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軾(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號“東坡居士”,世人稱其為“蘇東坡”。漢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時為眉山城)人,祖籍欒城。北宋著名文學家、書畫家、詞人、詩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詞人代表。其詩,詞,賦,散文,均成就極高,且善書法和繪畫,是中國文學藝術史上罕見的全才,也是中國數千年歷史上被公認文學藝術造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其散文與歐陽修并稱歐蘇;詩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與辛棄疾并稱蘇辛;書法名列“蘇、黃、米、蔡”北宋四大書法家之一;其畫則開創了湖州畫派。
不詳
周之冕(1521~?) 字服卿,號少谷,長洲(今江蘇蘇州)人。
中國明代畫家。卒年不詳,活躍于16世紀。擅花鳥,注重觀察體會花鳥形貌神情,及禽鳥的飲啄、飛止等種種動態。善用勾勒法畫花,以水墨點染葉子,畫法兼工帶寫,人稱勾花點葉法。所作花鳥,形象真實,意態生動,頗有影響。 寫意花鳥,最有神韻 。 設色亦鮮雅,家蓄各種禽鳥,詳其飲啄飛止,故動筆具有生意 。
王武(1632---1690)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字勤中,晚號忘庵,又號雪顛道人。明代畫家王鏊六世孫,精鑒賞,富收藏,擅畫花鳥,風格工整秀麗,正如王時敏所云:“神韻生動,應在妙品中。”為清初院畫的名家。亦擅詩文。傳世作品有《水仙柏石圖》、《紅杏白鴿圖》、《鴛鴦白鷺圖》等。
惲壽平(1633—1690),原名格,字惟大,后改字壽平,更字正叔,或稱叔子,號南田,江蘇常州(武進)人。生于明崇禎六年(1633),卒于清康熙二十九年(1690),享年五十八歲。惲壽平是中國繪畫史上享有盛譽的杰出畫家,與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吳歷齊名,被合稱為“清初六大家”,或稱“四王吳惲”。有《甌香館集》行世。
鄭燮,字克柔,號板橋,清朝江蘇興化人,生于1693年,卒于1765年,康熙秀才、雍正舉人、乾隆進士。客居揚州,以賣畫為生。為“揚州八怪”之一,其詩、書、畫世稱“三絕”,畫擅蘭竹。
吳昌碩(1844-1927) 原名俊、俊卿,字昌碩,又字倉石,別號缶盧、苦鐵、大龍等,七十歲后以字 行。浙江安吉人。同治四年(一八六五年)秀才,亦當任江蘇省安東縣知縣,僅一 月即去,自刻“一月安東令”印記之。吳氏先后問業于俞樾(一八二一-一九零六 )、楊峴(一八一九-一八九六)、 研訓詁辭章、詩、書、篆刻,并曾在蘇州潘 祖蔭、吳云(一八一一-一八八三)、吳大澄(一八三五-一九零二)處獲見古代 彝器及名人書畫。雖自稱“三十學詩,五十學畫”,其習畫當在三十余歲與任伯年 論交之時。一九一三杭州西冷社正式成立,被推為社長,其畫名益揚,日人尤為尊 崇。有《缶盧集》、《缶盧詩存》、《缶盧印存》及書畫集多種刊行. 吳氏詩、書、畫、篆刻皆精。書長篆 、脫胎石鼓,雄渾恣肆。篆刻上取鼎彝, 下挹秦漢,鈍刀硬入, 茂蒼勁。畫擅花卉、蔬果、山水等,取法徐渭、原濟、李 諸家,亦受趙之謙,任伯年影響。尤以金石書法入畫,如盤虬屈鐵。其畫筆墨淋 漓,色彩濃郁,氣魄醇厚,一振晚清萎靡干柘之風,開現代寫意畫派新景象。
