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不打算寫歷史文章了,有一個讀者留言問我:為什么李陵5000精兵打匈奴全軍覆沒,李靖3000精兵卻能滅了東突厥?我覺得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展開來說說。
唐朝喜歡拿漢朝自比,認為漢唐很類似,如“漢皇重色思傾國“、”武皇開邊意未已”,就是拿漢武帝比喻唐玄宗。漢朝打匈奴,唐朝打突厥,都取得了一系列勝利。
不過,網友有疑問的是,為什么漢朝要等到全盛時期的漢武帝時期才能反擊匈奴,而唐朝卻在剛剛開國十年的時候就能滅了東突厥?
這個問題牽扯到漢唐不同的政體,比如漢朝當時還未能滅了南越國,等到漢武帝滅掉南越國,鑿通西域,沒有后顧之憂后才能大規模反擊匈奴。而唐朝在唐高祖時期就完成了國家意義上的統一。同時,唐朝的府兵制保證了軍力的來源,以及經濟的正常運轉,這個要說到經濟史上去了。
這里,我選擇一個小的切口,就來說說這位讀者的問題。
這個問題牽扯到一個大家既熟悉,又陌生的領域:騎兵。
說到騎兵,我們首先想到的就是蒙古騎兵,橫掃歐亞大陸。
那么,蒙古騎兵到底有多少人呢?
出乎意料的是,蒙古騎兵人數并沒有我們想象中的多,只有12萬人。
也就是說,蒙古人就是靠著僅有的12萬騎兵縱橫了歐亞大陸。
這個讓很多人不習慣,中國自古就有夸大軍隊人數的傳統,大家都熟悉,曹操80萬大軍發動赤壁之戰,苻堅80萬大軍發動淝水之戰,隋煬帝百萬大軍遠征高句麗,在大家看來,人數不到百萬,都不能算是大軍。
結果,蒙古騎兵只有12萬人,人數為什么這么少?
那么,歷史上的匈奴,有多少騎兵呢?白登之圍匈奴兵力,《史記》說是30萬人,但是這并不只是騎兵,真正的匈奴騎兵,其實只有8萬人左右。
所以,和西漢大戰百年的匈奴騎兵,人數只有8萬人。
和唐朝大戰百年的突厥騎兵,人數只有10萬人。
和宋朝大戰的契丹騎兵,人數只有8萬人,至于女真騎兵,人數只有2萬人不到。
和金國、南宋大戰百年的蒙古騎兵,人數只有12萬人。
和明朝大戰的八旗騎兵,其實人數準確來說只有27000人,加上內屬蒙古、外藩蒙古三者加起來的蒙古騎兵數量只有10萬人。
按句話來說,和歷代中原王朝大戰的游牧民族騎兵,人數在2萬-12萬之間。其實這個也正常,因為草原上本來物資就不多,只能養這么多馬匹,也只能有這么多騎兵,再多的那叫科幻小說。
這個數字太讓人震驚了!
我們回顧中國古代史,中原王朝一直在和蒙古高原的游牧民族打仗,漢朝和匈奴打,唐朝和突厥打,宋朝和契丹打,明朝和蒙古打。
我們想到無數可歌可泣的故事,楊家將全家戰死、岳家將忠君愛國。
我們還以為草原有百萬大軍。
結果,這些騎兵其實只有幾萬人!
沒錯,本文要說的正是騎兵。
不要小看了這些騎兵,這些騎兵人數雖然不多,但是在那個年代,騎兵堪稱原子彈一樣的降維打擊,沒有敵手。今天的核武器,五常的也在200-6000不等,200顆核武器的法國就類似于女真,6000顆核武器的俄羅斯就類似于蒙古,不管多還是少,至少是有就行了。
所以,這個問題就變成了:如何擊敗騎兵?
這個就有的說了。
如何擊敗騎兵?
