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花,有木芙蓉和水芙蓉之分。
木芙蓉,又名拒霜花、木蓮,是成都市的市花。花型較大,花色嬌艷,有牡丹之姿。更有名貴品種如重瓣“醉芙蓉”,花色一日三變,初開為白色,之后漸變為淺粉色,至傍晚顏色更深。
《長物志》上說:“芙蓉宜植池岸,臨水為佳”。八至十月份花開最盛之時,波光花影,相映生輝,即所謂“照水芙蓉”。
據說,芙蓉花的名字源于一個古代的故事。一位男子出海身亡,他的妻子不肯相信,日日守在水邊,苦等夫君歸來。一天,思君心切的她,忽然看見水面浮現出丈夫的面孔,驚喜地轉臉一看,卻不過是岸邊的一棵樹,她是把這棵樹當作了丈夫。于是,人們便把這棵樹叫做“夫容”,開出來的花就叫做“夫容花”,后人追求文雅,改做“芙蓉花”。
木芙蓉的花語為纖細之美、貞操、純潔。
《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壽怡紅群芳開夜宴》,黛玉掣到的花簽,就是這“風露清愁”的木芙蓉。“莫怨東風當自嗟”,木芙蓉的花語,恰是絳珠仙子的寫照。
第七十七回,寶玉月夜祭奠晴雯時,正值八月芙蓉盛開,他寫的那篇奇文《芙蓉女兒誄》,就掛在池邊盛開的芙蓉花枝上。
祭奠已畢,卻見黛玉自芙蓉花叢中走出來,兄妹二人推敲文章措辭,才有了那兩句驚心動魄的讖語:
“茜紗窗下,我本無緣;黃土壟中,卿何薄命。”
晴為黛影,一篇誄文,悼念的是兩個人。一樣的花容月貌,一樣的冰清玉潔,一樣的伶俐活潑,一樣的福淺命薄。
曹雪芹先生寫得夠明確、夠清楚了,水芙蓉不是黛玉,而是另有其人。
水芙蓉,即荷花,也就是“蓮”,那是香菱(英蓮)。
位居《紅樓十二釵副冊》之首,香菱的判詞再明白不過了:
——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蓮枯藕敗,后面書云:根并荷花一莖香,平生遭際實堪傷。自從兩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鄉。
曹先生筆下,“芙蓉”就是木芙蓉,而提到“荷花”、“蓮”,是不用“芙蓉”的稱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