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盛燈塔-永續燈塔感恩日記第九百四十二天】#心理學##犯罪心理學##心理學基本概念#
犯罪心理學
- 一學科目標
提高自我修養
“我當時一沖動……”
一個人沖動的時候腦子不是一片空白 - 表示重新出發并沒有心理學依據
- 沖動不可持久;學會等一等
- 容易沖動的人,往往敏感而脆弱;敏感而脆弱的人,往往缺乏安全感;
- 缺乏安全感的人,成長經歷會出現被打罵等情形。
- 提高專業能力
分析犯罪 - 證明犯罪有關抑郁癥
真正的抑郁癥只會傷害自己,不會傷害別人。抑郁癥不意味著刑事責任能力的喪失。抑郁癥---反社會人格 - 二犯罪心理學的作用
為采取預防犯罪的措施提供心理學依據為制定刑事案件的偵查、審訊和審判的策略 - 提供心理學依據為教育和改造罪犯提供心理學依據為制定刑法和刑事政策提供心理學依據犯罪心理學的任務
- 以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論和歷史唯物論為指導,應用心理學原理,研究犯罪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心理原因,為預防犯罪、揭露和懲治犯罪以及改造罪犯提供心理學依據,為維護社會治安、鞏固人民民主專政、保障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順利進行服務。
- 審訊方式&人做一件事從兩個原因出發:做了有好處①,不做有壞處②
量刑預示②≠威脅引誘①≠誘供誘供 - 以欺騙為基礎的引誘以非法利益相引誘超期羈押羈押時間
- 30天:結伙作案、流竄作案、多次作案14天:一般案件的上限康德道德哲學重點之一:不得欺騙壞人
- 欺騙使道德體系崩壞無人有權定義他人是否為好人壞人
- 例:朋友躲進我家,黑社會問我朋友在哪,我可以說:“我不知道朋友在哪”誤導對方,而我的實際意思為“我不知道我的朋友在我家里具體哪里”誤導為守住道
德底線的技巧犯罪心理學的學科地位
- 犯罪心理學在犯罪學體系中的地位
犯罪心理學是犯罪學的三大支柱之一。 - (犯罪社會學、犯罪生物學)從最廣義的角度看,犯罪學除三大支柱外,還應該包括刑法學、公安學等從最狹義的角度看,犯罪學就是犯罪社會學,即與犯罪心理學同級犯罪心理學在心理學體系中的地位
- 犯罪心理學既是普通心理學(研究個體心理)的分支學科,也是社會心理學(研究人際心理)的分支學科。犯罪心理學的歷史
- 犯罪心理學在西方的發展概況
早期的認識和學說 - 欲望說--古希臘 德謨克利特、柏拉圖體征說--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意大利 波爾達 骨相學,法國 卡爾 顱相說
- 因為體貌特征蘇格拉底:凡面黑者必有為惡的傾向快樂說--英國 霍布斯,刑法學創始人 英國 邊沁,意大利 貝卡利亞
- 邊沁:大自然把人類置于兩個至高無上的主宰——痛苦和快樂——的統治之下。
- 精神變態說--法國 孟德斯鳩,英國 卜悅卡特?犯罪心理學的始祖:德國精神病學家 埃賓 1872年出版《犯罪心理學綱要》犯罪心理學目前的研究方向
- 探討犯罪心理的生理機制探討犯罪心理的社會環境制約機制
社會化障礙論不同機會論對抗論
認定犯罪產生于階級、集團的對抗次(亞)文化論 - 主張獨特的文化、風俗、道德觀念會產生犯罪探討犯罪心理的疏導機制犯罪心理學在我國的發展狀況
