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0520中國四大城市爭奪戰之廣州重慶,什么啟示
廣州和重慶一直在爭奪中國的第4名,我們叫了幾十年的北上廣深,是不是真的會變成北上深渝來?我們來看下中國的四大城市爭奪戰背后到底折射出這時代在發什么變化。首先,我們先回顧下歷史,廣州與重慶經濟實力的強弱對比經歷了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1990年以前,重慶是領先的。你看這個圖,廣州位于珠江入海口,一直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窗口。建國后30年,廣州很長時間里作為中國唯一的對外開放窗口,獨享對外貿易的紅利而聞名遐邇,的廣交會就誕生于這段時間。但是30年間,中國的經濟是以重工業為主導,而重慶位于大西南內陸腹地,這些內陸城市當時的內循環才是撐起90年代前中國的經濟主力。所以,直到1990年,重慶的GDP始終壓廣州一頭。
- 第二個階段:1990年-2020年,廣州居然反超了。其實,大家也都隱約知道發生了什么事。因為1978年改革開放開始,中國的經濟格局改變了,出口帶來的國際大循環成為了我們的發展主力。一方面,對外貿易規模不斷擴大,國門之上的廣州大收過路錢。另一方面,世界產業轉移,第一站選在沿海,廣州就是沿海城市,近水樓臺先得月,發展出強大的輕工業。隨后,經過短短12年的快速發展,廣州的經濟總量在1991年成功超越重慶,隨后連續領先30年,也就是國際循環讓廣州占盡了先機。
- 而如今,我們可能要經歷第三個階段了。從2020年開始,廣州和重慶的gdp開始你追我趕了,也就是你我已經在見證歷史了。也就是隨著中國啟動一帶一路戰略、啟動西部大開發,國際循環轉為:國際和國內雙循環,廣州或許真的在慢下來了。重慶的后發優勢可能會越來越強。你看,從2016年起,重慶GDP接近廣州,2020年前三季度,重慶GDP超過廣州,2022年,重慶全年GDP首次超過廣州。
那么,他們誰更有可能勝出?我們來看下產業結構,2022年底,重慶三大產業比例為6.90:40.15:52.95,廣州為1.11:27.42:71.47。很明顯,重慶強在第二產業,廣州強在第三產業。這些年來,廣州與重慶之間的GDP不斷拉近,可歸結為一句話:廣州的第二產業遇到了問題,而第三產業也沒有真正做強。先看第二產業,廣州的支柱產業是汽車制造業,代表是廣汽集團。很長時間,廣汽集團做得相當不錯,旗下的廣汽豐田、廣汽本田都殺入了國內十大轎車生產企業。但不幸的是,廣汽集團以合資車生產為主,近年來日系車的市場表現每況愈下,拖累了集團業績。今年一季度,廣汽豐田、廣汽本田銷售量雙雙下降,拖累廣州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下降12.0%。反觀重慶,汽車制造業也是支柱產業,以長安汽車為代表的重慶車企,依靠原有的重工業積淀,更加注重發展自主品牌。今年一季度,長安汽車銷量大增,重慶汽車制造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9%。而未來說,中國的自主品牌能全部超越合資車,我是完全相信的。再看第三產業,1980年到2000年,長達20年的時間里面,廣州引領了整個華南乃至全國的商業貿易,隔壁的東莞、佛山甚至深圳都是廣州的加工廠。然而,由于錯失互聯網,廣州的貿易地位一落千丈,現在的風頭也完全被杭州蓋過。如今,廣州所有服裝批發市場的交易額,不過是阿里巴巴跨境電商交易額的一個零頭。然后再看回重慶,2014年,重慶的第三產業產值超過第二產業,如今更是占到了GDP的52%。而隨著“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隨著全國高鐵網、高速公路網的全面鋪開,重慶發展第三產業的劣勢已經越來越小了。然后,除了這些產業機構背后的差異外,廣州與重慶的競爭,廣州還有一個明顯的落后因素:政府財力分配不同,這可是硬核干貨知識,趕緊拿小本本記下。你看,在中國當前的財政體制下,廣州屬于三級財政城市,是GDP十強城市里唯一的一個,而重慶屬于二級財政城市。什么是二級,什么是三級?也就是,兩地的財政收入都要按固定的比例上繳給中央,這是第一。即那剩余部分,重慶全部可以留給自己用,這叫二級;廣州還要拿出一半上繳廣東省,這叫二級。然后,剩下那一半才能自己用,所以才叫廣州三級。你看,廣州賣地收入的50%都要交給省里,而重慶是100%自己留下。所以,這樣算下來,廣州大概只有28.5%的財政收入是自留的,是重慶的一半。所以,大家看下這張表,大家就知道了,哪些城市的財政話語權更大,上海、北京、深圳、重慶、天津、杭州、武漢、南京、寧波、廈門、鄭州、蘇州等等,這些城市日子可是舒服很多。所以,政府的錢多錢少,短期看沒區別,長期看可就意味著在基建、教育醫療、大項目引進、人才引進等方面投入不足,城市競爭力以后可能會不斷下降。今天跟大家聊這個話題,其實根本不是比較廣州和重慶將來誰的gdp強,廣州的gdp被重慶超越,幾乎就是必然的。所以,我最想跟大家分享的是,沒有什么是一成不變的。時代一轉身,重慶和廣州的第四城之爭就可以反轉,反轉再反轉,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沒什么是不能變的。所以,年輕人的就業去處,包括沿海城市的房價神話,一切都是可以變的。而透過這些宏觀經濟的變化背后,你若也能看懂時代巨變,或許可以指導我們去理性選擇生活的城市。年輕人未來未必要蜂擁到北上廣深去,承擔痛苦的高房價。如果接下來“一帶一路”強勢崛起,中國與歐美的貿易大幅縮水,國際循環切換到“國際國內雙循環”,甚至后面以內循環為主,那么沿海城市還真的是你未來唯一的最好選擇嗎?要知道,深圳已經開始出現新中國后建市以來的第一次人口負增長了。同時,要記得1990年之前,重慶也是中國的工業翹楚的,你能聽懂這其中的歷史巨變了嗎?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