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活力師生”,構建“活力校園”的實踐研究
(課題申報方案)
一、課題研究的背景及意義
(一)基于對我校前期省級課題深化研究的思考
我校于2001——2005年間進行了兩個省級課題的研究,其一為省規劃課題《小學生良好伙伴關系構建的研究》,該成果獲省第三屆教育科研成果三等獎;其二為省十五規劃重點課題《基于良好伙伴關系構建的小學生有效交往策略研究》,該成果已獲得杭州市第21屆教育科研成果二等獎。經過以上兩個課題的實踐研究,我們取得了令人矚目的研究成效,主要表現在:學生有效交往的平臺得以建立,學生的交往能力得到提升,學生在交往中積極參與,大膽嘗試,學會了尊重、理解、寬容、自信,樂于過集體生活,并能很好地與人交往、溝通、合作,并體驗到與人交往的快樂,學生間互幫互助、友好合作的氛圍已形成。但我們也認識到,我們的研究還須進一步深入與完善,首先是對學生的定位,我們的研究最終要培養的是怎樣的兒童,在上述研究中沒有明確提出;其次是對教師的定位,在前兩個課題中并沒有過多涉及對教師的研究,也就是說沒有從教師的角度,比如說觀念、人格、心理、行為等層面來研究對學生的發展;最后是對學校的定位,我們還沒有從構建校園文化的高度來審視上述兩個課題,我們迫切需要通過深化研究來形成和鞏固我們獨特的校園文化,從而拓展學校內涵,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
(二)基于從校園文化建設對師生發展重要性的思考
學校的魅力在于它有著豐富的智力背景和深厚的文化底蘊。學習、思考、探索、研究的氛圍就是一種吸引、教育人的力量。從某種意義上說,校園文化是學校的重要特征。學校沒有文化,也就不成其為學校,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價值和意義。蔡元培先生曾經說過:“欲知明日之社會,先看今日之校園”。馬克思主義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學說也認為,人的發展及其才能的養成,是遺傳、教育、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人不僅受他所處的環境的影響,也在不斷地改變環境,這個環境又進一步影響他人和自己。長期處在某一校園文化中的師生,在這獨特的校園文化的熏陶感染下,會形成一定的價值觀念、思維方式、行為模式,乃至受教育者完成學業,走向社會后,也會把這種特有的文化印跡帶到工作崗位上,對社會文化、社會心理、民族精神產生積極的影響。健康且充滿活力的校園文化能夠陶冶師生的情操,會產生一種無形推動力,激發師生開拓進取、積極上進,有利于促進學生身心健康與和諧發展;反過來不良的校園文化則是一種破壞力,他使人消沉松懈,精神渙散,缺乏學習內驅力,缺少進取精神,整體素質的發展顯出不和諧的旋律。這充分說明了校園文化對一個人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有著特殊的影響。
(三)基于對當前師生學校生活狀態尚缺活力的思考
2005年8月27日 ,中國人民大學和新浪教育頻道聯合啟動了“2005年中國教師職業壓力和心理健康調查”。其結果顯示:超過80%的被調查教師反映壓力較大,近30%的被調查教師存在嚴重的工作倦怠,近90%存在一定的工作倦怠,近40%的被調查教師心理健康狀況不佳,20%的被調查教師生理健康狀況不佳,超過60%的被調查教師對工作不滿意,部分甚至有跳槽的意向。從上述結果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教師的生活狀態堪憂啊!美國貝克斯特研究也發現,在一個能體諒別人的教師的影響下,學生也會表現出體諒的態度;在一個不為常規和個人偏見所約束的教師影響下,學生也會富于創造性;一個厭倦失望的教師,他的學生也往往是沒有生氣和無精打采的。由此有專家呼吁:沒有有活力的教師隊伍,何談有生機的下一代!100%投入的教師,才能有100%滿意的教育!