- 我國幾千年來的封建文化主要是儒家文化,所以我國的傳統觀念是人性善。這樣,中國人一來沒有西方人那種原罪感;二來強調教化力量,不重法刑,實施愚民政策。理論的兩大特征:自洽、預言
- 三犯罪心理學研究的方法論基礎
決定論 - 一種承認自然和社會現象具有規律性、必然性和因果關系的唯物主義學說。
- 它既反對把人類的意志說成是絕對自由的唯心主義觀點,也反對否認人的主觀能動性的機械唯物主義觀點。
- 心理學中的決定論認為,人的一切活動,都是先前某種原因和幾種原因導致的結果,人的行為是可以根據先前的條件、經歷來預測的。不存在所謂的“無理由犯罪”。
- 也不存在所謂的“一失足成千古恨”。反映論
- 一種關于認識的理論,即認為人的認識不是來自天賦的觀念,不是來自頭腦本身,而是后天形成的,是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
- 心理學中的反映論認為,心理是人對客觀現實的反映,不僅僅是反映現在的事物,還要反映過去所經歷過的事物,而且后者又會影響前者。
- 盡管心里所反映的內容可能不是現在接觸的東西,但一定是過去接觸過的東西所留痕跡的重新組織。系統論
一種強調整體觀念、要求把事物當做一個整體或系統來考察的理論。 - 認為任何系統都是一個由若干要素以一定結構形式聯結構成的具有某種功能的有機的整體,它不是各個部分的機械組合或簡單相加,系統的整體功能是各要素在孤立狀態下所沒有的性質。
- 心理學中的系統論認為,心里是一個各要素之間相互關聯所構成的不可分割的有機整體。犯罪心理學研究的具體方法
觀察、調查、數量統計分析、心理測驗、實驗、案例分析、經驗總結等。*歸根結底兩種:實驗法和非實驗法犯罪心理學研究的路徑第二章 犯罪心理概述犯罪心理的概念 - 心理、意識和個性
心理 - ※是人腦的機能,是外部世界的反映,即人腦對客觀現實的反映。包含著過去、現在和未來的事件。
- 過去事件表現為記憶經驗;現在事件表現為全部映像、體驗、智力活動等;未來事件表現為意圖、目的、幻想等。既有意識性,也有無意識性。*大腦
先天:溝回深度后天:發育規律、營養、傷害*戀物癖≠收藏癖,戀物癖是性變態。*監獄管理的代幣法可以有條件地區分為心理過程、心理狀態和心理特征 - 心理特征是心理過程的基礎 感覺、知覺、表象、注意、記憶、想象、思維、情緒、意志等屬于心理過程,是心理的動態方面。情緒過程中的激情狀態和心境狀態等屬于心理狀態。
- 激情狀態:強烈而短暫的情緒狀態心境狀態:微弱而持久的情緒狀態能力、氣質和性格上的特點則屬于心理特征,是心理的比較穩定的方面。*知情意意識
- 意識:一般指人的自覺的心理活動,是心理的高級水平和主要形式。
- 無意識:通常指不知不覺的、沒有意識到的心理活動。
- 是人和動物所共有的低級心理反映形式。
- 如做夢時發生的心理現象,對感覺不到的、但實際上起作用的刺激所引起的回答反應及自動化的行動等。亦稱“潛意識”。
- 精神分析學派的基本概念。在弗洛伊德后期理論中被分為被壓抑的無意識和潛伏的無意識(又稱前意識)。人格
在心理學上亦稱“個性”。指個人穩定的心理品質。包括兩個方面:即人格傾向性和人格心理特征。 - 四犯罪心理的概念
犯罪心理 - 一般概念:指影響和支配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的內在動因,表現為由犯罪性的知情意三者所構成的有意識的心理過程。實質內容:動力性、意識性、犯罪性存在方式:依附性、對應性、不穩定性
- 犯罪心理的對應性問題
