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邙山一帶海拔180米左右,黃土層深厚,土質黏結性好,堅固致密,屬低山丘陵,適于營建墓塋。唐人王建詩云:“北邙山頭少閑土,盡是洛陽人舊墓。舊墓人家歸葬多,堆著黃金無買處?!?/strong>的確,從東周時期開始,東漢、曹魏、西晉等六個朝代的皇陵集中在這里。號稱“無臥牛之地”的邙山匯集了各個時期、各種類型的古代墓葬數十萬個。
東漢11帝,有10帝葬于洛陽,其中漢光武帝的原陵、安帝的恭陵、順帝的定陵、沖帝的懷陵、靈帝的文陵等5座陵墓在邙山??芍两瘢藗內匀粚@5座陵墓的具體位置存惑頗多。
黃河流經洛陽的時候,一改在黃土高原的暴戾怪異,變得溫柔平緩起來,盡情地滋潤肥沃著邙山一帶。洛陽占著地利,成為歷史上十幾個王朝的都城。北面的邙山蜿蜒于洛陽、孟津、偃師三地,有“背山面河”的特征,山水纏繞、地勢開闊、土層深厚,被認為是死后長眠的理想之地,因此成為我國最大的帝陵區。“一旦百歲后,相與歸北邙?!?/strong>晉人陶淵明的詩句里就包含了人們選擇歸地時對邙山的向往。
到2009年9月的時候,邙山陵墓區共發現972座古墓葬,其中已經被發掘的33座;有地面封土的339座;被夷為平地的600座。多年來,在邙山發現了近7000通墓志銘,發現冉伯牛、呂不韋、樊崇、樊噲、賈誼、祭彤、班超、石崇、孟郊、狄仁杰、石守信、王鐸等等一大批王侯將相和名士的墓葬,如果算上早年被盜掘損毀和時至今日依然隱藏在地下的古墓,總計超過數十萬座。這些墓葬分布在洛陽、孟津、偃師境內東西長近50公里、南北寬約20公里的邙山上,總面積756平方公里,橫跨20多個鄉鎮,360多個自然村。其中已經發現的東周時期的8座王墓,東漢5座帝陵,曹魏1座帝陵,西晉5座帝陵,五代后唐1座帝陵更是引人注目。
自公元25年光武帝劉秀定都洛陽,東漢前后經歷了12個皇帝。除漢獻帝死后葬在現在的焦作外,其他11帝死后都葬在了洛陽。可直到今天,人們對東漢帝陵的具體位置和面貌依然存在不少論爭。
唐代以后,東漢帝陵的位置逐漸被人混淆。明清以后,東漢帝陵的確切方位已經完全模糊不清。模糊激起人們探究的欲望,由乾隆年間開始,清代人一直想弄清楚這一問題。即使經過了查找文獻、實地考證、科學考古之后,東漢帝陵的位置問題一直爭論不休。
北宋以來,人們一直把孟津縣白河鄉鐵謝村的“劉秀墳”當作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
上一世紀有學者又提出,劉家井大冢為漢光武帝原陵,護莊村西南大冢為靈帝文陵,三十里鋪大漢冢為安帝恭陵,平樂村二漢冢為順帝憲陵,三漢冢為沖帝懷陵。
近年來,考古工作者實施“邙山陵墓群調查工程”,通過大量的考古鉆探,發現孟津縣送庒鄉三十里鋪村及其附近是邙山東漢陵區的核心區域。這里占地面積40平方公里,位于邙山之巔,中部高亢寬廣起伏有致,其間的古代墓冢密集,大小冢結合,陵區西部有大漢冢、二漢冢、三漢冢、劉家井大冢和玉冢5座獨立的墓葬,這些墓葬封土宏大,保存完整,平面都是圓形,直徑均在100米左右,應該是帝王陵墓。和《古今注》比對墓葬形制規模,專家提出:大漢冢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玉冢是安帝恭陵,二漢冢是順帝憲陵,三漢冢是沖帝懷陵,劉家井大冢是靈帝文陵。
2008年4月,雖然“河南偃師東漢帝陵與洛陽邙山墓群”被評為2007年全國十大考古發現。人們趨于認同位于孟津縣白河鄉鐵謝村的“劉秀墳”是漢光武帝劉秀的原陵。欲知究竟,許是要等著時間來解開這個為人爭論的秘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