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巴蜀文明全史(上):成家國皇帝公孫述被東漢大將吳漢抄家滅族

一、神話傳說與文明萌芽時期(新石器時代晚期至春秋早中期)。

(1)位于成都平原、岷江流域由蜀人所建立的蜀國。蜀文化最早起源于距今至少4500年的(即新石器時代晚期)營盤山遺址文明,它位于成都平原西北部的岷江上游山區地帶,起初是過著漁獵文化;到了堯舜禹時期(即三皇五帝末期),蜀人遷移到肥沃宜居的成都平原,開始進入了農耕文明時代;進入夏代后,如今的巴蜀地區在當時被稱為“梁州”,傳說大禹曾到此治水;在商代早期,蜀人部落出現了第一位“王”——蠶叢,實際應是奴隸制部落聯盟酋長,由蠶叢部落所統治;蠶叢之后又先后經過柏灌與魚鳧兩個部落的統治,共數百年時間,期間先后發展出寶墩文明、金沙文明、三星堆文明等。

成都平原蜀地史前重要文明遺址分布圖(其中三星堆遺址文明位于廣漢市)

到了商周之際,由于望帝杜宇率領蜀人參與了商周時期最重要的事件之一“武王伐紂”,成為伐紂主力軍“牧誓八國”之一,為周武王滅商提供了重要幫助,周武王姬發在西周建立后為了感恩蜀人的幫助遂封蜀人首領杜宇為蜀王,后者率領蜀人部落從茂汶盆地向東遷居到廣漢平原,由此開創了蜀地最早的封建制國家,即最早的古蜀國,蜀人也開始由原始氏族公社制進入封建制農耕文明社會;望帝杜宇遷都郫邑,教民耕種,統一了成都平原,并與北方的西周王室交好,后來他開創的古蜀國在春秋早中期時被溯江而上的荊人鱉靈所代表的荊楚部落即后來的開明帝鱉靈所滅亡,后者定都郫邑,開創了從春秋早中期綿延至戰國后期的開明王朝,蜀地第一個有史可考的封建王朝開始出現。

商代時位于蜀地的巴、蜀兩個奴隸制王國位置

(2)位于巫山三峽、漢江流域由巴人建立的巴國。蜀人在四川中部的成都平原興盛發展并創建古蜀國文明、繁衍出如金沙文明與三星堆文明的同時,四川東部地區則是由巴國所統治。巴人起初來自于荊地夷城(即今恩施)的漢水流域,后遷居至巫山地界,西周時期部分巴人遷回了漢水流域,但在春秋中期被東部崛起的楚人重新趕回了三峽巫山地區。巴人文明最初起源于新石器時代的大溪文化,夏代開始立國,此后一直是夏商兩朝的域外方國,由于受到商人對貢物索取無度的壓迫,巴人遂在商周之際同四川中部的蜀國一道參與了武王伐紂之戰,成為武王伐紂功臣部落之一,因此也得以有機會成為西周初年分封的71個諸侯國之一。

西周初年分封71個諸侯國,巴國為其一,位于長江流域上游三峽地區

在西周時期作為周朝的諸侯國長期與周王室關系良好,歷史車輪進入春秋后,各諸侯國的兼并戰爭開始頻繁出現,巴國也開始了對其他諸侯國的兼并戰爭,如在楚武王三十八年(公元前703年)與楚莊王三年(公元前611年)就分兩次聯合楚國滅亡了位于江漢平原的鄾、庸兩國,楚文王十二年(公元前688年)的楚巴那處之戰中更是擊敗了楚文王親自率領的軍隊。自楚文王十四年(公元前676年)開始,巴國便頻繁發動戰爭侵擾楚國邊境,屢敗楚國,但在楚莊王三年(公元前611年)以后國力下降,被迫將國都從漢水流域西北部遷移到了三峽長江流域,最終在楚惠王十二年(公元前477年)楚巴鄾邑之戰被楚國大敗后徹底退出漢水流域,龜縮于巫山三峽地區保持實力。

