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國末年,有一個叫做公孫龍的學問家和大儒孔穿舌戰,他為了獲勝,在辯論中提出了一個奇怪的觀點:馬包括了很多顏色,比如白馬、黃馬、黑馬;但是白馬并不包括黃馬和黑馬,因此,白馬根本就不是馬。
這當然是一種詭辯,可乍一聽沒有破綻,一下子讓孔穿啞口無言,也征服了當時許多名辯智士。
如果你懂一點邏輯,到這已經能很輕松的指出“白馬非馬”這個結論的謬誤了。公孫龍其實是偷換了概念,用特例“白馬”去指代了整體“馬”,迷惑了當時的人,跟著公孫龍的邏輯,徹底走進了思維的迷宮里。
所以我們說,邏輯,就是這樣一種能讓人看穿事情本質的工具。
2013年,BBC出品了一部叫做《邏輯的樂趣》(又譯作:邏輯之趣),它深入淺出的向我們解釋了什么是邏輯以及它究竟有多么神奇。
我們居住的世界有一套運行的規則,這些規則隱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例如我們過馬路時總是紅燈停綠燈行,行人走人行道,汽車走機動車道,這樣不僅能保證交通暢行,也可以保護大家的人身安全。
這一套規則,其實就是邏輯,它是驅動整個社會的引擎,而擁有邏輯思維的人即是制定規則的人。
第一個把邏輯準確定義的人是希臘的亞里士多德,據今已經有兩千五百多年了。
他曾經說過,邏輯就是正確的推理。最基礎的方法叫做三段論,只要有兩個正確的條件,就能得出符合邏輯的結論,簡單明了。
為了闡述清楚三段論,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子:人終有一死,而蘇格拉底是個人,所以蘇格拉底終究會死。
很清晰是不是?為了更好的定義和利用邏輯,亞里士多德還寫了一本《工具論》,把野生的邏輯變成了專業的學說,被奉為經典,但經典往往意味著難接地氣,懂邏輯的人也只是局限于學者的小圈子。
直到19世紀,邏輯才開始在普羅大眾中間流行起來。這就不得不提到一個人,《愛麗絲漫游仙境》的作者劉易斯·卡羅爾,他本人是牛津大學的數學教授。
卡羅爾認為邏輯學是所有知識的基礎工具,每個人都需要這種工具,去破除生活中、書本里遇到的謬誤,因此一直希望能通過通俗易懂的辦法,幫助孩子們和沒有機會收到太多教育的民眾了解邏輯。
他拋棄了那些復雜的概念,采取的方法是在有趣的內容里添加進入邏輯小游戲。在《愛麗絲漫游仙境》這本童話書里,就含有大量邏輯與文字游戲,比如砍頭貓難題、吃蛋難題、吃餡餅難題,每一個難關都需要利用邏輯漏洞去破解。
卡羅爾的做法恰恰符合咱們人類的思維發育規律。我們現在已經知道,孩子的思維是從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人的思維實際上是從形象思維開始的,孩童有能力使用邏輯思考,但是卻無法理解抽象的文字概念,所以依靠游戲、圖像去學習邏輯知識,更利于孩子們吸收的。
但一直到這個時代,“邏輯”這門學問依舊沒有發生創新性的變革,直到一個叫布爾的人出現。
這個叫布爾的教授拓展了邏輯,把他從書本里帶入到了生活中。他發明了用簡單的數字代表邏輯關系的概念,直接影響了計算機系統、芯片制造業的出現。
1974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把邏輯學列入相對于技術科學的基礎科學。到了現在社會,邏輯學和哲學、文學等專業被歸入“人文學科”,但陰差陽錯,再次被人貼上數字、計算的標簽,讓人望而生畏、敬而遠之。
然而,邏輯不僅影響各領域學科的發展,也深刻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從街角酒吧到金融市場交易所,從古老的哲學研究到前衛的人工智能科技,邏輯無處不在。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經常會遇到因為對邏輯的忽視、邏輯思維的缺失而吃虧的例子。
大家應該都聽說過“龐氏騙局”,它的始作俑者查爾斯·龐茲靠著這個,在一年之內騙光了4萬人的存款。后來它發展出來了許多變體,一直活躍在犯罪的第一線,上當受騙的人數以萬計。但萬變不離其宗,犯罪路徑都是利用新投資人的錢來向老投資者支付利息和短期回報,以制造賺錢的假象,進而騙取更多的投資來斂財。
查爾斯·龐茲
這種套路乍一看沒啥問題,但仔細想象,就會發現邏輯上的漏洞:第一這違反“風險與回報成正比”的投資規律,第二違反投資的周期性,仿佛不受時間的控制,永遠都會有利潤。這時候邏輯能力強的人,洞悉到了這兩點,就能很大程度上避免受騙上當。
因此,學習并掌握邏輯能力,會幫助我們更好的面對生活中的困境,規避不必要的風險。
當代不少家長也逐漸意識到了這個問題,從小培養孩子的思維能力,也會做一些簡單的教學,比如列計劃、玩思維游戲,種類雖多,但也不夠系統;另一部分家長則選擇了帶孩子去上一些少兒編程、邏輯思維的課程,把專業的事交給了專業的人。
邏輯從亞里士多德的哲學書一路走來,成為建立生活秩序的底層規律,化作高端科技的敲門磚,也成為千萬家長爭相為孩子培養的硬實力,展現了它的魅力和意義。
而一切教育都要依托于時代的需求,人工智能、大數據的發展,則讓未來世界的模樣無法預測。漲知識的同時漲邏輯,或許不一定能讓孩子百分之百走上人生巔峰,但一定能讓他不隨波逐流,成為一個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人,收獲屬于自己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