“人最初不過是動物”這個事實意味著:自從出生,人就有原始的活力。嬰兒、小孩天然地具有活力。很多活力并不需要教師去培育,嬰兒、小孩的身體內部已經蘊藏了活力。許多孩子在他們童年的早期像小鳥一樣可以快樂地在天空中自由地飛來飛去,他們把自己想象成許多不同的角色,從滿臉污垢的小搗蛋鬼到展翅高飛的雄鷹。可是,幾年學校生活之后,他們大多數再也不能像鷹一樣自由飛翔了,他們已變成了繆斯天性意義上的殘廢人。(改編自《本能的繆斯》)學生功課繁重、競爭激烈、父母期望太大,“活著真累”、“活得好沒意思”等話語竟成了小學生的流行語和口頭禪。我們可以想像上課的時候,老師是不是很喜歡說“上課認真聽講,不要做小動作”、“不要講小話”?“聽話、老實”的孩子是老師的最愛。可見,學生的生活狀態也亟待改變。
我們認為,闖出辦學新路,創辦特色學校,是每個學校的追求。學校教育注重品牌效應,良好的品牌的樹立是要靠塑造內在的品質來實現的,而師生的群體形象是學校形象的最外在的表現,也是決定一個學校是否能被公認“優質教育”的根本所在。因此,基于以上幾個層面的思考,我們提出《塑造“活力師生”,構建“活力校園”的實踐研究》課題,試圖通過“校園文化”的構建,塑造充滿活力的教師和充滿活力的兒童,實現其生命的價值。
二、國內外關于同類課題的研究綜述
活力在企業管理界被稱之為一種偉大的氣氛,也稱為“活力管理”。 王東星在《活力,一種全新的管理挑戰》一文中指出影響員工活力的因素主要有組織層面、團隊水平、與工作相關的資源、個體能力等,同時又指出激發員工活力的關鍵組成在于:制度的執行力+考核體系+分配體系+關懷體系+榮譽體系。企業管理追求活力,教育又何嘗不是呢?其實,教育家陶行知早就提出學校要辦成“有精神的活的學校”,他認為“有錢辦學不算稀奇,我們要把沒有錢的學堂辦得有精彩,才算真本領。”“沒有錢是一事,沒有精神又是一事”,“高尚的生活精神不用錢買,不靠錢振作,也不能以沒有錢推諉。……高尚的精神如同山間明月、江上清風一樣,是取之不盡,用之無窮的。……”陶行知所說的“精神”應該就是一種學校的活力。中央教科所《新教育》雜志編輯部主任懷殿東在《追求一種充滿活力的教育》文章中說:活力教育追求的本質,就是讓一切教育資源與充滿活力的學生相契相宜;活力教育的規律,就是在實施教育教學的同時,讓學生們充分享受屬于他們年齡階段的幸福;活力教育的能源,就是教師發自內心的對學生真摯的愛。“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是華東師范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葉瀾提出的一個先進新穎的觀點。她指出:必須超出和突破教學特殊認識論的傳統框架,從高一層次——生命的層次,用動態生成的觀念,重新全面地認識課堂教學,構建新的課堂教學觀,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
南京市下關區小市中心小學的“打造活力校園研究”與我們的課題最為接近。該課題研究認為“活力校園”就是以創新育人為核心,以和諧發展為根本,激發師生的生命活力,實現教育的可持續發展。他們通過“活力班子”建設、“活力環境”建設以及開展多彩的“活力活動”等途徑,激發師生的生命活力,逐步形成了“活力校園”的辦學特色,使得學校走出了一條特色發展之路。因此該課題成果對我們的課題研究有著一定的指導意義和實踐意義。然而我們仍毅然決然地投身于這一研究領域,主要基于以下幾點思考:其一,我們有著良好的課題研究的理論基礎和實踐成果,“小伙伴關系的構建與研究”的成果已在全省推廣,對前期課題進行深化研究是我們的必然選擇;其二,我校是一所百年老校,急需將我校原有的學校文化與活力文化融合,形成自己獨特的校園文化,提升學校的辦學品位;其三,我校是一所省級示范小學,又是省科研興校200強學校,有著雄厚的師資實力;其四,正因為我校有著自己的文化積淀,加上地區環境、歷史的不同,與南京小市小學的研究雖有共性,但更有自己的個性。相信,有著上述“活力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成果,我們的研究會更完善、更精細、更富有個性。