春秋初期諸侯國分布圖,巴、蜀兩國偏居西南一隅

此后巴王采取東缺西補的戰略意圖通過奪取西部蜀國的土地來彌補東部的損失,因此導致巴蜀頻繁開戰,但被開明十二世蜀王杜蘆最終擊敗,巴國再度實力大損。進入戰國時代后,楚國對于西部邊疆的拓土力度更大了,巴國為此先后在長江沿岸修筑五都、三關以抵御楚國進攻,但依舊力不能支,一路西退到魚復地區。巴國在公元前4世紀左右的巴蔓子之亂中國力再度得到削弱,楚國趁機奪取巴國的三大鹽泉地之一,此后在楚宣王九年(公元前361年)、楚威王十一年(公元前329年)先后攻占巴國剩下的兩大鹽泉地。巴國經濟命脈以鹽業為主,隨著三大鹽泉地盡數失去,巴國再也無力組織軍隊抵御楚國的進攻,于是在楚懷王十年(公元前319年)被楚軍順利攻破國都江州,巴國至此名存實亡。三年后,隨著巴國的西部鄰居蜀國被滅,秦國一路東進攻滅了巴國,秦國在此置巴郡管轄,后者也是秦朝最初的三十六郡之一。

巴人先祖遷移圖,大致范圍是長江干流巫山段、漢江流域以及秦嶺東麓山區

二、荊人鱉靈開創的開明王朝時期(約前666年至公元前316年)。

傳說荊人鱉靈死后,尸首溯江而上到達岷江流域所處的成都平原,在被漁人打撈后突然復活,恰逢望帝杜宇苦于成都平原的岷江水患無法得到根治,百姓民不聊生,而荊人鱉靈死而復生的傳聞被望帝杜宇得知,杜宇認為這是上天派來協助他的天命之人,遂任用他為國相疏通水道,最終成功治理水患,成都平原荊人鱉靈因治水有功而被望帝杜宇禪位讓賢,死后靈魂化身杜鵑鳥,荊人鱉靈從而坐上王位建立了開明王朝,自號開明帝,其后代君王后來皆沿襲此稱號,這便是開明王朝稱謂的由來。

春秋末期形勢圖,在經過數百年兼并戰爭后,蜀國開始與秦國在北部接壤,而巴國在東邊則緊挨楚國

關于荊人鱉靈繼位建立開明王朝有另兩種說法,一種是望帝杜宇因與蜀國國相鱉靈的妻子私通而感動羞愧,所以才禪位于他意圖彌補過錯,這可能是開明王朝為了丑化望帝杜宇而編織的謠言,而“望帝春心托杜鵑”、的傳說則是喻意望帝杜宇依舊深愛蜀國人民,不忘農時的美好私德;另一種說法則是蜀國國相鱉靈發動叛亂推翻了望帝杜宇,后者在逃亡途中死去,怨氣化作杜鵑鳥,三月啼哭、“杜鵑啼血”不是為了提醒農人不忘農時而是表達對開明王朝叢帝鱉靈后人的不滿。

望帝春心托杜鵑的望帝杜宇畫像

叢帝鱉靈的開明王朝自創建之初就致力于開疆拓土,蜀王開明二世杜萬通就曾攻打秦國的雍城(這是秦蜀兩國最早的交戰記錄),蜀王王位傳位到第三代開明王也就是叢帝鱉靈之孫保子帝杜褒時,后者西征青衣羌、南伐僚人與僰人,大大拓展了蜀國的疆域與生存空間。在秦厲共公二年(公元前475年)時秦蜀兩國開始有外交往來,至秦厲共公二十六年(公元前451年)時,秦國由于在漢中地區南鄭修筑城池,導致之后的秦蜀兩國圍繞爭奪此地爆發了持續數十年的秦蜀南鄭之役(公元前451年至公元前387年),最終以蜀國的勝利告一段落,說明此時蜀國的國力處于上升期。進入公元前4世紀后,蜀國曾一度攻占巴國南部,并且在楚肅王四年(公元前377年)一度向東攻至楚國國都郢都,一向自大的楚國這時甚至被迫修筑捍關來抵御蜀人的進攻。在周烈王姬喜八年(前368年),開明九世蜀王杜尚在滅亡了秦嶺地區的兩個小國,分封自己的弟弟為漢中侯,建立了屏蔽蜀國安全的藩屬國——苴國,同年蜀國遷都于成都平原中部的成都城,此時是蜀國國力的巔峰期,此時其疆域“東接于巴,南接于越,北與秦分,西奄峨 ”,儼然已幾乎統一除橫斷山脈以外的所有蜀地,成為西境大國。

