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信是漢朝開國的第一元勛。司馬遷認為漢朝開國三分之二的功勞應該算在韓信頭上。在整個楚漢之爭期間,韓信首建大策,獨當一面,明出子午暗度陳倉定三秦、聲東擊西虜魏王豹、強勢突襲滅代相夏說、以3萬士兵背水一戰大破趙國陳余20萬、以兵威脅迫燕王臧荼束手歸降、突襲田廣安定齊國,然后借濰水南摧龍且楚兵20萬,直至四面楚歌垓下決戰全殲楚軍,無一敗績。所以司馬光在《資治通鑒》中說:“漢之所以得天下者,大抵皆信之功也。”
韓信短暫的一生給我們留下了許多耳熟能詳的成語和經典名句,如“胯下之辱”“一飯千金”“明修棧道,暗度陳倉”“背水一戰”“四面楚歌”“多多益善”等,這些成語名句恰恰體現了韓信一生戲劇性的張力。可是,韓信雖然功勛卓著,但是其下場在漢初三杰中卻是最慘的。這么一個功勛卓著的國士,卻招致劉邦深深的忌憚,并且最終為呂后所殺。一代軍事奇才為什么會以悲劇結局?韓信究竟哪些行為導致了其悲劇結局?總體來看,韓信有四件事情干得很不妥。
一失邀功殺酈
《資治通鑒》記載,漢高帝三年,韓信領兵準備攻打齊國的時候,尚未從平原渡口渡過黃河,就聽說酈食其已經勸說得齊國歸降了,便想停止前進。辯士蒯徹勸韓信乘勝追擊,邀功請賞。韓信覺得蒯徹的話言之有理,當即率軍渡過黃河突襲齊國的歷下軍。結果齊王田廣和相國田橫惱羞成怒,把酈食其烹殺了。韓信的行動直接導致了酈食其的慘死。酈食其原來只是陳留一個家貧落魄的看門人,鄉里人都稱他為狂生,號稱“高陽酒徒”,60多歲才毛遂自薦加入劉邦陣營,多次為劉邦出謀劃策、出使諸侯,是劉邦很倚重的說客,很有功勞。后世學者甚至說假如酈食其能夠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劉邦就不僅有三杰了,漢初三杰將增為四杰。王夫之認為,韓信起了貪功之心,接受了蒯徹的建議,快速突擊擊潰已經投降的齊軍,是導致酈食其慘死的罪魁禍首。韓信此舉也導致了齊軍喋血盈野,齊國田氏宗室被滅,不可謂不慘。究其根本,都是因為韓信動了貪功之念。王夫之指出,貪功只是一念之間的事,但是導致的結果卻是血流成河。王夫之毫不客氣地痛斥說:那些因為貪功而殘害別人的人,實際上也就是跟自己為仇,并且伸長脖子等著馬上挨刀。可悲啊!這就是愚蠢透頂不可救藥了。
二失請封齊王
劉邦與項羽在廣武對峙期間,韓信斬殺龍且。平定了齊國之后,韓信派人向漢王上書說:齊國偽詐多變,是個反復無常的國家,且它又南臨楚國。請允許我暫時代理齊王鎮撫齊國。劉邦打開書信一看,即大發雷霆,罵道:我被困在這里,朝思暮想地盼你來協助我,你卻想要自立為王!張良、陳平連忙暗踩劉邦的腳,接著就湊到他的耳邊低聲說:漢軍目前正處在不利的形勢中,難道還能禁止韓信自立為王嗎?還不如趁勢立他為齊王,好好地對待他,讓他自行鎮守齊國。不然的話,就可能會發生兵變。劉邦這時也醒悟過來,乘機又改口罵道:大丈夫平定了諸侯國,就是真正的諸侯王,何必要當個代理國王呢!這就是劉邦的過人之處,能夠隨機應變。反過來看韓信,討封很不明智。當年,韓信在漢中時就對劉邦說過:以天下城邑封功臣,何所不服。后世很多人都指出這一點,如清人王鳴盛在《十七史商榷》中點明:韓信自請立為假齊王,已種下被殺的禍根。按說,渴望進取不是什么壞事。但過于執著于功名就不太好了。王夫之指出,韓信的云夢之俘,未央之斬,禍患在他請封齊王之日就已經埋下,而欲念卻在當年登壇拜將之數語。很多兵戎相見的悲劇都萌生于欲念妄動之時,這幾乎是屢試不爽的教訓。為人主者可有是心,而臣子且不可有是語。更何況即便是人主也不能一味靠封官許愿籠絡人心。
三失消極觀戰
鴻溝盟約之后,劉邦撕毀盟約,與彭越、韓信約定一起乘勝追擊攻打項羽。劉邦率部尾隨追擊項羽,彭越和韓信都沒有按照約定前來,結果劉邦又被項羽打敗。韓信、彭越尾大不掉不聽指揮,劉邦請教張良該怎么辦?張良告訴劉邦,這兩個人不見兔子不撒鷹,你只要把分封給他們的具體地方都說明白,他們立馬就會領兵前來。劉邦馬上按照張良的意思分封彭越和韓信,專門按照韓信的意圖把楚地分封給他,結果這倆人立馬出工出力,項羽就此走上絕路。對于韓信大敵當前消極觀戰、邀功要賞之事,司馬光就指出,這個時候劉邦實際上已經有了殺韓信之心,只不過是力不能及罷了。
