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揚中,完全沒有冬意。
這個“春有河豚夏有鰣,秋有肥蟹冬有鱖 ”的江中沙洲,不僅生態環境優良,教育生態也令人欣喜:幼兒教育全國領先,“混齡班”模式一枝獨秀;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實驗小學已沒有擇校生。2007年通過教育現代化驗收,2008年開始抓內涵發展,2011年啟動“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年”工程。目前該市正上下一心,“提升教育質量,讓群眾滿意;提升教育形象,讓社會滿意”,實現他們的教育理念:活力教育,生態校園,幸福師生。
11月17日下午,我們來到揚中,感受這里的活力教育。
師資培訓——活力教育的基本保證
我們來得不巧,揚中市中小學所有一把手校長都不在——按照教育局計劃,都去北京師范大學接受赴京培訓了。與高校聯合,分期分批培訓校長、教師,全面提升師資質量,是揚中教育的一個新招。
2010年6月,教育局與北師大教育培訓中心簽訂 《教育事業發展規劃合作協議》《教師專業發展實驗區合作協議》,將高校活水引進揚中教育。根據協議,北師大幫助揚中市教育局制定了“十二五”發展規劃,同時指導各校(園)制定了“十二五”規劃。與此同時,開始了為期3年、分三段對揚中師資進行的全面培訓。
打開協議書我們看到:校長培訓內容豐富,有“素質教育與教學改革”“學校文化構建與品牌塑造”“學校發展與文化引領”等幾十個專題;形式也很靈活,可以是北師大教授來揚中傳授,也可以是揚中校長去北京領教。如果是正職校長赴京培訓,還可以進名校掛職鍛煉。
教師培訓也是一樣。目前已完成第一階段班主任赴京培訓和骨干教師赴京培訓。據說,這類培訓一年中大概進行17次,其中對校長培訓7次,對教師培訓10次。這一次被我們碰上的,就是正職校長赴京受訓。
密集的培訓,開闊了校長們的視野,激活了教師們的頭腦。站得高了,看得遠了,對教育的理解加深了,安于現狀的念頭少了,師資隊伍活了!
課程超市——活力教育的有力抓手
我們首先來到揚中市外國語中學,這是一所純初中。
下午4點剛過,夕陽斜照,正是課外活動時間。校園里一片歡騰,打球的、跳舞的、看比賽加油鼓勁的,操場上到處都是跑動的身影。
推開一間間教室,基本上空無一人,大家都在操場上。只有一些活動室,比如舞蹈房,器樂、女紅、美術、泥工活動室等,有學生在老師指導下活動。這是該校利用第八節課普遍開設的課程超市。我們查看了超市菜單,有30多個選項供學生選擇,可以多方面滿足學生的需求。
普遍開設課程超市,是揚中市全面提升教育教學水平、重點打破素質教育瓶頸的一個嘗試。開設課程超市的做法,起源于小學的綜合實踐活動和高中的研究性學習,在揚中已推行多年,難就難在初中。眾所周知,初中階段,是實施素質教育的短腿和軟肋。在初中階段開設課程超市,讓初中生全部動起來,意義重大。
揚中市終于做到了。學生,包括初中學生,終于全都可以動起來了。
特色創建——活力教育的不竭動力
11月18日,揚中大霧彌漫。冒著濃霧,我們分頭走訪中小學和幼兒園。很快,揚中市興隆中心小學從迷霧中凸現。校園里靜悄悄的,孩子們已經上課,我們在校園中轉悠。
不愧是環境特色學校。操場邊,一群鴿子在散步,另一邊,鵝和鴨們正覓食。靠近圍墻有一片綠地,各種蔬菜長勢旺盛,這是孩子們的試驗田;教室里,擺著孩子們盆栽的植物,那是生態角。尤其令人稱羨的,是教學樓下3間生態環保展覽室,不僅對本校學生開放,還讓全市學校共享。
鄉村特色,課改芬芳,是揚中市農村小學共有的氣息。
長旺中心小學也是農村小學。2002年開始創建科普特色,全校現有14個科普活動室,不僅有科普畫,還有海模、航模、車模甚至機器人模型。走進校園,如同一腳踏進科普長廊。
