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你點開這篇文章后,恭喜你受到了“逆反效應 ”的影響。在我起標題的時候就在思考,如何起一個很有意義的標題,來表明這篇文章想要闡述的內容。
思來想去不如就運用“逆反效應”去起了這么一個標題。當你看到這個標題時,一定會很疑惑好奇,之后心里就會想你不讓我點開,我就非要點開看看到底這篇文章寫了什么。
什么是“逆反效應”?逆反效應是指人們對外界的情感與行為做出負向心理反應并影響其后續(xù)行為的現象。
產生“逆反效應”的原因有哪些?我們?yōu)槭裁磿a生逆反心理?
這篇文章的標題可以說就是利用人們的好奇心,讓我們不要點開,恰巧激發(fā)人們強烈的好奇心。因為好奇為什么不要點開文章,你不讓我看,我就偏要看看你這葫蘆里賣了什么藥。
對權威者發(fā)言人的反抗心理,這里的權威者可以是父母、機構、名人等等。對立情緒的產生一方面是權威者以前的欺騙,這方面可以從美國看出來。比如疫情期間戴口罩呼吁了很久但是美國人民依舊不買賬,有的人會說是他們崇尚自由,其實不然。
我們可以看一下當時懂王的言論是:“注射消毒劑可以消滅病毒”,“病毒會奇跡般地消失”。而且這種言論在美國民眾以前就遭受過。所以不是因為崇尚自由,而是因為對權威者的不信任,從而產生逆反效應。
對立情緒另一方面是跨越邊界。人與人之間是有“邊界”的。這種邊界我們可能看不到,但是卻存在著。邊界是讓人產生舒適感的范圍。一旦這個范圍被觸犯,人會從本能上感到不適、膩煩、暴躁和抵抗的。而巧的是這種邊界做父母與長輩的很難察覺出來,這也是造成青少年逆反情緒的原因之一。
我們總能聽到很多家長說:“我明明對孩子那么好,告訴孩子很多孩子就是不聽。”比如“放學回來,趕快去寫作業(yè)。”,“你這個坐姿不對,腰挺直了”,“先刷牙,再洗臉,說了多少遍了!”,“好好學習考上好大學”等等這類。其實是對孩子好,但是另一方面是家長過多地侵犯了邊界。沒有慢慢的引導而是“粗暴”的將應該與不應該,灌輸進孩子的思想當中,這樣孩子肯定會產生逆反心理。
一個人的自尊心有強有弱,對于自尊心強的人來說,一個人的批判是非常要命的,特別是人多的時候,不管你怎么說就算我心中認為你說得有理,但是我嘴上與行為上一定要反著來。在青少年時期孩子的自尊心同樣是很重的,他們開始形成自己的人格與習慣,也會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反對探索與總結自己。
逆反效應運用最多的地方還是在青少年的教育上,作為家長如果想要減輕這種逆反,第一:多引導,家長不必去下達指令,去讓孩子自己做,告訴孩子我們需要什么,為什么我們要這樣做事情?第二:多溝通,靜下心地與孩子交流明白他們做事情的原因。第三:多尊重,我們可以尊重孩子的選擇,并告訴他們自己所做的選擇,自己就要承擔相應的結果。
其實轉念一想我們成年人又何嘗不是父母眼中的孩子呢?我們同樣存在逆反心理,而且現如今社會壓力、生活壓力增大,這又加劇我們心中的焦慮與反抗。這個時候我們也不妨敞開心房,好好的與最親近的人聊聊家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