開明王朝創建者叢帝鱉靈治水圖

開明王朝傳位到開明十一世蜀王杜后時,蜀國國力衰退,加之秦國意圖奪取經濟發達、人口富庶的蜀地來作為一統六國的糧食基地,所以當開明十二世蜀王杜蘆在開辟蜀國通往苴國的道路并出兵攻打不聽話的苴國后(苴國位于蜀國與秦國之間,是蜀國用來抵御秦國進攻所立的藩屬屏障國),秦國便立馬同意了苴侯要求秦國派兵協助苴人抵御蜀軍的請求。在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開明十二世蜀王杜蘆命令“五丁力士”(即李太白《蜀道難》中“地崩山崔壯士死,然后天梯石棧相勾連”的史料來源)開辟石牛道并于同年進軍準備攻打苴國,秦惠文王隨即應苴侯請求派遣大將司馬錯率領秦軍南下,在進入苴國后,于葭萌關打敗南來的蜀國軍隊,蜀王杜蘆逃至武陽后戰死,秦軍沿著蜀國開辟的石牛道一路南下攻破蜀國國都成都城,苴國也隨著被秦軍占領而被廢除。

秦蜀之間重要道路之一石牛道路線圖

秦軍在進入蜀國后乘勝追擊攻占了整個蜀國,并且活捉了蜀國王太子,后者在被秦國滅亡后降級成為了蜀侯國,兩年后秦惠文王封其子公子嬴通為蜀侯,徹底取代了開明王朝杜氏的統治,最終在平定蜀國國相陳莊與秦國公子嬴惲的兩次叛亂后,秦國才算真正控制了蜀地,并成功在蜀地設置郡縣直接管轄。而蜀國其他不愿意臣服秦國統治的人民則在蜀國王子杜泮(又稱蜀泮)率領下帶領殘余蜀人一路南逃,最終逃至越南北部的紅河河谷,在此通過消滅越南北部的古國文郎國后建立起了屬于百越民族之一的甌雒國

秦滅巴蜀之戰(公元前316年)路線圖

三、秦國的藩屬——蜀侯國時期(前316年至前285年)。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惠文王封其子公子嬴通為蜀侯,蜀侯國由此建立,五年后,也就是秦惠文王十一年(公元前311年),蜀國國相陳莊殺死蜀侯后歸降秦國,次年復叛獨立,同年秦武王即位,秦武王派遣大將司馬錯再次征討蜀地并成功誅殺蜀國國相陳莊平定了叛亂。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秦國又分封公子嬴惲為蜀侯統治蜀地,不久,在秦昭襄王六年(公元前301年)公子嬴惲發動叛亂,最終又一次被秦將司馬錯所平定,公子嬴惲被誅殺,蜀侯國被廢,但秦國在此后又分封了一位公子嬴綰管理蜀地,隨著公元前285年公子嬴綰被誅殺,由秦國宗室人員管理蜀地的歷史也宣告終結。鑒于蜀地頻繁反叛的現實以及戰國后期郡縣制的成熟,所以數年后秦國決定在蜀地設置蜀郡予以直接管轄,蜀地因此直至秦朝末年再也無較大叛亂產生。

開明王朝后期曾在秦蜀兩國之間的漢水流域置苴國作為緩沖地帶,以抵御秦國的進攻

四、秦國(秦朝)的巴、蜀二郡東西分治時期(公元前277年至前206年)。

(1)蜀郡。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國始在蜀地設置成都縣,此為成都設縣之始。隨著公元前285年最后一位蜀侯公子嬴綰被殺、蜀侯國正式滅亡,秦國遂在前277年設置蜀郡以管轄蜀地。蜀郡治成都縣,長官叫太守。早在秦昭襄王二十七年(前280年)蜀郡還未建立時,秦昭襄王就派遣秦將司馬錯率領來自秦國本土與新占領區——巴蜀地區的十萬兵馬從蜀地沿江一路東進,攻取了楚國的黔中郡,最終逼迫楚國割漢北、上庸兩地予秦國,秦軍才退兵,秦國在嘗到甜頭后才開始重視巴蜀地區的重要性,遂在蜀地設置郡守直接進行管轄。

