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甘肅臨洮縣城南大街46號院內,有一塊巨大石碑,身高4.25米,碑寬1.84米,坐北向南,巍然屹立。
由于年代久遠,碑石風化,字跡剝落,碑額僅存'丙戌哥舒'四字,正中刻隸書十二行,可辨認者67字,已不能成文。碑文的字體秀麗古樸,相傳為唐玄宗李隆基親筆所書。
這碑的名字叫哥舒翰紀功碑,它記載著歷史上大唐名將哥舒翰開疆擴土保家衛國的豐功偉績。
哥舒翰記功碑
關于其人,李白有詩贊曰:天為國家孕英才,森森矛戟擁靈臺。浩蕩深謀噴江海,縱橫逸氣走風雷。丈夫立身有如此,一呼三軍皆披靡。衛青謾作大將軍,白起真成一豎子。”
在李白這位大仙眼里,哥舒翰簡直是位天神般的人物,衛青和白起皆不及。
哥舒翰一生為大唐立功無數,也獲贊譽無數,但最終卻窩囊的死去,把恥辱永遠留在了史書里,他為什么會有這樣人生兩極的走向?
來,今天我們一起就走近大唐名將哥舒翰。
四十歲是一個男人的不惑之年,也是一個男人事業的巔峰,不過四十歲也可能是一個男人事業的開端。
因為家境豪富,四十歲之前的哥舒翰過的吊兒郎當,一事無成。四十歲那年,哥舒翰卻立志到河西參了軍,古時的河西指甘肅新疆一帶。
你可能驚訝于都四十歲了,部隊還能要嗎?能要!只要你有一個軍區司令員的父親,八十歲參軍也能要,哥舒翰的父親是安西都護府的副都護,不過這時候他爹已經死了。
哥舒翰參軍的原因是哥舒翰到長安以白衣之身為父親辦喪事時,受到了長安官吏的輕視,所以他發誓要建功立業,證明自己。
哥舒翰形象畫
初入軍營的哥舒翰先在王倕帳下,后為大唐名將王忠嗣效力。
在冷兵器時代,一個從最基層士兵走上來的將軍必須要有極強的單兵作戰能力,不然到戰場就被敵人殺死了,還有后來的可能嗎。
一對一或者一對二能取勝不算強,必須要有“我要打十個”的勇氣和能力,這樣才能有快速晉升的機會。
比如南朝宋的開國皇帝劉裕,一個人拿刀追趕幾千人,還有唐朝高宗時期的薛仁貴,萬人軍中取上將首級。
哥舒翰雖然是官二代,不過從小練就一身好武藝,在戰場上的作戰能力很突出。
翰嘗逐虜,馬驚,陷于河,吐蕃三將欲刺翰,翰大呼,皆擁矛不敢動,救兵至,追殺之--《新唐書》。
哥舒翰追擊敵人,結果馬掉入河里,三名吐蕃將領回頭一看機會來了,打算挺槍來刺,只聽哥舒翰大喝一聲,嚇得三人立馬愣在那里,這時救兵至,把吐蕃三人殺掉了。
舒翰的殺敵方法也很有特點,哥舒翰擅長使用長槍,追趕上吐蕃將后,用槍搭在他的肩上喝斥對方,往往這時吐蕃將會驚恐回頭,哥舒翰抓住他回頭的那一刻,一槍刺穿其喉嚨。
僅僅兩年時間,哥舒翰因著軍功從一名小小衙將上升到隴右節度副使。很快他迎來了人生最大轉折的機會。
有時候一個人的機會往往卻是另一個人的災難。
從武則天時期開始,大唐同吐蕃的關系惡化,雙方在西北邊境線反復交戰,互有勝負。
自開元十七年起,在近二十年的時間里,唐軍多次向吐蕃戰略要塞石堡城發起進攻,卻都無功而返。
