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荷蘭,很多人便會不由自主地想到“荷蘭豆”這個蔬菜名稱,但是荷蘭與“荷蘭豆”并無關系,說的是荷蘭這個國家,如今的荷蘭偏安與歐洲一隅,國土面積狹小,只有41528平方公里,只有我國重慶面積的一半。不過就是這樣一個彈丸之地,在大航海殖民擴張時代,荷蘭也是一個和當時英國比肩的強國,被譽為“海上馬車夫”。當時的荷蘭也在世界各地擴張,建立起自己的殖民帝國,喜歡掠奪他國的利益,完全沒有如今老實本分的模樣,那么鼎盛時期的荷蘭究竟有多么強大呢?殖民地遍布全球,連日不落帝國都要退讓三分。那么荷蘭是如何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殖民帝國的呢?首先要從荷蘭的建立開始說起。
早期的荷蘭先后在哈布斯堡王朝、神圣羅馬帝國和西班牙的統治之下。在1516年,查理一世成為西班牙國王,繼承了哈布斯堡的地盤,荷蘭歸于西班牙統治。由于西班牙查理一世的暴政,荷蘭于于1568年爆發了反抗西班牙統治的八十年戰爭。荷蘭人在奧倫治親王威廉一世的領導下開始為推翻西班牙人統治而斗爭,經過大約80年的英勇斗爭,西班牙于1648年10月24被迫簽訂《威斯特伐利亞和約》,最終承認荷蘭的獨立地位。《威斯特伐利亞和約》的簽署,標志著荷蘭正式宣布獨立建國。從西班牙獲得獨立之后,荷蘭得益于得天獨厚的地理位置和早期的對外貿易作為基礎,后來又輔之以殖民掠奪積累的原始資本,很快荷蘭就繼承了葡萄牙和西班牙開拓的殖民事業,成為新一代的“海上馬車夫”,進一步發展成為17世紀航海和貿易強國。
海上馬車夫
荷蘭殖民帝國時期是從17世紀到20世紀,在海外建立的殖民地。脫離西班牙獨立建國之后,荷蘭憑借著其航海技術和對外貿易,通過荷蘭西印度公司和荷蘭東印度公司進入海上,開始建立起殖民帝國。這兩個公司通過奴役和屠殺殖民地人民,確保了對歐洲國際貿易的壟斷,奪取了巨額利潤。在16世紀末時,荷蘭海軍就通過擊敗西班牙無敵艦隊,成為世界海洋霸主,并在此基礎上,荷蘭航海家和探險家很快發現和控制了通往世界各地的海運路線,并在陸續亞洲、非洲和美洲建立了殖民地,荷蘭由此進入17世紀──“黃金世紀”。隨著航海業和海外貿易的大發展,阿姆斯特丹也迅速成長成為歐洲的銀行業中心和“世界的倉庫”。17世紀中葉,荷蘭的全球霸權如日中天。掛有荷蘭三色旗的一萬余艘商船幾乎游蕩在全球五大洋上,比英法德等國的商船總數都要多,當時荷蘭的殖民地遍及亞、非、美三洲。在亞洲,殖民地囊括了印尼、馬來群島、荷屬印度;在美洲,建立起新尼德蘭,入侵且控制了阿魯巴島、薩巴島和南美的圭亞那等地;在非洲,設立黃金海岸據點,占領毛里求斯、西非和南非,成為繼西班牙之后最強大的殖民帝國。
可惜好景不長,為了爭奪海上殖民擴張和維系霸權的荷蘭,與同樣大肆擴張、正處于上升階段的英國則發生了劇烈的沖突。英、荷開始爭奪霸權,1652至1654年、1665至1667年、1672至1674年英國與荷蘭爆發了三次戰爭。三次英荷戰爭雖然互有勝負,但是結果卻是英國打破了荷蘭壟斷海上貿易的局面,承認英國在歐洲以外奪取的荷蘭領地歸英國所有,使荷蘭降到二等強國的地位,18世紀后,荷蘭殖民體系逐漸瓦解。1795年法軍入侵,1806年時拿破侖之弟任國王,荷蘭被封為王國。1815年被拿破侖統治的法國占領結束后,荷蘭和如今的比利時、盧森堡組成荷蘭王國。但是荷蘭作為海上馬車夫近一個世紀的海上霸權和近兩個世紀的金融霸權也不復存在。
想放一張荷蘭殖民地擴張圖,一直審核不過
時至今日,當初風光無限的荷蘭早已沒有了昔日“海上馬車夫”的風采,如今只是歐洲大陸上偏安一隅,只是一個小國而已,實力一般。不過雖然今日的荷蘭沒有往日的風光,但是也還有許多值得稱道的地方,也還保留有一些的海外領地。(如“阿魯巴”,一個位于加勒比海地區的島嶼;荷屬安的列斯,西印度群島中荷屬島群)。畢竟現在的荷蘭好歹算是個發達國家。目前依舊是歐洲的造船中心,掌握著諸多的關鍵技術,所以別看荷蘭如今是個小國,但是實力還是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