秦朝最初的三十六郡地圖,蜀郡位于最西端

到了李冰(公元前256年至公元前251年)擔任蜀郡太守治理蜀地時,他和他的兒子在岷江出山口處即今灌縣一同主持修筑了中國最早的灌溉工程之一——都江堰水利工程,將來自川西高原的岷江一分為六,其中將大部分水量疏通到南部的西河、岷江、江安河、府河這四條河流,這四條河流又通過匯注到岷江主干流上最終輸入長江,而另一小部分水量則通過北部的毗河、青白河等兩條河流輸入沱江,最終還是注入長江,李冰父子通過成功分流引導的方法最終治理了成都平原的水患,使得成都平原成為“天府之國”,物產豐饒。成都平原成為了推動秦國后來統一六國、兼并天下的重要糧倉與兵員選拔地。

都江堰水利工程原理圖:成功分流與因勢利導

(2)巴郡。巴郡的設置歷史早于蜀郡,早在秦惠文王九年(公元前316年)秦國“吞蜀滅巴”戰役后就被設置,巴郡治江州縣(中國最早的“江南”一詞指的便是江州以南的江漢平原、洞庭湖平原為代表的荊南湘北之地),最初轄江州、墊江、閬中、江陽、宕渠、符縣等6縣,至秦末轄縣數已增至11縣。公元前285年前與蜀侯國分治四川東、西部,蜀侯國滅亡后才與蜀郡分治,這時被秦國征服的四川中西部地區已經全部納入郡縣制,而四川西部的西南夷們則要到西漢中期漢武帝開邊時才被納入中原王朝的管理體系內。

蜀郡太守李冰在成都平原治水圖

五、秦末漢初漢王劉邦的封國(公元前206年至公元前202年)。秦國在統一天下后依舊采取嚴刑峻法的統治,加之秦朝徭役繁多、修筑長城人員死傷甚多,最終導致民怨沸騰,遂在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爆發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場農民起義——陳勝吳廣起義,建立起了“張楚政權”,關東六國地區舊貴族紛紛響應,秦朝就此陷入一片亂麻。漢高帝元年(公元前207年)十月,劉邦進軍關中,秦朝最后一位當政者秦王子嬰在軹道旁向劉邦獻出秦朝傳國玉璽后向后者投降,秦朝就此滅亡,關中地區暫時由沛公劉邦控制。十二月,反秦聯軍首領項羽率領義軍攻破由劉邦軍隊把守的函谷關,駐軍灞上與劉邦的軍隊對峙,其后通過著名的“鴻門宴”劉邦、項羽二人成功和解,項羽在焚毀秦朝宮殿與誅殺秦朝嬴姓皇族宗室后退出關中,隨后率領關東六國聯軍返回各自勢力區。次年,因不滿楚懷王“先入關中者王之”的政策(如果各諸侯遵行,則沛公劉邦當為天下共主,這顯然是已為諸侯聯軍首領的項羽所不能忍受的),項羽遂在定都彭城后自稱西楚霸王,同時殺死楚后懷王義帝熊心并分封十八路諸侯王,劉邦就被西楚霸王項羽分封為漢王,定都關中地區的南鄭,擁有巴、蜀、漢中等三郡總共41個縣,巴蜀地區在秦末漢初四年的“楚漢戰爭”中便成為了項羽分封十八路諸侯王中漢王劉邦的封國,這也是巴蜀地區第一次短暫的作為一個整體出現在歷史軌道上。隨著劉邦在漢高帝五年(公元前202年)二月在汜水登基稱帝建立西漢王朝,巴蜀地區作為漢王劉邦的封國歷史就此結束,轉而重新納入中原統一王朝的管理體系,成為漢王朝郡縣體制下的兩個普通郡。