天寶六年七月,唐玄宗讓時任隴右節度使的王忠嗣再次出擊。但是王忠嗣卻認為此地依山而建,地勢極為險要,易守難攻,即使攻下它,也會“自損八千”,根本就是得不償失,不如靜觀其變,徐徐圖之。
王忠嗣影視形象
這讓唐玄宗對王忠嗣產生了極大的看法,恰在此時,宰相李林甫又在玄宗面前誣陷說王忠嗣在政治上有二心。
公元747年冬天,王忠嗣被唐玄宗召回長安,關進大牢,嚴加審訊,很可能就要判死刑。
哥舒翰來長安為王忠嗣求情,就這樣,哥舒翰與唐玄宗有了第一次正面接觸的機會。
在哥舒翰“極言忠嗣之枉”并“叩頭從帝,且泣”之下,王忠嗣得到了從輕發落。
在這個過程中,哥舒翰的言談舉止受到唐玄宗的賞識,原來王忠嗣隴右節度使的位置就交給了哥舒翰。
接過了王忠嗣的位置也就等于接過了王忠嗣的軍事任務。
公元749年6月,哥舒翰率軍對石堡城不計代價地發起一輪又一輪的進攻,以死傷數萬人的代價,終于攻破石城堡,完成了數十年西北軍人的夢想,也了卻了唐玄宗的心愿。
石城堡一破,吐蕃基本就失去了戰略防御上的優勢,在接下來的五年中,哥舒翰又陸續攻占了洪濟、大漠門等城,占據九曲之地。
那塊“哥舒翰記功碑”也正立于此時。
到了天寶十三年(754年),唐朝與吐蕃的分界線已經推進到青海湖以西。
是時中國盛強,自安遠門西盡唐境凡萬二千里,閭閻相望,桑麻翳野,天下稱富庶者無如隴右”--《資治通鑒》。
哥舒翰成了新一代的戰神,為此,河隴地區人民專門為他譜寫了一首流傳至今的經典民歌《哥舒歌》:北斗七星高,哥舒夜帶刀。至今窺牧馬,不敢過臨洮
哥舒翰一生功業皆畢于此,如果沒有后來發生的那場叛亂,他的一生應該是完美的吧。
哥舒翰有兩大愛好:酒和女人。這兩樣,時時相伴,以致身虛。天寶十四載(755年)二月, 在他入朝面圣的路上,突然中風,落下半身不遂的后遺癥。
然而就在他中風的這一年,安史之亂爆發了,安祿山以討伐楊國忠為名突然起兵,給大唐來了個措手不及。
安祿山影視形象
大唐名將封常清、高仙芝奉命抵御,無奈太過倉促,雙方實力相差太大,結果雙雙戰敗,洛陽失守,只得退守潼關,堅壁不出。
然而此時唐玄宗聽信宦官邊令誠的讒言殺掉了封常清、高仙芝,這件事一直為后來的史學家所詬病,如果這兩位將領還在,平安史之功可能還輪不到后來的李光弼和郭子儀,唐玄宗也不會后來倉皇出逃蜀地。
封常清、高仙芝死后,唐玄宗只好啟用了癱瘓在床的哥舒翰,隨后,衰老病殘的哥舒翰被人抬著率20萬大軍浩浩蕩蕩開赴潼關前線。
臨出征時,玄宗還在勤政樓,親自為他餞行,又令百官至郊外相送,可謂寄予厚望,亦榮寵至極。
在潼關堅守數月后的某一天,手下將官王思禮對哥舒翰道:
祿山本以誅國忠故稱兵,今若留卒三萬守關,悉精銳度浐水誅君側,此漢挫七國計也。--《新唐書》
安祿山造反,是以清除楊國忠為借口,如果我們留兵三萬鎮守潼關,其余精銳回師京城,殺掉楊國忠,安祿山的進兵就沒了借口,這是漢挫敗七國的計策,你認為怎么樣?
真要這樣做了,和安祿山有什么區別,哥舒翰思慮再三,最后否決了這條計策。
木版畫將相和
古人云:機事不密則成害。
這件事被楊國忠知道了,楊國忠害怕得寢食難安,畢竟對方手握數十萬兵馬,若突然調轉槍口,自己必死無疑。那怎么辦呢?
