚特旗等2個縣級市、12個旗,合計14個縣級區劃,劃入了黑龍江省管理。
在西北地區,也出現了類似的區劃調整。1969年9月,內蒙古西部的額濟納旗、阿拉善右旗,劃入了甘肅省管理。同時,阿拉善左旗劃入了寧夏回族自治區管理。在1969年,內蒙古總計有39個縣級區劃,劃入了東北三省和甘、寧等地。在我國70年代的地圖上,甘肅、寧夏和東北三省的區劃,明顯比當代地圖大一些。至于內蒙古的區劃,大體上只包括現在的內蒙古中部各地。
這樣的情況總計持續了10年時間,進入70年代末期,我國北方一線的防御壓力已經大大減輕。畢竟,這一時期的外部環境已經大大改善。同時,我國已經進入了經濟高速發展的時期。為了適應經濟發展,各個地區陸續都進行了區劃變遷。1979年9月,劃入東北三省代管了10年的昭烏達盟、哲里木盟、呼倫貝爾盟等地下轄的36個縣級區劃,開始陸續從吉林、黑龍江、遼寧等省,重新劃入內蒙古管理。
同時,劃入甘肅、寧夏代管的阿拉善左旗、阿拉善右旗、額濟納旗等3個縣級區劃,也重新劃入了內蒙古管理。歷經這一輪區劃調整以后,內蒙古的區劃框架進一步形成,基本上與當代區劃沒有太大的差異。
關于我國各省市區劃調整的一系列故事,還有很多。作者在以后的文章中,和大家慢慢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