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安全感從哪里來?育兒專家這樣說》
清明節到了。
這幾天,路邊有不少給逝去的親人燒紙的人。
每次看到,女兒都會呆呆地盯著看,還會小聲問我:“媽媽,他們在做什么呢?”
我說:“他們在給死去的親人燒紙錢,這樣親人在地下就能花這些錢了,是一種寄托思念的方式。”
女兒突然沮喪地問我:“人都會死嗎?媽媽,你也會死嗎?”
我一下子愣住了。說實話,孩子這樣問我感覺不太舒服,并且下意識想要回避。同時,我還擔心:這孩子會不會太敏感、太早熟?我到底該怎么回答?
很快,一位老師為我解了惑:當一個年幼的孩子問及死亡、關注死亡,他們的潛臺詞很可能是:請肯定我的存在,讓我確信,我會一直被關注,被愛。
所以,媽媽只需要篤定地告訴孩子:“每個人有一天都會死。不過,那是很多年以后的事了。媽媽會一直愛你,陪著你,照顧到你長大。”這樣的答案,溫暖且有力量,能夠有效安撫孩子內心的焦慮情緒。
當然,你也可以順勢給孩子做做與死亡相關的教育。
其實,向孩子解釋死亡,是自然而然的事。若刻意回避,或者特意長篇大論地解釋,都有點極端了。
事實上,孩子在什么時間需要什么教育,不能劃出一個特別精確的時間表,因為每個孩子的發展都有個體差異性。最簡單的辦法就是觀察孩子,因為具體需要什么教育,孩子都會發出一些信號,父母要敏銳地抓住這些信號,科學地進行早期教育。
比如,當孩子問到“為什么我們看不見祭奠的親人?”“人為什么會死?”“人死了會到哪里去?”等等跟死亡相關的問題時,就可以適時地做死亡教育了。
具體應對孩子這些問題的時候,語言表述是有講究的。說得太直接了會給孩子造成心理陰影,產生恐懼;相反,如果過于美化死亡,比如講親人的離世說成去天堂過著幸福的生活,就有可能導致孩子萬一哪天不開心了,或者想念離開的寵物或親人,這些童話般的描述就可能會誤導孩子做一些危險的事。
針對孩子的不同年齡,關于死亡教育的建議如下:
① 3歲以前的孩子
一般孩子在三歲之前,很少會問到和死亡相關的問題。即使是提到了,也是沒有概念的。對于兩三歲的孩子,父母可以根據在日常生活中經常碰到的一些事情,對他做一些生命教育。
記得有個媽媽說過一件事:
去年冬天,小區里面的大樹掉光了葉子,只剩下光枝椏,還有些大樹經受不住寒冷和干燥,死去了,被園林工人挖出來拖走了。
當時他們一家三口在小區散步。孩子問道:“為什么叔叔要拖走這些樹?”孩子爸說:“因為天氣太冷了,它們穿的衣服不夠,凍死了,園藝叔叔只好把他們拖走。”媽媽聽孩子爸說到死,開始覺得緊張,但又擔心如果刻意批評會讓孩子更加害怕,就揪了他一把,提醒他注意說話的內容。
這時,孩子又問:“那這些站著的樹葉子也都掉光了,也是死了嗎?它們都會被拖走嗎?”爸爸說:“不會的,它們只是身體暫時比較虛弱,園藝叔叔已經給它們穿上了抵御寒冷的衣服,還給它們輸著營養液,等春天到了,它們又會長出新葉子來到。”
這位媽媽很緊張,想向我們確認孩子爸的回答對不對,到底需不需要對孩子做死亡教育。
其實,這個爸爸做得很好,就在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給孩子做了一次生命教育,因為是植物,所以孩子并沒有傷心,反而意識到冬天要多穿衣服,要保護好自己的身體。
如果孩子后來沒有再多問,也不需要再長篇大論地將死亡教育進行到底,畢竟這個年紀的孩子很難理解那么抽象的東西。
② 3~5歲的孩子:死亡跟過家家一樣
一般來說,孩子自3歲左右開始,會對“死亡”的概念發生興趣。
不過,相關研究表明,孩子在5歲以前并未能很好地理解死亡的概念,也許他們在這之前已經意識到死亡的存在,但他們更傾向于認為那只是一種暫時狀態,生命可能由此縮減,卻不會停止。
就像有個媽媽說的她家3歲的孩子,有一天看到電視里面的人死了,躺在地上一動不動,覺得很新奇,就經常模仿,動不動就躺在地上,痛苦地喊道:“我死了。”稍后又站起來,高興得喊道:“我活了!”在他眼里,死亡就是一個新鮮詞匯,一種新的可以扮演的體驗,就跟過家家一樣。
還有一些孩子會覺得死亡就是長時間睡覺,就像童話中的睡美人,早晚會再醒過來的。對他們來說,死亡毫不可怕,而且還覺得好奇,他們認為如果人們足夠努力的話,死去的人還可以醒過來。