指犯罪心理對應于犯罪行為,與犯罪行為是一致的有什么樣的犯罪心理機會發生什么樣的犯罪行為誤殺和脅迫犯罪不意味著犯罪心理與犯罪行為不對應與犯罪人心理的區別 - 犯罪人心理:犯罪人的有別于守法者的心理犯罪人心理是犯罪心理的形成基礎與犯罪心理萌芽的區別犯罪心理結構(犯罪人心理)
犯罪心理結構的概念 - 是指行為人在犯罪行為實施前已經存在的、在犯罪行為實施時起支配作用的那些畸變心理因素的有機而相對穩定的組合。
- 它是行為人個性心理結構中社會心理缺陷的總和,是其發動犯罪行為的內部心理原因和根據。
- 犯罪心理特征是犯罪心理結構的外在表現,犯罪心理結構是犯罪心理特征的內在根據。與犯罪心理的區別。
- 并非指犯罪心理各種要素之間相互聯系與相互作用的方式,而是指犯罪心理形成的基礎,同“犯罪人心理”、“犯罪傾向”或“犯罪素質”同質論與異質論犯罪心理結構的測量
1、人格測驗量表
人格測驗的信度和效度人格測驗的項目因素。一般分五大類,可記為OCEAN。
開放性openness責任感conscientiousness向性extroversion隨和性agreeableness神經質或情緒性neuroticism著名的測驗量表
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量表MMPI卡特爾16項個性因素量表16PF艾森克個性問卷EPQ
- 六影響犯罪心理形成的因素
總框架
內在因素
生理因素
年齡因素性別因素
攻擊性支配性自信心活動性同情心神經類型因素異常的生物學因素
遺傳負因精神發育不全(低能)內分泌異常物質代謝異常腦損傷精神障礙染色體異常酒精中毒藥物依賴心理因素
個性傾向性因素個性心理特征因素個性異常行為因素
參與不良行為不良行為習慣
強化懲罰社會學習
模仿暗示觀察學習直接經驗學習外在因素
社會環境因素
大社會環境因素
政治環境因素經濟環境因素社會文化和社會風氣因素刑法效應因素小社會環境因素
家庭環境因素學校環境因素工作環境因素居住環境因素人際交往因素職業因素社會環境因素
地域因素季節因素時間因素自然災害因素情境因素
侵害對象
誘惑性安全性現場其他人現場條件和氣氛機遇誘因性因素 - 誘因:與個體需要相關的、推動個體去行動的刺激物。
- 物質的精神的;顯性的隱性的;直接的間接的需要層面上的誘因:匱乏或者現實與目標的差距,甚至任何可能帶來匱乏和差距的因素,都有可能成為犯罪心理形成的誘因動機層面上的誘因:與犯罪人的選擇犯罪對象的規律有關。
- 犯罪的誘惑性與安全性(機遇和條件、人物和事件)男性比女性更易犯罪
男性在容易致罪的攻擊性、支配性、自信性和活動性方面均比女性強,而在同情心方面,女性則比男性高
支配性參見男博士配女??啤倥┦颗淠袑?祁B皮&多動癥 - 有沒有規律性有沒有目的性對自己有興趣的事情能否堅持20MIN以上男女生殖細胞的大小差異導致親代投資的差異,從而導致心理學、生物學上的差異,包括競爭心、攻擊性、專一性、同情心、人際交往能力等差異親代投資:指能增加單個子代個體存活幾率、同時犧牲其他子代的投資
女性懷孕十個月不能懷別人的孩子,男性可以隨時讓很多女性懷孕...生物因素和社會因素的合力作用是人格缺陷形成的橫向前提 - 生物因素可以是先天的,也可以是后天的。包括年齡因素、性別因素、神經類型因素、異常的生物因素等社會因素主要包括政治因素、經濟因素(絕對剝奪與相對剝奪)、社會文化和風氣因素、刑罰效應因素、家庭因素、學校因素、工作環境因素、居住環境因素、
相對剝奪往往比絕對剝奪更具破壞性
相對剝奪感
指與別人相比較感到自己在某方面或多方面被剝奪了而感到不公平的一種心理不滿狀態相對剝奪感高的人容易犯罪
如何預防由貧富差距帶來的相對剝奪感增強 - 一是縮小貧富差距,可學習那些能夠均貧富的高福利國家(如歐洲和日本)二是提高社會成員容忍貧富差距的能力(如美國)
