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雖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但是像東晉十六國時期這樣的分裂與混亂,不說絕后,絕對算得上是空前的了。西晉王朝建立之后,從上至下都彌漫著驕傲自大的氣氛,統治階級不思進取,整日里耽于享樂,不僅推出了一個“何不食肉糜”的二世皇帝,還搞出了八王之亂。
西晉是妥妥的窩里橫,外斗外行,竟然被實力早已不復當初的匈奴給打得一敗再敗,釀成了永嘉南渡的悲劇。此后,東晉偏安一隅,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沉淪,各路野心家趁勢而起,稱王稱霸者不知凡幾,后世將北方群雄在這一時期先后建立的政權概括為十六國。
十六國之中,由鮮卑慕容氏建立的政權多達四個,單論數量,可謂是獨占鰲頭。鮮卑慕容氏為何能做到匈奴劉氏、氐族苻氏和羯族石氏等想做而未能做到的事情?
從東漢末年到隋朝建立
西晉八王之亂爆發后,諸王之間混戰不休,手里有人的匈奴貴族劉淵被成都王司馬穎倚重,劉淵眼見天下大亂,便滋生出了不一樣的野心,司馬穎勢大時,便借其勢發展自己的勢力,司馬穎勢微時,他便果斷棄之不顧,在公元304年自立為王,同年,巴蜀之地的氐族首領李雄也割據一方,建立了成漢政權,由此開啟了十六國時期。
公元316年,西晉正式匈奴人建立的漢趙政權所滅,此時的北方大地已經涌現出了眾多地方割據政權,比如割據西涼的前涼、占據遼東的鮮卑慕容氏等。公元318年,漢趙內部傾軋,皇帝被權臣所害,雖然混亂很快被平,但是作為兩個最大平亂功臣的劉曜(劉淵之侄)和羯族石勒卻產生了分裂。公元328年, 石勒滅了劉曜,很快便建立了后趙。
八王之亂中的八王
石勒去世后,深受其信重的侄子石虎便憑借手中掌握的強大力量廢掉了石勒指定的繼承人,自己坐上了寶座。期間,遼東的慕容皝不斷做大做強,于公元337年建立了前燕政權,實力讓天下側目。其子慕容俊更是趁著后趙混亂不斷之際,出兵滅了后趙,風頭一時無兩。就在慕容俊籌募滿志,準備一舉滅掉東晉時,不幸去世,他的繼承人慕容暐遠不如父祖,國力每況愈下,直至被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政權所滅。
前秦在拿到前燕的地盤后,實力突飛猛進,一舉統一北方大地,可惜一場淝水之戰把苻氏的夢想給粉碎了,北方大地再次四分五裂。公元384年,前燕名將慕容垂在北地恢復慕容氏政權,建立后燕。同年,慕容暐之弟慕容泓在河東建立了西燕(因存續時間過短,不在十六國之列)。
盤踞遼東的鮮卑慕容氏
后燕因有慕容垂在,實力一度成為天下第一,不僅滅了西燕,還打敗前秦、東晉。可慕容垂剛一去世,其繼承人慕容寶就被同為鮮卑的拓跋氏教做人,后燕因此被分成了南北兩部。北部后來發展成了北燕,南部則發展成了南燕。
縱觀十六國,鮮卑拓跋氏、氐族苻氏、氐族李氏、羯族石氏、匈奴沮渠氏、西涼李氏、前涼張氏、后涼呂氏、鮮卑乞伏氏和羌族姚氏各占其一,匈奴劉氏占其二,獨占其四的鮮卑慕容氏實屬難得。
進擊的前燕
鮮卑源于早前和匈奴對抗的東胡,東胡被匈奴滅掉后,其中一部分就發展成了鮮卑,后來匈奴被漢朝打得越來越慘,曾經在蒙古草原上不可一世的北匈奴不得不通過西遷來避開漢朝鋒芒,這就給了鮮卑人可趁之機。告別了匈奴人的蒙古草原迎來了新銳的鮮卑人。待到東漢后期,檀石槐一舉將原本松散的鮮卑各部給整合了起來,其勢甚大。
