藩王制度最早由朱元璋創立,最初的目的是賦予皇室成員一定的權力,團結和拉近彼此之間的關系,既能有效防止外族入侵,也能彼此牽制,防止兄弟反目。然而,理想和現實之間總是存在差距,藩王制度實際上并不合理,甚至還間接加速了明朝的滅亡,因此,康熙皇帝上位后對于藩王的存在頗為忌憚!
下令削藩后引起了三個藩王的反撲,大臣朱國治寧死不降吳三桂,慘遭開膛破肚,然而,這位被康熙夸贊的忠臣卻還有邪惡的一面,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三藩之亂掀起,朱國治寧死不降
我們先從三藩之亂說起。所謂三藩之亂,指的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精忠三位藩王發起的動亂,在當年鎮壓李自成的時候,這三個人協助清軍立下了不小的功勞,也因此當上了藩王。原來,清朝初期,整體實力和統治能力還沒有完全形成,無法有效地治理較為偏遠的南方省份,所以就決定派一些有功之人去鎮守這些地方,這三個人因此成了藩王,分別掌管一片區域,在轄區內擁有極大的權力,再加上他們為清朝的建立立下了大功,威望更是達到了頂峰,能夠左右當地的軍隊、賦稅等重要事項。
歷朝歷代的皇帝都擔心手下的人有一天功高蓋主,而三位藩王又是領兵打仗的武將出身,更加不好控制,說不定哪一天就要打皇位的主意了,康熙皇帝深知這一點,更畏懼明朝的教訓重演,所以也不想夜長夢多,等到政局穩定之后,他毅然下令決定撤藩,這就讓三位藩王不滿意了。
在此之前,三位藩王已經雄踞一方,積累了龐大的實力,野心也慢慢膨脹起來,此時看到康熙要撤藩,這不是鳥盡弓藏嗎?于是,吳三桂、耿精忠表面上作出配合的樣子,實際上已經開始暗中勾結,共同籌備反叛之事,并且還邀請尚可喜和其他一些地方官員加入這個計劃,這便是三藩之亂了。
云南巡撫朱國治便是吳三桂等人邀請的官員之一,但是他對反叛毫無興趣,而且還以忠臣的姿態狠狠責罵了吳三桂一通,痛斥他不該起兵謀反,吳三桂見狀怒不可遏,也明白了朱國治沒什么留著的必要了,反正他鐵了心地不會跟著自己,就讓人把朱國治開膛破肚,既是除掉后患,也是震懾其他“不聽話”的官員。
得知朱國治寧死不屈的事跡之后,康熙皇帝非常感動,稱贊他是為國捐軀的忠臣,為他舉辦了隆重的葬禮,還賞賜了他的家人、追封了他的頭銜,極盡死后哀榮。
忠臣朱國治的另一面
朱國治面對吳三桂,表現出了忠貞不二的一面不假,可是他平時的所作所為,恐怕就要愧對康熙皇帝的夸贊了。那么,朱國治到底做了什么呢?
首先,他是“抗糧哭廟”案的始作俑者,這也是江南三大案之一。所謂哭廟,是蘇州一帶流傳很廣的習俗,指的是讀書人聚集在文廟,寫文章批判官府的惡行,然后向孔圣人控訴,哭廟往往能吸引大量的民眾圍觀參與,給官府帶來很大壓力,從而推動事情的解決。
抗糧哭廟案的經過為:時任蘇州吳縣縣令的任維初為官不端,濫用職權牟利,私自高價售賣官米,而且還實行非常嚴格的賦稅,導致當地百姓苦不堪言,在催繳稅款的時候,面對實在拿不出糧錢來的窮苦百姓竟然大打出手,杖斃了一個人,導致民怨民憤達到了極點!
于是,以金圣嘆為首的幾個秀才便寫了文章來到哭靈的場所大聲訴苦、控告這些為非作歹的官員,還直接點名批判了巡撫朱國治,認為他明知道自己的下屬做出這些勾當卻睜一只眼閉一只眼,完全是在包庇惡行。這事傳到朱國治耳朵里后,他大怒,下令逮捕參與這次哭廟的人,先后把包括金圣嘆在內的所有主犯都抓了起來,金圣嘆深感世道不公、官官相護,悲憤之下大聲呼喊先帝的名號,被扇了二十個巴掌。
哭廟發生的時候,正值順治皇帝駕崩,這些人也被認為是沖撞帝靈,被處以死罪,金圣嘆就是這樣落得了一個斬首的下場。一代才子因為批判官員、為民請命而冤屈至死,真是讓人憤怒!
江南三大案中的另一個案件,江南奏銷案同樣和朱國治脫不了干系。原來,清王朝遷都入關后,在催繳賦稅方面實行了更為嚴格的律法,但是江南當地的一些富豪依然沒有把朝廷的法令放在眼里,靠著自己的人脈想方設法逃避、拖欠稅款,嚴重拖垮了朝廷的財政,國庫空虛,進而帶來一系列的影響,比如沒有錢給軍隊的將士們發糧餉等等。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朝廷便派朱國治去查辦此事,朱國治為了自己的政績,在辦案的時候過于嚴厲,統計上來的欠糧名單里,有很多是不至于被降罪的,但是朝廷不管欠了多少,也不管欠糧者是何種身份,一律廢掉他們的功名和出身,其中,有一位中了探花的,僅僅因為欠了一錢,就被廢了探花出身,也被民間稱之為“探花不值一文錢”。
這次案件聲勢浩大,前前后后牽扯了1.3萬人,有不少甚至被逮捕起來押送到了刑部審問。其實,按照常理來看,如果是催繳錢糧,本不需要如此大動干戈,更不應該對所有人都采用如此嚴苛的處罰,就像那位探花,僅僅因為一文錢就讓他多年的寒窗苦讀付諸東流,并不符合當時的一貫作風,所以,此事更像是清政府借題發揮,意在打壓江南地帶的士族富商,讓他們接受改朝換代的事實、對清政府俯首稱臣。
之后,朝廷上下也避諱談論這件事,可見其中的確另有隱情。雖然這件事并不是朱國治主導的,但他作為朝廷派來的主事官員,負責查辦此事,還是受到了很大的非議,畢竟名單是他報上去的,他完全有權力決定哪些人要“倒霉”。
結語:
江南三大案中,有兩件都和朱國治有著直接的關系,可見他并不是一個真正的好官,反而存在濫用職權、徇私舞弊的行為,當然,他面對吳三桂時,也的確表現出了忠義,可見,人都是復雜多面的啊!對于朱國治您又是怎么看待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