所以,對于這個年齡段的孩子,死亡只是一個新詞,但具體意味著什么,他們不能體驗,所以,即使他們知道某個人“死了”、“去世了”,也不會產生多少痛苦體驗。
父母大可不必向他詳細解釋死亡的含義,也不必因為孩子扮演死亡而有所忌諱地去責怪他。繼續做好生命教育,讓孩子知道什么東西是安全的,什么是危險的,就好了。
③ 5~6歲的孩子:開始對死亡表現出恐懼
相關研究標明,孩子在5歲左右已經能夠較好地理解死亡的終結和不可逆性。在某些情況下,兒童將死亡賦予某種魔鬼或惡魔的形象。他們會開始對死亡表現出恐懼。不過,他們會認為死亡只是個別事件,并不是普遍存在的。
由于心理發展的階段不同,不同年齡段的孩子,對死亡所產生的體驗也是有所差別的。有些體質弱、經常生病的孩子,或者看到過親人離世的孩子,可能對死亡概念的理解要早一些,他們可能在四歲左右就會對死亡表現出恐懼,甚至更早一些。這種恐懼還可能讓他們出現很多反常的行為,例如,不停地追問父母關于死亡的問題;擔心自己會死;害怕和媽媽分開;擔心媽媽等重要親人會死……
④ 7~12歲:孩子有具體的邏輯思維能力,認知也大大提高
到10歲左右,孩子能像成人一樣理解死亡的意義,明白死亡是不可逆的、永恒的消亡。他們可能會問大人關于死亡的細節問題。孩子甚至可能因此而變得很敏感,對于身體的任何傷害或疾病也都變得小心且多疑。
父母能夠做的,就是坦誠地回答孩子的問題,跟孩子一起探討生命科學的基本知識,陪孩子一起哀傷,也允許孩子有自己的空間獨處。
譬如,當孩子失去他所愛的寵物,他不想跟你談論失去寵物的痛苦,那么你最好不要主動去揭他的傷疤。你只需要看到孩子的情緒,陪伴他,必要的時候,帶孩子為死去的寵物舉行一個哀悼儀式。其他時間,帶孩子多進行戶外運動,陪孩子去做他們的興趣愛好所在。
孩子的種種追問和憂慮是在提醒父母做死亡教育的信號。
雖然死亡對于成人來說本來就是一個非常沉重的話題,很多家長可能會無所適從,但從心理學角度而言,這往往又是一個必須面對的問題,因為幾乎所有的孩子都會在某個階段產生對死亡的疑問和恐懼,這時如果無法得到父母或老師的正確引導,容易對死亡產生錯誤認知,進而產生負面情緒。
這個時候,最好的死亡教育就是通過繪本,讓孩子了解生命自有其生生不息的意義。有很多很好的死亡教育或者生命教育的繪本,對孩子初步理解死亡是很有幫助的,譬如《我永遠愛你》、《獾的禮物》、《爺爺沒有穿西裝》等。
如果孩子再擔憂一朵花、一棵樹甚至是一個人會死掉,下面這些語句可以借鑒:
“大樹如果不能在土地里吸收足夠的營養,不能接受足夠多的陽光照射,就可能會生病,甚至會死去。人也一樣,但是我們好好吃飯,努力鍛煉身體,多曬太陽,就能茁壯成長。”
“放心,寶貝,媽媽現在不會死去,那還是很多年以后的事情,只要我們珍惜現在,好好保護自己,就會開心地活著。”
TIPS:
1、在死亡教育的過程中要突出生命教育,強調生命的價值所在,正是因為我們都會死亡,生命或長或短,我們都會離開這個世界,不管是以什么方式,我們唯一能做的就是更加珍惜生命,挖掘自身潛能,盡力去完善過程。
2、據孩子的性格有差別地進行教育:
外向的孩子,一般會將自己的困惑講出來,這時候,家長應該科學地、實事求是地告訴他這個事實:死亡是生命中的一個過程,就像大自然中花開花落一樣,每個人都要經歷。
性格內向,適時探討消除偏差——內向的孩子一般不容易表露自己的情感,即使有問題也會憋在心里。他們常常遇到一些困惑,總是想憑借自己的能力去解決,比如,關于死亡的困惑,他們很可能上網去查。作為父母,在平時盡量給孩子創造一個寬松的氛圍。
3、對孩子來說,親人離世打擊非常大,一方面,自己親近的人突然走了,他會感到孤單、無助;另一方面,看到大人傷心痛苦,他自己內心的恐懼感會加深。大人在發泄自己情緒之后要盡量給孩子更多的關愛,讓他感覺到,雖然一個親人去世了,但對他的愛并沒有減少,讓孩子有足夠的安全感,這時候,他也愿意將內心的感受講出來。
今天我們談論的話題,不僅僅是讓孩子懂得“生死與離別”的含義,更重要的是讓他學會在離別的情緒里勇敢地站起來。
直面死亡,其實是以更豐富、更有力量的方式重返人生。
探討死亡,是為了更好地活著。
▽▽▽
回復“敏感期”,可以看到更多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