中原王朝最早的騎兵,其實是和草原游牧民族同時代興起的,那還是在戰國時代。
當時匈奴和趙國接壤,匈奴還并未統一,匈奴人就組建起了一支騎兵隊伍,騷擾趙國,趙國名將李牧利用趙國胡服騎射的傳統,也組建了一支騎兵,利用騎兵大破匈奴,這是《史記》中記載的著名故事。
問題來了,匈奴人是從哪里平白無故地組建起了騎兵?有這樣一種說法,說匈奴人接近中亞,接觸到了中亞的斯基泰人,因為當時全球氣候變暖,草原增多,馬匹增多,斯基泰人騎馬的多,自然就打仗的多,騎兵就誕生了。
這個把匈奴騎兵的起源歸結于斯基泰人,很多人不能接受,不過各文明之間確實是相互交流的,據說中國是稻米的原產地,但是中國的麥子就來自于西亞的新月沃地,即美索不達米亞平原,所以沒有文明的交流,中國人自古也沒有面粉吃。
但是不管怎么說,中原人從未注意過這群匈奴人,甚至滅亡西周的犬戎是否是匈奴人也有爭議。
李牧大敗匈奴,是有史以來記載的第一次交鋒。
可是如果我們細細深究,會發現,李牧擊敗匈奴騎兵的并不是趙國騎兵,而是趙國步兵,當時的騎兵不僅人數少,而且主要是負責偵察、騷擾、破壞敵軍糧道和后方等輔助性任務。所以趙國擊敗匈奴,其實主要靠的是趙國步兵。
當時面對騎兵,步兵收縮防線,結成一團,像一個滾動齒輪,不斷滾動絞殺外圍騎兵,靠的是這個戰術。
而秦國統一天下,靠的也是秦國步兵。而秦國騎兵,主要負責偵察任務,人數很少。大家看兵馬俑就知道了,最直觀的感覺。
大家看兵馬俑,都是站著的步兵,幾乎沒有騎在馬上的騎兵,這就是當時中原尚且沒有步兵的最重要證據。秦始皇統一天下后,派蒙恬北伐匈奴,收復河套平原,靠的也是秦國步兵,不是騎兵。
后來中原長時期沒有騎兵的存在,楚漢之爭的時候,項羽有一支騎兵,不過這個叫做“騎馬的步兵”更加合適,論組織性,其實并不是騎兵。
偏偏在秦漢換代的時期,匈奴發生了一件大事,著名統帥冒頓單于統一了草原,建立了空前強大的匈奴帝國,這個整體的匈奴帝國比起戰國時期松散的匈奴王國要強大得多,冒頓單于發動侵略中原的戰爭,漢高祖親自率領40萬大軍迎戰,當然了,步兵為主,后來大家知道了,白登之圍的故事。
白登之圍之所以匈奴退兵,未必是中了陳平之計,只是匈奴的騎兵也不夠了,漢軍的支援則源源不斷趕來,但是冒頓單于的政治目的達到了,達到了和漢朝平起平坐的目的。
劉邦不能取勝,又經過文景之治的積累后,漢武帝決定大規模反擊匈奴。
通過桑弘羊搞到了錢后,漢武帝面臨一個難題:
怎么擊敗匈奴騎兵?
大家可能要笑了,都準備開戰了,居然不知道怎么擊敗對方?開玩笑的嗎?
不是開玩笑的,畢竟在此之前,中原王朝從未和匈奴騎兵交戰過,秦始皇統一天下,靠的是步兵,不是騎兵,漢武帝并沒有前人可以借鑒的經驗。
也就是說,漢武帝必須自己摸索經驗,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而不是借鑒前人。
我們回顧漢匈戰爭的時候,很容易忽視漢武帝的作用,仿佛他只是一個名義上的領袖,但其實作戰的整體方略都是他設計好的,他等于是制定作戰部署的中央軍委。
漢武帝回顧當時還不是很長的帝制歷史,找到戰勝匈奴的人,找來找去,只找到兩個人:李牧和蒙恬。
是的,只有這兩個人有對戰匈奴的經驗,擊敗過匈奴騎兵,可惜他們距離漢武帝時期太遠了,不過還是有檔案存世,通過研究,漢武帝得出了擊敗匈奴的法寶:
車騎協同。
這個戰術是什么意思呢?