三、課題研究的目標與內容
(一)課題中關鍵性概念界定
1.活力:現代漢語詞典將活力解釋為:旺盛的生命力。活力用英語表示為“vigor”,意為身體或精神上的力量或能量。目前約定俗成的活力涵蓋了以上兩種解釋,包括:個體感到他們擁有的體力、情緒能量和認知靈活性三方面內容。也有學者,把活力分為四種:身體活力、情緒活力、心理活力和精神活力。
2.活力兒童:我們定義的“活力兒童”是在道德、情感、態度、價值觀、智力、體育等方面都得到全面和諧發展的兒童。主要有以下顯著特點:①自信樂觀、熱情大方②善于交往,不斷創新③學習主動,有求知欲④遵守紀律,言行得體⑤身體健康,個性和諧⑥興趣廣泛,有一技之長。
3.活力教師:我們定義的“活力教師”是熱愛教育事業,永遠熱愛學生,不斷追求教育教學的成功、教育教學的創新,是學生的源頭活水。主要有以下顯著特征:①師德高尚②專業性強③樂于教學④精力充沛⑤敢于創新。
4.活力校園:我們定義的“活力校園”是以學生和教師為雙主體的、和諧共存的系統形式存在和發展的有機整體。它尊重師生的生命主體,創設生動活潑、豐富優美的教育環境,順應和開發師生個體生命潛能,激發師生生命活力,發展師生才藝特長,從而使之自由、活潑、全面、和諧、可持續的發展。
(二)課題研究的理論依據
1.否定教育理論
盧梭認為教育的任務是使兒童“歸于自然”,使兒童在“自然”的社會狀態中保持著人的“自然”。“大自然希望兒童在成人以前就要有兒童的樣子。如果我們打亂了這個秩序,我們就會造成一些早熟的果實,他們長得既不豐滿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會腐爛,我們將造就一些年紀輕輕的博士和老態龍鐘的兒童。”(盧梭《愛彌兒》)孩子天生好動,好玩、好奇、好思、好學。學生處在真正自由的狀態下,他們的潛能能得到激發,他們的天性能得到發展,他們的收獲會像鮮花一樣怒放。
2.“五大解放”教育觀點
陶行知曾經大聲呼吁:敲碎兒童的地獄,創造兒童的樂園。他認為,“兒童是應該快樂的,而現在中國的兒童是非常痛苦。固然有許多人才是從痛苦中長大起來,但是成人的責任是應該把社會改造得好一點,使未成熟的兒童少吃點苦,多享點福。我們應該負起責任來……應該引導兒童把地獄敲碎,讓他們自己創造出樂園來。”因此他指出,實施創造的兒童教育,解放兒童的創造力,須實現“五個解放”:即解放小孩子的頭腦,解放小孩子的雙手,解放小孩子的嘴,解放小孩子的空間,解放小孩子的時間。
3.創新教育理論
創新教育所倡導的創新人格,是創新教育活動的內在動力機構,是創新教育活動成功的關鍵,集中體現為強烈的創新動機、頑強的創新意志和健康的創新情感,它反映出學生良好的思想面貌和精神狀態。學生作為一個獨立的個體,能夠充分發揮出自己的潛能,進而自主地、生動活潑地學習,為將來成為創新型人才奠定全面的素質基礎,這也正和我們所要塑造的“活力兒童”不謀而合。
4.多元智能理論
美國學者霍華德·加德納認為人類有八種不同的智能。它們是:語言智能、數學邏輯智能、空間智能、音樂智能、身體運動智能、人際關系智能、自我認知智能、自然認識智能。這八種智能彼此獨立而又相互關聯,它們在人類智能結構中絕對是平等的。每個人擁有這八種智能中的若干種,但是可能沒有誰能夠擁有這八種智能的全部。正是每個人所擁有的智能的不同,構成了人與人的差異,也構成了人類的社會的豐富性。每個人所具有的不同智能和智能結構,就是一個人的特異之處,每一個學生都有權利按照他自己固有天性和稟賦發展自己,展現自己,作為教師我們要尊重學生個性的發展,為他的個性發展創造良好的條件,充分激發孩子們的活力,使得每一位學生都有一技之長。
