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法制度有狹義和廣義之分。是指西周、春秋時期與封建制度(分封制)相互配合,解決政治、經濟權利分配、維護世襲統治秩序的一種制度。廣義宗法制度是一種以血緣關系為基礎,標榜尊崇共同祖先,維系親情,而在宗族內部區分尊卑長幼,并規定繼承秩序以及不同地位的宗族成員各自不同的權力和義務的法則。
歷史演進到父系氏族公社階段,“知母而不知父”的時代結束了,先民按父親的血統確定血緣關系,父權家長制確立,宗法制度就由此演變而來,確立于夏朝,發展于商朝,完備于西周。
在父系氏族社會,世系以父系計算,父權家長支配著家族成員。在父系氏族社會后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制產生。父權家長去世后,他的權力和財產需要有人繼承,就要求有一定的繼承程序,于是,宗法制度萌芽。
禹死后啟繼位,天下為公變成天下為家,開創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從此,“大人世及以為禮”,王位世襲成為制度,夏王朝的世系可以明白地追溯,據《史記?夏本紀》記載,夏王朝先后有十四世、十七王,其中兩次是兄終弟及,一次是弟死復歸兄子,其余都是父死子繼。自夏王以下,各級奴隸主貴族都是“世及以為禮”,宗法制度形成。
商代宗法制度更趨嚴密。商代已經存在著宗族組織,卜辭屢見“王族”、“多子族”、“三族”、“五族”等名稱,其中多子族是王族的分支,王族的宗族長就是商王,多子族的宗族長稱“子”。從卜辭、銅器銘文和文獻資料來看,商代稱宗族長為“子”是普遍現象,商王和多子族宗族長的關系,如后世的大宗之與小宗。商代前期王位兄終弟及的現象較多,后期以父子相承的繼統法為重?!妒酚洝ひ蟊炯o》記載:“帝乙長子曰微子啟,啟母賤,不得嗣。少子辛,辛母正后,辛為嗣”是商朝有嫡庶之分的實證。所有這一切都說明商代宗法制度的發展。
周公旦
初政治家、軍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周公姬旦“一年救亂,二年克殷,三年踐奄,四年建侯衛,五年營成周,六年制禮樂,七年致政成王”使宗法制度完備,“六年制禮樂”的重要內容就是完善宗法制度,其中包括嫡長子繼承制、分封制、宗廟祭祀制等,以宗法血緣為紐帶,以嫡長子繼承制為核心。把家族、宗族和國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倫理融合在一起。
嫡長子繼承制規定周王稱天子,為天下政治共主,王位由嫡長子繼承。中國古代的婚姻制度是一夫一妻多妾制,正妻的兒子叫“嫡子”,身份尊貴。除了正妻以外的其它的妻妾的兒子叫“庶子”,身份次之。如果嫡子有好幾個,那么就“以長為尊”,誰最大,誰就有權利繼承家族的財產和爵位。即使老大是個笨蛋,也一樣享有優先繼承權。在眾多兒子中,只有嫡子才有資格繼承財產和世襲爵位,即使庶子比嫡子早出生也沒有僭越或者窺伺的權利。除非嫡子死了,才輪得到庶子繼承。這就是《春秋·公羊傳·隱公元》中所謂“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
周天子之下的諸侯、卿大夫、士等所有大大小小統治者的爵位、官職、土地、財產的繼承同樣照此辦理。嫡長子繼承制對繼承資格進行了嚴格的限制保證了國家、宗族、家族權力的平穩過渡,看來周公是遵循了“穩定壓倒一切”的原則。
嫡長子繼承制顯然是“突出至尊”,那些 “嫡”二子、三子及眾庶子硬生生被取消“參賽”資格心中相當的情緒是免不了的,于是,周公又搞出了分封制“封建親戚以藩屏周”,以“兼顧公平”。