秦末漢初項羽分封十八諸侯示意圖

六、西漢前期的巴、蜀、廣漢等三郡共治時期(公元前201年至公元前130年)。劉邦建立西漢王朝后不久就于漢高帝六年(公元前201年)分巴郡西部、蜀郡東部即巴蜀兩郡之間置廣漢郡,廣漢郡治雒縣(漢武帝時郡治遷移到梓潼縣,東漢建立后又重新遷回此地),下轄13個縣,為蜀中屏障,地位作用極其重要,它與蜀郡、后來的犍為郡,并稱“蜀中三蜀”。巴蜀地區在西漢前期的郡國并行制中一直是屬于西漢中央王朝直接管理的,屬郡縣制,漢文帝劉恒就曾流放其因叛亂獲罪的弟弟淮南王劉長到蜀地,原本是打算流放至蜀郡嚴道縣進行羈押,最終后者卻在半道上絕食而亡。

西漢初年群國并行制示意圖,巴蜀地區仍為郡縣制,但新增了一個廣漢郡

七、西漢中期至東漢末年的五郡(巴、廣漢、蜀、越嶲、犍為等五郡)共治時期。漢武帝元光五年(前130年),漢武帝命中郎將唐蒙開“西南夷”,征服了西南地區云貴高原的眾多部族與國家,在四川中南部、西南端分別置犍為郡與越嶲郡,此前該地生活著諸多西南夷部落(公元前3世紀至公元5世紀),包括邛都、陡、筰都、摩沙等部族。至此,除川西松潘高原以外的整個四川地區都被納入了中原王朝管理體系,四川主體部分終于盡數融入了中原王朝大家庭文明發展體系中。蜀郡南部的橫斷山脈地區還管轄了數個屬國,稱蜀郡屬國,唐代都護府管理羈縻州的“羈縻制度”可能借鑒于此。

西漢時期的益州刺史部,巴蜀地區屬之

漢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漢武帝劉徹在全國設置了十三監察刺史州部,巴蜀地區全境的郡縣就歸屬益州刺史部刺史監察,但此時的益州刺史部只是監察區而非行政區,因此巴蜀地區實際的地方最高統治者仍為各郡太守,這一情況直到東漢末年黃巾起義爆發后才徹底改變。

西漢十三州刺史部地圖,巴蜀地區所蜀的益州是當時全天下面積最大的監察區

八、兩漢之交“短命”的公孫述成家國(公元25年至36年)。王莽新朝末年,天下大亂,綠林、赤眉各路起義軍風起云涌,更始帝雖在更始元年(公元23年)成功于長安城建立起了“更始政權”,但是更始政權并未控制蜀中地區。同年南陽豪強宗成自號虎牙將軍,起兵歸附更始政權,在吞并漢中地區后又南下率軍數萬人攻取蜀地中心成都城,但由于宗成的軍隊在蜀中不修軍紀、燒殺搶掠,不得蜀人民心,蜀中人士遂在前蜀郡太守公孫述的率領下起兵反抗前者的統治。公孫述假借更始帝命令封自己為輔漢將軍、蜀郡太守兼益州牧等職務,蜀中人士紛紛響應,隨后僅用數千精兵便在成都城外擊敗了宗成的數萬軍隊。宗成隨后被自己的將領垣副所殺,后者率領宗成殘余的部隊投靠了公孫述,公孫述遂實力大增,次年在綿竹又擊敗了更始政權李寶、張忠兩位將領率領的萬人部隊,公孫述遂名震蜀中,蜀中人士兼各地西南夷紛紛來附。當時關東地區的赤眉軍勢力猖獗,關中的更始政權岌岌可危,加之公孫述又取得了兩場勝仗鞏固了自己在蜀中的統治,且公孫述在蜀中深植多年甚有民意,因此便有了稱帝的打算。公孫述最終在光武帝建武元年(公元25年)四月決定自立為帝,國號成家、年號龍興,并任命自己的心腹之臣李熊與兩位兄弟公孫光、公孫恢為三公,同時改益州為司隸校尉,不久便很快平定了整個益州地區。