(三)課題研究的預期目標
1.根本目標:將“活力教育”從局部的探討上升到“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整體論視野的高度。統整我校在課堂教學、德育、學校管理等方面的“活力教育”成果,把“活力教育”校園文化作為新課程實施的重點,從而形成以適應師生生活特性,關照師生生活狀態,關懷師生生命成長為核心的“活力校園”文化,打響我校的教育品牌,提升我校的辦學文化品位。
2.基礎目標:
(1)、學生發展目標:通過本課題的研究,“煥發孩子們的生命活力”,使孩子們在愉悅性、創造性的學習和活動中,發展個性、大膽展示,在生命激情下自覺探索和主動開拓,在不斷的體驗成功中享受愉悅的生活,幸福快樂每一天。
(2)、教師發展目標:通過開展本課題的研究,“讓每個教師活出生命的意義”,讓教師們有激情地工作,思想能充分得到交流并能體驗到工作成功的樂趣,促使教師不斷轉變教育觀念,不斷追求教育藝術的創新,享受工作的幸福。
3、具體目標:營建“活力校園”的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構建塑造“活力兒童”年段目標體系;尋求“活力兒童”塑造的要素、策略與實踐操作方法等;探索塑造“活力教師”學校管理機制;創立“活力課堂”的教學模式;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和評價方法等。
(三)課題研究的主要內容
1.我校師生校園生活狀態現狀的調查及相關影響因素研究
2.營建“活力校園”的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研究
3.“活力課堂”教學模式構建研究
4.“活力班級”氛圍形成的研究
5.塑造“活力兒童”的校本課程開發研究
6.塑造“活力教師”的學校管理機制研究
7.“活力兒童”與“活力教師”相互關系或影響研究
8.塑造“活力兒童”的年段目標體系構建及其評價標準、方法研究
9.“活力教師”評價標準、評價方法研究
10.“活力校園”構建的理論研究(包括指導思想、基本要求、基本任務等)
四、課題研究的操作路徑
“活力師生”的塑造是“活力校園”構建的關鍵。因此,我們在積極創設有力于展現師生活力的校園環境,開展有利于塑造師生活力的校園活動,其中“活力課堂”、“活力班級”的構建是其主要途徑。研究操作構思如下圖:
活力校園 |
調查、塑造、評價 |
活力環境 |
活力課堂 |
校園物質環境 |
校園人文環境 |
活力班級 |
活力管理 |
教學模式 構建 |
活力課堂評價 |
活力班子建設 |
教師考核體系 |
教師發展體系 |
校本課程開發 |
活力班級目標 |
活力班級規范 |
活力 班級活動 |
活力課間 |
群體游戲活動 |
人身安全教育 |
活力師生 |
具體操作設計如下:
(一)我校師生校園生活狀態現狀的調查及相關影響因素調研
摸清我校師生校園生活狀態的現狀是課題研究的開展的第一步。我們擬設計教師和學生的“校園生活狀態現狀”調查問卷,通過座談會、個別交流等形式摸清師生校園生活現狀,并分析其形成因素,為課題的順利推進做好鋪墊。
(二)營建“活力校園”的物質環境和人文環境
“活力校園”的物質環境建設應盡其所能體現“活力教育”的理念,使校園盡顯生機活力。從學校層面上,我們在學校原有的物質環境基礎上,擬出資興建一些標志性景觀。從班級層面上,為了體現特色,彰顯個性,學校將通過 “活力班級”個性化教室布置比賽活動來實現,通過活動,將“活力”理念深入人心。