車騎協同作戰的優勢在于,當軍隊沖鋒時,戰車憑借強大的沖擊力破壞敵軍的陣線,步兵負責具體的廝殺。而騎兵則作為戰車的輔助,負責掩護戰車沖鋒,并收割被沖散敵軍陣線上的殘敵,配合戰車擴大戰果。
確定了戰術之后,漢武帝開始籌備需要的資源,公元前113年馬邑之戰發動反擊之后,漢武帝就開始建造戰車,并且選擇合適的將領出戰。
六年之后,年僅30歲的衛青作為大將軍出戰,這就是漢匈歷史上的第一場大規模交戰河南之戰,戰略目的是奪取河套平原,收復河套地區,畢竟這里距離都城長安太近了。
這是漢朝第一次使用車騎協同的戰術,而它的執行者就是剛剛裙帶關系提拔的外戚衛青。
如果是今天,大家肯定要說漢武帝昏庸,任人唯賢,居然讓小舅子去帶兵,而且放心把幾十萬大軍交給他,不過漢武帝應該是看重了衛青的才能才能他去帶兵。
這一次出戰,根據記載,漢朝派出了30萬大軍,單單衛青率領的左翼部隊就高達20萬人之多,不過里面的騎兵少得可憐,估計不足1萬人,其余的都是步兵,更多的是戰車。
衛青率軍來到沙漠,這是中原軍隊繼70年前蒙恬大敗匈奴后,第一次踏足沙漠,結果連匈奴的影子也沒看到。
衛青本可以選擇回家,繼續做他的小舅子,但是這一次,勇氣異常的他毅然帶領大家深入大漠五百里,來到今天內蒙古西部,和蒙古國接壤的地方,遇到了匈奴的白羊王和樓煩王。
匈奴沒想到漢朝居然主動出擊,于是派出了精銳騎兵。前面說過,匈奴的全部騎兵只有8萬人,那么,這里的白羊王擁有的匈奴騎兵可能只有2萬人左右,其余的應該都是步兵和抓來的漢人奴隸。
這是一次正兒八經的交手了,衛青嚴格按照車騎協同開始排兵布陣。
戰斗開始了,匈奴騎兵沖鋒而來,這里要說明,當時的騎兵之所以威力不大,在于馬鐙還沒有發明,人沒有辦法控制住馬肚子,所以需要極強的腿部力量夾住馬肚子,大家看《亞歷山大大帝》就可以看出,亞歷山大大帝就是用腿夾住馬肚子的。
而匈奴騎兵,則個個都訓練了強大的腿力,夾住馬肚子,所以這里的匈奴騎兵,戰斗力和后世的突厥、契丹也差不多。
匈奴騎兵開始沖鋒,在漢軍記憶中,他們多次面對匈奴騎兵,這些人以一當十,經常十個人就能沖垮、屠殺上千人的方陣,而且漢軍步兵毫無還手之力!
這就是比較真實的匈奴騎兵復原圖,大家注意看,是沒有馬鐙的,也沒有繁重的鎧甲,屬于輕騎兵類型。
此時,衛青深吸一口氣,養兵千日用兵一時,真正檢驗成果的來了。
衛青把中原步兵擅長的正面集團沖鋒戰術移植到騎兵上,利用戰車作為防御,用長戟和環首刀取代弓箭,利用步兵的優勢,和匈奴肉搏戰。
《史記》記載,衛青見匈奴主力“兵陳而待”,立即“令武剛車自環為營”。
就是用車輛圍成環形圓陣,人馬輜重俱在陣中,這是一個典型的防御陣型,是在平原狂野地帶防御敵騎沖擊的典型做法。
即以武剛車作為臨時防御工事,車輛間以及陣內以步兵持長戟向外,防御匈奴騎兵沖擊,持戟步兵后面是由弩兵組成的幾道射擊線,可以輪番射擊,“步兵轉者踵均數十萬”。
依靠此項戰術,衛青宛如變身為那個時代的坦克裝甲車,匈奴則變成了沖鋒坦克的波蘭騎兵,自然悲劇。
利用此戰術,衛青成功把漢軍的戰車變成了坦克。運用坦克和騎兵大戰,隨后精銳步兵出擊,大戰騎兵。
衛青成功了!他成功找到了遏制匈奴騎兵的辦法,匈奴騎兵再也不是不可戰勝的了!
血戰了一天,匈奴騎兵終于退卻,那么,這一次殺敵多少呢?根據《史記》記載,這一次河南之戰,共殺敵數千人,俘獲3071人及牛羊百余萬頭,收復了河南全部土地,穿行千余里到達隴西。
雖然殺敵人數看上去很少,但畢竟是第一次交鋒,而且成果很大,不僅收復了河套平原,而且延伸到了隴西,為開辟河西走廊奠定了基礎。
所以,衛青成為繼蒙恬后,第二個戰勝匈奴的人,用的就是車騎協同戰術。
三年后,漢武帝休息片刻后,又用衛青發動了漠南之戰,這一次直接出擊匈奴的大本營,內蒙古戈壁灘,衛青率領十萬人(大部分是步兵)奔襲七百里,突襲匈奴右賢王,將猝不及防的右賢王打得倉皇北逃,俘虜部眾1.5萬余人,當然了,這里面有很多,其實是被俘虜過去的漢人奴隸。
而在這一場戰爭中,17歲的霍去病也獨當一面,橫空出世。
漠南之戰結束后,漢武帝把戰場轉移到了河西走廊,于是有了河西之戰,河西之戰的統帥自然還是衛青比較好,但是漢武帝天馬行空,居然讓不到20歲的霍去病成為統帥,領兵作戰。
那么,為什么霍去病受到重用呢?他和衛青有哪些不同呢?