新朝末年群雄割據圖:公孫述的成家國割據巴蜀地區

更始三年(公元25年)更始政權倒臺、更始帝兵敗被殺,擊敗更始政權的赤眉軍在關中地區胡作非為,關中地區頓時群龍無主,關中地區的各路豪杰將領遂紛紛歸附南部蜀中帝王公孫述,后者在漢中地區甚至修建了宮殿并大作百官印章,大有一統天下、入主關中的趨勢。公孫述擁有精兵數十萬,北有漢中可守、東有巫山可御,西南降服諸夷,中部的成都平原乃是天府之國,糧產豐盈,君臣和睦,兵精將廣,此時乃是唯一可與光武帝劉秀相爭奪天下主導權的割據勢力。

公孫述的成家國勢力范圍

更始三年(25年),蕭王劉秀在與更始政權決裂后遂于鄗縣稱帝,建立了東漢王朝,是為建武元年。在建武三年(公元27年)劉秀平定完關中地區的赤眉軍后,于同年和建武五年(公元29年)分兩次派遣其親戚來歙(光武帝劉秀祖姑是來歙母親,來歙父親在西漢漢哀帝朝任諫議大夫,他的女兒又嫁給西漢宗室漢中王劉嘉為妻,因此來歙家族與漢朝劉氏宗室關系緊密兩次赴隴西,意圖聯合隴西割據勢力隗囂一起攻打蜀中的公孫述成家國,但兩次計劃都沒成功。隨著關中地區局勢的穩定以及河西地區(位于隴右以北地區)割據勢力竇融的歸順,另外隗囂拒絕東漢軍隊借道伐蜀,所以導致光武帝于次年春決定討伐割據隴西、天水二郡地區的隗囂集團,隗囂集團受到劉秀、竇融兩方面攻擊,逐漸力不能支,遂決定聯蜀抗漢,向南方蜀地的成家國帝王公孫述稱臣,后者遂在建武七年(31年)派遣蜀軍幫助隗囂抵御東漢軍隊,在略陽之戰中漢軍幾乎盡數攻占隴西郡縣與收降隗囂軍隊,但在隗囂部將王元的支援下以及漢軍主力東撤洛陽之機隗囂軍隊趁勢反撲,遂很快便又收復了隴西。次年正月,隗純病逝,其子隗純繼位稱王,同年八月,漢軍復攻隴西,兩個月后隗純戰敗投降、部將王元南逃蜀中,隴西地區被平定,此前在建武五年(公元29年)荊西的割據勢力延岑、田戎兩人的地盤均被攻破,公孫述的左膀右臂全部失去,北邊與東邊的屏障盡數洞開。公孫述的謀士荊邯曾勸他主動出擊不應靜待滅亡,歸降的荊西延岑、田戎等將領也請求主動出戰,但公孫述優柔寡斷且蜀人不愿遠征,所以最終等待蜀中成家國的命運此時只有靜待滅亡了。

劉秀滅蜀之戰示意圖

建武九年(公元33年)公孫述曾命降將王元、大司徒任滿向東攻取荊西地區小有成就,但兩年后的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春季漢軍就開始了滅蜀之戰,劉秀派岑彭與來歙從東邊與北邊分別進攻蜀中地區,蜀軍不能抵抗,王元與公孫述遂分別派刺客刺殺了岑彭與來歙,岑彭后被繪像放入云臺閣成為東漢開國功臣“云臺二十八將”人物之一。次年公孫述之弟公孫恢在武陽戰敗被殺,蜀中震動,成家國內部開始內亂不斷。隨后,漢軍東路軍將領吳漢擊殺成家國大司徒謝豐,成家國主力覆滅,漢軍攻至其國都成都城外,但在成都城外被公孫述用重金招募的敢死隊擊敗,東漢大將吳漢甚至被擊落水中,差點被活捉,漢軍暫退,圍城不攻。

東漢云臺二十八將之一岑彭畫像

同年十一月,臧宮率領的援軍抵達,公孫述遂決定出城迎戰漢軍,自己對戰吳漢部隊,而派遣大將延岑對戰臧宮部隊,延岑軍隊越戰越勇,而公孫述卻在戰斗中受重傷,在被救入城中后當夜死去,次日部將延岑率領公孫述軍隊向吳漢投降。吳漢為了報自己戰敗落水之辱,不僅誅殺了公孫述全族,還縱兵劫掠了整個成都城,至此,建國12年的蜀地“成家國”宣告滅亡。