“活力校園”的人文環境建設應體現“以人文本”的理念,以充分激發師生內在潛能和活力為根本。我們擬組織全體教師學習“活力教育”有關理論,并通過開展教師座談會讓教師為構建“活力校園”出謀劃策。同時,我們擬制定“活力教師”和“活力兒童”評選辦法、獎勵制度等。
(三)構建“活力課堂”教學模式
“活力校園”構建的主渠道是“活力課堂”的打造。我們要求教師以“活力教育”理念指導設計課堂教學,讓學生在課堂中快樂學習、體驗成功、展現活力,讓教師在課堂中揮灑成功,展示教學藝術,使課堂真正成為師生生命互動的舞臺。具體表現為:(1)充分信任學生,并鼓勵其自發行為,使學生在我們面前敢于發表自己的見解。(2)多給予學生思考的空間,以利其探索、研究、討論,不做破壞性批評,注意引導學生自己認識問題,注重培養解決問題的能力,善于創設種種條件,充分調動學生的思考潛力。(3)能容忍學生的失誤,不多做指責,但也不以稱贊來操縱學生。(4)創設探究的教學環境,使學生具有我自判斷、自我控制等能力。(5)調動學生的情感力量以激發學生的課堂表現欲。(6)要善于創設情境,使學生的學習熱情發自內心的需要,真正享受課堂。
(四)開發塑造“活力兒童”的校本課程
校本課程是實現學校教育目標的重要載體,是按照學校教育目標對人的素質發展的社會期望和文化規范,是開發學生的身心潛能,促進學生個性和諧發展而確立的工具。在校本課程的開發上,我們擬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1.編寫一本“個性飛揚,活力無限”(暫名)校本教材。擬從“對活力的認識”、“造就活力的方法”、“活力兒童的故事”這三方面著手編寫。
2.動態校本課程。我們擬扎實開展煥發學生活力的一系列活動,如校內的“晨間活動練身體”、“快樂午間長智慧”、“藝術課堂學本領”、“社團活動顯活力”以及開展“兒童快樂文化周”等。校外的“社會實踐活動”、“夏令營活動”等。并在課間推出“群體游戲活動”與前述活動相呼應構成我校特色校園活動體系。
(五)開展“活力兒童”和“活力班級”評選活動
“活力兒童”評選活動是本課題研究一個重要載體。我們擬構建塑造“活力兒童”的年段目標體系,從低、中、高三段根據兒童的身心特點、學習規律等設計“活力兒童”的達成目標。同時,我們還要制定相應的評價標準與評價方法,使得每一個學生都積極爭做“活力兒童”,并在學期學生素質報告單設計“活力兒童評價一覽”。“活力班級”的評選同步進行。
(六)塑造“活力教師”的學校管理機制改革。
為每一個教師的發展營造一個寬松、和諧的氛圍是我們本次研究的一個重點。我們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形成一個融嚴格的制度和濃郁的人文于一體的學校管理模式。主要從教師的發展、教師的考核、教師的活動等方面努力塑造“活力教師”。
五、課題研究的方法與步驟
(一)課題研究的方法
本課題以行動研究為主,輔之以經驗總結法、文獻法、調查法等。
1.行動研究法:本課題我們采用行動研究法為主,通過學校和班級活動的設計、平臺的搭建及其活動實踐,探索塑造“活力兒童”的策略,在做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通過理論學習,課堂教學實踐,課后反思這樣一個循環往復的教研過程,摸索有利于煥發學生活力的課堂教學模式;通過教師考核、發展體系的建立和實施,摸索學校“活力管理”的基本機制,從而塑造“活力教師”。
2.調查法:通過問卷調查,了解全校師生校園生活狀態現狀,以制訂相應的措施進行研究。