不勝惶恐的楊國忠,很快做了兩件防備措施,一是迅速招募三千精兵,日夜訓練于禁苑之中,以防不測;二是招募一萬人馬,屯兵于灞上,名為抵御叛軍,實為防備哥舒翰。
哥舒翰對楊國忠的一舉一動心知肚明,馬上上表請求將灞上的軍隊納入潼關軍隊的統一指揮。
經過這次較量,楊國忠恐慌萬狀,哥舒翰也整日不安,一將一相,都在心里打鼓。
將相失和,災難就要來了!
楊國忠一計不成之下,又生一計,他向唐玄宗進讒言,要哥舒翰率軍離開潼關,主動出擊,和安祿山部隊決戰。
而哥舒翰則主張固守潼關,他認為安祿山雖然占據了河北廣大地區,但手下盡是蕃將胡人,所到之處燒殺搶掠,不得人心,民怨極大。
如果唐軍堅守潼關,叛軍久攻不下,一定會軍心渙散,眾叛親離,到時趁勢出擊,大局可定。
當時在河北抵抗史思明的的李光弼和郭子儀也連連寫信給唐玄宗,“極言請翰固關無出軍”。
而楊國忠卻不停地在玄宗耳邊催促:
賊方無備,而翰逗留,將失機會---《資治通鑒》。
唐玄宗在楊國忠的讒言下堅持哥舒翰出關迎敵。
楊國忠影視形象
公元756年農歷6月4日,哥舒翰慟哭一場后,被迫帥軍出關,駐扎于靈寶縣之西原。
8日,雙方交戰,唐軍大敗,20萬大軍僅剩8000余人,哥舒翰遭到平生未有的失敗。
哥舒翰收拾殘兵敗將,重新守住關口,想繼續與叛軍周旋。誰成想,此時的蕃將火拔歸仁等人,眼見玄宗已逃往四川,唐軍大勢已去,遂劫持了哥舒翰,將其捆于馬背之上,和叛軍將領田干真一道,將哥舒翰送至洛陽叛軍駐地。
被綁著送去洛陽時,哥舒翰百般不情愿,數度義正詞嚴大聲疾呼道:
吾寧效仙芝死,汝舍我--《新唐書》
可是等真正被帶到安祿山面前,這哥舒翰竟像變了一個人,面對安祿山上來就挑釁來的那一句“汝常輕我,今日如何?”,哥舒翰不勝惶恐,以致伏地謝罪道:
陛下撥亂主。今天下未平,李光弼在土門,來瑱在河南,魯炅在南陽,臣為陛下以尺書招之,三面可平--《新唐書》
若不是史書明載,真的很難相信,這樣一番搖尾乞命的話,這般卑微只為活命的漢奸嘴臉,居然和當年叱咤戰場的大唐戰神,是同一個人。
哥舒翰給很多唐將寫了勸降信,接到哥舒翰招降信的唐軍將帥,人人皆復書大罵他有失氣節,當然更無一投降。
哥舒翰影視形象
眼見這老朽衰病的哥舒翰毫無利用價值,安祿山遂將其囚于禁苑之中,很快也就忘了他。
第二年,安祿山為其子安慶緒所殺,安慶緒據洛陽稱帝。唐軍集結數十萬兵力,在回鶻數千騎兵的配合下,大敗安慶緒,一舉收復長安、洛陽,安慶緒逃往鄴城。
臨行前,安慶緒將哥舒翰等三十余名被俘的唐將,全部殺死。可憐一代名將,含垢忍辱茍活數月,最后又這般窩囊而死,實在讓人為之嘆惋不已。
若當初他中風而死;若出關他一戰而亡;若兵敗他慨然赴死,他留給后人的,一定是英武神勇,是白璧無瑕,是凜凜將軍世無雙。
只是,人生沒有如果,枉他那么愛讀《左傳》、《漢書》,忠義之道,終付闕如,當真是,千古艱難,惟有一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