第一個漢人騎兵統帥霍去病
前面說過,衛霍并稱,很多人不理解,有了衛青就行了,為什么還要霍去病呢?
尤其是河西之戰,這么重大的作戰任務,為何交給不到20歲的霍去病呢?
這是因為當時漢朝借助匈奴的辦法,師夷長技以制夷,也訓練出來了一支騎兵,人數1萬人,注意,這真的是騎兵,而不是騎馬的步兵,騎兵需要的鎧甲、弓箭全部都配備齊全了。
可是,缺少一個統帥。
因為漢人從來都不會用這個騎兵。
其實在此之前,漢朝也有很多“騎馬的步兵”,比如著名的飛將軍李廣,他就經常騎馬,率領的部下也多次騎馬,但是這些騎馬的步兵并不能稱為騎兵。
騎兵需要的是方陣!
可惜我們能找到的資料和圖片太少了,不得不利用外國的圖片來說明。
這是著名的奧斯曼騎兵,大家看,所有的騎兵排成一列。
這是亞美尼亞騎兵,大家看得更清楚,所有的騎兵排成一列。
所以,騎兵最重要的一點,就是需要有方陣。
大家如果騎過馬的都知道,兩個人騎馬,很容易撞起來,必須經過訓練,而幾千個騎馬的騎兵,如果撞起來,基本上亂馬都能把人踩死,要想井然有序,這個更是困難。
打個比方來說的話,騎兵就類似于摩托車車陣,如何讓一群車井然有序,還不撞起來。
這一次,漢朝也訓練出來了自己的騎兵,需要一個領航人,霍去病初生牛犢不怕虎,自告奮勇,就讓他去了。
霍去病類似于一個帶領著摩托車隊方陣的領航人。
霍去病不負眾望,六天的時間,轉戰千余里,在正面對決中幾百了渾邪王和休屠王,連休屠部祭天的金人也被漢軍繳獲。
大受鼓舞的漢武帝大為振奮,再次派霍去病進攻河西,在公孫敖迷路的情況下,霍去病率領騎兵完成了“大縱深外線迂回作戰”,深入匈奴境內兩千以里,第二次河西之戰中徹底奪得了祁連山,幾乎斷掉了匈奴和西域的聯系,就此匈奴左臂基本上被斬斷。
根據記載,霍去病和匈奴的對決并不是我們想象中的騎兵VS騎兵,而是衛青的車騎協同對陣匈奴騎兵。
既然騎兵沒用,為什么霍去病還一個勁地要用騎兵呢?
這是因為霍去病發現了騎兵的機動性。我們回顧前文,衛青的河南之戰,深入敵方五百里,漠南之戰,深入敵方七百里,都沒有超過一千里,就是因為步兵的機動性存在阻礙。
而霍去病呢,第一次河西之戰,深入敵方一千里,第二次河西之戰,深入敵方兩千里,這樣的機動性是衛青的數倍!
也就是說,霍去病打仗是這樣的,他自己帶領騎兵沖鋒在最前面,作為最前鋒,漢軍的戰車和步兵緊隨其后,急行軍。
往往霍去病遭遇到了敵軍了,交戰之后半天后,漢軍車步兵才能趕到。
霍去病的高峰是漠北之戰,這一次是規模最大的決戰,漢武帝準備了三十多萬騎兵,還有二十萬步兵負責糧草運輸,衛青正面對決匈奴主力,斬殺匈奴兩萬人。霍去病雖然是偏師,卻戰績輝煌,出塞三千余里,追到了狼居胥山,斬殺匈奴70443人,創下了對匈奴作戰最大的戰績。經此一戰,匈奴騎兵減少到2萬人左右,對漢朝的威脅已經很小了。
這里根據記載,漢武帝漠北之戰所謂的30多萬騎兵,應該是總數,去掉20萬步兵,再去掉衛青率領的五萬步兵精銳,霍去病率領的騎兵應該是5萬左右。
這已經是漢人騎兵的最極限了!