周天子為天下的大宗,天子的除嫡長子以外的其他兒子被封為諸侯。諸侯對天子而言是小宗,但在他自己的封國內卻是大宗。諸侯的兒子被分封為卿大夫。卿大夫對諸侯而言是小宗,但在他的采邑內卻是大宗。從卿大夫到士也是如此。因此貴族的嫡長子總是不同等級的大宗(也稱宗子)。
西周分封制在三個特點 :第一,分封對象多樣,王族為主,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焉”;其次,周天子是最高統治者,土地與義務是周王與諸侯關系的紐帶;第三,層層分封,等級森嚴。形成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金字塔形的森嚴等級。當然,諸侯、卿大夫、士各自都能在自己的那“塊”土地上當上“大哥”,耍一下“大哥”派頭兒,心中的情緒平復了,貴族統治階級內部就和諧了。
遠古時期,人們相信人死后靈魂不死,會在另一個世界中生活。因此,人們在自己的先人去世后,就不斷地對去世先人進行祭奠,以求死去的先人保佑自己在人世間的一切利益??脊抛C明自新石器時代起,人們就開始了對祖先的祭祀,這是宗廟祭祀制度之源。
至于周,宗廟祭祀制度已經相當完備。因為周代是儒家心目中的黃金時代,所以周代的宗廟制度也就成了后世歷朝歷代宗廟制度的范本和模板。
宗廟祭祀是周代宗族的頭等大事,正如《左傳》所說:“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宗廟是天子、諸侯、卿大夫、士供奉祖先神位的場所。宗廟祭祀制度即祭祀祖宗的制度,核心是強調尊祖敬宗,家族本位。《白虎通義》記載“宗者,何謂也?宗者,尊也,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抖Y》曰:宗人將有事,族人皆侍。古者所以必有宗,何也?所以長和睦也。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通其有無,所以紀理族人者也”,可見宗廟祭祀的目的是維護宗族團結,國家長治久安。
宗廟祭祀制度大致內容有:
第一,祭祀場所四類:廟、祧(tiāo)、壇、墠(shàn)?!抖Y記·祭法》記載有“天下有王,分地建國,置都立邑,設廟祧壇墠而祭之”。廟就是貌,“宗廟者,先祖之尊貌也”,祭祀祖先的房屋;祧是祭祀遠祖的廟;壇是在平地上封筑的土臺;墠是一塊平整的場地。
第二,宗廟等級四檔:天子、諸侯、大夫、士?!抖Y記·王制》記載“天子七廟,三昭三穆,與太祖之廟而七。諸侯五廟,二昭二穆,與太祖之廟而五。大夫三廟,一昭一穆,與太祖之廟而三。士一廟。庶人祭于寢”。天子宗廟數為七,太祖廟居中,后代排列兩邊,左邊的稱昭,右邊的稱穆。以下諸侯五廟、大夫三廟、士一廟。庶人不能立廟,沒有辦法只好在自己家里供祖先神主牌位,逢年過節,上個香嗑個頭得了。周人左昭右穆以區別輩分,同為昭輩或同為穆輩者,則必定是祖孫關系,前面是爺爺,后面是孫子。
第三,宗廟形制規模?!稜栄?釋宮》說:“室有東西廂曰廟,無東西廂有室曰寢”、“廟中路謂之唐”、“堂連謂之陳”由此可知,周代宗廟應有室即宗廟的主體廟堂、東西廂房、廟中有路。廟中藏神主,廟后為寢,寢以藏衣冠,所謂前廟后寢。周代等級制度十分嚴格,由于身份地位的不同,宗廟的形制規模也一定不相同。
我們可以通過晉祠了解一下西周時的宗廟的形制規模。晉祠是西周晉國宗祠,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皇家園林。晉祠是為紀念晉國開國諸侯唐叔虞(姬虞)及母后邑姜后(姜太公呂尚之女,周武王姬發的王后,周成王姬誦,唐叔姬虞的母親)而建。周成王姬誦封胞弟姬虞于唐(桐葉封唐),稱唐叔虞。其封地在今山西臨汾市翼城,后來叔虞宗族遷至晉陽(太原)。
