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拉善地處內蒙古自治區最西部,境內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三大沙漠橫貫而過。其中,巴丹吉林沙漠為全國第二大沙漠,以高陡著稱。
內蒙古阿拉善:迷人的巴丹吉林沙漠002
在人們的印象中,沙漠地區干燥、荒蕪、寸草不生、人跡罕至。而如今,再到巴丹吉林沙漠或許會看到一些忙碌的身影,還有一叢叢漂亮的小紫花,它們展現出的頑強生命力,為遼闊的沙漠平添了幾許綠意和生氣——這就是內蒙古沙漠肉蓯蓉公司在巴丹吉林沙漠建設的10.3萬畝沙漠肉蓯蓉仿野生種植基地。
1荒漠中的“植物黃金”
肉蓯蓉俗稱“黑司命”,是一種寄生在沙漠樹木梭梭根部的寄生植物,從梭梭寄主中吸取養分及水分。素有“沙漠人參”“沙漠黃金”的美譽,具有極高的藥用價值,是中國傳統的名貴中藥材,唐宋時期就是西域貢品。但由于長期不合理的大量采挖,其野生資源已瀕于枯竭,1984年被列入國家首批《稀有瀕危保護植物名錄》,2005年被《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收錄,禁止出境。
一次偶然的機會,當時還在北京工作的內蒙古沙漠肉蓯蓉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正和幾個朋友相約一起開車到阿拉善觀賞胡楊林。當地人介紹地方特產時告訴他,全國最好的肉蓯蓉就出產在阿拉善。這時,李正還完全不知道肉蓯蓉為何物,有何功效。回京時,當地人贈送了他一根肉蓯蓉,教他回去后可泡酒服用。回京后,李正將肉蓯蓉泡酒,很久之后才想起來 喝了一杯,就這么慢慢感受到了肉蓯蓉的神奇之處。
美麗而遼闊的沙漠本就讓李正流連忘返,神奇的肉蓯蓉更是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神農本草經》記載:“肉蓯蓉,味甘微溫,生山谷。治五勞七傷、補中、除莖中熱痛、養五臟、強陰、益精氣、多子,婦人癥瘕、久服輕身。”《本草綱目》記載肉蓯蓉則有“生精補髓,養血益陽,強健筋骨。治一切虛損。”了解到如今野生肉蓯蓉是瀕危物種,2009年國內開始有進行肉蓯蓉的人工種植之后,李正萌生了在沙漠種植肉蓯蓉的想法。
肉蓯蓉開在地面上的花
肉蓯蓉
為了在阿拉善地區尋找適合肉蓯蓉種植的地方,李正花了大半年時間驅車進行了20多萬公里的沙漠考察。最終確認巴丹吉林沙漠南麓就是南北朝時期《本草經集注》記載的“第一出隴西”——肉蓯蓉道地產區。
“我們的基地選址是很有講究的,最重要的是土壤。我們按照古籍記載,查找地圖,尋找沙漠中歷史上有名的湖泊所在地,因為湖泊干涸后土壤就非常肥沃。我們將基地的土壤進行檢測分析之后發現,由于千萬年魚蝦尸體堆積在湖底,淤泥里富含有機質,使得這里的土壤異常的肥沃。”李正告訴我們,選擇這樣的地方建種植基地,可以有效解決兩個問題,一是肥沃的土壤保證肉蓯蓉能夠得到豐富的養分,具有更強的藥效;二是肉蓯蓉種植可以實現完全仿野生的效果,不需要用化肥,也不需要用農家肥,有效降低種植成本。
為什么說阿拉善道地產區出來的肉蓯蓉藥效特別好?阿拉善地區與眾不同的地方是晝夜溫差特別大,冬季的時候最低能達到-30℃,夏天的時候地表溫度能超過70℃,全年的溫差能達到100℃以上,這樣有利于肉蓯蓉積累有效的藥用成分。在冬季頭天晚上下了雪,第二天一早當地蒙古族牧民騎著馬或者駱駝爬上沙丘,在比較高的地方四處看,只要看到梭梭林下哪里沒有積雪,從那里就能挖出肉蓯蓉,因為肉蓯蓉號稱“至陽之物”,即使是冬天,周圍的沙土也是溫熱的,雪落即化。
這是肉蓯蓉的神奇之處,能夠吸收天地精華,具有“補腎陽、益精血”的藥用功效,所以道家把肉蓯蓉列為“九大仙草”之一。
切片后的肉蓯蓉
承包沙漠地區種植肉蓯蓉,也得到了當地政府的大力支持。這是為什么呢?因為肉蓯蓉是一種寄生植物,寄主便是防風固沙植物梭梭。李正介紹,梭梭的主根系能達到40多米深,在沙漠地區如果梭梭活不了的地方,其他植物肯定活不了。治理沙漠、防風固沙,梭梭是首選的植物,而種植肉蓯蓉首先要種植、養護梭梭。基地的仿野生種植還要大量雇用當地農戶,每年兩個月的采收季節,一個農戶就能收入上萬元,帶動和促進了當地農戶增收致富。
野生的肉蓯蓉,自然繁殖的概率大約只有千分之一。每年的3月下旬到5月上旬肉蓯蓉就會出土,大概一個禮拜左右就開花,之后不到兩個月時間種子就成熟了。種子很小,正常的肉蓯蓉種子1克里面就包含了8000~10000粒,比芝麻的幾十分之一還小。成熟后的肉蓯蓉種子隨風飄散,如果被一個沙丘或者樹根給擋住,種子掉落下來慢慢被埋在沙里。
