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語諱莫如深,出自《谷梁傳·莊公三十二年》:“何也?諱莫如深,深則隱。茍有所見,莫如深也。”釋義為原指事件重大,諱而不言,后來也指把事情真相瞞得很深。
谷梁傳莊公三十二年
原本《谷梁傳》記載的是春秋時期魯國魯莊公、魯閔公到魯僖公三位君主之間因為慶父想要奪權,殺魯閔公后逃到齊國,而孔子的《春秋》對此事知而不提,所以說其諱莫如深。
周幽王烽火戲諸侯
根據《尚書》《春秋》和《史記》的記載,周幽王因為寵褒姒,對褒姒所生的姬伯服也是十分看重。于是廢掉了原本申后所生的兒子姬宜臼。申后帶著姬宜臼逃到了外祖父的申國尋求庇護,但是周幽王卻要死磕自己的兒子,率兵攻打申國要其交出姬宜臼。申侯因為不敵,于是聯合繒國和犬戎在驪山襲殺周幽王和鄭桓公。后來犬戎不受控制,殺進鎬京掠奪了財富和褒姒西去,留給姬宜臼一個滿目瘡痍的周土。姬宜臼在申、許、魯(注意這里的許和魯)的擁立下繼位為天子,史稱周平王,因為京畿一帶破壞嚴重,無奈之下姬宜臼遷都洛邑,開啟了東周時代。
周幽王和伯服被殺,褒姒被抓走
說實話,很多人對西周和東周的交接歷史了解的也基本就這樣了。
但是西晉初年出土的魏國史書《竹書紀年》,近年來出土的楚國史書《系年》(也就是清華簡)卻不約而同的記載了一個人物 -- 周攜惠王。
《古本竹書紀年》:申侯、魯侯、許男、鄭子立宜臼于申,虢公翰立王子余臣于攜,是為攜王,二王并立。
竹書紀年記載
《系年》:曾人乃降西戎,以攻幽王,幽王及伯盤乃滅,周乃亡。邦君諸正乃立幽王之弟余臣于虢,是攜惠王。立廿又一年,晉文侯仇乃殺惠王于虢。周亡王九年,邦君諸侯焉始不朝于周,晉文侯乃逆平王于少鄂,立之于京師。三年,乃東徙,止于成周,晉人焉始啟于京師,鄭武公亦正東方之諸侯。
系年第二章,系念就是大名鼎鼎的前幾千的清華簡中剝離出來的獨立史書
孔穎達(北朝隋唐時人物)在《左傳》注中引用《竹書紀年》寫到:平王奔西申,而立伯盤以為太子,與幽王俱死于戲。先是申侯、魯侯及許文公立平王于申,以本大子,故稱天王。
從上面這三段記載大概已經可以一窺歷史的黑內幕了!
周幽王生于前795年死于前771年,死的時候一共也才23歲。周幽王9年,因為寵愛美女褒姒,廢掉了申后和太子姬宜臼,申后帶著年幼的姬宜臼逃奔到其父親的西申國。當時有兩個申國,但是考據地理,西申靠近犬戎,南申較遠,不可能是投奔南申。
當時兩個申國,但是根據記載應該是逃到西申,中間紅圈范圍為宗周舊地
到了西申國,因為周幽王曾經做出烽火戲諸侯這種失信的事,又寵信虢石父。于是申國便聯合許國和魯國立姬宜臼為天子,稱為天王。
因為申侯的舉措導致出現了周朝二王并立的情形。周幽王自然大怒,起兵圍攻西申,西申不敵,遂聯合繒國和犬戎反擊周幽王,并且將其殺死在驪山下,連帶還有鄭桓公(注意這里)。
鄭桓公護駕而死
幽王既死,西周無主。虢公翰立周幽王之弟姬余臣為天子,但是當時西申還有一個天子姬宜臼,因此持續二王并立的情況。此時的姬宜臼因為年幼還是在西申的控制之下的,所以大部分諸侯還是認姬余臣為周王。這一點以姬余臣立二十一年才被晉文侯襲殺,死后謚號是惠可以看出。
虢公翰立姬余臣為天子,姬宜臼還在西申領土,中間方框部分為舊宗周領土
姬余臣繼位后,因為其倚重西虢國,領土在晉周圍,擋住了晉國發展的勢頭,于是在其立國二十一年的時候晉文侯以姬余臣不足以繼承幽王之位將其襲殺。這點從之后晉國領土有一塊集中帶有“王”字,更有一靈臺,靈臺是天子才能用的。所以可見晉文侯襲殺周攜惠王是不可爭辯的,還侵吞了其領土。之后因為西申已經遠在犬戎西邊,宗周領土大部分被犬戎掌握,而虢國占據三門峽帶一帶擋住西進路線,東部諸侯遲遲無法西進,所以出現了9年沒有周天子的情況,導致了諸侯不朝周。
晉國一路向外擴張,最終殺了周攜惠王
在9年權力真空之后,晉文侯坐不住了,幽王只余一子姬余臣在姜姓諸侯手里,于是晉文侯迎姬宜臼到少鄂,然后又遷到晉國京師立為周平王。后來為了“避西戎”又遷到洛邑,因此才有了東周歷史。而因為當時皇室只留有周平王一支,晉、鄭、秦等國全力擁護,漸漸周平王成為了正統。
真相只有一個
周平王上位后,因為不愿史家提及這段曾經的二王并立和弒父殺叔的有辱周王室的歷史,所以后世史書基本沒有提及。一直到西晉出土魏國史書和近幾年出土的楚國史書才看到了歷史真相。
魯國遠在千里之外怎么可能跑到西申擁立叛逆?周平王跟擁立姬余臣的西虢國有仇,西虢國如何能放周平王東遷?周平王在西申跟西戎是盟友關系,為什么周平王還要東遷。鄭桓公被西戎殺死,而周平王跟西戎是盟友,鄭桓公的兒子鄭武公為什么還要擁護周平王?秦原本之事宗周在西部的邊陲大夫,為什么一下子變成伯爵呢?姬余臣當了二十一年天子為什么沒有任何記載。
那么這全力真空的九年里究竟達成了什么黑暗的歷史內幕呢?