唐叔虞為政有方,領導人民興修水利,發展農業,使人民生活平安富足,深受百姓愛戴。后人為紀念叔虞的功德便在懸甕山麓晉水發源處建祠宇,即唐叔虞祠,虞的兒子姬燮(xiè)因境內有晉水,改唐國為晉國。叔虞為晉開國諸侯,所以唐叔虞祠又稱晉祠。在漫長的歲月中,晉祠曾經過多次修建和擴建,面貌不斷改觀。自從北宋時期修建了圣母殿和魚沼飛梁后,祠區建筑布局更大為改觀。此后,鑄造鐵人,增建獻殿、鐘樓、鼓樓及水鏡臺等,這樣,以圣母殿為主體的中軸線建筑物就次第告成。原來居于正位的唐叔虞祠,座落在旁邊,退處于次要的位置了?!端涀ⅰ妨粝铝藢x祠最早的文獻記載,不多的文字強調了懸甕山、晉水源頭、池沼、唐叔虞祠、涼堂和飛梁等要素。晉祠中“圣母殿—魚沼飛梁—獻殿”的祭祀秩序,保留的是宋金時期的面貌。
說句題外話,史載周文王母親太任“大任之性,端一誠莊,惟德之行。及其有娠,目不視惡色,耳不聽淫聲,口不出敖言,能以胎教?!庇州d邑姜后懷成王姬誦之時“立而不跂(qǐ),坐而不差,獨處而不倨,雖怒而不詈(lì),胎教之謂也”。這可能是最早的胎教了吧。
第四,宗廟祭祀權。《白虎通義》中“宗者,何謂也?宗尊也,為先祖主也,宗人之所尊也”中的“宗”是“宗子”,即嫡長子。庶子也稱別子,別子的庶子稱“禰”(mí)。在宗法系統中“宗子”掌握主祭權,《禮記·大傳》明確“庶子不祭,明其宗也”。所謂“繼別者祭別,繼禰者祭禰,繼祖者祭祖,繼曾祖者祭曾祖,繼高祖者祭高祖,各有所繼,各有所祭”是也。這些大宗、小宗的宗子各有所繼、各有所祭。
第五,祭祀禮儀規范?!抖Y記》中詳細記載了祭祀禮儀規范和要求,大致上是沐浴齋戒、儀表端莊、神態敬畏、誠心誠意、畢恭畢敬、夫婦親為,貢獻祭品、事死如生、載歌載舞、恩惠遍施等等,有程序要求、禮儀要求、服裝要求、禮器要求……以體現事奉鬼神之道、君臣之義、父子關系、貴賤有別、親疏有別、賞罰分明、夫婦之別、政事公平、長幼有序、上下關系。
另外,《禮記·祭法》記載“夫圣王之制祭祀也:法施于民則祀之,以死勤事則祀之,以勞定國則祀之,能御大菑則祀之,能捍大患則祀之”,凡是成為百姓之楷模的就祭祀,凡是因公殉職的就祭祀,凡是有安邦定國功勞的就祭祀,凡是能為民眾防止災害的就祭祀,凡是能救民于水火的就祭祀。只是不知道這類祭祀是不是在宗廟進行,如果是就差不多和后世“配享太廟”一樣了。
春秋時期,作為天下大宗的周天子式微,以下凌上,僭越禮制的現象普遍發生,諸侯稱“王”稱“霸”、楚王“問鼎”、三家分晉、田氏代齊,全是把周天子摁在地上摩擦的節奏,嚴格意義上的宗法制度開始瓦解。
戰國時期,郡縣制、官僚制、俸祿制等不同于西周禮制的新制度的出現,嚴重地沖擊著儒家恢復“宗族親緣與政治行政混溶不分”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宗法秩序。
秦漢時期,郡縣制取代分封制,政權與族權進一步分離,除帝王繼統仍由皇族血緣確定之外,各級權力機構的官員已由選拔產生,而不是通過與皇族的血緣關系進行任用。人們不再完全承認階層,不然,那個農民不會喊叫“王侯將相寧有種乎?!?/span>
經漢初的休養生息,漢武帝時期“獨尊儒術”,儒家登堂入室,說經解律,其“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的綱常倫理成為封建法律的基石,儒家禮教成為法律原則,宗法精神在法律中得到確認、延續。
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宗法封建性大土地所有制的發展使宗法性豪強勢力崛起,形成了“宗法性門閥世族”。
