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道竹林七賢這個小團體的人比較多,能把名字說全的可能不多,對他們是怎么“賢”的,知之者更少。《晉書·嵇康傳》:嵇康居山陽,'所與神交者惟陳留阮籍、河內山濤,豫其流者河內向秀、沛國劉伶、籍兄子咸、瑯邪王戎,遂為竹林之游,世所謂'竹林七賢'也。
我是在年少背誦《滕王閣序》時,其中有一句“孟嘗高潔,空懷報國之心,原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中知道阮籍的,這個人對文學、對社會有什么貢獻,確實不知道,但如果說有點名氣,那就是這個人多少有點骨氣,不趨炎附勢。司馬昭為了拉攏阮籍,就想和阮籍結為親家,阮籍為了躲避這門親事開始每天拼命地喝酒,每天都是酩酊大醉,不醒人事,一連60天,天天如此,那個奉命前來提親的人根本就沒法向他開口,最后,只好回稟司馬昭,司馬昭無可奈何地說:“唉,算了,這個醉鬼,由他去吧!” 《晉書·阮籍傳》.另外此人看人分青白眼,喜歡的人就用青眼,不喜歡的就給個白眼。由此搞出了一個”青眼有加“的成語。妥妥地一個怪胎。
嵇康在這七個人中算是精神稍微比較正常點的。博覽群書,廣習諸藝,尤為喜愛老莊學說。早年迎娶魏武帝曹操曾孫女長樂亭主為妻 ,拜官郎中,授中散大夫,世稱'嵇中散'。司馬氏掌權后,隱居不仕,拒絕當官。這個人清靜無為,熱愛玄學和養生,成為'竹林七賢'的精神領袖。嵇康熱愛打鐵(大概想為中國的冶煉事業做點貢獻吧 )。人家鐘會(二十九歲封關內侯,人生贏家?。λ瞿街翗O,《世說新語》記載:鐘會撰寫完《四本論》時,想求嵇康一見,幫助他修改一下,或者給個評價,可又怕嵇康看不上,情急之中,竟'于戶外遙擲,便回怠走'。后來鐘會后來帶兵滅掉劉嬋的蜀漢,身世顯赫,又去拜訪嵇康,人家嵇康打鐵如故,頭都不抬。在要離開時,他老先生無比深沉地說:何所聞而來,何所見而去!鐘會藐視地說:聞所聞而來,見所見而去。意思就是聽說你還是個人物,見了不過如此。不僅得罪權貴,為此還給自己埋下禍根。后來被殺時僅四十歲。再好的養生,也沒有抵擋住刀斧。留下的一曲《廣陵散》,算是主要的文化遺產而被世人所知。
劉伶的名氣在于”醉酒“。劉伶嗜酒如命,常常坐著鹿車,帶一壺酒,使人扛著鍬跟著,說:'如果我醉死了就把我埋了”。劉伶常常縱情飲酒,任性放誕,有時脫掉衣服,赤身裸體呆在屋中。這個人一點才氣,朝廷派特使征召劉伶再次入朝為官。而劉伶不愿做官,聽說朝廷特使已到村口,趕緊把自己灌得酩酊大醉,然后脫光衣衫,朝村口裸奔而去。朝廷特使看到劉伶后深覺其乃一酒瘋子于是作罷。不知道他是不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裸奔”的人,但在當時的情況下,絕對是驚世駭俗的。
山濤,向秀、阮咸、王戎幾個應該是比較正常的,山濤一生致仕為官,且清廉自守。向秀對戰國哲學著作《莊子》有很深的研究。王戎'性好利',《晉書》多置園田水碓,聚斂無已,富甲京城。王戎經常與夫人手執象牙籌計算財產,日夜不輟。同時又十分吝嗇。(很奇怪這樣的人怎么會和阮籍、嵇康能成為朋友的)
阮咸喜歡彈琵琶,留給后人的樂器“阮”就是他發明的,算是文化遺產吧。
竹林七賢七個人中,性格特點并不完全一樣,尤其王戎的貪鄙和阮籍、嵇康清靜無為、消極避世,內心高雅的性格是相沖突的,怎么可能會成為朋友?這些人一生有的狂放不羈,不拘禮法,有的消極做官,有的貪財好利。這樣的人如何稱得上“賢”?
國人的價值觀自古就是“學成文武藝,貨與帝王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普遍追求。學以致用,關鍵在用。建功立業是大多數讀書人的夢想。改變不了現狀就要學會適應和改變自己。當然,改變不是同流合污,不是降低人格隨波逐流。象竹林七子,長居竹林,如王戎之流卻沒有“節”,有辱清流。阮籍嵇康劉伶之輩,被發佯狂,徒有其才,而不能匡扶社稷、救民水火,有何益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