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水滸傳》,人們首先想到的是被逼上梁山的108好漢,如“及時雨”宋江、“豹子頭”林沖,“黑旋風”李逵等這些經典人物的故事。
其實說來,在《水滸傳》里面,梁山108好漢的排名,是綜合各方面實力的結果,并非是按照個人的實力高低來排名的。
就拿天罡星玉麒麟盧俊義舉例來說,他雖然入伙很晚,在梁山也沒有多少“群眾基礎”可言,但因為其對宋江真心擁戴,個人也有一定的本事,于是便排在了“二當家”的位置,也是宋江為了讓他來與吳用等人起到互相牽制的結果。
再看喬道清,幾乎很少有人注意到《水滸傳》里面這個不起眼的角色。
說起來,喬道清的本是也算得上是高手了,他曾生擒武松、力挫林沖,但只因入伙晚,最終導致他在梁山沒有一席之地。
喬道清,又名喬冽,陜西涇原人氏,是《水滸傳》中一個擅長道術的經典道教人物。
傳聞喬道清的母親在懷他的時候曾夢見豺狼闖進了家里,后來這頭豺狼又變成了一只鹿,就在喬母做夢的時候,喬道清也出生了。
如果說《水滸傳》中,梁山的入云龍公孫勝是使用道術的佼佼者,那么喬道清的實力也是足以與公孫勝相提并論的。
喬道清自小便喜歡舞刀弄槍,后來在一個偶然間的機會下,在崆峒山遇上了一位不知姓甚名誰的異人,喬道清便是從此人身上習得了一身呼風喚雨、騰云駕霧的道術。
喬道清在《水滸傳》兩個版本中的身份有些許出入。
簡本中,喬道清是羅真人的師弟,也就是梁山好漢中公孫勝的師叔。
喬道清與羅真人本是師出同門,但后來卻自己離開了師門,獨自云游于天下之間,后來投奔于田虎門下。
在繁本中,卻寫的是喬道清與羅真人本素不相識,喬道清欲前往九宮縣二仙山拜羅真人為師,但羅真人認為,喬道清學的這些道術都是些旁門左道,且本人也心術不正,上不得臺面,因此便拒絕與其見面,喬道清最終也只得悻悻而歸,獨自游走于江湖之間。
再到后來,喬道清在安定州碰上當地的州官懸賞能求雨之人,喬道清為了那筆賞金,施法求雨,誰知成功后的賞金卻被一名官吏貪污,喬道清出于氣憤,便失手打死了這位官吏,因此被官府通緝。
為了逃脫追捕,喬道清改名易姓,喬裝打扮成一副道人的模樣,最后投奔到了田虎麾下,謀了個護國靈感真人、軍師之位。
不得不說,喬道清本人身上還是有幾分真本事的。
田虎在喬道清的幫助下,一路攻下了不少州郡,霎時間實力大增,田虎也因此對喬道清很是信任與重視。
梁山在征討田虎之時,喬道清為了報恩,也主動提出自己去與梁山好漢交戰。
在《水滸傳》中,喬道清第一次出場是在《眾英雄大會唐斌 瓊郡主配合張清》這一章節。
彼時梁山好漢已接受朝廷的招安,宋江開始帶著人四處為朝廷南征北戰。
那個時候,宋江正奉命前去征討田虎的部隊,命秦明等人進攻蘇林嶺,喬道清于是便在此時出場了。
關于喬道清的打扮以及所使用的的兵器,原著中有一段詳細的描寫:“頭戴紫金嵌寶魚尾道冠,身穿皂沿邊烈火錦鶴氅......仗一口錕铻鐵古劍......”