- 美國人相信美國給個人提供了機會,而不是現成的果實,這是“美國精神”的核心美國人之所以保持他們對自己社會的這種信念,一大原因是他們能夠參加“游戲規則”的制定美國的富人在這種為社會普遍接受的“游戲規則”中獲勝后,自然贏得了社會的尊重,而他們也將一些財富回報社會社會風氣:重要的不是倡導誠信,而是讓誠信的人得到好處、不誠信的人得到懲罰
破窗理論
- 犯罪學家凱琳提出無序滋生犯罪護花原理
心理學家威爾遜提出獎善刑罰效應
刑罰的必然性刑罰的公正性刑罰的對應性刑罰的宣傳(犯罪思想和方法的傳播問題;“法盲”問題;“次道德”問題)
犯罪思想和方法不應傳播 - 文字、視頻教學犯罪方法法盲:主觀惡性不存在
任何人,只要其神智正常,必然不是法盲。 - 犯罪人缺乏的不是法律知識,而是對他人生命和財產的尊重、對法律和社會規范的敬畏次道德
- 違法者在實施不正當行為的過程中,盡量給社會和他人減少損失的“行為準則”
偷竊盡量不偷窮人綁架盡量不傷害人 - 質食品造假盡量不添加有毒物質賣淫嫖娼盡量帶套...次道德的意義:不能根治犯罪則盡量減輕其危害宣傳次道德的方法:對比※貝卡利亞的矛盾:監禁比死刑還要嚴酷的話,就更不能采用監禁了家庭因素
生而不養---乏愛性撫養
遺棄、虐待、家庭殘缺 - 熱虐待和冷虐待家庭殘缺則結構不完整、
- 功能不完全家庭最大功能:溫暖
缺乏→補償心理早期依戀與情感能力
《鐵絲媽媽和木媽媽》養而不教---溺愛性撫養
寵孩子 - 方向正確方向不正確→溺愛教而不當---觀念和方式
不合適的壓力
“努力就會成功”ד努力”√學校因素
教育內容上:重智輕德,甚至有意無意地教學生說謊
虛偽心態示范課:“同學們,打開34頁,我們來學習'新課’”教育制度和方法上:使學生缺乏尊嚴,學生的學校生活痛苦不堪,對學校對社會的不滿心態就此形成
缺少人格尊嚴痛苦&人格尊嚴 - 考試成績差→單純的痛苦考試成績差,張榜倒數第一→人格尊嚴喪失原因
制度設計上的偏向教師愛心不足教師缺少使學生快樂、使學生改正錯誤、缺點的手段和方法 - 七
成長中的適應和互動是人格缺陷形成的縱向基礎
適應:人隨外界環境條件的改變而改變自身的特性或生活方式 - 對環境中的正常因素的不良體驗也可導致人格缺陷社會環境中的某些正常因素在缺乏引導的情況下往往導致不良的探究和嘗試體驗。
- 青少年的性教育問題。
露點不代表淫穢;在邊緣試探反而會導致思想問題疏導下的飽和效應問題。 - 飽和效應:持續使用統一刺激材料導致刺激效果遞減的心理現象互動:人在接受環境影響的同時又反作用于環境
行為因素對人格缺陷的反作用 - 社會應對(如歧視)帶來的自暴自棄等反社會心態不良行為結果帶來的誘惑作用和強化心態對不良行為的自我辯解帶來的心理認同
自我辯解源于認知不協調 - 人在同時存在兩種對立的認知時,會焦慮和緊張,因而會去努力消除和減輕這種不協調狀態※消除和減輕不協調狀態的三種途徑
改變或否定不協調認知因素的一方同時改變不協調認知因素雙方的強度引進新的認知因素改變原有認知因素間的不協調關系人的兩個基本認知 - 我是聰明人我是善良人神之舉例
老王,幫我裝修下房子!×老王,幫我裝幾個燈泡!……老王,幫我刷下墻!(聽到第二個要求的老王已經不是原來的老王了)第三節 犯罪心理形成的相關理論 - 一、挫折——攻擊理論
美國耶魯大學心理學家道拉德和米勒于1939年提出。1、主要理論觀點
任何挫折必然要導致攻擊行為,攻擊是挫折后最原始、最普遍的反應。“侵犯永遠是挫折的一種后果”,“侵犯的發生總是以挫折的存在為先決條件;反之,挫折的存在也總是導致某種形式的侵犯?!保ㄔ缙谟^點)受挫未必導致攻擊行為,但一定會導致攻擊性的增強挫折會帶來創造力的缺失挫折以后的攻擊分為直接攻擊(攻擊引發挫折的人、物)和間接攻擊(攻擊替罪羊) - 間接攻擊原因