四失言行不檢
劉邦稱帝之后,韓信被剝奪兵權,回到楚國就任楚王。然而他卻不懂得韜光養晦,言行不檢點,授人口實。《資治通鑒》中記載了兩件韓信在楚國所做的事。一件就是庇護鐘離眛;另一件就是講排場。《資治通鑒》記載了這樣一句話:“信初之國,行縣邑,陳兵出入。”這件事是說韓信在他的封國,巡視所轄縣邑,出入都要調動軍隊作為自己的護衛儀仗隊。我們知道,諸侯國的軍隊歸中央直接管轄,諸侯國的國君是無權調動軍隊的,韓信犯了大忌。被人舉報謀反之后,劉邦采納陳平的建議,以巡游的方式擒獲韓信。謀反查無實據,但劉邦以此為借口,剝奪了他的王位,改封為淮陰侯,并把他軟禁在長安,不許去封地。然而,這個時候的韓信仍然沒有汲取教訓。《資治通鑒》記載說:“信知漢王畏惡其能,多稱病,不朝從;居常鞅鞅,羞與絳、灌等列。”韓信只知道劉邦害怕并厭惡他的才能,于是就多次聲稱有病,不參加朝見和隨侍出行。平日在家總是怏怏不樂,并且恥于和曾經的部下絳侯周勃、將軍灌嬰這樣的人處于同等地位。我們知道,在此期間,劉邦親征匈奴,身處險境,在白登被圍七天七夜。如果有韓信在身邊,劉邦可能不至于那么狼狽。然而韓信誤了事卻仍然在鬧情緒。甚至,劉邦問他:像我這個樣能率領多少兵呀?韓信說:陛下不過能帶10萬兵。劉邦說:你呢?韓信道:臣多多而益善耳。劉邦笑著說:越多越好,為什么卻被我捉住了呀?韓信說:陛下雖不能帶兵卻善于駕馭將領,這就是我所以被陛下逮住的原因了。何況陛下的才能,是人們所說的“此為上天賜予的,而不是人力能夠取得的”。這番對話固然顯示了韓信的自信,但身處如此境地還如此回答,讓劉邦很是無語。
韓信如此執迷不悟,很快就大禍臨頭了。而這一切,與他的一位老部下陳豨有關。陳豨是韓信的老部下,被任命統領趙國和代國的軍隊之后,他前去面見韓信辭行。韓信握著他的手,屏退左右隨從,與他在庭院中散步,忽然仰天嘆息道:能和你說幾句掏心窩子的話嗎?陳豨說:將軍您就下指示吧,我都聽從。韓信說:你所處的地位,集中了天下精兵;而你,又是陛下寵幸的大臣。如果有人說你反叛,陛下肯定不信;然而再有人說,陛下就會起疑心;等到第三次有人說,陛下必定會憤怒地親自率軍來攻打你。若將來有一天你被逼謀反,請讓我為你做個內應,那么天下就可以謀取了。
陳豨叛亂之后,韓信假稱有病,沒有隨從劉邦出兵。結果韓信手下舍人的弟弟上書舉報韓信打算謀反。呂后得到消息之后便與相國蕭何商議,假稱陳豨叛亂已經平定,按照規定,太子要召見列侯及群臣朝中舉行賀禮。蕭何又欺騙韓信說:你雖然病了,也應當強挺著來道賀。韓信來到朝廷,呂后便派武士將他捆綁起來,在長樂宮鐘室里斬首了。韓信在斬首之前,嘆息說:我真后悔沒用蒯徹的計策,竟上了小孩子、婦人的當,這難道不是天意嗎!呂后隨后下令將韓信三族都連坐殺死。
韓信就這么死了。后人說韓信一生的成敗得失源于“生死一知己,存亡兩婦人”。漂母給他飯吃,呂后要了他的命。蕭何月下追韓信,登壇拜將,也是蕭何把他騙進未央宮殞命,這就是所謂“成也蕭何,敗也蕭何”。
韓信死后,劉邦的態度是什么?劉邦聽說韓信的死訊之后,“且喜且憐之”。高興的原因在于,韓信的存在對劉邦而言始終是一個威脅,劉邦時時有如芒在背的被逼迫感覺,現在終于不用擔心了;可憐的是,韓信功勞確實太大,是難得的軍事奇才。
司馬遷對韓信之死充滿了同情,為他寫傳不用其名,而名之曰《淮陰侯列傳》,我們知道,司馬遷給信陵君做傳的時候也不像對待戰國其他三公子那樣直書其名,而名之曰《魏公子列傳》,在司馬遷看來,這兩個人都是“無雙國士”。司馬遷認為,假如韓信能夠學習道家的謙讓之道,不居功自傲,不自以為是,那么沒準還能善始善終。那樣一來,以他對漢王朝的功勛,將來他的歷史地位可以和西周時期的開國元勛周公、召公和姜太公相提并論,后世永享祭祀。司馬光則在《資治通鑒》中一針見血地指出,抓住機會謀取利益,那只是市井小人的志向;建功立業報答知遇之恩,是講究操守的士人君子的胸懷。
文章原標題為《韓信之失》,刊載于《學習時報》2020年6月5日第7版
本期編輯:董大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