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伊人久久大香线蕉,开心久久婷婷综合中文字幕,杏田冲梨,人妻无码aⅴ不卡中文字幕

打開APP
userphoto
未登錄

開通VIP,暢享免費電子書等14項超值服

開通VIP
近代民族體系沖擊下,古典大國紛紛解體,為何中國仍能夠維持統一

大家好,我是熱帶榕樹,在前兩篇文章中(點擊查看),我反復強調了一個觀點。

即隨著工業化與近代化的推進,絕大部分傳統多民族大國,都會不可避免地走向瓦解。

其內在邏輯也很簡單,古代國家信仰宗教,于是君王標榜自己統治民眾的權力,來源于神。

而近代國家,無論政體如何構建,各派力量一般都會宣稱,統治者的權力來自于人民。

一、近代化沖擊

于是當傳統的古代多民族大國,遭遇了近代化的浪潮沖擊后,崩潰的種子便會逐漸萌芽。

因為你宣揚“君權神授”,那么在遼闊的土地上,即便存在許多文化習俗差異巨大的民族。

他們也是能夠在共同的宗教信仰加持下,心甘情愿地團結在神圣君主周圍的。

而當大多數人被“主權在民”理論吸引后,這種古典的統一模式,也就完全無法維持了。

畢竟你說統治者的權力來自于人民,那么誰是人民?

推翻封建王權、神權后,新建立的國家,總不能把全世界所有人,都當做本國人民吧?

最終,以法國大革命為起點,近代國家多以民族為基礎,劃分人民的邊界。

這就是民族主義誕生、發展的底層邏輯。

也是哈布斯堡、奧斯曼這些傳統古典大國,隨著近代資產階級革命,分裂瓦解的根本原因。

好了,上述觀點,我在前面的文章(點擊查看)中,已經詳細論述過了。

這里之所以再單獨總結一下,主要想是以此為基礎,引出一個新的話題。

我們知道,古代中國,毫無疑問,也屬于幅員遼闊,內部差異巨大的傳統多民族帝國。

那么中華文明,又是怎么在近代化變革的巨大沖擊中,繼續保持統一的?

縱觀世界近代史,如果排除那些迄今為止,仍舊籠罩在濃厚宗教氛圍中的落后國家。

近兩百年來,前有奧斯曼、奧匈、沙俄,后有南聯盟、捷克斯洛伐克、阿拉伯聯合共和國。

凡是主動或被動邁向近代化的大國,幾乎沒有能在民族體系的沖擊下,保持完整的案例。

所以說,中國特殊在什么地方?是什么樣的力量,構筑了近代華夏統一的基礎?

關于這個問題,首先我們要感謝近百年來,前赴后繼的偉大革命家與先烈。

沒有他們,就沒有中華文明的再次復興。

不過凡事都有主觀要素和客觀要素,前輩的努力與犧牲,屬于主觀原因,而本文接下來要重點論述的,則是客觀因素。

二、地方自治

所謂“客觀因素”,從上文語境出發,無非就是要回答下面這個問題。

中華文明的傳統文化、歷史慣性、近代化節點等要素,與其他文明相比,究竟有何不同?

以至于可以幫助我們,在民族秩序的沖擊下仍能維持自身的統一與完整?

這里先來講傳統文化因素的影響。

對此,各位讀者或許需要先繞個彎子,再次回到本文開篇的論點,進行深入思考。

大家知道,“主權在民”思想,肯定要比“君權神授”先進的多。

那么既如此,古代為什么還要信仰宗教?民權思想,為什么要等到近代,才逐漸普及開來?