檀石槐去世后,鮮卑主要分為三部,慕容氏為中部大人,算是大哥級的。再往后,居于遼東的烏桓被曹操所敗,慕容氏便逮著機會遷徙到了遼東,遼東相較于蒙古草原,與中原之間的聯系更為密切。慕容氏在遼東一邊交好曹魏,一邊積極引進中原文化并學習之。
取代匈奴的鮮卑
西晉建立之初,慕容氏首領慕容廆曾和西晉過了幾招,可惜都被教了做人。俗話說,失敗是成功之母,慕容廆并未氣餒,他在知道雙方差距后,迅速向西晉示好,更加積極地和中原士大夫們交流與學習,他對中原文化的理解程度一度讓西晉眾多大臣佩服不已。
當時的遼東不僅有鮮卑慕容氏,還有同族的宇文氏、段氏,慕容氏原是三者之中實力最弱者,但是聰明的慕容廆卻借著中原混亂之機,不斷招收中原士族,與之相反者,宇文氏和段氏自視甚高,不屑于重用中原士族,結果慕容氏不斷壯大,最終戰勝了段氏和宇文氏,獨霸遼東,有了王業之基。有此基礎,后來的慕容俊、慕容恪和慕容垂等人都相當注重學習和吸收中原文化。
遼東鮮卑勢力分布
慕容氏在割據遼東期間,雖也與士族發生過沖突,比如渤海的高氏,但要是和殘暴不仁的匈奴劉氏、羯族石氏等建立的政權相比,慕容氏對士族可就優渥得多,自然更容易吸收士族。再說西晉八王之亂期間,匈奴劉氏支持成都王司馬穎,而慕容氏卻支持司馬穎的對頭-東海王司馬越,司馬越被匈奴劉氏滅了后,司馬越一黨的司馬睿在江東建立了東晉。
雖說司馬睿主要是靠南渡士族的支持才坐上的寶座,可慕容氏卻在期間很好地把握住了機會,借著前事之緣,拿到了勸進之功,當時的首領慕容廆因此被東晉封為遼東郡公、都督幽州東夷諸軍事等,成為了受到“官方認證”的合法遼東之主。有了這些因素,慕容氏想要吸收西晉留下來的士族就更加容易。
后燕、西燕并存之際
慕容廆深知收而不用等于零的道理,他在北來的士族中選拔能人,委以重用,比如出身河東裴氏的裴嶷等人。裴嶷在受命出使東晉期間,因其才學較佳,東晉想讓他留在江東發展,可他秉承著對慕容氏的忠誠,毅然謝絕了東晉朝廷許諾的各種優厚條件,選擇回到遼東,經此一事,慕容廆對其更加信重。這只是個例,但足以說明慕容氏和漢人士族的合作形成了一種良性循環。
在慕容氏所建立的政權中,雖說軍權依然是主要掌握在慕容氏的宗室貴族手中,但是這并不代表慕容氏不信任士族,更不代表慕容氏像匈奴劉氏那般歧視士族。君不見曹魏時期的曹仁、曹真等?這都是一個道理,在混亂時期,宗室掌軍更容易讓君主安心而已。慕容氏基本沒有頒布過打擊士族的法律,也沒有說通過培養其他胡族來打壓士族。
后燕、南燕并存之際
綜上所述,鮮卑慕容氏在混亂的十六國時期注重引進和學習中原文化,這在當時是頗為難得的。暫且不說文化上兼容并蓄的好處,一般來說,隨波逐流者往往難以取得較大成就,慕容氏能做到匈奴劉氏等都沒做到的事情,自然成就更高。
另外,雖然當時西晉滅亡了,大量士族南渡,但是當時北方大地上依然存在著不少的士族,士族有相對先進的思想和知識,能夠幫助統治者更好地發展勢力,慕容氏能夠看清這點,并能夠通過各種舉措來積極引進和吸收,自然能夠在十六國期間獨樹一幟,像野草一般“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般得一而再,再而三。
參考文獻:
《晉書》
《資治通鑒》
《十六國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