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活力教育”的思考與行動
孫健 德茂中學
參加大興區名校長項目培訓近一年來,我思考最多的是如何確立正確的辦學思想和教育理念,在我的“讀書養志行動”中,逐漸學會了深度思考教育,形成了自己的一些想法和行動。
一所學校的文化特質體現著全體師生共同追求的價值觀念,“情真致美、學高德茂”是學校文化傳承與創新中凝煉出的校訓,來自于學校多年來教師文化的形成過程中。“為每個孩子創造美好未來”是學校的辦學理念,統領著學校的辦學行為、辦學特色和文化建設行動。近一年來,通過不斷邀請知名教育專家來校指導,引領深度思考和實踐性行動,用現代教育實踐研究成果和學校管理理論為德茂中學的特色學校發展方向把脈,我們結合長期以來的對特色辦學思考和學校特色項目發展過程的分析,逐步把“活力教育”作為學校的辦學特色發展方向。
我國近代哲學家王國維指出,教育的宗旨是培養完全的人。“完全的人”是能力全面發展并且和諧的人。王國維特別強調美育意義,即表現為人的情感發達、精神完美,同時它又是促進德育、智育的有力手段。人的能力分為身體之能力和精神之能力,精神之能力又由三部分組成:知力(智力)、感情(情于也可稱美育)及意志(德育),也就是我們今天教育提倡的智育、美育、德育。智育,在學校教育階段主要基于課堂中各門課程的學習過程,受到教師的高度關注;美育,孔子言志:“興于詩,成于樂”,美育可使人感情豐富,動心愛學,德行高尚純潔,但美育容易被教育者忽視,而我校的民樂特色教育思路就基于此,美育也推動了學校的快速發展;德育,厚德澤福,君子以厚德載物,有知識而無道德,一生無以得福祉。古今中外哲人、成功人士無不以道德重于知識,“小成靠才、大成靠德。”所以,培育學生要做到知要“真”、情要“美”、志要“善”。德茂中學的校訓“情真致美、學高德茂”的設計也蘊含著豐富的文化內涵,如我校教師集體創作的對聯“情真致美,情到真時致方美;學高德茂,學到高處德亦茂”,很好地詮釋了校訓。
反思學校的進步,藝術教育或者是美育給學校增添了許多活力。學生所學知識可以分為兩大類:科學與藝術,科學靠推理和接受獲得,藝術要靠感知、情緒情感共振和審美能力獲得,科學本身就內涵豐富的、優美的知識,也可以說是創造了美、涵養著美。藝術能激起學生的生活情趣和情緒,德國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認為,教育在于激勵、喚醒和鼓舞。俄國著名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教育學就是一種藝術。孔子所云:“不憤不啟,不悱不發”,學習本身就需要充滿情感的活力,所以我們認為培育學生“愛學”比教給學生學什么和怎么學更重要,易經中關于人啟蒙教育論述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同時要“困蒙、包蒙、擊蒙”,學生的學校生活要充滿活力,主動求發展才能成人成才。
基于上文論述,我們提出“活力教育”的辦學特色思路,“活力教育”作用在學生身上包涵三個維度:體質體力的成長、情感情緒能量的提升、認知靈敏性的培育。有活力的學生表現為身體健康強壯、精力充沛,飲食睡眠好;積極樂觀、情緒穩定、感情豐富、善待他人;思維敏捷、學習效率高、充滿自信、有強烈的自我發展愿望。通過“活力教育”的浸潤,能使學生潛能最大限度地得到開發,能使教師智慧最大限度地得到釋放。“活力教育”的內涵在于尊重教育規律和學生身心發展規律,關心每個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促進每個孩子主動地、生動活潑地發展。因為這種教育符合人性本身、符合兒童的成長規律,是為孩子的終生發展奠基的教育,因而會有強大的生命力!
我校發展正在進入提升品位和構建品牌階段,學校辦學理念的實現和特色學校發展愿望,需要“活力教育”這一辦學特色來支撐和推進。目前,我校正在分階段構建“活力教育”概念體系,即“六個單元行動計劃”。第一:活力教師文化構建行動;第二:活力課堂文化構建行動;第三,活力班級文化構建行動;第四,活力作業構建行動;第五,活力環境建設行動;第六,活力校本特色課程構建行動,以藝術教育的核心特色項目民樂教育為載體,立足全面孩子發展需要,讓孩子在藝術教育中健康快樂成長。“活力”思想將使“德中人”迸發出教育智慧,活力思想將使“德中”充滿勃勃生機。
“活力教育”在我校的第一個行動就是啟動“活力課堂”研究項目,教師以自主參與本項課題研究的方式進入模式探究階段,通過專家引路、學科團隊教研、實戰演練,各學科的課堂活力不斷綻放,“四有、三動、一案”活力課堂教學模式初步形成,已經成為學校“減負”工作的有效切入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