由此看來,喬道清的一副道士的裝束穿著,恰好反應了其真實身份。
作為一位法術高手,喬道清第一次出場時所展現的法術水平,就連公孫勝也險些招架不住。
喬道清一出現,便是直接對著梁山的人馬念咒作法,對方只見當時的環境變得“狂風大作,天昏地黑”。
就在秦明和雷橫等人還沒意識到發生了什么事情的時候,眨眼之間,一股怪風就將梁山的幾位好漢給捉到田虎的營帳中去了。
喬道清的身份本就是個道士,擅長的本就是道術這樣的“法術攻擊”,像秦明這些使用武力的人,自然就不是他的對手。
喬道清的表現,讓田虎的部隊眼前一亮的同時,卻也讓這群梁山好漢感到十分忌憚。
如今眾人都知道喬道清會法術了,因此也不敢貿貿然地再沖上去,但沖動暴力的李逵卻顯然并不這么想,于是便再次帶著項充和李袞沖了上去。
毫無意外,兄弟三人也是落到了喬道清的手里。
好在喬道清并沒有殺害這些人的打算,只是將其拘禁在白虎嶺迷魂洞中。
喬道清的桃木劍一揮,輕輕松松就生擒了包括李逵在內的梁山五百多人。
在喬道清與梁山好漢的第一次交鋒當中,喬道清以壓倒性的勝利獨自對抗梁山的幾位得力大將,大獲全勝。
喬道清的實力和戰績,就連宋江在聽聞這個消息之后也是十分震驚。
在得知連李逵也被喬道清擒獲之后,宋江便點了魯智深、林沖、徐林、武松等幾名心腹大將以及兩萬兵馬,親自率兵,前往昭德城南的方向浩浩蕩蕩地殺去了。
而在田虎這邊,喬道清一邊手持寶劍,一邊領兵出戰,只見對方戰鼓齊鳴,宋江的身邊,還站著林沖、武松等幾名大將。
喬道清見狀卻并不擔憂,只是故技重施,在武松幾人沖上來的時候,不慌不忙地將寶劍往西一指,口中念念有詞,只一個咒語,就將武松困在原地,不得動彈。
值得一提的是,武松在《水滸傳》的戰績也是十分輝煌的。
武松在《水滸傳》中的第一次出場,是在柴進家里,直到后來在井岡山打虎,才有了第一個值得為人稱頌的戰績。
想想看,武松在沒有厲害兵器的情況下,就這樣打死了一只強壯的成年老虎,這種實力,在所有的梁山好漢中,未必有幾人能真正做到。
再者,武松在《水滸傳》原著里面,武松在獅子樓單挑西門慶的時候,只用兩招便輕輕松松地擊敗了西門慶。
就算后來在十字坡被孫二娘暗算的時候,武松一眼就看出來里面的酒有問題。
面對蔣門神這樣的摔跤高手,武松也是輕輕松松地就將其打敗了。
總的來說,在梁山好漢里面,武松是有巨大的力量優勢的。
然而誰能想到,當年威風凜凜的武松,如今竟輕而易舉地被喬道清生擒了去。
宋江眼見武松被捉,便指揮著梁山人馬向喬道清攻去。
在此時,天地間卻變得一片昏暗,一陣飛沙走石忽然吹來,迷住了梁山人馬的眼睛。
宋江和林沖幾人雖說有勇有謀,但到底是不通法術。
喬道清的法術變化莫測,宋軍只見面前都是黃沙漫天,哪里還有敵軍的身影?
