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像
唐太宗李世民曾對一個人發出“五絕”的贊嘆,說:“世南一人,有出世之才,遂兼五絕。一曰忠讜,二曰友悌,三曰博文,四曰詞藻,五曰書翰。”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一個人只要有其中一絕,就足以稱得上名臣,而這無絕都被李世民用在了虞世南身上。在中國歷史上,一個皇帝這樣評價自己的臣子,真不多見。虞世南,于官于民于書藝,顯然都是配得上這樣的贊譽的。
虞氏在當時是一個名門望族,從三國到唐朝出了許多名士,例如三國時的經學家虞翻,東晉時期文學家虞喜等等。虞世南的祖父虞檢,在梁代曾任時興王的咨議;父親虞荔,任南朝陳朝的太子中庶子,都有很高的名望。虞世南的叔父虞寄,在陳朝官至中書侍郎,因沒有子嗣,虞世南便過繼給虞寄為子,因此他取字伯施。
虞世南楷書《孔子廟堂碑》局部
虞世南學習非常勤奮,史書多有記載。
虞世南拜王羲之的七世孫智永為師,練習書法。智永是王羲之、王獻之的書法傳人,在當時是書法界頂尖的大師。虞世南跟隨這樣一位啟蒙老師學習書法,可謂是得天獨厚,而且他自己也對書法達到了癡迷的程度,幾年過去,寫禿的筆頭攢了一甕又一甕,書藝大進,盡得王羲之書法真傳。
虞世南年少時與兄長虞世基還一起在著名文學家顧野王的門下讀書,受學十多年,他勤奮努力精思不懈,有時十幾天不洗臉不梳頭。他擅長寫文章,曾師法著名文學家徐陵,徐陵也認為虞世南得到了自己的真髓。虞世南“五絕”中“博學、文詞、書翰”三絕都是他靠勤勉苦學得來的。特別是“書翰”一絕,使得虞世南不僅在唐初四大家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位,更是位居前兩名,是中國書法史上的一代巨匠。
虞世南楷書《孔子廟堂碑》局部
虞世南書法繼承二王傳統,外柔內剛,筆致圓融沖和而有遒麗之氣。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大書家。《述書賦》云:“永興超出,下筆如神,不落疏慢,無慚世珍。”《宣和書譜》卷八以為世南晚年正書與王羲之相后先,又以歐、虞相論曰:“虞則內含剛柔,歐則外露筋骨,君子藏器,以虞為優”。宋黃庭堅有詩贊其代表作《孔子廟堂碑》:“虞書廟堂貞觀刻,千兩黃金那購得。”
虞世南作書不擇紙筆,卻很注意坐立姿勢和運腕方法。他認為,只要姿勢正確,手腕輕虛,即使是粗紙,禿筆,信手拈來也能揮灑自如,別出新意。其作品在元代就已很稀少,今所見存從帖中之外,有傳世書跡刻石楷書有《孔子廟堂碑》、《破邪論》、行書有《汝南公主墓志銘》、《摹蘭亭序》等。《唐人摹蘭亭序三種》其中之一傳為虞世南的墨跡。
虞世南楷書《破邪論》局部
虞世南博聞強記。太宗曾令虞世南用一百零五名烈女的小傳用工楷寫在屏風上,當時沒有底本,虞世南僅花了一晝夜的功夫就默記刻寫完成,完后細心校對,竟然發現一字不誤。太宗一次出行,有一個官員請示要將書籍、公文的副本裝到車上帶著。太宗說:“有虞世南在,就是此行的秘書。”太宗聽聞虞世南去世后,悲傷哭泣說:“宮里藏書和著書之處,再也沒有人能比得上虞世南了!”
虞世南雖容貌怯懦、弱不勝衣,但性情剛烈。江都之變時,宇文化及反叛殺君,虞世南之兄虞世基任內史侍郎,也將被殺,虞世南抱著虞世基痛號悲泣,請求讓自己替兄受死,宇文化及不同意,虞世南因此悲哀得瘦損異常,形銷骨立,時人因而都稱贊他。
虞世南行書《汝南公主墓志銘》
虞世南剛烈的性情,也使得他對當政得失,直言敢諫,深得太宗敬重。虞世南在貞觀十二年(638年)卒,年八十一,獲贈禮部尚書,謚號文懿,配葬昭陵。貞觀十七年(643年),繪像凌煙閣,位列唐朝二十四凌煙閣功臣之一,無愧于太宗對其“五絕”的贊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