前面說過,匈奴騎兵總數只有8萬人,霍去病的騎兵有5萬人,已經很了不起了,此次出塞三千余里,達到了古代對草原征戰的最極限。
那么,漢朝哪來這么多匹馬的呢?
騎兵說白了就是一定要有馬,所以西漢從漢文帝時期就開創的馬業取得了成效,不過,馬匹還是不夠。
霍去病征服河西后,發現祁連山適合養馬,霍去病在祁連山創建的“山丹軍馬場”一直到今天,都是中國主要的軍馬場,今天依然是中國第一大養馬場,延續了2000年了。
回到主題,說說李陵,衛青和霍去病上演了五場大戰,衛青的河南漠南之戰收復了河套,霍去病的河西漠北之戰則是收復了河西,重創了沙漠。
此后,匈奴元氣大傷,雖然不構成強大的威脅了,但是依然在騷擾著,漢武帝此時已經50歲了,經歷了衛霍的去世,面臨著無人可用。
于是,他啟用了李廣利等將領,在這種情況下,李陵請求出戰。
漢武帝和李陵,究竟誰瘋了?
說到李陵,不得不說起他的身世。
李陵是隴西李氏的,這個家族在當時還沒有那么閃耀,前面說的大破匈奴的李牧也是隴西李氏的,也被尊為趙郡李氏的始祖。
李陵的爺爺就是著名的飛將軍李廣,通過司馬遷的渲染,李廣難封贏得了大家普遍的同情,但是李廣確實沒有衛青霍去病那樣高的戰績。李廣的祖先不是李牧,而是李信,這個將軍大家有印象的話就知道,他在秦始皇時期受到重用,夸下海口,20萬大軍能夠滅掉楚國,結果被項燕打敗,全軍覆沒,后來王翦重新征兵六十萬才滅掉了楚國,李信下落不明,不知道是否被處罰,但是李廣確實是其四代孫。
可惜的是,這個家族,從李信,到李廣,再到李陵,一直都沒有大的戰功,甚至李廣兒子李敢因為打傷衛青,被霍去病所殺,事后漢武帝也沒有殺死霍去病,畢竟還要靠他打仗。
所以李陵請求出戰并非單純出于軍事決策,而是摻雜了政治和情緒的因素,他深感李廣家族長期被打壓,希望通過這場勝仗為家族再次贏得聲望。
后來的故事我們知道了,李陵戰敗,漢武帝震怒。
這個故事其實損害的是漢武帝的形象,作為軍隊最高決策者,他讓李陵只帶著5000步兵前去?這不是兒戲嗎?事后還震怒,這件事情體現出漢武帝毫無軍事才能。
但其實真相并不是這樣的,前面說過,車騎協同的作戰是衛青創立的,而且證明是可行的,李陵只想建功立業,請求去居延海作戰,一開始其實是有勝利希望的。李陵自己說,“臣所將屯邊者,皆荊楚勇士奇材劍客也,力扼虎,射命中”,他帶領的是精兵。
在浚稽山之戰中,一開始單于親率的三萬匈奴騎兵也奈何不得李陵的五千精銳步兵,李陵利用剛硬的武剛車,變身成為坦克。
隨后,步兵利用長戟輪番絞殺匈奴騎兵,與此同時,李陵還帶了50萬支弓箭,漢武帝時代的弩也發生了一次技術革新,從發掘出土的實物來看,弩都帶有“銅郭”,也就是用銅制機匣取代了木制機匣,從而增強了弩的強度,李陵利用弓弩機,不斷發射弓箭,這真的成為了那個年代的坦克裝甲車了。
按照李陵自己想的,只要撐過今天,戰勝匈奴,就可以光耀家族。
但是他沒想到的是,匈奴很長時間沒打了,心里也癢癢的,這一次,居然把匈奴全部騎兵搬來了,史料記載來了8萬騎兵,前面說過,匈奴總共只有8萬騎兵,不是被霍去病消滅大半了嗎?
