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大家好,我是你們的豆芽媽媽。
坊間一直有種說法:“窮生兒,富生女。”意思是家里越窮越容易生出兒子,而富裕的家庭,反而生女兒的居多。
不管是名人富豪,諸如雷軍、馬化騰、李彥宏等電商大佬,還是身邊一些人的案例,細心人不難發現,家庭條件好的更容易生女孩,而生活一般的,生兒子多些。
這是為什么呢?一開始,我也是單純的認為,這是迷信和概率論的說法,隨著我查閱了一些資料,發現里面一些科學依據反而是驗證了這一規律。
一、“窮生兒,富生女”并非巧合,背后有一定的科學依據
① 壓力、年齡等原因導致富裕家庭生兒子困難
我們發現,有錢人家更容易生女孩。這不是因為他們多喜歡女孩的緣故,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不可逆的因素導致的。
第一,有錢人家太太,承受身心壓力較大。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研究院,曾就孕期壓力大小對影響胎兒性別等課題進行研究,在對187名18—45歲健康孕媽的樣本進行跟蹤調查后,得出這樣的結論:
承受心理和身體壓力較大的女性,生男孩的概率更大。
報告顯示:有心理壓力的女性生男女的比例為2:3,有身體壓力的女性生男女的比例為4:9。
而對于普通孕媽來說,生男女的比例基本不相上下的,為105:100。
“我家里有礦! ”對于那些富人家庭,因為有家族產業和潑天的財富需要繼承,往往生兒子比較執著,往往也承受很大的心理期許和壓力。
當承受較大壓力時,備孕過程中,基因就會優先選擇堅強的X染色體,而排斥Y染色體,生女兒的概率就會大很多;
而且,當孕媽承受較大的身心壓力,情緒波動大,感到孕期非常疲憊,即便是懷上男孩,也很容易流產。
因此老人有種解釋叫“財丁不能兩旺,老天爺是公平的”。
如此看來,“男人有錢有勢容易生女兒”的說法也有一定的科學解釋。
第二,事業有成時,生育年齡被推遲。
很多明星夫妻或者高知家庭,之所以生女孩居多,很多一部分原因是他們在年輕的時候醉心事業,等到結婚生子的時候,基本上都過了35歲了。
研究證明,女性年齡越大,子宮內的堿性物質會逐年降低,容易生女孩;而男性精子數量也會隨著年紀增加而減少,所以生女孩的幾率就高很多。
也有數據顯示,夫妻雙方年齡之和每增加5歲,生女孩的幾率就增加了1%。
男性年紀在25—29歲之間,生男孩比生女孩的幾率高;而低于25歲,或高于29歲,則反之。
② 認知誤區,越窮的地方越想生兒子,越要男孩家庭越窮
“富生女”在上面闡述過了,屬于基因生物學上的原因,而“窮生兒”則是一種錯誤的心理認知。
在一些人心目中,尤其是偏遠山區的老人看來,“養兒防老”是不變的真理。
在他們眼里看來,兒子就是代表著希望,家族香火不斷。
同事小青剛生完二胎,這兩個孩子都是女孩,公公直接就甩臉子,當著全家人的面說:感覺吃飯不香,干活沒勁兒,生活沒盼頭。
小青也沒打算“封肚”,還沒出月子都籌劃起三胎的事了。
我們都為她感到不值。生孩子的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里,沒必要為了迎合老人迂腐的思想,而委屈自己,讓身體一次次遭受懷孕生子的摧殘;
生活也因此過得借據,一分錢都得想著省著花。
其實,越窮的地方越想生兒子,企圖通過生男孩,來改變自己的命運。
但是反而越生越窮,孩子得不到足夠的關愛和良好的教育,生而不養,成為“留守兒童”;
父母也得外出打工掙錢,不舍得消費和享受生活,反而害了父母和孩子。
二、生男生女受這些因素影響
① 遺傳因素:父親精子的染色體
生男生女,其實主要取決于爸爸,這一點毋容置疑。
父親精子的染色體直接取決于胎兒的性別。
這是因為男性自帶XY染色體,女性均為XX染色體,在自由結合的情況下,XY就是男孩,XX就是女孩。
② 母體環境:酸堿度影響胎兒性別
酸性環境不利于Y精子的存活,女性年齡大,子宮內的堿性物質就會遞減,生女孩的概率就會大很多;
而且壓力過大時,身體代謝變得緩慢,體內產生多余的酸性物質無法及時排除,也容易使得體質變為酸性體質。
③ 智力因素及其他
還有一種說法“生男生女和父母的智商有關”。
媽媽的智商明顯高于爸爸,容易生兒子;而爸爸比較權威,在家里說一不二,媽媽明顯處于弱勢地位,則孩子是女孩的多。
不過這一說法也沒有什么科學依據,純粹是大數據推斷出來的,也就是在茶余飯后作為談資,笑說一二。
不過有一點值得肯定的是,孩子的智商受媽媽的影響更大一些。一般媽媽比較聰明,孩子也會更聰明一些。
尤其是男孩的智商水平會更遺傳媽媽,女孩則取父母的平均值;
爸爸的智商更高的話,更容易遺傳給女兒,兒子則繼承其優良基因會少一些。
三、寫在后面
其實,現在人開明不少,相對于生男生女,大家更注重孩子的早期教育和后期培養。
一個家庭中,不管男孩女孩,都是一樣接受最優的教育資源,長大后一樣也是出人投地,貢獻自己的一分光和熱。
只不過富裕家庭更容易看開,生了女孩后一般不會再追生了,而有些家庭,頭胎是個女孩,還想再生個男孩,湊成一個“好”字。
你認為生男生女和什么最相關?
豆芽媽媽,上海大學工商管理碩士,中級經濟師,心理咨詢師,專注兒童心理與成長。
喜歡我的內容,關注我,持續和您分享、交流家庭教育類干貨知識和育兒故事。
育兒路上,一起走、不孤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