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因:突厥人西遷;后果:曼齊克特決戰。
厥人西遷:657年,游牧民族突厥人遭到唐將蘇定方征討,可汗阿史那賀魯被俘,西突厥滅亡。突厥十族余部舉族西遷,最終到達小亞細亞地區,這才有了后來突厥塞爾柱人的崛起。
1055年,在首領圖格里勒·貝格的率領下,突厥塞爾柱人攻陷了阿拉伯帝國的都城巴格達。隨后,圖格里勒獲得了伊斯蘭國家君主“蘇丹”的稱號,一個由古突厥部落聯盟建立的塞爾柱帝國正式崛起。
自十八年前,圖格里勒繼任部落首領至今,一路進階,不斷壯大。他從依附于阿拉伯帝國的底層雇傭兵開始,晉升為中國古書中的“黑衣大食”阿拔斯王朝所有權力的掌握者。圖格里勒的崛起之路帶有明顯的游牧民族的痕跡。
因為他主要策略就是先作為阿拉伯帝國的雇傭軍出現,進而成為軍事精英,以掌握的軍權控制古老的王朝。
身為雇傭軍,首先就是要建立戰功。十年前,在阿拉伯帝國對抗波斯人建立的加茲尼王朝之時,圖格里勒通過丹丹坎戰役大破波斯大軍。
這場戰役最關鍵的就是雙方爭奪“呼羅珊”這個地方,它就像中國的河套地區一樣,是波斯人和阿拉伯人互相防范的第一道防線,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而圖格魯克伯克之所以參與這場爭奪之戰,也是被波斯人壓榨的無路可走了。
畢竟當時加茲尼王朝稱雄整個中亞,控制了大半個伊朗高原。連圖格魯克伯克自己的塞爾柱部落也淪為加茲尼國王的附庸。
此時,圖格魯克伯克正好有一個絕佳的機會,因為他負責為國王馬赫穆德戍守呼羅珊以北的草原,于是這對于奪取呼羅珊有了地理優勢。
那么,以武力跟宗主爭奪呼羅珊就需要一個借口。他向國王請求,允許塞爾柱人在尼薩等地游牧,因為現在的地盤已經干旱缺水嚴重,無法生存。
這顯然是圖格魯克伯克要將自己的勢力伸向伊朗高原的腹地。因為尼薩是波斯人養馬基地,更是連貫東西的貿易城鎮。如此重要的地方,加茲尼國王怎么肯輕易松口。
國王的冷酷拒絕直接導致了圖格魯克伯克與宗主國的決裂。
雙方既已開戰,但圖格魯克伯克知道自己的兵力不足,于是他充分發揮了游牧民族的機動能力。每當加茲尼的大軍到來之時,塞爾柱的騎兵馬上溜之大吉;等走了之后,又進軍騷擾。
反復循環這樣的游擊戰術,就這樣為塞爾柱人的集團吸引了更多的突厥同族投靠,隊伍就像滾雪球一樣越積越多。
事情的關鍵轉機還在加茲尼王朝內部的分崩離析。就在圖格魯克伯克親自率領大軍趕到的時候,加茲尼軍隊連停留小鎮丹丹坎休整補給都困難。因為城里的居民不堪忍受加茲尼王朝的常年盤剝,統統閉城不納,投靠了塞爾柱人。
圖格魯克伯克終于征服了波斯東部,接下來他將目標鎖定在了阿拉伯帝國的元首“哈里發”身上。身為阿拉伯帝國的附庸,他就像中國古代那些篡奪王位的奪權者一樣,對自己曾經的主人拔刀總要有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那就是“勤王”。
他聲稱現在哈里發正在受波斯人埃米爾的威脅,需要發兵救援阿拉伯世界的宗教領袖。有了這個幌子,圖格魯克伯克的侵奪行動就變成了正義之戰。
1055年,圖格魯克伯克領兵攻入首都巴格達,嚇得波斯人埃米爾急忙發布退位詔書。可圖格魯克伯克為了自己的“勤王”形象,不允許埃米爾主動退位,非要親自廢黜他。
就這樣,曾經的底層雇傭軍圖格魯克伯克成為哈里發口中的“救星和保護人”。其實,哈里發也知道圖格魯克伯克的野心,他并非真心要救自己,而只是需要哈里發這樣一個阿拉伯世界里的宗教領袖而已。
迫于塞爾柱人的兵力,哈里發無奈之下賜予圖格魯克伯克“蘇丹”的稱號,還封他為“東方和西方之王”。這就相當于承認了圖格魯克伯克的攝政王地位。
從此,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王朝——阿巴斯王朝所有權力盡歸素丹圖格魯克伯克控制,哈里發淪為象征性的傀儡。
后果
曼齊克特決戰:塞爾柱帝國建立之后,素丹阿爾普·阿爾斯蘭為了爭奪小亞細亞地區,于1071年率領1.5萬人與拜占庭帝國展開了曼齊克特決戰。結果,拜占庭帝國軍隊大敗。
結論:突厥塞爾柱人從底層的雇傭軍、強國的附庸做起,不斷強大,踩著曾經宗主的血,建立了游牧民族自己的國家。它的崛起也將突厥人的基因浸入了后世的土耳其人血液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