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新媒體人而言,2019應該是倍感唏噓的一年
1月底,出自咪蒙旗下“才華有限青年”的《一個出身寒門的狀元之死》從一夜爆紅到一地雞毛,成為再一次“咪蒙大討伐”的導火索。2月,咪蒙黯然離場,曾經的自媒體創富神話一朝崩塌。
兩個月前,羅振宇的垮掉的年終秀也使得以“得到”為代表的知識付費陷入了類似的爭論,不少人甚至斥之“知識騙局”。
3月,關于“吳曉波頻道”被全通教育收購的消息再掀波瀾。
(吳曉波在第二屆中國新媒體千人峰會現場)
4月,“無冕財經”創始人王玉德在討論中告知,廣州同業傳來消息“1.合伙人出走;2.營收難以為繼;3.裁員”,“流量見底了,爆款和雞湯要被封號的,廣告、電商、知識付費其實不靈,都現了原形”。
這一年里,“環境不好”成為大家私下喝茶、閑聊、電梯遇見時都會捎帶上的一句話。咪蒙退場,天價廣告費成了幻影,“得到”陷爭議,知識付費的繁榮之下問題重重,連業內最為優質的一家內容電商平臺也正在經歷裁員。
正如王玉德所說,自媒體賴以生存的三大變現法寶“廣告、電商、知識付費”都在潮水退卻后現了原形——
“底褲露出來了,自媒體的草莽時代結束了”。
“再小的個體,都有自己的品牌”
1月9日,張小龍用4個小時的長演講回應微信的一切,談及公眾號的初衷——“我們的目的是要幫助那些有好服務的人更好地觸達到它的用戶”。
隨后而來的演講刷屏看似為頻頻改版的微信帶來了轉機,微信的聲譽一時間抵達高峰,連帶著自媒體人也似乎看到了曙光。可張小龍在演講中說得明白,“這一開始其實不是為你們準備的”,“紅利也從來不是微信考慮的”。
(圖片來源于網絡)
如果你認真看過了“2019微信公開課”兩天的分享,你會知道這句話的真正含義。微信正在全面迎接另一條與自媒體時代內容創業者截然不同的賽道——
成為消費者數字化生活的入口和基礎設施,成為企業數字化升級的工具方和連接者,“微信在整個行業里面扮演的是數字化助手和工具的角色”。
如果連微信都轉道而行,留給這波內容創業者的還剩什么?
有人給出了最揪心的回答:“這不是艱難的問題,是生存的問題”。
問題在于:新媒體創業的下一個賽道到底在哪?
與其說這是高潮,不如說是終場的回光。
一切結束皆為開始
微小寶在2018年12月對10萬+活躍公眾號所做的數據統計顯示,公眾號圖文平均打開率為1.32%,整體取關率均高于新增率,但服務號整體打開率、原文點擊率均高于訂閱號。與此同時,抖音在2018年10月的月人均使用時長則高達1232分鐘,11月日活達到2億,日均視頻播放量達200億。
微信獨大的局面結束了。多平臺、多形態齊頭并進的時代來了。屬于個體的內容創富紅利過去了,屬于機構的內容紅利來了。
和公眾號的落寞相比,另一邊不僅有短視頻生態的繁華,也有直播帶貨的神話,還有UGC/PUGC社區的異軍突起。
前有“流浪大師”沈巍一夜爆紅,后有李佳琦兩個月漲粉1300萬;前有張大奕1天帶貨近2億,后有微婭2小時帶貨2.67億;前有HFP用爆款文章跑馬圈地,在公眾號投出護膚品帝國,后有完美日記試水內容社區,在小紅書成就精準口碑。
而同在微信生態,也有“GQ實驗室”憑借新的條漫內容年營收超過2億,有瑞幸咖啡憑借新穎多樣的營銷裂變在一年多時間里攬獲用戶超過1600萬,已正式在美提交IPO招股書,計劃登陸納斯達克,業內一時佳話。
作者:陳塵 排版:404not fou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