從唯物主義的角度看,物質決定意識,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

既然古代各地區文明的意識形態,長期、普遍地蘊含“君權神授”相關因素。

那么此類上層建筑的存在,肯定是有一定必然性的,是和當時的生產力基礎脫不開關系的。

具體而言,各位也許能從一些史料中,找到這種關聯性的端倪。

比如讓很多歷史愛好者津津樂道的,圣賢王陽明“臥治廬陵”的案例,就很能說明問題。

根據《大誥三編》、《皇明條法事類纂》等典籍的記載。

歷來是文獻之邦的江西,隨著經濟的發展,自大明開國以來,訴訟眾多,民眾特別愛告狀。

當然,這并不是說當地的官員腐朽昏庸,或者封建朝廷壓迫有多殘酷。

按照史料的描述,江西人打官司,多是因為鄰里糾紛,總之,案子都是些瑣碎雜亂的小事。

而等王陽明到任后,為改變此類風氣,他立即發布《告諭廬陵父老子弟書》。

告示先是把大家都批評了一通,指出動輒訴訟,是非??蓯u的事。

隨后又下令,從此轄區內非人命關天,迫不得已之事,不要來找衙門。所謂:

“今與吾民約,自今非有迫于軀命,大不得已事,不得輒興詞?!?/p>

那么民間普通糾紛要怎么辦呢?處理方法也很簡單,讓德高望重的父老鄉賢去約束教化。

最后的結果,是廬陵在幾個月內大治,成了歷史書上的典范。

看完這些,大家有什么感想?

有沒有人覺得王陽明,是標準的不負責任、懶政,還串通官紳,給自己的行為涂脂抹粉?

其實不是的,現代互聯網上有很多人,對歷史的評價標準,都過于脫離古代實際了。

大致就是覺得朝廷越郡縣越好,帝國越集權越好,官府從中央管到地方才是先進,基層但凡有豪強出現,必然代表著腐朽墮落。

朝廷出任何問題,都是豪強的問題,官府有任何功績,都是打擊豪強的成就。

由此推論,王陽明不去鄉間明察秋毫,反而讓鄉賢代勞的行為,當然是不稱職的、偷懶的。

這種觀點的謬誤在于,人們往往只稱頌現代國家,將組織架構建立到農村基層的偉大壯舉。

卻很少意識到,現代國家之所以能把力量延伸到農村基層,很大程度上,是得益于工業革命后的技術進步的。

現代社會,你有網絡、手機,管轄基層,匯報請示,也就是動動手指的事。

古代社會,你連電話都沒有,真要設置鄉級官吏,靠跑腿等批復,那一件事都別想辦成。

現代社會,你碰上突發狀況,打個電話,警察、消防幾分鐘內就能趕到。

古代社會,有急事發生,你總不能指望派人花幾個時辰,跑到縣里請捕快來幫忙吧?

類似的案例不勝枚舉,那怎么辦?

既然朝廷沒辦法管,就只能讓民眾自己管自己,也就是所謂鄉賢豪紳與地方自治。

王陽明所做之事,其實就是在廬陵重建以宗族為單位的,基層自治組織。

這個問題,大家如果同時參看《大誥》,感受可能會更加深刻。

畢竟江西人愛告狀的問題,從明朝初年開始就已經很嚴重了,地方官判得不滿意,還會跑到省里,甚至京城越級告狀。

朱元璋就曾對此勸誡道,民眾動輒訴訟有害無益,官員就算判決公正,也得花不少盤纏吧?

很多時候衙門被大量訴訟壓垮,根本來不及判決,當事人關著關著命就沒了,所謂:

“如法司囚人多,一時發落不及,或審理不明,淹禁日久,死者亦廣?!?/p>

最后,這位開國皇帝,還批判了相關地區的鄉賢宗族不作為,并強調:

“設若被人凌辱太甚,情理難容,亦須赴老人處告訴,免致官府系累?!?/p>

所以,由此可知,在工業革命前的社會,以當時的生產力基礎而言,所能產生的一切生產關系,都是必須以地方自治為基本特征的。

明朝如此,更早的時代也如此,如鼎盛時期的漢唐。

當時的強宗大族,不但普遍擁有完整的產業體系,甚至連朝廷的主力軍隊,也由他們組成。

這一點我在之前的文章(點擊查看)中曾詳細講過,大家有興趣可以翻看。

同樣的,中國如此,國外也不會例外,如普遍被人視為統一強權的波斯和羅馬。

按照傳統印象,波斯屬于典型的集權專制王國,然而根據古希臘典籍《長征記》的記載。

波斯巔峰時期,國王任命的總督,自主權很大,總督治理的城市,自主權也很大。

比如當時總督居魯士,曾直接和同僚提薩佛奈斯開戰,而國王的態度是:

“阿塔薛西斯并不反對他們兩方交戰,特別是因為居魯士還經常把他管轄的,原屬于提薩佛奈斯的城市的進貢品解送給國王,這使他更不在意了?!?/p>

更有趣的是,雙方開戰的原因,居然是提薩佛奈斯治下的部分沿海城市,決意投奔居魯士。

至于羅馬,自治市更是其基本的行政單位,相關研究著作很多,此處就不多贅述了。

好了,看到這里,大家應該對本段開頭:“古代為什么會信仰宗教?主權在民思想,為什么要到近代才逐漸擴散開來?”的問題,有所理解了吧?

任何政權的存在,都需要合法性的背書,現代國家信息發達,地區間人口流動極大。

于是人們可以輕易在語言、習俗、歷史高度均質化的同一民族中尋找共鳴,產生共情。

主權在民的民族共同體,也由此得以構建,并被廣泛認同。

與之相對的,古代國家信息高度閉塞,人口流動極小,基層運轉也以小群體自治為主。

這種情況下,民族雖然客觀存在,但你肯定不能指望一個這輩子都出不了村的人,去共情幾十,甚至幾百公里外的同胞。

可以想象,比起宏大的民族、人民信仰,恐怕族人、鄰居才是古人能夠接受的概念。

再進一步往下推論,古代社會,面對地方層出不窮、不可替代的自治團體。

傳統的大國,如羅馬、奧斯曼、哈布斯堡等等,要如何建立跨越遼闊疆域的統治合法性?

答案已經呼之欲出,那就是引入能被民眾普遍接受、認可的宗教因素。

最高統治者自稱權力來自于神,與各地方自治勢力,在神的名義下訂立契約,劃分國王與豪強各自的權力與義務。

三、宗教、儒家與統一

到此為止,本文用這么長的篇幅,論述了古代生產力、生產關系與自治體系,大家是不是感覺有些離題了?

其實各位理解了這些內容,那么也就很容易能夠明白,傳統文化因素,在近代華夏統一中所產生的作用了。

正如全文開頭所講,近代以前,傳統多民族帝國的統一,幾乎都是建立在宗教信仰之上的。

然而,宗教作為意識形態,本身就是為了契合遼闊疆域內,地方自治力量層出不窮、習俗各異的情況而出現的。

其只有擱置、掩蓋各小共同體差異的能力,卻沒有破除隔閡,推動民族融合的功效。

因此對于華夏之外的文明來說,他們所建立的傳統多民族政權,與其說是統一大國,倒不如說更像是水果拼盤。

比如長期威震歐洲,人口、領土名列前茅的奧匈帝國,其前身哈布斯堡,是怎么起家的?

著名歷史學家史蒂芬·貝萊爾,就曾在《奧地利史》中,引用了這樣一條諺語:

“讓別人打仗去吧,你,幸福的奧地利,結婚去吧。戰神給別人的東西,愛神也能賜給你。”

自15世紀開始,哈布斯堡皇子先是迎娶勃艮第公爵的獨生女,兩國自此合并。

隨后他們的兒子腓力,迎娶了西班牙公主,再次組建了國家聯盟,并生下二子一女。

其中兒子斐迪南長大后,迎娶了波西米亞公主。

女兒瑪麗長大后,嫁給了匈牙利與波西米亞的王位繼承人。

于是這些邦國,也就順利成章成為了哈布斯堡的一部分。

看上去是不是感覺很不可思議?哪有擴張領土不打仗,結個婚便能成的?為什么會這樣?

道理很簡單,歐洲這塊土地都信仰基督,都認為君主的統治權,是由上帝授予的。

那么只要不改變地方上,基層自治組織的原有狀態。

兩國皇室繼承人聯個姻,所生下的孩子,是不是就天然能獲得雙方的統治合法性?