此時距離霍去病去世27年了,草原上30年為一代人,甚至從明成祖朱棣遠征草原開始到土木堡之戰明英宗被俘虜也只有22年。
所以,匈奴騎兵應該成長起來了,就是之前戰死的那些戰士們的兒子,他們又成長為新的匈奴騎兵,雖然人數可能夸張,但是2-3萬人應該是有的,而且個個懷著對漢軍的仇恨,如今看到李陵只有5000人,全部聚集過來了。
李陵在內蒙古西部,此時,匈奴騎兵從內蒙古中部和東部以及蒙古高原上源源不斷地趕來增援,李陵軍在困獸猶斗之時,又至少殺傷了上千匈奴騎兵。
《史記》記載,李陵所部“居兩山間,以大車為營”,“前行持戟盾,后行持弓弩”,李陵的坦克依然在發揮作用,近的騎兵被長戟絞殺,遠的騎兵被弓箭射殺。
那么,李陵血戰的時候,為什么漢武帝不去增援呢?
之前每次漢軍出戰都不止一路,衛青出塞的時候有李息,霍去病出塞的時候,李廣也掩護。
其實,這一次,李陵自己就是掩護,主力部隊是李廣利率領的大軍。
然而,匈奴既然咬死了李陵,就把全部的兵力壓到這里,所以五萬李廣利大軍沒有遭遇匈奴軍隊,數萬匈奴軍隊全部撲過去,咬住李陵5000精銳步兵。
后來的故事,大家都知道了,李陵5000步兵幾乎全部戰死,同時,殺掉了至少1萬匈奴騎兵。
最終,李陵投降了,而出乎意料的是,匈奴人敬重他,甚至把女兒嫁給了他,后來李陵就生活在匈奴,傳說吉爾吉斯人就是他的后裔。
當然了,這場戰役后,匈奴自己也打累了,之前8萬騎兵被衛霍消滅干凈,好不容易養出2-3萬精銳騎兵,再下來又要消耗殆盡,至此匈奴躲到戈壁灘上去了,漢匈短暫休戰。
這件事情來說,漢武帝并不能說是做錯了,他之所以相信李陵5000步兵就能完成任務,因為李陵自己就是偏師,不是主力,他和李陵都沒想到匈奴把主力全部用來對付李陵了。
而李陵也生不逢時。
后來我們知道了,隴西李氏在魏晉南北朝時期重新崛起,雖然趕著去北魏孝文帝那里接受冊封被人嘲笑為”馳李“,但是畢竟獲得了門閥的認可,隨后隴西李氏的李淵建立了唐朝,隴西李氏達到了最巔峰。
這個時候的大將李靖同樣也是隴西李氏的成員,貞觀三年,他率領5000精兵出塞,一下子滅掉了東突厥。
那么,為什么李陵沒有做到的事情,李靖做到了呢?
因為這幾百年,發生太多變化了。
首先是馬鐙的發明。
最早的馬鐙挖掘于十六國北燕時期的墓葬,可以說,十六國和南北朝時代,是騎兵飛速發展的時代,馬鐙的發明讓騎兵可以解放雙腿,不用再夾著馬肚子,同時也讓騎兵有了很強的穩定性,增加了射箭和穩定性,騎兵對攻成為了可能。
第二個是騎兵穿上了重裝鎧甲,堪稱刀槍不入,這種重騎兵就叫做“甲騎具裝”。
第三個就是兵器也發生了變化,之前騎兵大多用戟,南北朝時代,發明了全身鐵棒的鐵槊,這種兵器十分重,但是威力巨大,基本上可以穿透重裝鎧甲。
就此,馬鐙+甲騎具裝+馬槊,這三者的結合迸發出了極大的殺傷力。
中國騎兵就此進入了重騎兵時代,鮮卑騎兵就是重騎兵的典范,拓跋燾率領鮮卑騎兵,滅夏國,征南朝,不可一世。
就在中國十六國的同時代,西方也發生了一場大戰,阿德里安堡之戰,日耳曼蠻族的哥特騎兵大敗古羅馬步兵方陣,羅馬軍團全軍覆沒,不可一世的羅馬人變得不堪一擊,就此敲響了100年后羅馬帝國滅亡的鐘聲。
挖掘出來的哥特騎兵墓葬就有馬鐙,比中國晚了70年,可以說,是中國的馬鐙傳到了西方,影響了西方歷史。
不過在十六國時期,對付騎兵的辦法還是使用重裝步兵,比如劉裕北伐所用的“卻月陣”,利用黃河中的戰船,保證晉軍有著充分的后勤和后方支撐,然后利用重裝步兵的弓弩和長戟殺傷鮮卑騎兵,也取得了勝利。
南北朝時代是民族融合的關鍵時期,身為漢族和鮮卑族的混血,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典型的例子,這一時期最大的改變就是:
騎兵不再是少數民族的專利,步兵不再是漢族的專利。大量混血兒和漢化的少數民族也開始組建起了騎兵,漢人騎兵擁有了不亞于草原游牧民族的力量。
李世民的玄甲軍就是典型。
玄甲軍,顧名思義,就是穿著重重鎧甲的騎兵,這是典型的甲騎具裝騎兵,有點類似于鮮卑騎兵。
李世民就是用這一支玄甲軍大破王世充和竇建德,取得了虎牢關之戰的勝利。
所以,回到開頭的問題:如何擊敗騎兵?