實力差距引發挫折的人、物太模糊挫折與攻擊強度的關系
攻擊強度與受挫強度成正比例關系
受挫是人為的還是情境的當事人認為是合理的還是不合理的期望值的大小攻擊強度與該攻擊可能受到的預期懲罰的強度成反比例關系
當前中國不廢除死刑的合理性疏導發泄具有減弱挫折驅力、攻擊力的作用2、意義
有利于分析一些犯罪行為有利于做好預防犯罪的工作
盡可能減少挫折的發生 - 社會為每個成員提供公平發展的機會和條件培養每個社會成員正確對待人生目標,有合理的期望值培養容忍力
低容忍力:沒受過挫折的人和經常受挫折的人培養應對挫折的能力和正確思路二、精神分析理論
精神分析理論(弗洛伊德)特別強調人的本能(性本能)和早年經歷
區別于新精神分析理論(弗洛伊德的后來者)內疚的解決兩種方法1、關于犯罪方面的主要理論觀點
人格結構理論 -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精神活動可以分為三個層次:本我、自我、超我犯罪是由于自我對超我的隨從減弱,趨向本我的傾向增強所致人格發展階段理論
弗洛伊德認為,人格在發展中都要經過一系列性心理發展階段。分口唇期(0-1歲)、肛門期(1-3歲)、生殖器期(3-6歲)、潛伏期(7歲至青春期)、兩性期(青春期以后)
暴飲暴食、咬手指、依賴 冷酷、暴力、吝嗇戀父與戀母潛伏期:??兩性期:??孩子是作為犯罪者而出生的。犯罪是由于退化而使兒童期的原始的、暴力的、非道德的沖動復活的結果,是幼稚性的沖動(本我)與超我控制之間不均衡的表現。邪惡的人就是厲害起來的幼兒。罪犯是這樣一種人,他們不能使眼前的快樂延遲到未來更大的獎賞,罪犯沒法調節自己的行為來符合現實原則 - 八精神分析理論的價值和局限
價值:將犯罪行為的動力看成是本我,將犯罪行為的原因看成是本我與有缺陷的自我和超我相互作用的結果,而超我是社會化作用的產物,即社會法律規范在人的頭腦中作用的結果。 - 這種兼顧主客觀因素的認識有其合理性。
- 局限:研究方法缺乏嚴格的科學性,并帶有神秘色彩;實質是一種性惡論。*有營養、鮮美、清淡的湯(送孕婦的):鴿子湯、鯽魚湯催眠狀態:神志恍惚狀態第三章 犯罪行為發生的心理機制
第一節 犯罪動機的形成和轉化
一、需要和動機概述
需要概述 - 需要是人的生理平衡要求和社會性要求在人腦中的反映。它是一種主觀狀態,也是客觀現實的反映。形成需要必須具備兩個條件:一是個體感到缺乏什么東西,有不足之感;二是個體期望得到什么東西,有求足之感。需要就是這兩種狀態形成的一種心理現象。需要的結構層次
人的需要是一個系統,有其結構層次。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了需要層次論。他認為,人的需要體系可分為五個層次,從生理的、安全的、社會的(歸屬感的)、尊重的需要,一直到自我實現的需要,依次排成一個階梯。躍層次的需要往往不存在,存在者生來為了革命。餓著肚子構想大同世界的人境界不是一般的高。動機概述 - 動機的定義
凡是引起和推動人去從事某種活動以滿足一定需要的愿望或意念即為動機。動機與需要的關系 - 聯系:人的動機由其需要所激發。需要驅使個體趨向某個目標,變為動機。沒有需要不可能有動機。可以說,需要時動機之源。區別:從本原角度看,需要是(匱乏)狀態,動機是(驅力)傾向;從結構角度看,動機帶有明確的指向性,有具體目標并同滿足需要的行為手段相聯系。需要有好壞之分嗎?