隋唐兩代以庶族地主為統治基礎,打擊豪強門閥,使宗法性豪強勢力迅速衰落,再經過黃巢起義軍“天街踏盡公卿骨”,致“甲第朱門無一半”,直接的肉體消滅讓宗法性豪強勢力銷聲匿跡。
北宋時,民間開始重建以男系血統為中心的宗族共同體。在宗族共同體內,逐漸形成以族長權力為核心,以家譜、族規、祠堂、族田為手段的宗族制度。
由此可見,周代的宗法制度逐漸演變為了封建的宗法家族制度。封建宗法家族制度的主旨,是建立以家族為范圍的族權統治,并與政權上的專制主義相呼應。
梁啟超說“吾中國社會之組織,以家族為單位,不以個人為單位,所謂家齊而后國治是也。周代宗法之制,在今日其形式雖廢,其精神猶存也?!?可見宗法制對中國影響之大。宗法制對中國傳統社會的影響,不僅體現在政治體制上的皇位世襲制,形成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家國一體的“家天下”局面,而且作為一種制度、觀念滲透到了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形成了頗具東方特色的“以家族為中心、以明等級為目的”的倫理文化形態。
1.宗法制對中國社會政治的影響——家國同構。西周時期,宗法制與分封制緊密結合,使“按地域劃分的國家各級行政組織和按血緣劃分的大小宗族基本重合,國家系統的君統和家族系統的宗統,政權和族權緊密結合為一體,各級政權的首領均由一個大家族的族長、家長擔當”。
天子是國家最高統治者,同時是最大的家長。君臣關系和父子關系重疊,國家政治管理與宗族事務管理重疊。家族制度的政治化,使國家掌握在一家一姓手里,成為名副其實的“家天下”。同時,家國同構讓中華兒女認識到“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認識到家庭的前途命運同國家和民族的前途命運緊密相連,所以,中華兒女“一心裝滿國,一手撐起家”,這就是中華兒女的家國情懷。
2.宗法制對中國社會觀念的影響——宗族血緣觀念濃厚。由于宗法思想的長期熏陶,中國人的血緣觀念超乎尋常的強大。親族之間的交往是中國人際關系的極重要的方面,親族圈是中國人重要的活動環境,以至擴展為同學圈、戰友圈、朋友圈以及各種類型的圈,于是出現任人唯親、夫貴妻榮、父尊子顯等各種利益輸送現象。
宗法家族社會強調血統,尊崇共同祖先,排斥異姓異族,聚族而居、聚姓而居,宗族就是家鄉,家鄉就是宗族,宗族思想也逐漸演變成了對家鄉不舍的情懷,這就是鄉愁。熱愛家鄉,建設家鄉,進而建設國家以撫慰中華兒女鄉愁。血緣觀念更讓中華民族歷來重視家庭。正所謂“天下之本在家”。讓尊老愛幼、妻賢夫安,母慈子孝、兄友弟恭,耕讀傳家、勤儉持家,知書達禮、遵紀守法,家和萬事興等中華民族傳統家庭美德,銘記在中國人的心靈中,融入中國人的血脈中。形成了中華民族重視人倫、重視親情、重視家庭生活的傳統,有利于維護社會的和諧穩定。形成了中華民族重視祖先、重視傳統、重視統一的民族精神。
3.宗法制對中國社會治理的影響——和諧社會。宗法制度的“親親”要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互相愛護團結,“尊尊”的要求不僅在家庭內部執行,更要在家族、宗族乃至全社會執行,要講尊卑、講秩序、講等級。這就保證了家庭、家族、宗族這些社會基層組織內部以及相互間的和諧穩定,進而穩定社會秩序,維護社會團結。宗族建宗祠、修族譜、定族規,祭祖尊賢,彰顯宗族輝煌,銘記宗族傳統;凝聚宗族,維護家規家風,強化認同和歸屬;激勵教化,弘揚忠孝仁義,嚴格倫理規范。這一切從繼承弘揚到教育感化,從倫理約束到法律制約(家法)都是社會治理的有效資源,有利于治理目標的達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