一年級入學禮,二年級入隊儀式,三年級10歲禮,四年級入營(成長營)禮,五年級小紅帽上崗儀式,六年級畢業典禮——不落下任何一個孩子,每年至少為孩子留下一次值得珍藏的記憶——這是揚中市外國語小學創造的“儀式”課程特色。
校校創特色,校校有特色,這就是揚中市小學教育的現狀。走訪中,我們充分體驗到什么叫做爭妍斗艷、百花齊放。“兒童的智慧在他們的手指上。”手指活了,腦子就活了,腦子活了,人就活了。
特色創建,促進了孩子們手腦并用,使小學教育活起來。
創新管理——盤活關鍵教育資源
“擇校熱”近幾年來愈演愈烈,這也是一時無法解決的難題。其特點就是農村小學為招不到學生犯愁,而城區學校卻人滿為患。往年的揚中市實驗小學也是這樣。但是本學期,該校卻沒有一個擇校生。是什么帶來了這樣的變化?揚中市教育局副局長王祥道破了其中的奧秘,變化來自大刀闊斧的管理改革,“擇校熱”的背后是教育資源分配不公。
教育局一方面加大對農村學校的硬件投入,一方面在人事制度上動刀子。先后出臺《深化教育人事制度改革的意見》和《城鄉學校結對合作交流考核辦法》。強行規定:城區學校選派10%左右骨干教師到農村學校支教,農村學校選送部分中青年教師到城區學校頂崗鍛煉;凡年齡45周歲以下、在同一學校連續任教6年以上的專任教師,每年必須按照8~10%的比例流動;凡1994年以后工作的教師,評聘高一級教師職務必須有在農村學校任教3年以上的經歷。
師資城鄉交流的渠道一下子拓寬了。2011年,有86名校級領導被交流;僅今年暑期,全市城鄉結對全職交流教師就有71人。“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科學有序合理正常的流動,抹平了校際溝壑,拉近了城鄉距離。
聯合中學秋學期迎來了3名城里來的交流教師,該校校長非常滿意地說,這些城區的老師都比較優秀,帶動了我們師資隊伍的提升。
校長隊伍也在經歷一場革命。
從去年開始實施的 《揚中市中小學分管校長分類考核實施辦法 (試行)》,給所有人念上了緊箍咒。教育局的意圖很明確,由考核結果決定,能者上,庸者下。這一招,對校長們促動很大。所有校長都不敢掉以輕心,每天緊緊張張,開動腦筋,挖掘潛能。
“師資培養促提高,城鄉交流促均衡”,教師和校長大面積的交流,促進了教育資源合理流動,推動了教育公平。所有學校齊頭并進,學生為什么還要擇校呢?
教學模式創新,讓教育過程活起來
在揚中市文化新村幼兒園,我們見到了“傳說”中的混齡班。
混齡班共有24名幼兒,大、中、小班各8人。每畢業8名大班幼兒,就招進8名小班幼兒。這樣的混齡班教育,文化新村幼兒園已經開展了12年。混齡班里,孩子們會以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相稱,大家互相關心、互相幫助,就像一個溫馨的家。在這個家里,教師就像媽媽一樣,帶著自己大大小小的孩子,一起學習,一起游戲。這種自然、生態的教育氛圍,使混齡幼兒之間的示范和模仿、督促和提醒,有了適宜的土壤,遠比教師預設的活動更自然、貼切、生動,更易于被幼兒接受。
“下棋嗎?”涵涵搖頭。“不會啊,沒關系,我教你。”然然耐心地當起了小老師。老師向小班的妞問早,妞不搭腔。大班的悅輕聲提醒:“喊吳老師早啊!”妞說:“老師早。”
起床時,6歲的樂樂很快穿好了,4歲的揚揚還坐在被窩里。樂樂走過去開始指揮:“先伸這個腳,再伸那個腳。”
這是一個了不起的創造。在獨生子女時代,將不同年齡層次的大、中、小班幼兒混合編班,以大帶小、以小促大,意義不言自明。
據說,此創意源于教育生態學。符合生態學的教育,一定是有活力的教育。這不正是揚中教育追求的境界嗎?
本報記者 江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