宋江指揮著部隊往北邊的方向走去。
就在此時,喬道清便帶著提前埋伏好的士兵從茫茫沙塵中沖了出來,搞得梁山人馬瞬間方寸大亂。
林沖之前也并沒有見識過這樣的場面,一時間也拿不定主意,到底該往哪邊去才好,于是便死死地將宋江護在中間,欲伺機帶其突出重圍。
在梁山好漢中,林沖身懷絕技,他在梁山軍團中的戰斗力還是相當不錯的,且他的地位也是梁山軍團中的主力精銳。
但盡管如此,林沖的本領只限于執行軍令方面,于統帥軍隊而言,林沖還并不能夠獨當一面。
這也正是林沖、宋江與喬道清對戰時,被對方打得毫無還手之力的原因。
在李逵、武松等大將接連被擒,宋江也驚惶無措的情況下,梁山人馬霎時間便陷入了群龍無首的局面。
一陣激戰過后,喬道清所在的部隊穩穩地占了上風。
說來宋江到底還是小瞧了喬道清的實力,這才導致自己落了今天這般田地,甚至還嚇得宋江驚呼,自己將要喪命此地。
縱觀整個梁山陣營里面,公孫勝的道法是最精湛的,并且公孫勝在江湖上早已歷練多年,想來是有能力與喬道清一戰的,但宋江卻顯然沒想到該調用公孫勝來對戰喬道清。
就在梁山的殘兵敗將回大本營搬來公孫勝這位救兵之后,公孫勝也并沒有在喬道清身上占到幾分便宜。
在雙方用道術交戰的過程當中,公孫勝面對喬道清的發難,雖說三番幾次都將喬道清設下的法術機關破除了,但令公孫勝意外的是,喬道清此人除了擅長這些奇門遁甲之外,竟還精通武藝。
在兩人赤手空拳的交手過程中,公孫勝也不是喬道清的對手,于是最終便率領殘兵退回了大本營,準備去找自己的師父羅真人過來救場。
最終在羅真人的幫助下,梁山的不利局面才徹底被扭轉過來。
在隨后的戰斗中,公孫勝以“五雷正法”擊敗了喬道清。
由此不難看出,喬道清在《水滸傳》中,其實是個厲害角色,梁山好漢大多數人都不是他的對手。
就算是公孫勝這樣的道法高人,也需要借助援軍的幫助才能打贏喬道清,這也更能說明喬道清實力非凡。
在《水滸傳》中,作者描寫喬道清的筆墨并不是很多,甚至可以說喬道清并不是書中的關鍵人物。
在公孫勝擊敗了喬道清之后,喬道清眼看田虎大勢將去,便接受了宋江等人對他的招攬,之后也成為了梁山好漢當中的一員。
然而上梁山卻并非是喬道清最后的結局。
在此之前,喬道清也聽說過梁山好漢的名氣。
如今喬道清在此次戰斗中傷了對方不少人馬,但宋江等人卻并沒有要找他報復的意思,這也讓喬道清對梁山很有好感,繼續過起了自己以往安逸的修道生活。
但因為入伙晚的原因,上位天罡星三十六星以及下位地煞星七十二星都各自有了對應的人物,因此梁山108好漢里面,并沒有喬道清的一席之地。
但喬道清的加入,對于梁山的幫助是巨大的。
因為喬道清的倒戈,在梁山人馬征討田虎的過程中,田虎集團很容易就被殲滅了。
在這之后,喬道清又隨梁山人馬一同征討王慶,并在戰爭過程中也立下過許多功勞。
在梁山好漢四處討伐的過程中,喬道清的出場總是發揮著關鍵作用。
就如攻打王慶時來說,正是因為喬道清及時發現了劉敏的計劃,才讓梁山人馬避免了被燒死的結局。
當白夫人用妖術敗了不少梁山好漢時,也是幸得喬道清做出的符水給士兵飲下,最后才讓梁山反敗為勝。
然而梁山好漢對于喬道清的本事卻并不買賬。
梁山的人本就崇尚像林沖武松那樣的英雄之輩,或是宋江那般的忠肝義膽的俠義之士。
再說與喬道清同樣擅長道術的公孫勝,也是入伙已久的梁山元老。
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宋江一直都對喬道清的本事十分看重,但梁山的其他好漢卻一直都看不慣喬道清那種高高在上的架勢。
長此以往,宋江見喬道清在梁山不得人心,耐不住好漢們對喬道清都不太滿意,宋江也逐漸將喬道清在梁山的地位邊緣化了。
作為一個后來居上的人,喬道清本來就對梁山沒有太大的歸屬感,更何況自己在這里還不得重用,又哪里肯繼續留在梁山蹉跎年華?
以前在田虎麾下的時候,喬道清好歹也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國師,在上了梁山之后,喬道清的地位一落千丈,梁山好漢也沒有幾人真正重視他,喬道清因此心里有落差也是在所難免。
因此在征討王慶戰役獲勝之后,喬道清便向宋江拜別,托辭“尋師”,在梁山攻打方臘前夕,便離開了梁山眾人。
話說梁山好漢在接受朝廷的招安以后,一開始的日子看起來倒是過得風光無限:不但上戰場建功立業,被皇帝加官進爵,然而梁山這108好漢的結局最終都是悲慘的。
相比于梁山眾人,能像喬道清這樣全身而退保住性命的,也是人生一大幸事了。
《水滸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