許跟西申同姓可以遙相呼應,但是魯國遠在千里之外也不會擁護叛逆
先說魯國這點。魯國和齊國在山東,而西申在陜西寶雞一帶,當時的技術條件魯國要到陜西一帶擁立周平王是不可能的,而且魯國是掌天子之禮的國家,自然也不可能擁護叛逆,這點從往后周平王駕崩之時魯國不派使吊喪可以看出。因為《竹書紀年》是魏國史書,文字是在秦后才統一的,所以應該是辨認上出錯,這里的魯國應該是繒國。也就是跟西申、犬戎一起的繒國。
看地勢圖,晉往東大部分是崇山峻嶺,所以東遷必走虢國三門峽一帶才能到洛邑
再說西虢國為什么放任周平王東遷。西虢國在今天三門峽一帶,控制著當時周平王要東遷的路線,可以說如果不是西虢國放行,周平王怎么可能東遷。那么合理的解釋應該是晉文侯襲殺了周攜惠王后,西虢國沒有被滅國,還存在了一百多年。如果立場不同,那么為什么西虢國沒有被正在擴張的晉國所滅呢,所以后面似乎也隱藏著不可見人的目的,而且后面虢國國君多在成周朝中任卿,屢次干涉晉國內政。足可見西虢國跟周平王一脈重修于好,又跟晉國存在利益糾葛。
再看公元645年晉國領土已經吞并虢和大部分宗周舊地
還有周平王跟西戎是盟友關系,為什么又要借口“避西戎”東遷呢。綜合前后利益記得這,西戎在劫掠鎬京財富西去后可能就跟西申等國撕破臉。周攜惠王當了二十一年天子,能得到惠的謚號證明是個開明的天子,因此他應該對晉、鄭、秦等國趁亂吞并諸侯國的行為不認可,所以最后被晉襲殺。而晉因為要往西和北發展,勢必要觸及舊宗周的領土。加之晉國擁立姬宜臼東遷,因此可以看出晉跟周平王達成了協議,周平王把黃河以西的領土讓給晉國去收復,收復后就是他的不用歸還天子。如果沒有協議,天子之地在當時可不是隨便能占取的。所以周平王東遷到了洛邑,放棄了舊宗周的領土。
鄭國東遷后一路擴張,連姬姓宗國都敢滅,沒有天子允許可能嗎
再說說鄭武公為什么還要擁護敵對的周平王。因為幽王時期,山崩水竭,史稱“天不吊周”。鄭國這個時候就已經著手安排東遷了,在河南一帶占據了管、原等國的領地,所以鄭桓公十分擁護周幽王。鄭桓公隨著周幽王戰死后,鄭武公繼位,因為在河南一帶還要發展擴張,由此盯上了東虢國,但是東虢國是姬姓宗國肯定不能隨意侵吞。但是后來鄭國在擁立了周平王之后就侵吞了東虢國,由此可見在姬余臣死后的九年里,鄭武公因為發展需要跟周平王相互勾結,周平王出賣了東虢國迎來了鄭國的擁護。在之后的幾十年里,周平王一直倚重鄭國,一直到后期爆發沖突,周平王才重新尋找姬姓宗國。
秦國從豐歧之地在百年時間里一路向東占領鎬京,跟晉國瓜分舊宗周之地
還有秦國,也在這個歷史時期崛起了。秦國在之前一直沒有正式封爵,只是宗周任命的一個邊陲大夫。但是根據記載秦國殺犬戎有功,周平王封秦國為伯爵國,又給了一部分舊宗周土地給秦國。但是這些土地大部分在犬戎手里,得讓秦國自己去收復,也得益于這個封號,秦國開始崛起。但是肯定僅僅不單單是因為殺犬戎有功,在后面周平王東遷時秦國也有派兵護送和百年后占領驪山鎬京等地可以看出,秦國肯定也是北周平王用土地收買了。也笑天理昭昭,周平王東遷時扶起的秦國最后滅了他的成周。真是可笑。
平王繼位不正,史官自然不愿意記載此事,當時還是有天子威儀的
至于最后一個,為什么姬余臣稱天子二十一年卻沒有任何記載呢。根據部分史料記載,周幽王在位的時候,兄弟離心,周幽王只封給姬余臣在河北之遠莫地,但是姬余臣沒有去。后來幽王被殺姬余臣被虢公翰擁立為天子,所以一般也稱其為莫王。周平王在笑到最后之后,各國史官和成周史官在當時還是覺得天子威儀,不應該記載這段王室丑聞,甚至連莫這個字都改變了原意,成為諱談,包括孔子的《春秋》。導致后來漢代《尚書》《史記》因為缺乏史料所以沒有記載。