川西高原的諸羌分布位置圖

九、兩漢時期川西高原的羌人部落。在兩漢時期,川西高原分布著數量極多的羌族部落,主要是白龍江流域的白馬羌與參狼羌,以及大渡河流域的大牂、龍橋、薄申等羌人部落。羌人部落是從先秦時期的氐羌人發展而來的,進入兩漢以后氐人與羌人分開發展,羌人在漢武帝時從河湟谷地遷移到川西高原、甘肅東部、青海北部以及陜北高原等廣大的西北地區,其中甘肅、青海即隴右河西地區的羌人在東漢時期爆發了三次規模龐大的起義戰爭,史稱“三次羌人起義”。第一次羌人起義從漢安帝永初元年(公元107年)開始至漢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持續5年時間;第二次羌人起義從漢順帝永和元年(公元136年)開始至漢沖帝永憙元年(公元145年)結束,持續10年時間;第三次羌人起義從漢桓帝延熹二年(公元159年)開始至漢靈帝建寧三年(公元170年)結束,持續12年時間。但這三次羌人起義川西高原地區的諸羌無關,因此川蜀地區在除公孫述割據蜀中戰亂頻繁外,其余時間都較為安定。

東漢時期三次羌人起義波及范圍

十、東漢末年的益州與劉焉、劉璋父子割據蜀中時期(公元188年)。東漢末年,在“黃巾起義”打擊下各路軍閥擁兵自重、民不聊生,加之漢靈帝劉宏崇信宦官導致朝政敗壞、土地兼并嚴重,以及黃巾軍余黨依舊在各地作亂,所以當時的有識之士——東漢劉姓宗室、朝廷高官太常劉焉遂在漢靈帝中平五年(公元188年)趁此向皇帝上疏,請求朝廷準許原來僅擁有監察權的州牧擁有行政權與軍權,希望通過任用劉氏宗室為地方州牧再次鞏固中央集權、鎮壓地方分裂勢力,維護東漢王朝的統治,在得到皇帝的準許以及毛遂自薦為益州州牧(當時他聽信方士傳言益州有天子之氣,他誤以為是指的自己或自己的后人有機會在此稱帝建國,所以才選擇了益州,實際上是為后來的另一劉姓宗室劉備父子做了嫁衣裳)外他便迅速走馬上任到了蜀中。當時蜀中一片大亂,先是益州刺史郤儉在益州胡亂非為、貪賄成風,接著就是紅巾軍余黨馬相率領紅巾軍一舉攻破蜀中三郡巴、蜀、犍為等三郡,并宣布稱帝建國,但旋即就被益州從事賈龍派兵擊敗,后者迎接益州牧劉焉入蜀理政,治所位于綿陽。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圖,益州牧劉璋割據巴蜀地區

劉焉入蜀以后收留了關中、南陽地區的流民后組建了數萬人的“東州兵”,同時實行開明寬容的政策,很快便使益州局勢安定下來。不久,他便派熟人之子五斗米道首領張魯與部將張修率軍前往攻取漢中地區,漢中太守蘇固戰敗被殺,部將張修旋即又被張魯所害,漢中地區遂為張魯所有。張魯殺害從朝廷來的使臣,加之張魯據有漢中致使益州與關中地區聯系中斷,劉焉于是順水推舟,在益州地區加大力度打擊各地豪強與分裂勢力,此后又平定了犍為郡太守任岐與益州從事賈龍的叛亂,劉焉在益州的統治于是更加穩固了。漢獻帝初平二年(公元191年),劉焉制造皇帝才能使用的乘輿,有稱帝建國的意圖,但被荊州牧劉表識破,劉焉感到后怕便取消了這一打算。不久,其子劉璋從朝廷歸來,劉焉也又到了生命的盡頭。漢獻帝興平元年(194年),劉焉在綿陽的益州治所被大火盡數焚毀,遂決定將治所遷回成都城。同年,他的兩個兒子因參與馬騰韓遂之亂而被曹操所殺,劉焉在傷心過度后背部發瘡而亡。劉焉死后,其幼子劉璋在益州官吏趙韙等人的擁護下繼任益州牧,同年不滿劉璋統治的沈彌、婁發、甘寧等將領發動了叛亂,但旋即被趙韙所平定。