古代社會,這一套既高效,又方便,近代社會,等民族主義蔓延開來后,一切都完了。

帝國的各自治組織,大多擁有不同的文化、歷史,習俗,甚至還具備完整的財政、軍事、行政體系,國王一旦被推翻,便再也沒有統一的理由。

再比如奧斯曼,情況也大同小異,其統治者甚至更寬容,長期推行米勒特制度。

什么叫“米勒特”?翻譯過來,就是宗教自治,即:

奧斯曼境內,凡是非穆斯林的團體或氏族,只要不損害帝國利益并愿意繳稅,就可以擁有獨立的教育機構,保留本民族語言文字,充分享受內部自治權。

古代社會,奧斯曼君主左右橫跳,集多個法統于一身。

他即是伊斯蘭真主在世間的代言人,又是本地猶太教、東正教的最高領袖與保護者。

而等近代民族主義浪潮來襲,其內部之錯綜復雜,表現還不如奧匈。

好了,到此為止,國外史講得有點多了,現在讓我們回到段落主題,對比上述案例,中華文明的特殊性又在哪里?

其實根據典籍記載,在文明發展早期的黎明時代,華夏大地同樣也是邦國林立的。

先秦多國體系與諸侯會盟

就像《禮記》在談到商朝時,曾論述的那樣:

“商湯承之,建此一千七百七十三國。”

這個數字準不準很難說,不過根據目前對甲骨文的翻譯情況,著名學者高明先生,已經列舉出了600多個族名。

那么這些小邦國,最后又是怎么演化成華夏大集體的呢?轉折點在于周公制禮作樂。

從當時生產力的角度看,武王伐紂成功后,無論如何,也是很難將華夏全部直轄起來的。

于是西周皇室,選擇將自己的子孫勛貴分封出去,即《荀子》中提到的:

“立七十一國,姬姓獨居五十三人。”

到此為止,其實也沒有什么特別的,畢竟縱觀世界史,分封子孫,在很多古文明中,都是統治集團通行的做法。

可是分封之后呢?第一代,兄弟之間也許還能通力合作,第二代,第三代呢?

關系疏遠后,被本地人同化了怎么辦?親戚間關系弄不清了,甚至打起來了怎么辦?

王室一般也不會是獨生子,兒子的一堆兒子要怎么辦?誰來繼承家業?

為了解決上述難題,周王室開創性地制定了嚴密的規章制度,也就是偉大的《周禮》,華夏文明自此走上了獨特的道路。

禮樂制度

所以,什么是“周禮”?簡單概括一下,大致就是兩方面的內容。

一是宗親關系,《禮記》曰:

“別子為祖,繼別為宗,繼禰者為小宗?!?/p>

二是繼承關系,《春秋公羊傳》高度總結道:

“立嫡以長不以賢,立子以貴不以長?!?/p>

翻譯一下,西周的分封制度,一代為大宗,分封出去的旁支為小宗。

小宗如果以后繼續分封,那也會相對成為下一代子孫們的大宗,代代相傳無窮盡也。

然后大宗與小宗間,君主更替,固定以嫡長子為繼承人,小兒子們則需帶著人馬就藩,確保不自相殘殺。

所以說,這套制度奧妙在什么地方?很簡單:

第一,周王室的子子孫孫們,無論分封了多少代,關系多疏遠,只要一翻族譜,各諸侯國基本都是沾親帶故的。

后世中國人常說的“五百年前是一家”、“同根同源同祖”等俗語,其源頭就在于此。

第二,周王室的分封,和后來大一統王朝的分封,有著本質的區別,大一統王朝分存量,而周朝則是找增量。

就像呂思勉先生在《中國制度史》里,對封建之道的總結:

“懾服他部,責令服從,一也。替其酋長,改樹我之同姓,外戚、功臣、故舊,二也。開辟荒地,使同姓、外戚、功臣、故舊移植焉,三也?!?/p>

秦漢之前去當藩王,是可不容易的,大部分情況下,都需要自己開疆拓土搞建設。

第三,宗法制是一種典型的,以宗親血緣關系為基礎的制度。

因此即便是與周王室沒有直接關系的邦國,也是可以通過聯姻,加入這套血緣關系網的。

比如紀國和萊國,是商朝時就存在的國家。

據史料記載,萊國曾和紀國聯姻,魯國曾和紀國聯姻,紀國和周天子也曾直接聯姻過。

而后,基于上述特征,西周分封制所產生的效果,就是周禮所籠罩的范圍,隨著時間推移與日俱增,越來越多的緣邊地區和部落,被納入華夏世界中。

這些奉行周禮的地區,各邦國雖然各有各的宗廟,各有各的利益,習俗也不盡相同。

但層層分封下來的諸侯、卿大夫、士等不同階層,基本都是沾親帶故,且很容易追溯到同一祖先的。

這就是周禮,或者說后來的儒道,所推崇的家天下!

當然,就個人而言,還是更愿意將這種模式稱之為“天下一家”。

儒生在解釋帝王合法性時,雖然也會利用部分宗教色彩,比如《春秋繁露》里所強調的:

“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p>

可是除了宗教色彩外,儒家還有第二重更重要的認同,即家認同!

按照孔孟信徒的理論,天下本質上是一個超級大宗族,天子是宗族的最高家長,即君父。

地方上的一切小宗族,都是這個大宗族的分支,雖然姓氏、習俗各異,但尋根究底,都是擁有共同祖先的親人。

這是何等偉大的文化創舉!血濃于水的家族理念有了,民族構建還會有遙不可及嗎?

甚至到后世郡縣制登上歷史舞臺,分封體系再也沒有持續擴張的功能。

周邊那些接受了儒家文化的蠻族小邦,也還會傾向于追溯一個與中原同宗的祖先。

比如契丹人,按照《遼史》的說法:

“考之宇文周之書,遼本炎帝之后,而耶律儼稱遼為軒轅后?!?/p>

還有鮮卑人,《北史》曰:

“魏之先,出自黃帝軒轅氏。”

南方緣邊的交趾,《大越史記全書》強調:

“其始祖出于神農氏之后。”

東北方向的朝鮮,雖有檀君傳說,但直到近代民族主義浪潮來襲前,主要還是祭祀箕子。

日本人則長期自稱是周太王之子,吳太伯的后裔,與春秋時期的吳國同宗。

這種說法,直到德川幕府時代,才開始受到神道教天照大神的挑戰,此處暫不展開。

所以,大家現在明白,中華文明為什么能在西方民族體系的沖擊下,仍然保持統一了吧?

上篇文章中(點擊查看)我曾說過,清朝滅亡,儒家天下觀崩潰后,中國之所以沒有解體,是因為當時的文人們緊急構建了國族認同,創造了中華民族的概念。

可是再進一步細想,國族理論哪是那么容易讓大眾接受的?你準備怎么說服民眾?

事情要是真的如此簡單,奧斯曼搞個奧斯曼族,奧匈搞個奧匈族,以此類推,當代世界的國家數量,起碼要減少九成。

所謂“祖上有德,福澤后人”,近代以來,儒家雖被徹底拋棄,但其殘骸,仍在庇佑華夏。

至少是在民國這段軍閥割據的歷史里,維持住了中國形式上的統一,這很重要!

因為只有這樣,先烈們才有構筑各種理論、利用各種方法救國的實踐機會與緩沖空間。

畢竟,再厲害的天降猛人,也不可能脫離時代大勢而有所作為。

今天的我們,或許會感嘆華夏近代之路的坎坷,但絕大多數傳統古典帝國,甚至連走上這條路的資格都沒有。

四、秦制

講到這里,中華文明能在民族秩序沖擊下,繼續維持統一的必要條件,已經說的很清楚了。

注意,這里我的用詞,是“必要條件”,而不是“充分必要條件”。

換言之,受儒家文化影響的地區,在近代化轉型的契機下,有成為統一國家的機會與潛力。

但在實際操作中,分裂的可能性也是存在的。

類似問題在那些高度自治,擁有完整組織架構的地方政治實體,比如朝貢國家里,表現得尤為突出。

就像安南,上篇文章(點擊查看)曾介紹過,在西方近代思潮舶來前,儒家文明圈中,是存在廣泛的古典中國人認同的。

越南胡朝開國君主作詩《答北人問安南風俗》,開頭就是:

“欲問安南事,安南風俗淳,衣冠唐制度,禮樂漢君臣。”

阮朝著名大儒李文馥作《夷辯》一文,張口便論證交趾,是根正苗紅的華夏成員。

然而等民族體系一來,為了重構敘事體系,與文化母國徹底切割。

千年北屬,兩千年反抗的論點都能塑造推廣開來,分裂之易,統一之難,可見一斑。

事實上,從結果看,中國最終也的確只保住了大清能夠直接控制的土地。

由此再進一步推論,歷史慣性方面,如果中華一直維持先秦的多國體系。

或者近代化節點方面,中國面對西方堅船利炮入侵時,剛好處于五代十國那種分裂周期。

那局面恐怕是完全無法收拾的。

近代化節點屬于運氣,無法控制,至于歷史慣性,這里就不得不提一下終結了分封時代,開創了郡縣統治的秦朝和法家了。

我們知道,中國古代大一統王朝,雖然還保留了“皇權不下鄉”式的基層自治體系。

但郡縣制架構,總體仍在相當程度上,維系了中央對地方的控制能力。

無論是秦始皇的書同文、車同軌,還是后世持續不斷的改土歸流,都為近代中華一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這是除了儒家外,華夏文明在演化道路上,有別于其他古文明的另一個特殊之處。

如果說儒家創造了中華一統的內核,那法家便鑄造了中華一統的形體。

看到這里,大家是不是有種違和感?

上文不是說過了,按照古代的生產力基礎,地方自治式的生產關系,才是合理的、正常的?

那法家又憑什么能創造并運行郡縣體系,這種明顯超越物質基礎的制度?

而且細究對后世影響最大的商鞅變法,大秦原版的郡縣制,還與后世有著很大的不同。

比如禁止父子兄弟同住,明顯是要拆散宗族自治體系,將民眾原子化,方便朝廷直接管理動員到基層。

看起來是不是更離譜,更脫離實際了?

所以到底是怎么回事?其中的演化路徑是什么樣的?我們下一篇再講。


參考資料:

《遼史》

《北史》

《禮記》

《荀子》

《夷辯》

《長征記》

《奧地利史》

《大誥三編》

《春秋繁露》

《春秋公羊傳》

《中國制度史》

《大越史記全書》

《皇明條法事類纂》

《告諭廬陵父老子弟書》

本站僅提供存儲服務,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布,如發現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舉報。
打開APP,閱讀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類似文章
猜你喜歡
類似文章
儒家真是投降派軟骨頭嗎?
泱泱華夏,什么才是中華文明所依托的載體?
儒策〡超越民族國家
每日一解:華夷思想
《中 華 賦 》——亢耀勛
儒家的生命力;從道不從君:歷史角度看儒家生命力
更多類似文章 >>
生活服務
分享 收藏 導長圖 關注 下載文章
綁定賬號成功
后續可登錄賬號暢享VIP特權!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點擊這里聯系客服!

聯系客服

主站蜘蛛池模板: 繁峙县| 新蔡县| 曲阜市| 宜兴市| 凌海市| 郴州市| 秀山| 阿拉善左旗| 平果县| 大港区| 通城县| 崇信县| 南宫市| 惠安县| 靖宇县| 马鞍山市| 腾冲县| 安岳县| 怀仁县| 临桂县| 施甸县| 都匀市| 华池县| 阿克陶县| 大名县| 太保市| 丰台区| 肇州县| 徐州市| 左权县| 报价| 土默特左旗| 甘肃省| 盈江县| 剑川县| 遵义县| 宜宾市| 安乡县| 沂南县| 浦江县| 宝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