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周滅商”真的象人們認為的那樣是正義之戰嗎?也許你了解的歷史是錯的,史記并沒有想象中的那樣權威,史記說這是一場正義之戰,因為紂王暴虐,武王替天行道,我曾經解讀過武王的《牧誓》,寫了一篇關于商紂王的猜想,今天來討論一下,到底興周滅商在當時的人看來是一場什么樣的戰斗?
?
一、伯夷叔齊不食周粟,餓死在首陽山上
伯夷叔齊都是誰?為什么能夠被拿出來單獨說?據說伯夷叔齊是孤竹國君的兩個兒子,因為繼承國君的問題,紛紛逃出了國內。但你不要以為他們兩個是為了爭奪國君,原因恰恰相反,孤竹國君在臨死前將君位傳給了小兒子叔齊,結果他死后,叔齊說國君應該由哥哥伯夷繼承,歷來都是長子繼承家業。但伯夷說我們必須按照父親的遺愿,請叔齊盡快繼位,甚至害怕叔齊后悔,他直接逃出了孤竹國。但叔齊說我沒有資格繼承君位,也逃出了孤竹國。于是,國君的位置幸運的降臨到了孤竹國君的二兒子身上。因此可見,他們二人對自己的操守看得很重。
?
后來,兩人意外的在國外遇到了,于是一起搭伴兒周游列國。他們聽說周國的伯侯姬昌賢明,他們慕名來見姬昌,之后果然滿意而歸,到處傳頌西伯侯的賢能。到了武王姬發攻打商紂王時,他們聽聞后急匆匆的趕到武王駕前,向武王發問“以臣子的身份攻伐君主,這個是賢明的人應該做的事情嗎?”
后來牧野之戰后,商朝覆滅,他們認為武王發起的戰爭是不義的,因此發誓不吃周朝的粟米,但那時天下已經盡歸周所有,于是他們只能相約去首陽山挖野菜吃,最終餓死在首陽山上。
?
試想如果武王伐紂真的是像宣傳的那樣,是仁義之師戰勝了兇暴的紂王,他們可能會為了紂王守節嗎?如果真的是那樣的話,他們只不過是愚忠而已,又有什么值得人們稱頌的呢?
二、武王病死后,天下流言四起,武王以臣伐君遭到了天帝處罰?
在牧野之戰后的第三年,武王姬發病死了,當時社會上有很多流言蜚語,最重的話就是說武王以臣伐君受到了天帝處罰,大周是沒有國運的,因為他建國不義。細心的朋友可能聽過這樣的話,從周代開始,最高的統治者自稱是天子,之前都沒有這種說法,這又反應了當時周朝統治者的什么心態呢?
先來看看他們怎么解釋的興周滅商吧!周人說,他們的祖先和商人的祖先是親兄弟,只不過,周人是嫡長子,而商人是庶子,現在庶子的國家出現了問題,作為嫡長子的他們,理應幫忙解決,問題是你解決完你倒是離開啊,為什么還要替人家掌管天下呢?商人家里沒有人了?人家的兒子武庚還在啊,所以從這上面來解釋也就只能稍稍堵住天下人的嘴。
?
怎么樣消除商湯江山對人們的影響呢?周公姬旦將目光投向了祭祀上。他宣稱周人的國君是天子,代替天來掌管天下的,而周之前的國君信奉的都是天帝。商人的天帝是帝俊,這從現在出土的很多甲骨文中都能找到記錄。天和天帝一字之差,但之前謠言中提到的天帝懲罰也就不存在了,因為周人是受到天保護的,他們可以說武王完成了天交給的使命,回去復命了。
試想如果真的是紂王不得民心,他們何須如此費盡周折,直接就來個紂王失民心,天下共逐之,不是更容易讓人民接受?
三、武庚之亂,戰斗進行了三年,是什么支持著商人不斷抗爭?
在商周時期,即使國家被滅國,也必須給別人保留宗祀,傳承香火。因此,商朝滅亡后,武王按照慣例,將殷商的故土留給了紂王的兒子武庚,但為了防止武庚反叛,他將自己的三個弟弟封到了武庚周圍,這三個人史稱三監。周武王病死后,周內部推舉了周公姬旦輔政,這就引起了三監的不滿,因為按照商周慣例,兄終弟及,輔政的人應該是最年長的弟弟,三監之一的管叔才對。這件事讓武庚看到了希望,于是,他聯系了三監,告訴他們自己最大的愿望就是為父親紂王洗清名聲,他可以幫助三人重新回到中央,但三人在奪權后,必須為自己父親正名。幾人一拍即合,周朝歷史上著名的三監之亂由此誕生了。當然,武庚的目的也不僅僅為了正名,更多的是奪回失去的權力。
?
三監之亂其實很快就被平息了,為什么?因為三監的人都是周人,當周公帶著大部隊來圍剿后,三監的戰斗力可想而知。但為什么歷史中的三監之亂又持續了三年之久呢?因為,一直抵抗的人,才是這件事的主謀,武庚。因此這次的叛亂也被說成是武庚之亂。
問題就是,如果真的像人們說的那樣,紂王殘暴、民不聊生、不得人心,武王替天行道,那這個三年的抗戰是否就有點不符合邏輯呢?試想如果商人不支持武庚復國,僅僅靠著武庚的手下商人士兵,即使再堅固的城墻,能夠防守三年?所以答案呼之欲出,所有的商人都拼死支持武庚復國,那么所謂武王伐紂自然也就是不得人心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