- 需要無所謂好壞:需要是欲望,是類似于本能的東西,而人的欲望和本能無所謂好壞;從人的需要的類型和層次上看,需要也無所謂好壞。
- 通常所謂的不良的需要其實是一種不良的動機。對金錢和尊嚴的追求作為人的需要無所謂好壞,當人想到要采取某種手段去追求金錢和尊嚴時才會有好壞之分,而這時已經發展到動機了。因此,關于犯罪人有不良的需要甚至違法犯罪的需要的說法是錯誤的。
- 確認人沒有違法犯罪需要的實踐意義
在犯罪預防中,重要的是消除人的違法犯罪動機,而非消除人的需要。人的需要是消除不了的。要通過宣傳和教育,告誡社會大眾在其需要得不到滿足時,盡可能采取合理合法的方式去實現需要的滿足,而不是消除自己的需要。這才是預防犯罪的良方。否則,犯罪的預防將和需要的消滅劃上等號,浙江直接導致犯罪預防的虛無主義。 - 在犯罪的偵破中,重要的是去分析犯罪人采取某種犯罪手段實現某種犯罪目的的原因,而不是去分析人為什么會有某種物質的核精神的需要。動機的復雜性
同一動機可以產生不同行為,同一行為也可以由不同的動機所引起。動機斗爭(心理沖突)
一個人同時具有不可兼得、相互抵觸、不能同時得到滿足的動機時所產生的心理緊張狀態,稱動機斗爭或心理沖突。對人生有重大意義的事情動機斗爭的三種類型
接近——接近型(雙趨沖突)
指個體在遇到或存在兩個都具吸引力的目標時只能選擇其一而感困惑的動機斗爭狀態。回避——回避型(雙避沖突)
指個體對兩個都不愿接受、竭力回避的目標必須選擇其一而感困惑的動機斗爭狀態。接近——回避型(趨避沖突)
指同一目標同時對個體具有正負兩種吸引力,即若要達到有正吸引力的目標,必須通過有負吸引力的領域,使之同時既想趨近又想躲避的動機斗爭狀態。二、犯罪動機概述
概念 - 推動行為人實施犯罪行為的愿望和意念(內心起因);犯罪行為的直接動因。是犯罪心理的核心內容,也是犯罪心理的重要標志。特征
與一般行為動機的區別
手段是否合法與犯罪目的的區別
犯罪動機是行為發生的起因(為什么殺他),犯罪目的是行為要達到的結果(他死)類別
從需要角度劃分為四類
物欲型性欲型
強奸(犯罪率在下降)(解決問題的去處多了...)猥褻情緒型信仰型(少)
政治信仰型宗教信仰型 - 九第二節 犯罪人的氣質和性格特征
一、犯罪人的氣質特征
(一)什么是氣質
1.概念
判定氣質類型的內容
感受性 - - - +耐受性+ + + -敏捷性+ + - -可塑性+ + - -興奮性+ + - -傾向性+ + - -2.分類及特點p86-89
多血質粘液質膽汁質抑郁質3.與高級神經活動類型的關系4.與各種心理特性的關系(二)犯罪人的氣質特征二、犯罪人的性格特征
(一)什么是性格
1.概念2.性格特征的分解(四方面)
態度情緒意志理智3.類型
機能類型說獨立——順從說文化——社會類型說向性說特質分析說--性格測驗
明尼蘇達多項人格測驗量表卡特爾16因素測驗量表艾森克人格問卷 - (二)犯罪人的性格特征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
點擊舉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