南北朝和唐朝的人會說:騎兵對攻,用騎兵來擊敗騎兵。
這就是重騎兵的優勢,看誰的鎧甲更重,鎧甲更厚。
然而,這一支玄甲軍的機動性并不高,因為過重的鎧甲導致了機動性的喪失。
就在這個時候,唐朝和突厥騎兵遭遇,唐朝一下子有點招架不住。
突厥騎兵是什么樣的騎兵?厲害之處在哪里?
突厥騎兵是一支返璞歸真的騎兵,繼承了曾經匈奴騎兵的優點,那就是機動性,速度極快。
此前,在草原奔馳的匈奴騎兵是輕騎兵,講究機動性。
入主中原的鮮卑騎兵是重騎兵,講究的是單兵作戰的厲害,畢竟中原地域小,不利于長途奔襲的開展。
甚至草原的柔然也學習了兄弟鮮卑,變成了重騎兵,結果遭到了突厥輕騎兵的攻擊,轟然倒塌,突厥人用輕騎兵打下了從漠北一直到阿姆河的領土。
在這種情況下,唐朝也開始了學習突厥輕騎兵的做法,早在太原的時候,李淵就研究起了突厥騎兵,認為突厥騎兵的特點就是“風馳電卷”。
于是,唐朝仿效突厥也建立起了自己的騎兵。由李靖率領。
所以,唐朝此后對付騎兵的辦法還是用騎兵對付騎兵,但是更加講究了騎兵的機動性。
李靖的閃電戰
我舉個例子,少數民族騎兵就好比是一個使用快刀的刀客,他的刀法之快,所向無敵。
漢朝對付刀客的方法是穿上厚厚的鎧甲,抵擋住攻擊后,再用大錘子反抗,用重量壓迫來取勝。
唐朝對付刀客的方法完全不同,唐朝劍客抽出自己的劍,主動出擊,比比誰的刀劍更快,更快見血封喉。
那么,這一支唐朝騎兵的成色如何呢?
機會來了,貞觀二年,突厥遭遇雪災,唐太宗安排了六路大軍出征,李靖是先頭部隊和前鋒,李績則埋伏殿后。
李靖貢獻出了一場長途奔襲作戰。
李靖親自率領3000輕騎兵,冒著大暴雪,從馬邑出發,千里奔襲頡利可汗的王庭,頡利可汗完全沒想打唐軍騎兵如此神速,唐軍和突厥交鋒,弓箭齊發,突厥遭受損失,不得不撤。
一個月后,李靖兵力到達陰山,派蘇定方率200輕騎兵攻占頡利可汗的牙帳,隨后率領騎兵沖鋒,萬箭齊發,突厥軍全面潰散,李靖斬首萬余級。
撤退的突厥軍遭遇李績,李績已經搶占了磧口,切斷了頡利可汗北逃之路,就此只能投降,東突厥滅亡。
李靖之所以能做到這點,就是因為學習了突厥的輕騎兵戰術,保證了充分的機動性。
所以李靖的閃電戰法其實是繼承了前文的霍去病,和二戰閃電戰之父古德里安的“不停頓連續作戰”異曲同工,當時的古德里安不顧敵人的阻撓,不關心后方安危和側翼安全,一直向前突進,把攻勢深入到了敵人的后方,二戰初期打懵了法國。
李靖的戰法上繼承了霍去病,簡單來說就是輕騎推進、千里奔襲,甚至李靖更進一步,他自己率領的本來就是前鋒了,還挑選出超前鋒更進一步,比如貞觀四年李靖進軍陰山,他自己率領的一萬輕騎兵是先鋒,他又派蘇定方率領500輕騎兵作為超前鋒,當天晚上就去襲擊了頡利可汗的牙帳,打得敵人措手不及。
不過李靖和霍去病也有不一樣的地方,霍去病時期,因為馬鐙沒有發明,中原騎兵難以發揮強大的威力,所以霍去病千里奔襲后,僅僅憑借騎兵難以戰勝匈奴騎兵,還得靠后續趕上的戰車和步兵,方能取勝。
所以說,衛青、霍去病和李陵的戰術都不能說是錯誤了,只不過李陵那個時候,不管是步兵還是騎兵都沒有發展到后世的程度,等到李靖橫空出世,用了霍去病的戰法,憑借著先進的騎兵,復刻了李陵的戰功,取得了勝利。
李靖后來還滅亡了吐谷渾,在和少數民族作戰的過程中,他有感于騎兵的馬槊太過于笨重,他親手設計了一種長馬刀,叫做陌刀。
當時有說法是陌刀一出,人馬俱碎,后來唐玄宗名將李嗣業就是用陌刀在香積寺之戰斬首數萬安史叛軍。
說到這里,大家知道了,回到開頭的問題,如何對付騎兵?