偶爾,附近有梭梭的毛細根慢慢生長過來,穿破種皮,和種子結合在一起,就是接種,然后形成胚盤,小肉蓯蓉就在胎盤上靠著吸取梭梭的養分慢慢向上生長。風沙吹來一點一點埋上,肉蓯蓉就在沙里不斷地生長,年復一年。只要肉蓯蓉長的速度趕不上埋沙的速度,它就一直在地底下生長。李正見過最長的肉蓯蓉能長到2.92米,基本上是一層居民樓那么高,大概在地下生長了幾十年。
采挖肉蓯蓉
2仿野生種植 沙漠深處“淘金”
為了更好地實現肉蓯蓉仿野生種植,公司請來了業內頂級專家、肉蓯蓉之父——北大藥學院教授屠鵬飛、中國農業大學教授郭玉海等都曾前往阿拉善地區指導。內蒙古沙漠肉蓯蓉公司還建立了專業實驗室,與中國中藥科學院、中國農科院、北大藥學院、上海交大等科研院所專家團隊合作,在肉蓯蓉接種技術、仿野生種植和產品研發方面取得了多項技術成果和專利。
位于巴丹吉林沙漠地區的肉蓯蓉種植基地
在內蒙古肉蓯蓉有限公司的肉蓯蓉仿野生種植基地,方圓68平方公里的一望無際的沙漠,無論是種植還是管理都極有難度。從基地到最近的人家,往南要走40多公里、往西要走80多公里、往東要走60多公里、往北要走100多公里,可以說是真正的渺無人煙。基地巡視管理都要用上無人機和氫氣球。如果風太大,都會把氫氣球刮跑了。
“肉蓯蓉的種植時間一般都集中在3月下旬到5月中旬”,李正說,沙漠里的水很珍貴,所以種植肉蓯蓉用水成為最大的成本。基地用六輪水車把水拉過來,最遠要走三十幾公里,最近也要到十幾公里以外去取水。沙漠里沒有路,為了讓水車不陷進沙子里,前面一輛水車要往地面上灑水硬化沙面,后面的車才能開過去。5月中旬的時候,沙漠已經熱得不行,六輪車上坡澆水,爬坡的時候輪胎能冒煙,味道難聞。除了運水之外,澆水也很困難。在沙漠里,六輪車上不去又高又陡的沙丘,就只能靠人工。
仿野生種植肉蓯蓉
仿野生種植肉蓯蓉
肉蓯蓉種下去一般至少3年才能采挖,仿野生種植是稀疏種植,不能機械化采挖,否則會傷害梭梭的根,只能用人工的方式,小心翼翼地采挖,之后迅速覆土,避免梭梭根被曬干失水。采挖的時候要用鋒利的木片,而不能使用鐵器,因為鐵器會導致肉蓯蓉切口氧化腐爛。只要不損壞肉蓯蓉的胎盤,在上面還會繼續生長肉蓯蓉。
要種植肉蓯蓉,首先是要養護好梭梭林,搞好沙漠治理。李正說,種植梭梭三四年以后就開始補種一點。為讓梭梭長得更茂密,公司專門在基地里面養了幾頭駱駝。夏天的時候,駱駝會把梭梭往高處長的嫩葉子吃掉。這樣梭梭就能往粗里長,長得比較壯,更能抗住沙漠里的大風,固沙的效果就更好。為了對付沙漠里的沙鼠,基地就抓來一批野貓,逮老鼠厲害極了。生態環境改善了,動物們就回來了。“這幾年基地里黃羊、野兔逐漸多起來了,”李正說,“去年春天去基地的參觀者還拍到了狐貍”。
3肉蓯蓉 益從容
2020年1月,國家衛健委、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發出通知,將對肉蓯蓉、黨參、鐵皮石斛為肉蓯蓉的藥食同源利用打開了一扇窗。
在內蒙古地區,當地一直有食用肉蓯蓉的傳統。除了泡酒外,還可以涼拌、燉肉。將新鮮肉蓯蓉用水浸泡2~3小時后,去其苦澀味,澆一點兒蜂蜜涼拌,口感蠻不錯。用肉蓯蓉燉肉,使得肉蓯蓉的脂溶性有效物質大量釋出,不僅可以發揮其藥效,還能讓肉質提鮮,十分可口。
野鴨燉肉蓯蓉
肉蓯蓉蝦球
但實際上,肉蓯蓉的處理不太容易,因為它的身上布滿了“鱗片”,在這些“鱗片”里就會夾帶很多的沙子,不容易清理。無論是鮮吃還是打粉服用,都容易帶上沙子,從而影響身體健康。為了更大地發揮肉蓯蓉的功效,讓消費者服用更安全、吸收更全面,內蒙古沙漠肉蓯蓉公司歷經5年研發荒漠肉蓯蓉低溫干燥萃取技術,解決肉蓯蓉萃取技術難題,并于2018年申請發明專利。同年,荒漠肉蓯蓉萃取系列的產品問世。2020年,內蒙古沙漠肉蓯蓉有限公司入選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農交會道地中藥材類優秀農業企業品牌,向社會公開推薦。
肉蓯蓉的有效成分不少是難溶于水的物質,飲片和打粉服用很難吸收其有效成分。通過特殊工藝和低溫低壓萃取技術,將肉蓯蓉120多種有效物質提純萃取出來,濃縮成粉狀的固體飲料。由于添加了少量甘草和檸檬酸,改變了肉蓯蓉苦澀的口感,溫水沖服,回味甘醇,更易于人們日常服用。
公司產品的注冊商標是“益從容”。李正說,從容是淡定自信的樣子,這與肉蓯蓉的藥性非常相像。《本草綱目》記載,“此物補而不峻,故有從容之號”。我們的追求,就是通過肉蓯蓉讓人們擁有更加健康從容的人生。
(第十八屆中國國際農交會優秀農業企業品牌推介展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