益州牧劉璋,軟弱無能,在任期間蜀地戰亂不斷

劉璋由于優柔寡斷毫無威信,所以他父親招攬來的流民“東州兵”開始在蜀中四處作亂,劉璋為了安撫這支軍隊隨后把軍權給予了之前有擁立之功的趙韙,后者在漢獻帝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再次在蜀中發動叛亂,但最終又被劉璋所平定,趙韙逃往荊州后被殺。劉焉在漢獻帝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南征荊州時開始與劉備產生聯系,建安十六年(公元211年)劉璋又聽說曹操準備攻打漢中地區的張魯,于是聽信親信張松的話迎接劉備及其軍隊入蜀以增加抵御曹操軍隊南侵的籌碼,劉璋把劉備及其軍隊派往蜀地北邊的葭萌地想要討伐漢中趁機瓜分張魯的地盤,但旋即張松的陰謀敗露(他叫劉璋迎接劉備入蜀實際上是想投靠新主劉備),張松被殺,劉璋下令封鎖所有蜀地道路,劉備感到異常震怒,隨即在蜀中與劉璋的軍隊爆發了持續三年的對戰。

劉備軍師龐統,在劉備與劉璋的戰斗中戰死于蜀中

戰斗中劉備的軍師龐統戰死,本來兩人的戰斗互有勝負,但后來隨著劉備的部將諸葛亮、張飛、趙云等三人分別率三路援軍從東部荊州地區趕來,形勢隨之發生逆轉。劉備方面兵勢大振,其荊州兵都是百戰之師,戰斗力強悍;而劉璋方面由于孤立無援,加之之前蜀中經歷了三次較大的動亂,蜀中此時已是千瘡百孔,早已無力組織軍隊進行反抗了。故而在漢獻帝建安十九年(214年)劉備的軍隊成功攻至成都城外,彼時成都城內尚有精兵三萬,可食用一年的積糧,益州牧劉璋為了保全蜀地人民,加之蜀地頻遭戰亂急需休養生息,另外劉璋個人統治能力不足而劉備私德良好、兵精將廣,劉備與劉璋同為劉姓宗室二人血緣親近,所以權衡考慮下劉璋最終決定出城投降劉備。至此,割據了蜀地長達26年的劉焉、劉璋父子至此終結,劉備遷劉璋居住于荊州的公安縣,封他為振威將軍。蜀地至此又換了一個新主人——漢獻帝的劉皇叔劉備,漢獻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曹丕篡漢建立曹魏王朝后,劉備隨即也建立了蜀漢王朝,蜀地從此進入了三國時代的蜀漢王朝統治時期。

劉備入蜀路線圖

東漢末年的“三巴”。漢獻帝初平六年(公元195年),益州牧劉璋將巴郡一分為三,在原巴郡地區置巴郡、永寧郡與固陵郡等三郡,至建安六年(201年),巴郡、永寧郡與固陵郡等三郡又分別改稱巴西郡、巴郡與巴東郡,這便是巴蜀地區“三巴”名稱的由來。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秦國是如何變成真正的強國?只因做對了二件事,商鞅變法只是其一
戰國七雄之大秦崛起(前338年—前306年)
《地圖里的興亡》:秦,從部落到帝國(2)
四川巴蜀國的來歷,是先秦時期蜀國和巴國的整合
巴蜀的劍(下)
秦國是什么時候將巴蜀之地納入秦國版圖的?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车险| 成武县| 公主岭市| 山丹县| 盐源县| 札达县| 江津市| 报价| 苍南县| 岳普湖县| 永宁县| 大安市| 大名县| 桂东县| 都匀市| 五大连池市| 锦屏县| 安陆市| 德安县| 都安| 肇源县| 双鸭山市| 镇江市| 开封市| 南乐县| 沭阳县| 芦山县| 昌宁县| 江北区| 和平县| 无棣县| 曲沃县| 吉林省| 永年县| 华宁县| 鄱阳县| 托克托县| 河津市| 措勤县| 罗江县| 兰西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