漢朝和唐朝給出了兩種辦法。
第一種是漢朝式的,用步兵對付騎兵,一開始是戰車,后來戰車淘汰后,用戰船等各種科技手段。
第二種是唐朝式的,用騎兵對付騎兵,就看誰的機動性更高,速度更快,拔劍速度更快,誰就取勝
那么后世對付少數民族騎兵,中原王朝用的是什么方法呢?
后世的宋朝和明朝使用的是漢式,利用步兵去擊敗騎兵。比如岳飛的郾城之戰。
比如戚繼光后來鎮守北方邊境的時候,把對付倭寇發明的鴛鴦陣也用來對付蒙古,也起到了作用。
后世的金朝和清朝等,就是利用的唐朝式的做法,用騎兵對戰騎兵。
其實這里面最為典型的是一個冷門時期的例子,五代十國后唐帝王李存勖,他率領的沙陀騎兵就是輕騎兵的典范,在望都之戰中,他利用輕騎兵的機動性,大敗契丹重騎兵,這就是一個典型的騎兵戰勝騎兵的例子,雖然李存勖自己是沙陀人,但是沙陀唐也是唐啊,充分繼承了唐朝輕騎兵的風采。
此后的契丹騎兵和女真騎兵都是重騎兵,在重騎兵甲騎具裝的路上越走越遠,卻忽視了騎兵最重要的機動性,蒙古騎兵是典型的輕騎兵,“奔襲千里之外,折晝夜之傾”。
蒙古騎兵講究機動性,是典型的輕騎兵,所以在當時,蒙古騎兵幾乎是所向無敵的,從來沒有人在正面對決中擊潰蒙古騎兵,大多是氣候和地形印象(日本和越南等)。
蒙古帝國時期的蒙古騎兵只敗過一次,就是艾因·賈魯之戰,可能中國人不太熟悉,1260年9月3日,埃及蘇丹忽都斯·貝爾巴斯率領的馬穆魯克騎,對戰由旭烈兀麾下將領怯的不花率領聯合部隊,在當代巴勒斯坦那布盧斯附近的艾因·賈魯平原交戰。
馬穆魯克騎兵是典型的輕騎兵,而且以突厥人為主,比起蒙古騎兵,他們更高、更快、更強,因此擊敗了蒙古騎兵,也因為蒙哥汗死于釣魚城下,蒙古西征就此中止。
所以說,要想擊敗頂峰時期的蒙古帝國騎兵,只有比它更快才行,而這對于不擅長騎兵的宋朝來說,無異于是天方夜譚。
明朝時期,因為火器運用到步兵上來,利用步兵和火器迎戰蒙古騎兵,此后,皇太極的滿洲騎兵同樣是輕騎兵,在和林丹汗的草原對決中,滿洲騎兵更高、更快,一下子擊潰蒙古騎兵,內蒙古歸順清朝。
當然了,后來出現了第三種式樣,英國式,在八里橋之戰中,利用馬克沁機槍和火炮,英法聯軍猛轟僧格林沁的蒙古騎兵,這一戰宣告著蒙古騎兵的全軍覆沒,就此,對付騎兵的千年難題解決,騎兵終于能歌善舞起來了。
李陵和李靖命運的不同彰顯出了不同科技能力下結局的不同,所以今天也要利用好科技革命的力量,好好發展國防,對付新世紀出現的各種“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