齊白石 :(1863-1957),現代杰出畫家,書法家,篆刻家。原名齊璜,純芝,字渭青、號白石、瀕生、阿芝、借山吟館主者、寄萍老人等。湖南湘潭人。十二歲學粗木工,后做雕花木匠,兼習畫。亦習詩文,書法、篆刻,初為畫工,為鄉里人畫衣冠像。六十歲后定居北京,以賣畫、刻印為職業。生平推崇徐渭、朱耷、石濤、吳昌碩等前輩諸家,重視創新,不斷變化,創造了獨特不群的風貌。所畫作品,都洋溢著對生活的熱愛。其篆刻樸茂有力,書法剛勁沉著,詩文、畫論也有獨到之處。任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主席團委員,美術家協會主席。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
潘天壽 :(1898-1971)現代著名畫家,美術教育家。早年名天授、字大頤、阿壽、雷婆頭峰壽者等。浙江寧海縣人。平生積極從事藝術創作和藝術教育工作,為繼承和發展我國傳統繪畫藝術,為培養美術人材等方面作出了可貴的貢獻。解放后,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任中國文聯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副主席,浙江省文聯副主席,中國美協浙江分會主席,浙江美術學院院長、教授等職。他精于寫意花鳥和山水,偶作人物,兼工書法、詩詞、篆刻等,都有很高的造詣。尤善畫鷹、八哥、松樹、梅竹、蔬果、山石、野花等題材,他作畫時每畫一筆,都要精心推敲,一絲不茍,故落筆大膽潑辣,又能細心收拾,作品的構圖,清新蒼秀,筆墨色彩縱橫交錯,氣勢磅礴,趣韻橫生,具有鮮明的獨特風格。他還長于表現山花、野草,筆墨挺秀多姿,艷麗生動。畫面的虛實、疏密、主賓、黑白以及強烈,又和諧協調,加之色彩的清新濃郁,畫面的靈氣引人入勝。他的著作有《中國繪畫史》、《雷婆頭峰團瓢 畫談隨筆》,以及其繪畫作品《潘天壽畫集》等。
吳作人(1908—1997),安徽省涇縣人,1908年11月3日生于江蘇省蘇州市。1927年至1930年初先后就讀于上海藝術大學、南國藝術學院美術系及南京中央大學藝術系,從師著名畫家徐悲鴻先。早年攻素描、油畫,功力深厚;間作國畫富于生活情趣,不落傳統窠臼。晚年后專攻國畫,境界開闊,寓意深遠,以凝練而準確的形象融會著中西藝術的深厚造詣。在素描、油畫、藝術教育方面都造詣甚深,他在中國畫創造方面更是別創一格,自成一家。吳作人創作了很多以動物為題材的國畫。國畫歷來有借物表達興感之作用。如:吳作人創作駱駝,多取駱駝長驅遠蹈、任重道遠之意,牦牛取其奮勇直前之意,雄鷹凌云搏擊、金魚無羈自在、仙鶴超然不馴等。同時,吳作人也開拓前人未畫之題材入畫,如熊貓、考拉(澳大利亞的樹袋熊)、黑天鵝等。他有一方印章“前賢未見”,多用于熊貓作品中。《節不可撼》畫面為熊貓與竹林,題此四字,意在氣節,以此抒發作者的人文情懷。
徐悲鴻(1895-1953),是兼采中西藝術之長的現代繪畫大師,美術教育家。徐悲鴻擅長中國畫,油畫,尤精素描。他的畫作滿含激情,技巧極高。著名油畫有《溪我后》,《田橫五百士》,國畫有《九方皋》,《愚公移山》,《會師東京》等。最能反映徐悲鴻個性,表達他思想感情的莫過於他寫馬的畫卷。他對馬的肌肉,骨骼以及神情動態,作過長期的觀察研究,畫了數以千計的速寫。所以他畫 的馬圖筆墨酣暢,奔放處不狂狷,精微處不瑣屑,筋強骨壯,氣勢磅礴,形神俱足。另有一些人物,獅,貓等題材作品,也是質優量大。他的繪畫創作堅持“師法造化,尋求真理”的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