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同事英姐帶著5歲的女兒蓓蓓來家里做客,優米拿了不少玩具招待小伙伴。蓓蓓眼巴巴地看著客廳的蹦蹦床,偷偷問英姐“媽媽,我可以玩妹妹的蹦蹦床嗎?”“可以呀,妹妹的玩具你都可以玩”,我趕緊回答。
后來發現,蓓蓓每玩一個新玩具都要回頭看媽媽一眼,媽媽點頭了她才會繼續玩。于是我調侃“家教夠嚴呀,孩子這么懂禮貌!”。
可英姐卻說:“懂禮貌?那是你沒見過她在家撒潑打滾的樣子!這孩子典型的'在家霸王龍,出門像條蟲’!”
仔細想了一下,優米好像也是這樣。在家,嗓門大的能把屋頂揭了;一到外面,一句話都不說。不管別人怎么熱情,她總是站在那淡淡地看著。小朋友找她玩,她也是躲得遠遠的,把“窩里橫,窩外慫”的精髓發揮地淋漓盡致!
問了一圈周圍的人,發現不少孩子都是“窩里橫,窩外慫”。有朋友還為此咨詢心理醫生:這算不算是性格缺陷?
恰好優米也有這方面的困擾,于是我特意去翻了心理學書籍,才知道孩子“窩里橫,窩外慫”都是有原因的。
很多父母都不明白,為啥孩子會有兩幅面孔。其實心理學上對此是有分析的:
先看,“窩里橫”是咋回事?
“窩里橫”可能來自“遺傳”
心理學認為,人在安全的地方更容易放開自我,無拘無束。而進入陌生環境,則會變得恐慌、拘謹。所以,不管是大人還是孩子,見到陌生人都會選擇約束自己的行為。網上流行一句話“我們總是把壞脾氣留給了親人”,也是這個原理。
對孩子而言,家里相對安全,外出則是暴露在了陌生的環境。他們會習慣性模仿父母對待陌生環境的處理方式,倘若父母在外面本就不是容易放開的人,那么孩子自然就會變得“窩里橫,窩外慫”。
“窩里橫”可能來自家庭習慣
現在的孩子大部分都“窩里橫”,這其實跟主流的育兒方式有關。現在的年輕人工作壓力大,大部分孩子6歲前都是爺爺、奶奶在帶。老人對孫輩無盡地寵愛,很難堅持原則,這就給了孩子“窩里橫”的土壤。
孩子很聰明,只要“窩里橫”得逞過一次,他就會把這一招練得爐火純青。比如,只要孩子撒潑打滾買過一次玩具,第二次要玩具時就能快速復制上回的操作。
值得一提的是,這些在家里“橫”慣了的孩子,往往習慣通過“橫”的方式解決問題。但放在家人身上效果奇佳的方法,對外人根本不起作用,這種落差會讓孩子無法適應外界環境。而在外受了壓抑的孩子,則會把氣撒到家人身上,陷入一種惡性循環。所以,制止孩子“窩里橫”一定要趁早。
再看“窩外慫”是咋回事?
孩子對陌生環境有天然的抗拒感,尤其一歲半之前的孩子,還處于分離焦慮期,“窩外慫”其實非常正常。這時家長萬不可簡單粗暴地將孩子推出去,而是要包容孩子的行為,給他足夠的安全感。
但如果孩子3歲后,出門還是畏畏縮縮、過于拘謹,那就需要引起注意了。這些孩子“窩外慫”無外乎兩個原因:
其一,性格慢熱
有些孩子就是天生慢熱,優米就是!她一定要確認周圍環境不會威脅到自己才會行動。這類孩子有自己的節奏,她們其實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窩外慫”,只是比其他孩子更謹慎些,所以我們建議父母尊重這類孩子的節奏,不要強行破壞,讓他用自己的步調去探索世界。
其二,缺乏社交技巧
有些孩子內心是渴望和別的孩子玩的,但苦于不懂社交技巧,就是不敢上去打招呼。面對這類孩子,最好的做法就是家長做示范。
比如,碰到陌生的小朋友,家長可以試著先打招呼,“小朋友,你好呀,今年幾歲啦?”“要不要和小妹妹一起玩呀?”等等,再引導孩子表達自己的需求。
如果孩子還不開口,那就從“拜拜”開始,離開的時候讓孩子和其他人說“拜拜”。大數據顯示,90%的孩子雖然不愿意見面打招呼,但都愿意在離開時說“拜拜”。
首先,巧用EPS趕走“窩外慫”
EPS是心理學名詞,由美國心理治療師魯斯·皮特斯博士提出。他用這個方法幫助很多害羞無法社交的孩子們,僅用3周就建立了社交能力。
E(evaluate)評估,這是EPS的第一步,家長需要對孩子,從以下四個維度進行一次整體評估:
將評估的這些都記下來,找出孩子交流的普遍規律。
P(play)計劃:根據前面的記錄,刻意地培養孩子社交。比如,錯開孩子討厭的地點、時間,在孩子開心時,讓他和好朋友打個電話?;蚺阒⒆訁⒓右恍┬F體活動,并及時對孩子的每一個小進步進行表揚。孩子做得不好的地方,不要急著批評,而是和孩子一起總結經驗,尋求解決方案。
S(skills)技巧。這一步其實和上一步是同時進行的,在和孩子探索社交時,家長需要教孩子一些基本的社交技巧。比如,初次見面怎么打招呼,離開如何說等等,一旦孩子做到了就給正反饋,慢慢地孩子就會越來越得心應手。
其次, 面對“窩里橫”要學會:接納情緒、拒絕無理要求
兒童心理學家黛博拉·麥克納馬拉博士曾說,不要試圖阻止孩子發脾氣,發脾氣是正常的,阻止才不正常。
這句話從側面理解就是,孩子不會無緣無故地“窩里橫”,一定是通過“窩里橫”在表達某種情緒,或者傷心、或者失望等等。
控制情緒的大腦,需要在成年時才能發育成熟,所以小朋友經常是“情緒先于動作”。我們看到的“窩里橫”,大部分是因為孩子不懂得如何表達負面情緒。
所以,孩子發脾氣時,父母能做的就是先接納孩子的情緒,用語言安撫她。告訴孩子:媽媽知道你現在有些傷心/生氣/失望/憤怒,你能告訴媽媽為什么嗎?先肯定再引導孩子主動表達。
如果孩子說不出來,還需繼續引導,你可以說:是因為XXX才生氣的嗎?多試幾次,孩子就會知道負面情緒不一定非要靠“橫”來表達。
我非常贊同一句話:一個被逼到墻角的孩子只有“橫”一把,才能為自己壯膽;而一個情緒常常被接納的孩子,就會通過“講道理”為自己辯護。
當然,父母引導的同時也要有自己的底線?!吨胁蛷d》中,趙薇對一位媽媽說:“你不能讓兒子有這種高高在上的感覺,將來你老了,他也覺得你沒那么重要,不能太把孩子當回事。”
很簡單的一句話,暗藏育兒的道理。不能讓孩子高高在上,就是要家長學會拒絕,一味地遷就只會讓孩子越來越自私、越來越目中無人。如果稍加觀察你會發現,往往家里最遷就孩子的那個人,恰恰就是最不被孩子尊重的那個。
當涉及到底線時,一定要堅定地告訴孩子:我能理解你,也非常愛你,但你的要求是不對的,媽媽不能答應。這種堅定,會讓孩子學會遵守規則。
最后想說,面對“窩里橫,窩外慫”的孩子,我們一定不能直接就給孩子貼標簽,千萬要先搞清楚具體原因,再進行針對性引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