3.經驗總結法:通過對一些個案的研究和一些教育教學實踐的反思,從感性認識提升到理性認識,總結出一些行之有效的塑造“活力師生”的方法與策略。
4.文獻法:對一些理論有選擇地加以運用,在實踐中加以驗證,并不斷完善該理論。
(二)課題研究的步驟
1.準備階段:(2006年3月至2006年7月)
(1)成立課題組。
(2)組織相關教師進行理論學習,為研究的展開作好準備。
(3)調查全校師生校園生活狀態現狀,并及時進行相關因素分析,制定解決方案。
(4)舉行開題論證會,進一步修改課題方案。
(5)確定相關的子課題研究人員,制訂子課研究方案。
2.實踐探索階段:(2006年9月至2008年3月)
(1)構建塑造“活力兒童”的年段目標體系,制定教師發展、考核體系等。
(2)以前期學習的理論為指導,以“活力課堂”和“活力班級”構建為重點,收集有關資料,扎實展開實踐研究,及時進行經驗總結。
(3)以合作學習和交往教學理論及新課程相關理念為指導,開展課堂教學中推進煥發學生活力研究,嘗試構建“活力課堂”教學模式。
(4)組織開展“個性飛揚,活力無限”校本教材編寫。
(5)組織開展一系列校園“活力活動”。
(6)評選“活力兒童”和“活力教師”。
3.總結階段:(2008年4月至2008年7月)
(1)對研究材料進行分類整理和匯總,撰寫研究報告。
(2)對研究的成果進行匯編,形成系列成果。
(3)召開課題研究成果鑒定會。
六、課題研究的條件分析
(一)有利的課題工作環境
有一個開拓創新、銳意進取的學校領導班子,有一支勤于鉆研、敬業奉獻的教師隊伍。本課題由我校校長(小學中學高級教師,系省教科院、華師大聯合舉辦的“發展心理學”研究生班學員)親自擔任課題組負責人,負責課題運作和統籌安排。學校具有良好的教科研工作基礎,有一大批省市級教科研先進工作者和具有教科研能力的骨干教師,曾獲省科研興校200強,市首屆教科研先進集體等榮譽稱號。
(二)有利的課題工作基礎
近幾年來,學校已先后申報立項、研究結題了三個省級規劃課題。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小學生良好伙伴關系的構建》研究成果(2001年省規劃課題)、《基于良好伙伴關系構建的小學生有效交往策略研究》(2003年省十五規劃重點課題)研究成果必將對本課題研究具有重大的幫助和指導意義。如學生間的良好伙伴關系和一定的交往能力,以及社團活動組織、交往輔導課的設置,對本課題研究的順利推進具有重大作用。同時學校已形成“敢為人先、超越自我、追求領跑”的一小精神,喊出了“不優不特不是一小師”、“不愛不樂不是一小生”的教育口號,為本課題研究奠定了良好的校園氛圍。
(三)課題組結構合理,科研力量強
有一個高素質的、團結奮進的課題組。既有高理論素養的省市優秀教師、學科帶頭人,又有豐富實踐經驗的高級教師。
(四)教科研經費有保障,學校對本課題全力支持。
七、課題研究的預期成果
(一)校本成果。編制《個性飛揚,活力無限》校本教材。
(二)人本成果。孩子們的生命活力得以煥發,創新精神得以培養,教師活出生命的意義。“活力校園”初步形成。
(三)文本成果。調查報告集,學校影象資料集,論文集,學生作品集等。最終形成《塑造“活力教師”,構建“活力校園”》實驗總報告。
主要參考文獻:
1.劉根華,《活力的教育學意義》
2.張光義,《活力決定成敗》中華工商聯合出版社,2006年1月
3.葉瀾,《讓課堂煥發出生命活力——論中小學教學改革的深化》
4.吳天武,《尋求充滿生命活力的教育》,教育探索,2004年第2期
5.葛崢,《小市中心小學校園文化建設的實踐研究》2006年5月
6.戚柏榮主編,《放你的手在我掌心——小學生良好伙伴關系構建的研究》 中國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